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整理2篇)

时间: 2024-07-05 栏目:办公范文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篇1

完善区域信息平台的硬件设备,实现平台建设的物理保障在息县现有硬件设备的基础上,结合县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息县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网络体系结构(实时联网模式)”,县直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采用B/S方式通过光纤网络连接县级数据中心,进行业务数据交换。信息平台的硬件环境包括了应用业务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备份服务器,磁盘阵列,防火墙,交换机,路由器,UPS等。息县充分利用现有通信设备,建立起信息平台的物理网络。明确区域信息平台的具体目标,确定区域信息平台的构建思路从充分利用现有数据的考量下,息县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标准,部署整理信息分析工具、信息安全与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建立起县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息县制定了县区内标准的数据集,通过抽取各个医院HIS系统、公共卫生、新农合、双向转诊等各业务系统数据,形成了县级区域内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依据居民健康卡号为主索引串联居民在各业务系统的档案数据,向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数据中心经过数据挖掘操作,形成多个数据集市,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统计分析报表,改善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状态、监测医疗效果,为县区内的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息县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

建立县域数据中心,实现了不同业务领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息县医疗信息平台以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中心为平台的基础系统,实现了县域内不同业务领域数据的合并与对接,统一了息县各卫生数据的管理口径与存储形式,建立起了息县数据交换中心。具体数据合并内容包括:双向转诊(协同医疗)数据中心数据存储;各种公共卫生数据的存贮、交换与共享;各种医疗资源数据的存贮与共享;各种临床治疗与社区健康数据的存贮、交换与共享。数据采用属地化管理与中心集中存贮方式相结合,依据居民健康卡号为索引,串联各业务系统中居民完整的档案信息。一方面实现了各领域内的不同级别机构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县级医院可以查阅患者乡级医院的检查与用药,借助于与乡级医院的实时沟通,可提供更有针对性与更有效的治疗。另一方面实现了不同业务领域的数据衔接与共享,医院在做首诊诊断时可以调阅患者个人的健康信息,通过病人的健康体检与健康档案信息作进一步的确诊与治疗。不同管理权限下可查询与调阅不同范围的数据,县卫生局可以调阅全县的实时业务信息的同时,及时了解和发现卫生问题。通过控制指标的实时监控,实现了4类主要业务的监管业务监管指县区通过制定标准的数据集,抽取各业务系统数据,实现卫生综合管理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卫生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提高对各项改革任务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4]。业务监管是县级区域内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之一。在数据交换中心的基础上,息县医疗信息平台通过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处理,实现了对4类业务系统的监管指导。①新农合业务监管。主要包括参合筹资、基金使用、补偿受益、医疗费用、病原资金流向、基金预警、县外转诊率等指标的计算与预警功能。②医疗服务业务监管。主要是指医疗指标和财务指标两大块,其中医疗指标主要包括入院人次、门诊人次、门诊医生数、住院平均医生数、床位使用率等指标的计算;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门诊处方费用、门诊药品收入、住院医疗收入、住院患者费用、药品收入、医疗收入、总收入等指标计算。③公共卫生业务监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慢病管理、妇幼保健、老年人管理、疾病控制等综合查询功能。④药品服务监管。包括诊疗费用、诊疗服务、基药拓展、合理用药4大块,其中诊疗费用主要有门诊人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住院次均药品费用等计算分析功能;诊疗服务主要有门诊住院人次数、门诊住院总收入、医疗收入占比、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检查费占比等计算功能;基药拓展主要有基药品种占比、基药收入占比、国家目录收入占、省补基药收入占比等计算功能;合理用药主要有激素处方占比、抗生素处方占比析、静脉注射处方占比、激素前十排名、抗生素前十排名等指标的计算。所有控制指标由有预设的指标阈值,数据系统实时计算,当某项指标的结果超过(或低于)阈值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报警,进而管理部门课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尽早开始决策,有助于卫生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现了综合支付改革的监测与管理该平台通过配合息县协同医疗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息县新农合的综合支付改革。息县在县区内各个医疗机构实行区域临床路径管理,患者能够在各医疗机构间进行协同区域临床路径治疗。而县域的医疗信息平台能够在不同机构间协同治疗下实现对农合报销综合支付的控制监管[5]。包括:区域临床路径制定、下发;双向转诊(协同医疗)数据传输;区域临床路径、综合支付监管;综合支付报表包括综合支付月报表、县级运行分析数据、乡镇运行分析数据、县级医院综合支付月报表、乡镇级卫生院综合支付月报表、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病种入径率等相关报表。息县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功能构架图见图1。

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篇2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开展县乡镇(街道)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改革,农村基层卫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驻村医生巡回医疗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

——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所有建制乡镇(街道)都有一所达到国家标准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基本建立“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提高城乡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基本建立“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每万名农村居民根据省定标准配备医生,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公共卫生医生不少于2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生机活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卫生人才支撑要求。

——基本建立“数字化卫生”。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集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双向转诊等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以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权益为中心,遵循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集中社会各方力量,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县居民提供。

坚持“统筹发展、突出‘三基’”原则。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配置卫生资源,把握基层基础基本重点,向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倾斜。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创优”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调动和激发城乡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全县人民病有所医。

坚持“机制创新、资源共享”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功能整合和柔性流动,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运行效率。

坚持“立足县情、协调发展”原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基本医疗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修订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做强龙头医院、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做细驻村医生制度”,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做强龙头医院。县人民医院加强肿瘤省级龙头学科建设,并力创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县中医院力创三级乙等中医院。两家县级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国家基本医疗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医学检测结果互认制度,减轻患者负担。开展与上级医院多种形式的对口合作,全面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2.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120急救中心和储血点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3.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加快我县“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三年计划”的推进和落实,三年内新建(改扩建)南岩、镜岭镇、新林乡、巧英乡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计划,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施的配置和更新,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率达90%以上。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明确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定位,积极推广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中医药治疗,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服务。

4.做细驻村医生制度。实行驻村包片制,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点,实行“定时、定人、定点”的驻村医生巡回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方便农村居民看病就医,实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1.明确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按照省编办《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性质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费按上级规定列入财政预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服务人口13-15名为标准核定,按规划设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对人口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适当增加编制。

2.开展县乡托管试点。沙溪镇卫生院和东茗乡卫生院分别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托管,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不变,财政补助政策不变。实行人、财、物和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的统一管理,并从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设备利用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提高被托管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合理整合医疗资源。根据功能定位,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外科、产科等医疗资源逐步纵向整合到县级医院。县级医院特色专科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全而不强。充分发挥县级综合性医院检验、影像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临床检验中心,实现优质资源的柔性流动。

4.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逐步实行一体化管理。健全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随访有档案的“五有”制度;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和考核“六统一”管理,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进程。

5.实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及时将急、危、重病人送到县级医院,治疗后进行康复时再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县、乡镇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6.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统一采购价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加强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使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县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1.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员培训,委托定向培养临床大专社区医生10名以上。开展基层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对乡镇(街道)卫生院在岗卫生人员每3年进行全员岗位培训1次,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岗人员每年培训1次。建立农村卫技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县级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乡镇卫生院每年要有10%的技术骨干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半年以上。

2.探索建立卫生人才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对乡镇新招聘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原则上分专业安排在县级医院规范化轮训一年,再输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对城乡基层社区医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要转岗分流,解除聘用关系。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医护技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乡镇卫生院至少服务半年以上和乡镇卫生院管理及技术骨干到县级医院培训制度。同时,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农村卫生队伍。

3.进一步健全对口支援制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县级医院要在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上级医院各方面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同时每家县级医院与2至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

四、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分准备部署、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部署阶段(今年3-5月):根据省医改精神和省卫生厅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发改、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相互沟通与衔接,确定具体操作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今年5-11月):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各项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今年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形成书面总结向省政府汇报。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层层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发改、财政、人事(编办)、劳动、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力量,制定符合本部门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二)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1.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补助。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安排,按规定配置标准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业务工作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政府主要负责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列入预算足额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其中: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常性支出,由业务收入和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等经常性收入补偿;建设发展支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支出由政府专项补助。

3.村卫生室补助。政府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根据省定标准在建设初期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支出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按规定标准安排。

4.县级医院补助。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政府合理安排对县级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补助、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补助等方面。对中医、妇幼保健事业予以倾斜。

5.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今年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对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等十三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一是核定工作任务,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能力、服务人口以及上级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实行绩效考核,对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三是补助与绩效挂钩,对于绩效好的机构,预算补助全额发放;对于绩效较差的机构,预算补助按比例核减,形成“干好者多得、干差者少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积极性。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如何在面试中谈到满意的薪资(收集3篇)
  • 下一篇:心理专科论文(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