起点作文网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3 栏目:办公范文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美育;蔡元培;宗教;兼容并包

蔡元培先生一生提倡美育,强调美学、艺术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自身深厚的国学功底,并对欧洲近现代科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多年从事教育的丰富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积极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今读《蔡元培美育论集》(后简称《论集》),对其中丰富的内容感触颇深,虽只有几十篇短小论述演说,但涉及领域之广、见地之深、与社会实践联系之紧密,令人叹服。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与教育学的内容外,还有关于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的论述和观点。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和实践中,我对其“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很感兴趣,想结合多年来在艺术领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体验观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以美育代宗教”的基本思想

《论集》中有三篇文章题目为“以美育代宗教”,是专门论述这一观点的,互有重叠、补充。细读这三篇,基本思想已显轮廓,加以其它文章、日记、访谈作参考完善,可以大致把此观点进行归纳:首先,文中所提的“美”是包罗万象的。“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误也。”作者认为“美育是广义的,而美术则意义太狭。”不难发现,文中“美育”的美,在涵盖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同时,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学、电影、园林景观、城市规划等众多广义的艺术门类,甚至“社会的组织,学术团体以及其他种种社会现状。”显然,这个“美”是艺术、美学、社会学等内容的大融合。其次,“美育”是借着将之前依附于宗教的美学和艺术从宗教中脱离出来,进而取代长久以来宗教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和功能。“在最初的时候宗教完全是教育……;譬如基督教青年会讲智德体三育。”“以前都是宗教代教育”,但随着科学发展,宗教逐渐成为教育的“障碍”。故此可以用“美育”取而代之。可见,“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和实践是以教育为领域和目的的,用“科学”的方法改造社会,提升国民素养。再次,文中对“美育”与“宗教”的对比概括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在历史上,宗教一度把美学和艺术用作“诱人信仰之方法。”“及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对中外宗教之弊端和陋习相当了解,并在当时“科学”口号日益响亮的时代背景下,敏锐的把握住了中国社会和教育在审美领域的发展取向。

更为详细的论述,可参读《论集》,在此就不过多介绍。蔡元培先生的观点可概括为“古代的宗教代替美育,而现代的美育可以代替宗教。”①

2.“以美育代宗教”的积极意义

蔡元培先生一生践行美育,“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宝贵之处,就是以科学的态度,通过介绍优秀的艺术作品,推广一种与时俱进的审美价值观,对我国旧社会陈腐守旧的教育制度和国民习性进行改良。

2.1将艺术带下“神坛”,还以自由

“以美育代宗教”在我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15世纪的“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即借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艺术,并对宗教长期在人思想、审美领域的统治和禁锢进行批判。这一方面是作者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积累下来,借宗教实施奴化教育,以致近代中国国力日衰,国民素质不高之现象的深刻反思。“在宗教专制之下,审美总不很自由。”“甚至为护法起见,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专制。”艺术、美育的普及与社会的进步常受“宗教之为累”。显然,这些观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纵观中外艺术的历史,其起源、发展都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受益于宗教的同时也受制于宗教。对艺术与“美”的最求是人的自有天性,是人自由的权利。所以,艺术若长期依附于宗教而不能自由的表现人本身丰富的思想情感,发挥其在教育方面的积极功能,就会受宗教狭隘、保守等弊端所累,失去生命力,沦为奴化人的工具。蔡元培先生主张的,将艺术从与宗教“神坛”带回归到现实世界,不论在东西方,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但体现着艺术发展的自由,更体现着人自身发展的自由。

2.2将中西文化融汇,借以育人

“在我们看来,本属相悖的中西道德伦理,在他那儿,即经由择善而从的筛选,得到浑然一体的自然融合。”②正是这种“中西融汇、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成就了蔡元培先生在教育领域的辉煌功绩。《论集》中对中外艺术与美学思想的介绍,既有对比又有联系。“以美育代宗教”论述中更是对中西方在宗教、艺术、美学、科学等领域中的可取之处进行列举分析,并紧密结合当时中国的现状,付诸于教育实践。例如,文中肯定了宗教教育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借鉴这样教育分类方式,提倡建立以科学技术、道德伦理、运动旅行、美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始终不忘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美育”将中西方文明中一切的优秀成果,借着“拿来主义”而消化吸收,落实到国民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这种开放包容的育人理念,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一样,直接推动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3.“以美育代宗教”的不足之处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界,谈论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蔡元培均非首选,其若干著述,也并非不可代替……。但这丝毫不影响蔡元培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卓越地位。”③由于研究领域的宽泛,以及深处社会、时代的特殊性,蔡元培先生的一些思想和主张难免有些局限性。然而,多年来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艺术教育者未作深入研究,就盲目附和。及至今日,在艺术教育中仍有将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者,以至于许多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审美意识得不到弘扬和发展。鉴于此,有必要提一下“以美育代宗教”观点的不足之处。

3.1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如上所言,蔡元培先生的这一主张主要是在教育学领域内的讨论,其学术观点也主要是受欧洲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至于宗教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则相对浅薄,在《论集》中,他强调“这是我个人的见解……,我到现在还在研究中。”可见,“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是一个开放、发展的话题,而不应看做是一个定论。当这一观点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宗教流派、美学思想、艺术门类和不同心理需求、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阅历的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自身理论的局限性。美育和宗教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毕竟还是有诸多差别,《文集》中陈述在教育目的和功能上彼此的代替,确实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但超越这个领域,显得不切实际了。

3.2历史、社会的局限性

蔡元培先生身处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年代(1868―1940年),一生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立宪改革、辛亥革命、、军阀统治等社会运动的跌宕起伏,受中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与当时许多学者一样,在动荡的社会中摸索强国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美育代宗教”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亮点,也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实践方式。然而,纵观百年来中外社会之发展,虽科技、艺术、教育都在进步,却未见宗教消亡之势,反而在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在调节社会和疏导心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面对许多社会的不良现象,也开始意识到其与社会公民的“信仰缺失”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以美育代宗教”的社会实践,有其在历史时代、社会环境方面的局限性。

3.3对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关系认识的局限性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很多的争议,“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就是建立于此。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出,这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长、取而代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彼此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在于求真去伪;艺术在于求美去丑;而宗教则在于求善去恶。过多注重宗教,势必无法兼顾科学的求真;过多依赖科学,也必无法兼顾宗教的求善;艺术只有在恰当平衡“宗教的善”和“科学的真”时,才会体现自身的“美”。《论集》中片面夸大科学功能的论断,“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体现了对宗教认识的浅薄。作为人类文明中时间最古老、空间最普及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所关注的许多内容:人的生与死;人生所经历的苦难和需要的慰藉;人灵魂的终极归属等关于人最切身、实际的问题,是科学、艺术,甚至哲学、美学所无法完全解释的。另一面,客观的分析历史上许多宗教由于自身体制的种种弊端,而招致的攻击,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在进步过程中对自身寻求真、善、美之态度的反思与调整。如西方文艺复兴对天主教批判的“戏剧性结果”乃是:借着宗教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新教――基督教的形成于发展,并成就了基督教在近代欧洲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巴赫与亨德尔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也在艺术领域证实了这样的结果。即便在当今,因片面注重科技发展而带来的道德、伦理、环境、安全、心理等方面的争议与危机,许多科学家也坦言无能为力。在艺术领域又何尝不是:与许多“现代艺术”的空洞与颓废相比,或许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欣赏历史上那些“受过宗教思想与宗教审美观培育、指导、限制过的”经典艺术作品吧。因此,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忽视了这三者的平衡关系,这样的美育主张与其倡导“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4.结语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蔡元培先生:“论著作,北大很多教授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④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笔者个人认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主张的启发意义要大于实践意义。许多评论也都能说明,蔡元培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许多学术研究方面是“杂家”而非“专家”。故此,今天我们在继承、弘扬蔡元培先生通过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来提升国民素养,强化国家文化实力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兼容并包”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通过客观、深入的研究,为当前我国的“文化的发展、文化大繁荣”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杨家友《宗教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的作用比较》,载《美学与艺术研究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第481页

②张骁唯,《蔡元培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第2页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传统美术美术教育重视现状教育

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传统美术教学经常被提及,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人们充分意识到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传统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概要

我国传统美术包括国画、书法、篆刻、民间工艺等。传统美术在美术史上一枝独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传统美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得以进步,包括不同样式的壁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而现在的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色彩、素描、速写、油画、装饰版画、书法、平面设计等。

二、提升重视度的重要作用

1.使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

新课改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美术教育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探索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美术教育自身也将获得发展。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有些学校只关注升学率,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教育的根本引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忽视了传统美术,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初衷,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难让学生学有所得。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所以,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美术教育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3.美术课程的教育方式不再是照本宣科

美术教学不能照本宣科。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学习。在广泛的传统美术文化情境中学习、感悟、理解美术,体验传统美术独到的精髓,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在学生积累传统美术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上美术实践,使中国传统美术结合西方美术的风格,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美术。

三、传统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受关注度不高

目前,美术教育的受关注度不高。美术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让学生学画画,这不仅没有体现美术教育的真正的内在理念,也会让学生局限在画画上。为了更好地传承美术文化,美术教育不能抛弃传统,而且要与社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又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于美术理论知识不太关注,这影响了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

2.传统美术的发展面临挑战

我国传统美术的发展面临挑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国文化逐渐与国际接轨,文化交流逐渐频繁。在世界美术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美术与世界美术的碰撞所带来的美术文化交流,影响着我国传统美术的发展。

3.了解程度较低

世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学习各国的美术技巧,但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不丰富,教学重心放在技巧上。如,美术招生考试将重点放在水彩、素描等方面,忽视了传统美术,再加上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学以西方绘画的技术、风格为主,使学生往往认识了国外的大师巨匠,却对我国传统美术的发展知之甚少。

四、改进传统美术教育的对策探讨

1.设立具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独立课程模式

我国传统美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授课中要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传统美术文化,增强其美术文化底蕴。掌握了传统美术的基础再学习其他国家的美术,就可以产生互补的作用。

2.美术教师必须提升对于传统美术的文化综合素质

传统美术文化知识的缺失导致了美术教育中传统美术教育的停滞。为了解决目前这种情况,校方应该组织美术教师定期培训,开阔眼界,提升美术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3.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进

美术教育不只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使理论课与实践课密切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传统美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结语

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教育者要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学校教育是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础,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强对传统美术的重视。教育者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认真学习、传承我国的传统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素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高对传统美术的关注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倩.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大观,2015(7).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3)》,“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机构和地域调查

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查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的,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比如,肢体障碍的学生以医学、计算机、会计类的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专业限制已经放宽),视障学生的专业主要有针灸推拿、英语、音乐表演、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学等。相对而言,招收听障学生的学院在专业设置的数量和范围上是最广的,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为残疾大学生设立的所有专业学科中,艺术类专业拥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视障和听障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听知觉和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审美教育和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视障和听障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学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情况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近3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总结出理论研究的情况和特点,还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学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载文数量所占比重约为3.3%,排在第四位。检索从1989年到2016年间的所有来源期刊的论文时,剔出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可以精确检索到352条,其中,期刊论文296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两篇,会议论文四篇。从来源数据库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论文,约为总量的84.1%。公开发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有146种,《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录了35篇相关论文,占总量的11.8%。对的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后,可以发现高校专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的88%,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残联、特殊教育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文献类型中,理论研究的数量最多,实践类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调查研究排列第三。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有关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研究都相当单薄。笔者在搜索结果中精确检索“审美教育”,结果只找到两篇论文,而且皆为十年前发表的研究。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基础教育体系日渐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分布广泛,渐成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部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是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现状的调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个尚困难、单薄的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传统;美术教育;理论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传统文化中也有积极的一面。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传统美术教育理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该科学合理的认识它,不能给予全盘否定。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美术教育理论逐渐走进了课堂教学,成为美术学科的一部分。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国外优秀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开始挖掘本国的美术教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特点、方法、理论以及现代价值。想要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除了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理论的精华,更要深刻的认识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概述

(一)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界定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是针对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传统教育是相对而言,有封建的传统教育、近代的传统教育等。其中,封建传统教育对我国教育界影响深远,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尔后得到了历代教育家的改造和发展。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结束,儒家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而形成和发展的美术教育实践和美术教育理论遗产,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本文侧重于分析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

(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研究的目的

之所以大力研究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中介。“美术教育”是随着近代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而出现的,在中国古代,没有“美术教育”之说,但是美术教育理论却在古代的画论、书论等中无处不见,成为当代美术界珍贵的精神财富。美术教育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促进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从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中吸取精华,不断改造与创新,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之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国美术教育也呈现变革之势,如何从传统美术教育中汲取营养而不断充实、发展现代美术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资源,公正客观的评价传统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和美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必须的理论准备。

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

(一)传统哲学与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文化教育有着深远影响。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对传统美术理论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始终强调“和”,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哲学体系,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放的心态和宽阔胸怀。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应用在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中,要求我们在学习外国美术教育理论时,不能全盘吸收,盲目推崇,要根据我国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做出整体性的选择。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理论的正确立场,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以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精华为基础,引进国外先进的美术教育理论,进行分析与改造,将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优秀部分推向国际,不断融合,却不乏本国特色。

(二)确立新型的师生观

近代以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师生观也发生了改变。当代的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关系是从古代的师徒制逐渐演变而来的,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古代教育家、画家看似更多的是教徒弟技能,并没有过多的体现出师徒之间的深厚感情,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往往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向我们呈现出来。随着时代在前进,当代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教育的目的有了本质的不同,也有了质的飞跃,但师生关系却依然存在。古代画家与徒弟之间的师爱思想,对于建立现代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美术教育的展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进程中,美术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为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进一步推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如缺乏集体教学与集体学习的环境,往往都是一个大师带着几个徒弟,进行指挥学习;课程与教学方式随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课程指标以及完善的教学方式,大师一般根据需要现场决定当堂课程内容,这样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熟悉内容,方式不断的变更,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与质量;学生对于老师的观点全盘接受,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像是个神一样的人物,只要是老师提出来的观点肯定是正确的,却不认为老师也有犯错的时候。可见,传统的美术教育也存在一系列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传统美术教育理论时,要选择性的吸收。此外,中国美术教育在优秀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下面是对美术教育理论发展的展望。

首先,合理的开发传统文化资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在差异中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的价值,吸取其中的精华理论,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其次,设立开放式的美术学校。美术学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综合性的、也有分科性的。在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立以一门或两门美术专业学科或活动为主的综合性美术学校,突出美术的专业性。开设美术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多少个画家和大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展现学生的个性,环节学生的学习压力。最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师徒制是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虽然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本身的缺陷,不利于美术教育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发挥教师育人的特殊作用,塑造健全的人格,为祖国培养新型的美术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研究的价值。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相信在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的深入研究下,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会有更大的价值,现代美术教育将会有更广阔的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绍军.绍军美术时评[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学前美术教育论文篇5

(一)教学质量评估措施不科学

和其他纯理论的学科不同,美术教育质量的考量必须借助全面、具体的评估措施考察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阶段,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更多的是从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来进行考量的,这种考量方式很难适应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实际,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措施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并不适用。因为高校美术教育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一般规律,并为之后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绘画理论素养。传统的理论文字考试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理论识记程度的考核,偏离了美术理论教育的初衷,也容易误导学生只去识记理论概念而忽视将其内化为自身理论素养的。高校美术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因此,过于重视理论掌握的教学质量评估,很难准确地对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作出全面的评价。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美术理论与绘画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以美术理论为核心的评估方式会误导学校美术教学,造成美术教学过多地侧重于理论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创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美术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很多院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仅仅将其当作普通的课程进行教学,也就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的文化内涵,导致学生无法将美术创作与本土文化有机地结合,只能闭门造车。有的院校不重视基础美术教育,只是教学生找观念。然而观念不是教出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文化积累,见多识广以后会自然形成。美术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当前我国美术教育始终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性。

二、国外美术教育经验的借鉴

国外有些先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下面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加以说明。美国十分重视对人的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将艺术素质和科学技术能力并称为新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形成了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美国明尼苏达州对青少年美术教育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但要细致地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还要了解创造这些艺术作品的艺术家。除此之外,明尼苏达州还要求学生尝试着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诗歌等进行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另外,在保证学生创作热情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差别,掌握世界上主要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艺术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要求学生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日本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精神人格,重视保护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日本也将美术教育作为保护国家传统文化和实现与国际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工具。由此可见,美术教育过程中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三、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教育的实质是准确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深受社会世俗价值观的影响,将美术创作的性质从精神层面迅速转向商品化层面,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艺术修养的培养和训练,过分重视艺术创作的经济效益,导致艺术创作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洞、消极。因此,这也就要求高校美术教育准确进行自身定位,提高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并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绘画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新突破。

(二)建设高水平的美术教师队伍

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除了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师队伍。因为,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能否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师队伍。除了要吸收富有活力和热情的青年教师之外,还要充分发挥中年教师的中流砥柱作用,将中年教师与青年教师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与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实现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的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另外,高校美术教育也要打破传统理论研究的模式,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美术教育理论能够始终走在学术的最前沿,保持美术教育的专业优势。

(三)重视美术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美术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单靠理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理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美术、对艺术的正确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专业性。但是单纯的理论教育很难满足学生美术创作的实际需要,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增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开展这种训练最好的方式是进行社会实践,让同学们深入社会、深入自然、深入生活,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真正实现美术理论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将美术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创作当中。另外,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还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社会、生活进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进而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新的创作灵感和新的创作观点和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打破学生只会临摹前人作品而缺乏自我创造性的僵局。当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说我们的美术教育是成功的。

(四)重视美术教育的人文内涵

高校美术教育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艺术创作技巧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身心的发展和升华,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重视学生人文内涵发展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关怀学生实际发展的本质。

(五)加强多元文化教育

艺术创作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成功,无不是吸收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多元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放开心胸,积极地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重视多元文化的艺术价值,从而冲破传统艺术创作的封闭性思维,做到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多元文化。

(六)重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联系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脚本 范文(收集3篇)
  • 下一篇:安防方案(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