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4 栏目:办公范文

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校本教研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05-02

一、阿拉善盟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盟多数学校已经意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但有个别学校对此理解比较模糊,停留在望文生义地表层理解,没能抓住本质思考,忽略了校本教研的核心标志是“立足学校”的机制变革。一些学校对教师的校本研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和具体的指导思路,忽视了工作体系、组织机制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变革。还有一些学校,只是口头呼吁教师参与变革与研修,没有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之教学工作繁重不堪,无法点燃教师进取的“火花”。这些现象的背后有一些机制性的原因,具体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行政手段干预教学管理,削弱了管理中的指导职能

毋庸置疑,合理的行政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但它只是办好教育事业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过度的行政化管理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尽管秩序井然,但活力与进步被制约。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教案必须手写、教案必须有固定的格式,并没有以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为目标,只是发挥了简单的监督与控制作用。教师们疲于应付各项考核任务,根本无暇顾及“个人反思”。显然,在科技与文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仅靠“管”是不可能办好教育事业的。在业务性甚强的教学管理活动中,没有指导的管理,就是极不负责任的管理。

(二)教师评价过于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横向比较上,导致教师间竞争有余,“同伴互助”不够,致使校本教研工作难以为继

由于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评价的“无能为力”,以及对教育质量的内涵理解及形成机制的误读,各学校都把学生考试分数的横向比较作为教师评价中最具区分性的指标。虽然各学校都在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但是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的消极顽强导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日益艰难,没有协作,谈何“同伴互助”?这种教师之间的明暗计较致使校本教研流于形式,不能扎实有效开展。

(三)师训经费短缺,教研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专业引领不到位,校本教研止步不前

目前,外出学习培训、参加本地教研活动和平时同事交流成为对教师帮助最大的研修方式。而教师校内交流的不足,便会加强对校外专业引领的依赖。但由于资金和师资紧缺的原因,能够“送出去”参加教研活动的人数有限,或把专家“请进来”深入基层的机会亦有限。有的学校肯花大量资金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却舍不得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投资,有时即使有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也以教学任务紧为由,不让老师们外出取经,最终结果是校园成了“花园”,教师的心成了“草原”。

此外,我盟各教研室都存在人员不齐、部分学科教研力量薄弱、投入教研的资金有限等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研工作和师训工作任重道远。由于阿拉善盟地域辽阔,学校过于分散等原因,教研室虽每年都下校指导,但对各学校的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基于以上原因,“专业引领”的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使得校本教研长期处于“萝卜炒萝卜”的水平。

(四)校内教研团队力量薄弱,缺乏校本研修保障制度与行政力量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强有力的校本研修团队,而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教研活动的重要组织和基本单位,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教研组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盟大多数学校设有教研组,但教研组的职能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对教研组的建设重视不够,缺少管理制度与评价办法;有些学校的教研组活动虽有计划但落实不到位,实效性不强;教研组活动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教研的主题往往没有贯彻“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有些教研组组长不能带领组员形成合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有的学校采用条块结合、年级部为主的管理模式,实行年级部负责制,在强化年级部管理的同时,教研组很难介入学科教学管理与指导。备课组只是年级的组织,教研组很少对备课组工作进行统筹和指导,仅是传达上级精神和布置工作,教研的氛围很淡,导致了教研组学科教学研究工作不到位。另外,由于缺乏校本研修保障制度与行政力量的支持,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流于形式。

二、解决阿拉善盟中小学校本教研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从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组织机制的改变入手,强化教学管理中的专业指导职能,充分发挥学校教研团队的教育科研功能

根据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规律,采取不同的工作策略,重新构建学校业务工作的组织体系,把校本教研和学校的教学业务管理结合起来,将事务性工作与业务性工作合理剥离,让学校利用教育科研处和教务处两条腿走路,真正实现教育科研兴校的目标。

首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研处的职能,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充分行使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指导职责,让教育科研处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核心部门。前期重点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研组组长,让组长享受学校中层副职以上的待遇,赋予一定的管理权力。建立“教育科研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个人”这样一套“小校本教研体系”,采用“个人学习-同伴互助-集体培训-个人反思”的自主发展模式,形成浓郁的校本研究文化氛围。在做好集体备课、教研组管理、课题管理、评价分析等过程性工作的同时,丰富学校教学工作的内容,重视教学课程改革的策划与实施,抓好教师的业务提高和校本师资培训,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其次,要重新定位教务处的职能,由业务尖子承担环节管理工作,以服务和监督为主要责任,充分行使教育教学的监督管理职责,在做好学籍管理、组织考试、课程教学计划执行、教学常规考核、教学服务等常规事务性管理工作的同时,做好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监督、考核等工作,以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赋予教研活动以培训职能,探寻高效师训模式,不断提高本地区师资队伍素质

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轨迹特点,结合不同层次教师成长的需求,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植混合式学习的理念,扬信息技术力量之长,避传统师训模式之短,借助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建立“高校专家-教研室-教育科研处-教研组”这样一套“大校本教研体系”,采用“引领-诊断-学习-反思-提升”的操作模式,赋予教研活动以培训职能,使教学常规、校本教研与师训工作常态化,形成学、培、研一体的高效师训模式,不断积累教育教研支持性资源提高本地区师资队伍素质,切实解决校本教研工作中的专业引领不到位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相关工作的管理制度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质量观、评价观,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转变学校运行组织形式,建立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组织与管理制度。从教师对于学习成长的多元化和层次化的需求出发,建立教师研修管理制度。此外,还有校本教研奖惩制度、校本教研成果评价和推广制度、教研经费保障制度以及课题管理制度的建设都将成为校本研修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

(四)优化教研队伍,创新教研方式,以教研转型来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我盟校本教研推进过程过于缓慢,需要行政的系统推动和业务的有效指导。这就需要我们优化教研队伍,坚定教育科研领跑教育改革的信念,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加强教研队伍的建设,加大教研资金和师训经费的投入,提高教研员的配备标准。以年度教研专题块的形式,由点及面,逐年推开,形成教研专题序列,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效率,实现教研转型。

校本教研的推进不仅是教师研修活动的改进,更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加强与学校文化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我们,“长力气”――做好教研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研专业化水平;“承天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指导性;“聚人气”――以机制和制度作为保障,激发广大教师推进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接地气”――把教学研究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从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入手,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解决校本教研的持久性问题,逐步使校本教研从最初的外力推动变成教师和学校的内在需求,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唐洁.关于校本研究机制的思考――对校本研究的个案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2).

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篇2

基于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设计,须以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部分教师在陈玉琨教授的带领下,在探索教育领域质量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套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定义为在学校内外体制性因素支持下,通过充分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促进教育系统不断提高其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能力的一种系统化方法。它也是在反思传统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基础上,在现代教育评价思想的指导下,吸收传统教育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思想方法的合理要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

1.民主的原则

从制度本身来看,制度只是技术手段,关键在于设计者、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选择何种价值取向去面对制度,采取何种途径来体现个体与群体的利益诉求。但大多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普通员工甚至事前根本不知情,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遵守。而且传统教育质量管理通过制度等管理方法,鼓励甚至强迫学校及教师按照正确的标准,正确地做事情,但这样做往往是无法完全达成教育质量目的。基于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课程管理则要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不能仅站在管理者的立场,需要向师生授权,民主、合作地设计制度,激发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2.开放的原则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设计,不因“校本”两字而认为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校本课程最后的成效,不仅是要满足学生需求,更是需要用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来衡量。传统教育质量管理体制中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试图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定义、实现和评价教育质量。在校本管理制度设计时,要打破壁垒,打开学校大门,充分考虑校外因素,设计若干校本课程管理的校外管理制度,形成校本课程外部质量保障的制度化环境。

3.发展的原则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修订,即动态发展。一是因为校本课程本身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发展模式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更易随外界因素变化而变化。二是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提出,普遍可接受的质量标准仅仅是质量管理的起点而非终点,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学校系统和教育过程持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所以作为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设计者,不能仅满足于制度是否已适合现有的校本课程,还要考虑是否能设计得更好;在更好的状态下,还要观察是否有长效性。

二、设计的结构与内容

1.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组成

结构如下图所示,笔者将校本课程编制阶段分为课程规划和开发两个环节,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发展、社会需要,形成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库,为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打下最根本的基础。校本课程实施阶段则分为课程确立、开设、完成三个环节,主要功能是选择可满足当时学生需求的课程加以实施,完成相关教育目的;同时带着课程实施中产生、并经分析处理的有效数据,课程二次修订再入库;如此反复循环滚动,推进校本课程充满活力、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应五环节,设计课程委员会组织制度、课程库建设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

2.校本课程规划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课程委员会组织制度。主要内容是明确课程管理的基本规范,规定学校课程的组织领导,规定校内外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课程管理职权和职责。课程委员会的构成,由学校领导、师生代表、社会人士(行政部门、课程专家、校外合作方代表、家长代表)等人员共同组成。它的主要工作,在课程委员会的组织管理下,设计、审议、评估课程规划方案;规范课程规划编制、实施的程序要求和质量要求;下设课程学术委员会,研究、设计、优化每一学年的课程计划。

3.校本课程开发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开发和实施的培训制度。主要内容是在课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定期组织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般方法等内容。(2)课程准入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年审批课程开发者、修订者或提供者所上交的校本课程。符合准人的课程方案,其背景、理念、目标、结构、课时、资源、实施、评价、管理和保障等课程要素清晰、科学;使用他人的教材要有详细的授课计划,自编教材则要有详细的文本等。(3)课程库建设制度。主要内容一是规范准入的校本课程,按学校课程体系分类编目,借助信息化技术将课程各要素完整入库,形成课程库。二是规范已实施完成的校本课程,带着实施后的各类有效数据,以及二次修改开发的数据资料,再次进入课程库。具体设计时避免传统课程实践中,“课程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许多学校不仅用叠加的思维把学生需要学习的不同内容分裂开来,美其名日长课程、短课程、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等等。最典型的是,一些学校自称开设了五十门课程、一百门课程、三百门课程,相互攀比,似乎哪所学校能开设的课程越多,水平越高。从课程理论上说,这是一种无知;从课程实践上说,其结果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在课程库建设中,不以课程数目,而以课程内涵为校本课程质量衡量标准,实践课程统整的思想,将课程管理提升至课程领导。(4)课程共享制度。它是规范课程库使用的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库中的课程,可供校内外人员查询浏览;更可提供给非开发者、外校人员在本校或他校授权使用;同时可对等引入外校的校本课程,由此搭建和外校课程建设相联系的桥梁。课程准人制度、课程库建设制度、课程共享制度,以及下文课程完成环节的课程修订入库制度,构成了校本课程库完整的管理制度,是本文所设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中的特色制度。使得校本课程不再是静止的、固化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的校本课程将充满生命活力,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

4.校本课程确立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实施申报制度。主要内容是实施者递交课程实施申报,一是申报准备实施的课程(含实施计划),说明该课程符合本阶段课程计划的要求,以及完成各项准备情况;二是申报证明其具备开设该课程的能力,课程实施者不一定是课程的开发者。(2)部门推荐制度。主要内容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本阶段课程计划,推荐本阶段所需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招募或邀请实施者开设这些课程。(3)遴选审批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学术委员会,按当阶段课程计划的开设要求,对从申报或公度开招募渠道递交的材料遴选,进行“立项”、“修改立项”、“不批准”的审批;如批准“立项”则直接进入学生选课预报环节;“修改立项”则要求按修改意见修订后再立项;“不批准”则明确该课程不可开设,并反馈不批准的原因。(4)学生选报制度。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课程介绍(含实施者介绍)及选课指南后,预报相关课程;学校或实施者认可后批准选报,若未批准则学生自行调换或由学校指定

5.校本课程开设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学生换课制度。主要内容是学生参加校本课程1-2次后,发现该课程不适合个人发展要求,则准予调换至其他课程。(2)备课研修制度。主要内容是定期组织校本课程实施者集体备课研修有些教师误以为只有基础l生的学科课程,形成备课组,才有备课研修。其实不然,虽然一门校本课程实施时当前实施者往往只有一位,但当前阶段一定是有众多校本课程实施者。他们所实施课程的内容虽然不同,但组织的形式、实施的方法均可以交流。另一方面相关课程可以开展课程统整实践,一门课程的涵盖领域可以是多方面的,实施者则是多人组成。上述两种情况都可组成合作学习组织,定期开展课程同领域或不同领域的集体备课研修。(3)常规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同一般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6.校本课程完成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成果展示、实施奖励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实施完成后,规范课程本身及师生的成果展示、评比评选活动。(2)修订入库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实施完成后,该课程按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修订课程;然后带着实施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有效数据,进人课程库。实施过的课程入库,将提升课程库中课程的内涵价值,下一循环实施时,也将更为有效。

7.贯穿于校本课程各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校内评价制度。它是校本课程管理的核心制度,始终贯穿于各个环节。主要内容:校本课程规划环节,有对课程委员会成员的考评制度、课程规划的评估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环节,有用于规范课程开发过程、开发成果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确立环节,有对该实施周期立项课程的评价制度、对立项课程实施准备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实施环节,有规范课程实施的诊断性、过程性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完成环节,有课程本身、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价制度。校内评价制度的设计,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行政、师生和社会人士等各方均可参与评价。(2)校外视导和督导制度。主要内容是规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包含大学、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等社会力量,对校本课程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性或专项视导或督导。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指出,来自学校外部对教育质量的体制关注和支持,是学校内部质量进步的必要条件。所以引入校外视督导制度,可以有效地支持、指导和帮助校本课程管理。校外视督导制度和校内评价制度的组成,形成了校本课程评价的完整制度构建,避免传统教育质量管理体制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评价教育质量的局限性。(3)人、财、物服务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是规范校本课程各环节的人、财、物服务保障工作。(4)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在校本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各个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何作用?又如何应用?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指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要“靠数据管理”、“用事实说话”,“数据”和“事实”是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性资源。所以设计该制度,主要用于规范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积累有效数据,优化实施过程,真正做到“靠数据管理”、“用事实说话”。

三、从设计走向实践

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篇3

具体措施:

一、完善中小学干训体系,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训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等部门加强资源整合,在教育局干训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所有培训项目纳入区教师进修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实行统一领导,分部门实施,统一管理机制。同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干训工作顺利实施。

大力推进名校长建设工程。创条件搭舞台,造就一批专家

型骨干校长。13年上半年做好推荐评选第三批市“名校长工作;规范名校长的管理工作,不断提升中小学校长学历层次,促进名校长的专业发展;继续组织实施“十一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培训重点从校长教育理念培训转向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尝试校长易校蹲点,开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加强局管后备干部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与现代教育、比较教育等专题学习,学习、考察先进中小学的管理经验;开设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组织建设。

积极探索干训的新模式、新内容。开展中层干部专题培训,加强校长培训课题研究,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干训中的作用,不断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益。

二、规范名优教师管理工作,发挥名优教师导向作用

进一步规范名优教师的管理工作。强化管理体系,完善考核机制,促进名优教师自身的继续发展。13年度完成第一、二批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首批区名教师的任期考核。继续实施名优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进一步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名师联谊会作用,抓好名师带徒活动,开展名师系列讲座,让名师在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带领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全区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落实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行动方案,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组织实施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行动。以校本行动为主,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创设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区教育局制订的“适应、“过关、“成型、“实绩各阶段的具体标准,4月各校完成对新教师“半年适应阶段的考核,7月前以区进修学校为主组织对新教师进行“一年过关阶段的考核。教育局将组织专业人员,抽样性地对有关学校进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行动实施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加大对教坛新秀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制订专门的教坛新秀培训计划,根据培训、使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坛新秀的理论基础、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专业领导力和影响力,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开办新一期(第六期)小学语文、数学青年教师研讨班。通过开展观摩与研讨课活动,举办专题讲座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学与科研能力,打造一支青年骨干力量。

四、高质量完成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重点抓好中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和《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两门课程的全员培训工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2013年5月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全市统考。2013年9月底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全市统考。10月对本次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进行总结考核评比,认真做好迎接省级评估工作。

组织专家、名师开设系列讲座。引领教师们开阔眼界,拓展教育视野,掌握教育教学的前沿信息,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的转变,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的水平。

创新模式,开展网上教师培训。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开发和引进网上教师培训资源,应用“市教师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启动网上培训试点,努力使全区的中小学教师都能通过网络共享各学科的优秀教学资源,提高培训效益。

优化以赛促训模式,促进教师成长。今年将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师英语大奖赛,大赛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市比赛;组织高中英语“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评比,并推荐优秀案例参加市比赛;组织其他各类基本功比赛和教学设计比赛。

五、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推进校本研修健康有序开展

加强领导,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具体管理、指导、评估和考核,及时总结、推广校本研修实践中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引导教研员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立足基层、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菜单式培训,为中小学提供一定的培训者资源;各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指导、检查和评估;为提高校本研修的工作质量,13年还将组织全区教研组长进行集中培训;13年高中校本研修的指定培训内容为“新五项基本功的第五项培训——“教师言语表达。

不断创新,探索中小学校本研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按照“创新模式、加强管理、学校自主的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我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要通过组织开展自主学习、自修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技能训练、专题讲座、集中辅导、观摩教学、研讨交流、师徒结对、案例分析、网络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等活动,把校本研修落到实处。

以研促教,加强教师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教科研工作。要加强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培训方法和管理办法,逐步形成各校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校本研修中教、学、研一体化,努力把校本研修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典型引路,积极创建校本研修示范性学校。各校根据《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评估标准》(试行)要求,积极创建校本研修示范性学校。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创新方法和途径,形成校本研修长效机制,使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师进修学校要及时总结校本研修的工作经验,树立典型、示范引路。

六、加强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改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一级学历获得者比例分别达到50%、85%、85%。

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须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双师型比例达到60%并逐年提高。

鼓励高中骨干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课程,支持课程班结业学员申报学位考试,使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逐年提高。

七、继续开展各类专项培训,抓好常规性师资培训工作

暑期全员按需培训。暑期全员培训要在广泛调研和仔细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开列菜单,真正做到符合一线教师的内心需求,把握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节拍,开出的课程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把对菜单式培训的关注从形式转向内容,从表层走向深入,真正发挥其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作用。

新课程培训。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新教材培训工作,积极配合宁大成教学院、市教研室做好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努力通过培训使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深刻领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新课程的基本特点,理解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稳步推进我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实验工作。

班主任培训。按照市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实施班主任培训工作,13年开始将对全区班主任进行轮训,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修学校承担班主任培训计划的制订及组织培训工作,班主任培训的课程设计要科学实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等列为培训必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开展省心育教师的资格证书考试。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全区各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切实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继续加强常规培训。扎实开展幼儿教师资格证书考前培训、新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进行中小学教师及公务员普通话培训及测试;抓好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培训;加强对新教师的管理、培训;进行暑期教师师德培训等。

八、加强师训机构自身建设,保证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完善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制度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规范教师培训工作,从而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完善网络建设。以网络培训为突破口,抓紧本地教师教育网站建设,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现有的网络资源,加大网络课程、网络资源引进和开发力度,逐步实现网络培训,努力使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能便捷获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培训资源,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益。

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队伍;素质

笔者在担任教学校长工作中,结合自身的认识与学校的基础条件,不断研究探索在校本研修的大课堂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途径,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在区校规划的指引下,建立健全一整套学校自培模式,推动校本研修工作开展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管理

学校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划分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并把校本研修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做到大事有策略目标,具体工作有层次、有人管。

2.确定校本研修教育的工作目标

学校结合发展规划,明确了校本研修工作的目标:把教师校本研修培训作为学校创新发展的平台,实施强师兴校战略。班子成员亲自深入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并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逐步完成。

3.制订相应的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和措施,保证工作的实施

学校制订了校本研修工作规划,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如《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相关规定》《学分考核》《骨干评定及考核》《学校考核方案》等。

二、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平台,创建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培训途径

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本着体现学校教育发展的特色,以重个性化培训、重专题研究、转变教师观念为基础,以管理途径和培训内容、方式的创新为重点,以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为载体。

1.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师德研讨、交流培训。学校以教师中的典型案例为具体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教育,制订了《师德规范细则》《爱心承诺守则》,签订《师德规范责任状》等,同时还结合《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举办讲座,派送青年教师参加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等。几年来有300余人次的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互帮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学校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全面安排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工作,与教师的已有基础结合,与学以致用结合。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每学期开展四次讲座。

我校把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培训。因薄弱方面是培训重点,我校研究并确立了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连环跟进式”校本研究培训模式。教师的能力在反复的“连环跟进式”研究培训中得到提高。

三、完善基础,形成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特点

第一,在校本研修各项培训工作中,学校注意开发自己的培训模式以适应学校教师成长的需要。在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了“连环跟进式”校本培训模式,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校和教研组的两级培训活动。模式的建立凸显了学校的培训特点,为促进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二,学校涌现出了许多校本研修工作中的成长典型。有一位青年教师,刻苦钻研课程改革,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和教师教课方式的改革,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取得了成效,写了大量的反思总结,在区里多次上公开课,被聘为特聘高级教师。有10余位教师在学校作了经验介绍。学校一名老教师经过多年的勤奋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学校已为她筹备出版作文教学特色专集。

四、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

学校把开发人的价值、发挥教师的潜能作为校本研修管理的核心。学校依据自身的特点,首先细化管理,使“管有特色、训有成效、研有成果”,追求管而有情、管而有序、管促发展,提升管理的层次和品位。通^目标激励、典型激励、案例引导、自律反思、团队促个体、梯次推进等多元管理策略,营造目标明确、和谐竞争的工作氛围。

教师年龄段和地域的原因,使我校教师习惯于“实干+奉献”的老套工作模式,为了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快科研兴校的步伐,学校从校本教学研究入手,完成教师向“科研实践型”教学的转变。

学校采取了“连环跟进式”校本研修培训模式,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校和教研组的两级研究活动,完善了“引―探―抛―试”的教学研究模式。通过“教研―上课―诊评―反思―再上课―再反思―再诊评”这一行动研究策略,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出了同一节课的群体设计思路,真正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目的,让教师在享受研究乐趣、享受研究资源中逐步爱上校本研修活动。

参考文献:

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基本市情、充满教育活力、富有改革实效的*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湖北省“积极推进、点上突破、兼顾各方、逐步到位”的工作方针,本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探索创新的基本原则,科学有效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积极稳妥。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按照湖北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营造适合课程改革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学习和思考,调动一切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因素,抓住核心学科、抓好课堂教学,精心谋划,稳步扎实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因地制宜。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情况,实事求是地规划和实施课程改革,所有的改革举措务必既贴近国家课程要求,又贴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努力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课程改革路径,形成可资借鉴的经验。

——规范有序。在全市统一部署的前提下,立足省级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一般高中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际,分类有序地进行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与评价工作。

——探索创新。探索、研究课程改革推进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管理与评价上下功夫;力求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有所突破;使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课程改革终极目标的达成。

三、目标与任务

(一)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整理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建立适合我市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新机制。研究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并存的新型教育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制度。切实加强教学用书的管理。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六)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学生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七)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努力促进课标、模块与教学实施的有机统一,探索课程改革实施与高考、高中学业考试与评价、学分管理相适应的有效衔接机制。制定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程结构、内容与学制学时

(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课程设置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整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15个科目;每个科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学习领域的科目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列入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列入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修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列入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自主选修。选修Ⅱ是由学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的课程。

(三)学制与学时。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每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18学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个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个学分,达到144个总学分方可毕业。

五、推进策略

(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1.认真分析和总结全国先行课改实验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整合在汉高校和各种教育科研力量,对课程改革作出整体规划,并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为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设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样本校要围绕新课程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身的校情,在重要领域和环节上积极探索,力争在点上有所突破,努力做到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点和办学特色。

3.根据教育部制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订《*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市普通高中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市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市普通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意见》、《*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装备规范》等,确保全市课程改革工作有序展开,平稳推进。

(二)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执行课程的能力

1.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科研部门、师训机构和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学习教育改革政策和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

2.建立市、区、校多级新课程培训体制,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各级教科研机构和师训机构要针对学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3.建立务实科学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把对新课程的研究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备课组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巩固“备课组建设工程”的成果,使之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基层教学组织。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岳勇为组长,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编办,市教育、财政、人事、物价、新闻出版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附后),负责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指导实施工作。市教育局成立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组织协调课程改革实施工作。

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学科课程专家、教研人员、高中校长和一线骨干教师的作用,着重研究和解决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教育管理、教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专业研究力度,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设计、实施、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各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各项课程改革工作任务,加强对辖区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认真做好课程改革所必需的各项服务。

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实施工作小组,贯彻落实市、区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做好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按规定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尽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满足全体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校情,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导师制,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公民素养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根据课程设置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制度;及时修订学校发展规划,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改善装备条件,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加大投入,保障师资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新课程所必需的师资配备;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实施推进等各项工作;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专项督导,及时反馈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并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评估督导制度,特别要加强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课时、学分管理、教学用书使用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督查,总结经验,奖励先进,发现问题,修正不足,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正常有序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税务个人实习总结(收集3篇)
  • 下一篇:勤奋的人生好词好句(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