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整理2篇)

时间: 2024-07-05 栏目:办公范文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篇1

传统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般仅是单一的保存查阅功能,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现代技术的介入使我国图书馆传统的地方文献类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无论是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还是宣传、开发,均呈现多元合作的趋势,地方文献服务工作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特色馆藏建设是提高图书馆地方文献特殊资源和特色服务能力的必要条件。为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服务必须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为此,各馆应根据本地人文特点、行业、专业……来选择多元化的特色知识信息服务。东莞市图书馆麻涌分馆就在地方文献特色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讨。

一、麻涌图书馆建馆之初,就注重与各相关社会机构的互动合作,成为包括地方文献服务在内的信息服务中心

东莞市图书馆麻涌分馆位于麻涌镇次级行政办事中心内,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从2006年开始动工,2007年底交付使用。它的落成为麻涌这个香飘四季的地方增添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该馆根据麻涌的镇情与读者群的情况,制定了《麻涌镇图书馆新馆建设整体设置方案》和《麻涌镇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纳要(2007—2010)》,对图书馆的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定下目标。麻涌图书馆建筑外形新颖,极富现代感,共有四层,设十一个功能区,一层设总服务台、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二层设新书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三层设自然科学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四层设报刊阅览室、特色馆藏室、多功能活动室、自习室。全馆设计藏书量10万册,报刊50多种,期刊150多种,读者席160多个,电子阅览计算机50台。麻涌图书馆立足于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馆内所有阅览区实行开架式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公共图书借阅,地方特色文献阅览、电子资料阅览、报刊阅览、信息咨询等多种服务。并面向全镇民众举办知识讲座、培训、展览、图书交流、读者互动、地方文献征集、收藏、研究等活动,是集教、学、研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中心镇图书馆。作为市图书馆的分馆之一,麻涌图书馆纳入了东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总分馆体系,与总分馆及其他镇街分馆“统一标识、集中管理、同一平台、共享资源”;读者使用麻涌图书馆的读者证可以免费借阅览、归还市图书馆和其他镇(街)分馆的各种文献资料,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的通借通还功能。麻涌图书馆也是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之一,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种优秀视频资源的点播、查询和使用服务,读者可通过电脑浏览25多万种电子图书、1100多万篇学术论文、8000种电子期刊等。作为城市最基本的文化设施,麻涌图书馆一方面作为市民终身教育的知识殿堂,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参考功能,为镇政府决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活动提供高层次的知识支撑和信息服务;成为麻涌镇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展示麻涌镇三个文明建设的窗口。

二、《东莞市麻涌镇志》的编撰工作,凝聚了麻涌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一个基层图书馆为地方志书编撰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的成功尝试

新编《麻涌镇志》,历时八载,终于修撰面世,付梓在即,实乃麻涌全镇人民之大幸。这其中麻涌图书馆为《东莞市麻涌镇志》的编撰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史书史料,给予了全程跟踪服务,可谓功不可没。

盛世修志,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把麻涌的历史翔实地记录下来,使其起到“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在东莞市第二轮大规模地方志编修中,麻涌镇党委、政府把镇志编修当作一项重要的文化系统工程来抓。早在2007年底,麻涌图书馆交付使用之始,就将配合《麻涌镇志》编撰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精心组织人员千方百计征集了大量的史书史料,如旧版《麻涌镇志》、《麻涌百年纪事》、《萧氏族谱》、《大步春秋》、《百年东太》等,并根据《麻涌镇志》的需要开展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服务工作。麻涌图书馆工作人员与镇志编写人员一起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单位,走访知情人,当事人,广泛进行调查访问,从有关的档案、图书馆藏籍、报刊和专著等中搜集有关资料,再编入镇志。2008年上半年《麻涌镇志》初稿形成。从2009年5月开始,麻涌图书馆工作人员与镇志编写人员又深入市(镇)档案馆(室),查阅了大量民国时期和建国以后的档案;对《镇志》的史实进行了考证,并挖掘考证麻涌地情资料,补写了匾额、碑刻、革命纪念地与文物以及人物篇中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全书设21篇、96章、345节,约120余万字,配发图片400多幅。是为《麻涌镇志》二稿。2010年麻涌图书馆工作人员又配合镇志编写人员提炼文字、理顺语句、合并段落、修改章节、改变文体、拾遗补缺、补充数据、调整表格、纠偏勘误、优选图片以及做好新旧镇志对接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麻涌镇志》三稿。2011年春节期间,《镇志》办将三稿打印,分篇章对应发到各有关村(社区)、有关单位甚至有关个人(如外出老干部)征求意见,又将志稿挂上《麻涌之窗公众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共收到意见与建议六个方面十七大项三十九条。以上意见经麻涌图书馆工作人员与镇志编写人员一起分析考证、去伪存真、进行了修改,是为《麻涌镇志》四稿即终审稿。《东莞市麻涌镇志》历经八年、四易其稿,这部志稿凝结了所有为编写镇志而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的汗水,麻涌图书馆工作人员与镇志编写人员默默无闻、乐于奉献、辛勤劳动、精益求精,数易其稿,终于编撰成书。新编《麻涌镇志》洋洋一百余万言,图数百幅,上溯千年,纵横百里,雍容大度,包罗万象,全面、系统地记录了麻涌的建置沿革、地理风貌、政治军事、经济建设、文化教育、风俗民情、人物胜迹等方面的演变,其数量之巨,涵盖之广,跨度之长,堪称是一部记载麻涌镇情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面系统的资料性地方文献,为麻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科学的依据。新编《麻涌镇志》已然成为全镇各级领导干部的“案头书”,成为地情教育的必备书,成为社会各界了解麻涌的窗口,成为联系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纽带,并为全镇的四个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三、麻涌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在筹建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图书馆与博物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个创新范例

根据《东莞市博物馆之城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为了充分发挥利用好麻涌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水乡民俗优势,麻涌镇决定在香飘四季农业生态园内建造一座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并以该馆为依托,发掘、保护、研究、整理、展示麻涌乃至东莞全境和整个珠江三角洲的水乡民俗文化。“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的建设,是麻涌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麻涌镇委、镇政府落实东莞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重要举措,更是一项大力弘扬麻涌的良风美俗,传承麻涌世代相传、勤劳奋进、自强不息精神的壮举。依据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函》的定位:“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是‘香飘四季’农业生态园的文化旅游配套工程,是东莞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项目。”、“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是以‘香飘四季’农业生态园为依托,以麻涌特色为基础,全面展示和传承岭南水乡民俗和农耕文化,具有较高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具有省级水平的专题性民俗博物馆和文化旅游景点”。该馆属历史资源类专题性博物馆。它将立足麻涌、融入东莞、放眼珠三角,通过展示岭南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和麻涌本土特有的水乡风情,成为集教育、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岭南地区水乡民俗多元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基地,成为麻涌发展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具体来来说,就是:麻涌传统民俗民风和本土风貌的体现地;麻涌传统农耕生活习俗农耕工具的收藏、研究和展示地;麻涌文化产业、特色旅游的重要承载点。然而,要实现以上设想,就离不开麻涌图书馆特别是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支持、帮助和共同努力。

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筹建期间,麻涌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工作人员和筹建人一起制定了《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方案》,并向各村下发了《关于协助做好“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文物展品征集工作的通知》。在麻涌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麻涌图书馆文献工作者和筹建人员的艰苦努力工作,共征集文物653件,主要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的反映当地社会生活、生产状况、、岁时礼俗等物品。有历史沿革档案、农业生产工具、手工业、商业、生产关系、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工具、礼仪活动、文学、艺术品、音乐、舞蹈、娱乐、嗜好、科学、等一切与岭南人民生活有关的民俗与实物。具体包括:与麻涌水乡生活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各式各样的旧物品;反映麻涌水乡风情且有较深艺术造诣的字画、照片、诗词手稿以及民间收藏的古字画、古籍、文房四宝、印章等文物;麻涌氏族来源的姓氏族谱、手稿、文献、史料等;体现麻涌曲艺之乡相关的古乐器、古戏服、道具及曲艺界名邻照片、作品、生活用品等;凡在麻涌生活或工作过的名人照片作品稿件、生活用品等;各种民间礼仪、婚嫁习俗用具及民间信仰礼拜用具;近代商业的字号、牌匾、货架和商品等以及反映生产关系的借贷、劳役、租佃文书、典当文书、契约等;各类石碑、墓誌、石雕、木雕等的民间手工艺文物;反映麻涌及周边地区有关历史档案的方案书籍、文字报告、圣旨、碑文、诏书、抄本、信件等实物;有关各种手工业作坊复员陈列所需的实物;有关科学与方面的资料与实物,等等。上述文物,已做好登记入册,一部分集中在麻涌镇文广中心妥善保管,一部分存放在麻涌图书馆文史资料厅供读者参观与查阅。毫不夸张地说,岭南水乡民俗博物馆筹建的所有过程,都离不开麻涌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的辛勤汗水,这既有基层单位工作分工不分家的因素,也是麻涌图书馆主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多元合作的一个创新。

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工作及取得的成就,使麻涌图书馆的多元合作道路越走越宽广,为基层图书馆探索出了一个多元合作的新方向

麻涌图书馆十分注重地方文献征集工作,2007年底开馆伊始,就制定了相关的征集方案,通过派发宣传单张,在报纸、电视上广告宣传等形式,加大宣传效应,增强征集力度。工作人员不怕苦不怕累,通过实地走访,深入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进行地方文献的征集。2008年8月,设立地方文献资料阅览室;2009年8月至2012年3月,先后举办或与有关单位、个人联合举办各类文献、文物以及其它形式的大小展览11次;2010年10月起,与麻涌镇委、镇政府联合设立麻涌地方文史资料库,使东莞图书馆麻涌分馆的文史资料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建馆5年来,始终与麻涌镇志办一起,对麻涌镇志所需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研究、考证和采用工作。从开馆以来,东莞图书馆麻涌分馆安排了专人对本馆以地方文献资料为特色的图书馆多元化服务进行追踪、记录、归纳与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按照《东莞图书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与规定,积极开展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总结工作。然后,在工作中继续实践、推广与提高,务求取得更好的项目成果。

目前,东莞市图书馆麻涌分馆馆已设立“香飘四季资料室”,专门存放地方文献,基于地方文献还通过举办相关图片、实物展,如“平畴沃野、香飘四季”地方文献图片展、“历史的痕迹”等,向广大读者打开一扇了解麻涌历史的窗户,受到了读者的欢迎。2009年麻涌镇委、镇政府决定设立全镇综合性质的文史资料库,东莞图书馆麻涌分馆及时跟进了这项工作,全面系统的收集了有关麻涌的地方文献资料,并在文史资料阅览室进行了二次地方文献展览,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同时,我馆还长年开展文献资料的查阅工作。2010年,东莞图书馆麻涌分馆配合《麻涌镇志》的编修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经过考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为麻涌的镇志编修工作作出了贡献。2011年,东莞图书馆麻涌分馆配合建党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举办了“纪念章展览”等三个展览,让读者的阅读与参观实物展览结合在一起,达到最佳的效果。7月8日,2009年7月8日,麻涌镇“走进东莞文明”系列活动之历史痕迹--麻涌地方文献展览在东莞图书馆麻涌分馆地方文献室举行,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东莞理工学院麻涌镇社会实践分队的队员参观了此次展览。时值建国60周年,地方文献的展览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这次的展览主要是展示一些反映麻涌镇历史的地方文献和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民间收藏品、照片,例如一些村的族谱、旧的诗集、地方粮票及一些毕业证书、教师聘书、会员证、购肉证等珍贵史料,还有近些年来麻涌镇人民编写的镇志、百年记事、乡土史等作品。在知识海洋里畅游,大学生们都感到收获颇多,领略了很多不为年轻人所知的地方历史,见证了建国60周年麻涌的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麻涌地方文献展览的《麻涌民俗志》、《香飘四季》等书还为大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文化调研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正因为以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东莞图书馆麻涌分馆已然成为一个地方文献资料的特色馆,其地方文献资料工作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多次表扬,更受到麻涌广大读者和参观者的一致赞扬。

综上所述,麻涌图书馆作为一个镇一级的基层图书馆,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探讨了多元合作基础上的地方文献工作,这不但有效的推动了图书馆自身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也提高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在乡镇一级的基层,一般都没有专门的文史档案馆和博物馆,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与社会各相关机构的互动合作空间也说更加地广大。麻涌图书馆的有益尝试与成功探讨只是个例,但“窥一斑可见全豹”,这种从实践到理论的尝试与探讨,必将为所有基层图书馆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带来新的启迪和思路,从而找出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21世纪图书馆新论》

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1

吴建中

[2]《当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北京《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

[3]《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北京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

[4]《岭南水乡社会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张振江陈志伟

[5]《麻涌镇志》(2003版)和《东莞市麻涌镇志》(2012版)

[6]《香飘四季》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8再版陈残云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篇2

博物馆要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我认为有必要对博物馆相关工作加以调整,现结合自己近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谈一谈自己在工作中的粗浅认识。

一、改进基本陈列的传统布展理念,把学生教育融入展览之中

博物馆要想真正成为“第二课堂”,就要在基本陈列布展之初,把对学生的教育融入到整体的布展设计规划中。博物馆展览知识性、史料性很强,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受传统陈列展览形式所限(陈列展览是通过一组结合起来的文物展品来体现整个展览,文物展品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陈列设计与观众进行沟通的“中介”),这种展览形式单调、枯燥,必然阻挡陈列展览与观众的距离,尤其不能吸引中小学生,更谈不上为教育服务。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于帮助观众“学”。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传统布展理念,设计基本陈列时,在不影响整个陈列效果的基础上,把学生观众的需要融入到陈列展览的设计之中,增加适合于中小学生理解的说明文字和展示手段。在陈列中应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也可适当引入互动内容,让学生在看中学、在动中学,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在展览中设置复原景箱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它可以把很多单调的展览内容以场景叠加的方式,将某一生活、工作情景生动活泼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我馆《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就有一汉魏时期复原景箱,景箱中有做饭、耕种、狩猎、捕鱼等七个场景,辅以亲切生动的画面和一定的高科技手段,将一个部落生活的情景鲜活地展示到观众眼前,给观众一种亲切感;再如我馆《自然资源展》展厅的采煤工作面复原场景,将一个煤矿矿井由矿工下井,到工作面采煤机采煤到机车运送煤炭等整个煤炭采掘过程展现给观众,既有知识性,趣味性也很强,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景箱在展览中的运用,对展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互动感强,尤其深受中小学生观众的喜爱。

二、从中小学生观众的需求出发,举办形式新颖的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是基本陈列的辅助和补充。博物馆要多举办一些内容新颖、富有特色的临时展览。我们要从学生观众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引进有特色、参观感强的临时展览。它反映了一个博物馆的活力,为青少年观众提供着常新的内容。

例如我馆举办《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展》就深受中小学生观众的喜欢。展览展出了我省著名省民间艺术家的鱼皮画、萨满服饰、鱼皮服饰、苏绣、桦皮工艺、布艺、剪纸、木雕、相纸刻画、铜艺、铝板雕、泥塑等优秀作品,让观众对这些特有的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展览中我们还请民间艺术家现场表演,观众参与互动,特别是很多中小学生还由艺术家们手把手教授艺术品做作工艺,展览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响很好。

我馆还举办了《世界珍稀蛾蝶展》、《秦始皇兵马俑展》、《石头的世界――鸡西首届石文化展》等多个临时性展览,这些展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深受中小学生观众的喜欢。

三、有针对性地为中小学生观众编写通俗易懂的讲解词

每个博物馆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讲解词,并且讲解词一般都是按照成人观众为对象来编写的,讲解词语成人化,这就给中小学生参观带来了不便。所以我们要针对中小学生编写适宜他们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讲解词,要多采用具有学生特色的语言,避免单调空洞的说教式,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以启发诱导式和问答式的生动语言来激活学生的记忆细胞和感受力,切实提高讲解的人文魅力。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讲解员与中小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博物馆与学生们的距离。

四、有目的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9・18事变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与学校合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团日、队日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项目工程师工作职责(收集9篇)
  • 下一篇:吓人鬼故事(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