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民俗博物馆(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6 栏目:办公范文

民俗博物馆篇1

关键词:印象(impression)、聚落(settlement)、印象聚落(impressionsettlement)、象征手法(symbolizationtechnique)、朝鲜族(ChineseKorenan)、民俗博物馆(folkmuseum)

一、项目简介

该项目为扩建工程。原延边博物馆是1960年4月组建的公益事业单位,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博物馆,是集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延边古代历史馆和朝鲜族革命纪念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是该州主要的文化遗产和文物收藏、科研、展示和宣传教育机构。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扩建后的新馆则是体现朝鲜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新馆要求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和功能性,使之成为延边州文化的符号。

1.1区位简介

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吉林省东部,是东三省沟通海内外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地区经济、人口、地理三个中心的交汇点,在联结亚、欧、美海陆运输格局中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延边地区由连绵起伏的山岭环绕,气候温和,冬季相对较温暖。

作为我国重要的朝鲜族聚居区,这片热土孕育了朝鲜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何发掘好和保护好自治州千百年来积淀的文脉和传统是我们这些后人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2.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吉林省东部。东与图们市长安镇相邻,西接安图县,南与龙井市东盛乡接壤,北与敦化市、汪清县毗邻。延吉市历史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唐朝及以前;延吉曾先后属渤海国、高句丽王朝辖地,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延吉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和谐景象。

3.拟建博物馆坐落在延吉市长白山路与延川路交汇处,规划体育场南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预留场地开阔,适于营建城市综合性中心广场。同期规划的还有教育用地和体育场配套设施用地。

朝鲜族是素衣民族,喜欢穿白色衣裙。建筑墙面也多为白色。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即兴唱歌,翩翩起舞。体育活动有摔跤、荡秋千等。民族特色数不胜数。如何在这么多的线索中找到方案构思的突破口,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次投标我们决定做两个方案以迎合甲方及评委的不同口味。要求方案一,是中规中矩的点对称样式,而方案二,则要求变化多样,不规则形态。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对延吉部分建筑的分析后,发现建筑还是多以朝鲜族传统的歇山顶居多,并且现代一点的建筑都比较意向。决定以象征性手法入手,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建筑所能体现的价值与意义。

二、项目立意

2.1关于象征

象征是借助一种文化形式表达一种特殊含义的表现方式。象征是一种交流的基本表达方式。用来简明表达人、物、群体的思想观念。卡西尔在《象征造型哲学》中说,“象征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符号,在符号中,精神同时感觉到对象和符号本身以及符号本身形成的规律。象征形式是渠道,他能使主观与客观达成一致。”符号如何能够形象的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成为了象征好坏的衡量标准。

2.2提取符号

就该项目而言,我们曾尝试着提取民族传统乐器的形式符号化,也尝试着从服装的形式上简化图案符号,甚至是图腾,但都觉得有些以偏盖全。

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两个最具有代表力的特点上。第一个就是朝鲜族民居广泛应用歇山顶的事实;第二个由于延边地区地处长白山脚下,山势连绵起伏,形成了波涛起伏的动态感觉。山涧流水,形成延边瀑布等美丽的自然景观。

为了能够既表现朝鲜族民俗的特色,又要突出延边朝鲜族自治的特点,以上所提到的两个特点融合在一起则可以很恰当的表达出该博物的彰显地位。

三、立意形成

3.1.象征手法的运用

经过了历时一周的冥思苦想后,一个朝鲜族村落的场景映入我的脑海。村子里建筑是白色的,屋顶是歇山顶,屋檐有起翘和五脊六兽。有半歇山顶的样式,还有烟囱在上面,远处的山是白的,水是黑的,和民居的一朵朵歇山顶重叠起来的走势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形成了一个群居生活的印象。那么,什么是聚落呢?

《汉书・口洫志》的记载:“或许无久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百度百科上给的定义是“(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他不单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什么又是印象呢?

“印象”可以是一个,人类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印象”可以是落在墙上的一个影子……“印象派”出现在十九世纪以前的法国,是热爱生活和自然的画家对官方学院派的对抗的表现。美术上的理念多认为注重瞬间的印象,为了捕捉对景物的真实印象,画家们多采用即兴写生的作画手法,其捕捉固定某一时段的光线下产生的影像,然后用色块“堆砌”成的艺术形式。建筑的印象,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总体上讲是一种捕捉瞬间印象来表达艺术思想的手法。

“印象聚落”则是以聚落为客体,捕捉“聚落”瞬间的美,使之产生聚落所能代表的所有群体的美好印象。

而这个设计聚落印象又恰恰符合了白山黑水,山水相依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纯净的,手法也应是纯净的,既然白山黑水山水相依,那么我们就以山水为建筑穿插对比的体量,聚落印象以山水之势成为建筑形态的表现手法。一个把歇山顶变形为不规则折板的形态就这样运用在这个设计中。

3.2材料及色彩对比的运用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山水相依”正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推崇的,也是延边地区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立意之后,一切都开始变得明朗,工作速度便迅速提升。建筑整体以混凝土为材料,外立面运用的混凝土拆模后的自然形态和色泽。略有粗野主义的感觉,也给建筑带来了厚重的体量感。因此颜色是浅灰色的混凝土体量自然代表了他“白山”的印象。我们都知道,一个建筑最暗的部分是玻璃,因此用玻璃来表示“黑水”的印象再合适不过了。我们把建筑切分为三个体量,每个体量之间都用玻璃幕墙来联结。其对比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没有对比便没有认识”――富兰克林・Y・盖茨。

建筑设计的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这样一个常识:人类的眼睛喜欢对比。对比很有趣,它有冲击力;它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眼睛无法忽略它。

3.3.造型变化的特点

建筑体量由于折线较多,使得整个形态变化丰富,加以悬挑部分的配合,使整个建筑活跃,动感,却又不缺乏博物馆所应有的整体感、体量感和尺度感。

四、相关分析

4.1场地分析

该博物馆地处十字路口,是交通节点的景观支持。背景是庞大的体育场,其体量与体育场形成了反差。停车位可与体育场共用。

4.2功能分区

为了追求光影的玄妙效果,我们在玻璃幕墙的连接盒下面部分开天井,把室外光源引进到地下一层,下面的空间恰好是展厅。地下一层和首层主要作为展厅,二层局部有展厅。有局部的空间为半层空间,使室内空间变化丰富多彩。二层及二层半的功能多为科研和行政办公,静动态分区明确。为了方便展品的搬运,我们把库区和展厅相结合,每个展厅都对应有自己的库房,而且库房可直接运送展品进独立的展区。

4.3流线分析

和其他建筑一样,追求简洁的流线。该博物馆以进入序厅后直接下至地下一层开始游览流线。交流空间和商业等辅助功能都设置在半层,陪伴在展区周围,成为看不见摸得着的“舒适”。

五、结语

“聚落感”大多给人以安全感和温暖的感觉,朝鲜族人民是一个团结的名族,那种亲切与凝聚力给我很真切的感受。以“聚落”来代表聚居的朝鲜族人民应该算是贴切的。“印象”的表达给这个感觉添加了神秘的氛围,以抽象的手法运用在具象的形体上给观者带来无尽的遐想。

参考文献:

布莱恩・劳恩

《设计思维――建筑设计过程解析》

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p109

②内森・B・温特斯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

民俗博物馆篇2

虚拟设计的设想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拉厄尔提出的。虚拟设计利用计算机仿真的现代设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真实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体验。这种设计可以模拟真实世界,节约开发、保护的成本,缩短设计制造的周期,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技术手段。如今,这一技术在社会的众多领域得到了运用,如虚拟种植、虚拟信息、虚拟交际等。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对文物进行展示和保护,可以将文物展示与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在图像数据采集方法方面,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以建立一个真实的模型数据库,保存原始数据和其他类型的文物等重要资源,实现了对珍贵文物资源的高科技、高质量、长期的保护。其次,借助此类先进科技可以加强文物修整的准确度,预判、确定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另外,也能够大幅减少修复的工时。将文物通过网络整合在一个宽泛的范围之内,使用虚拟技术全面、生动、形象地进行展示,使文物展示摆脱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使文物最大限度地成为人类能够共享的文化财富。虚拟设计技术能够助推文博行业更加迅速地进入信息时代,达到文物展示与保护的先进水平。

二、生态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生态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将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保存于其所属的社区环境之中,通过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保持文化的鲜活特性和动态发展,寻求民族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生态博物馆是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理念,是人类思考对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和保存的社区,是社区居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发展的特殊博物馆形式。建设生态博物馆,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并逐步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身保护,从而使人与物、环境处于健康的生态关系中,并共同和谐发展。从地区范围看,生态博物馆要解决一个地区或民族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完整保存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其要在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三、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况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湘、桂、黔三省的搭界处。通过“馆村衔接、馆村联动、互推互进”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为生态博物馆的呈现要点,全面展示古老侗寨、侗族建筑与工匠、古朴习俗、侗族服饰、侗族织锦和刺绣、侗乡文艺等侗族文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把侗族的鼓楼、寨门、风雨桥以及民间传统习俗、田园风光汇成一体。馆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风雨桥13座,鼓楼20多座,吊脚木楼1580多座,是侗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图1)。随着旅游开发建设的开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内优良的自然环境、质朴的民风民俗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旅游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区域内质朴的民俗风情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深度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只有切实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好生态审美主体古朴的民族审美个性和独特的生态审美趣味,保护好极具审美文化价值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保证生态审美环境和审美人生和谐共生的审美场的存在。生态博物馆要保护的不是僵死的文化,而是活态文化,是保持着原有文化特性并不断发展的文化。有学者在谈到民族文化生态村时认为,民族文化生态村保护生态与传承文化的理念,说明民族文化生态村已经不是原生的真实,而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但又作为一种真实的文化而存在。随着近几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江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一些侗族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传承艰难,或者由于保护不到位而面临消亡。四、虚拟展示设计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人们进入了一个数字技术时代。虚拟展示以三维技术展示生态博物馆,与现实接轨,与现代技术接轨。用虚拟展示技术展示三江侗族生态圈现状,可使人们不接触真实环境也能欣赏和观摩,同时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近几年,以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些数字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和推广,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虚拟展示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再现对对象的真实体验。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的9个原始村寨中最典型的自然特点,借助巧妙的虚拟设计在博物馆里呈现出来,这需要村寨文化的突出代表和文化特征,把生态馆特色文化、民间习俗和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元素借助有效的设计整合进虚拟博物馆。这样,博物馆可以呈现一个反映真实自然环境的虚拟状态,并可以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图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应体现最直接的沟通,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实现文化保护和宣传的双重效益。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可借助数字虚拟技术,构建逼真的动态三维模型,全方位地展现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代表性村寨的布局和建筑物的细节,从而让三维漫游的模拟功能顺利实现,让观众感受到三江侗族文化的魅力。观众能够针对各个村庄里典型性的建筑景点,如岜团风雨桥、高定独柱鼓楼等开展三维漫游,实现任意行走和自由观看,解决传统的三维动画没有办法进行互动的难题,给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和画面感,这极大地提高了生态博物馆的营销效果。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设计,旨在解决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的空间、时间、语言和人数的限制问题,为人们了解馆内文物,特别是不适宜展出和移动的文物提供了方便。各地的人们可通过网络访问虚拟博物馆,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由于数字技术的特点,该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能够自由改变数字显示或显示主题,为三江侗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能够从各个角度对展品进行展现,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字化展示形式。

四、结语

民俗博物馆篇3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馆藏文物有: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早期(方舆)鼎;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西周中期五祀卫鼎;1980年长安县下泉村出土的西周晚期多友鼎;1968年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的西汉皇后玉玺;1981年兴平县豆马村出土的西汉鎏金竹节熏香炉;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的唐舞马衔杯纹银壶;1971年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阙楼仪仗仗图;1960年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唐宫女图;1971年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唐马球图;1971年乾县李贤墓出土的唐狩猎出行图;1971年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唐礼宾图;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镶金兽守玛瑙杯;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鹦鹉纹提梁银罐;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出土的唐三彩载乐骆驼俑;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的北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陕西渭南出土的宋黑釉油滴碗……

作为镇馆之宝的唐镶金兽守玛瑙杯,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玛瑙制作,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守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卸下,内部有流,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此杯雕琢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晶莹瑰丽。这种形制,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后来才传播到亚洲。因此有的学者推测此杯是从中亚或西亚进献来的礼品。也有研究者坚信,此杯出自唐人之手。兽首杯在制作之初,可能也想模拟西方风尚采用羚羊之形,可由于对题材的生疏,最后成了现在的面目。

看了晶莹剔透的兽首玛瑙杯,还有一件东西,不得不看。那就是在许多的宫廷剧中出现过的——西汉皇后之玉玺。要了解大汉王朝,就要了解大汉王朝的女人。吕雉、窦太后、卫子夫、阿娇、这些名字在后宫戏中屡见不鲜,但她们的生活到底什么样?也许只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你才会真实的触摸到她们的一朝一暮、一颦一笑。

这尊西汉皇后之玉玺,玉质为珍贵的和田羊脂玉。螭虎钮,印座四侧刻云纹,印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四字。《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而且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所以推测为吕后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

陕博,是最容易勾起前尘往事的地方。只要一抬眼,那些鎏金的花碗和青铜的鼎,无一不牵扯到某个走远了的人,无论平民无论君主,无论美人无论草莽,真恨晚来了那么久,没有赶上他们的青春盛年。

公交线路:可乘第5、19、24、26、27、30、34、400、401、521、527、610、701、710路到翠花路站下车即到。

参观时间(冬季):9:00—17:30(16:00停止发票)周一闭馆

参观时间(夏季):8:30—18:00(16:30停止发票)周一闭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少年行》中描述的盛世一景。金市,就是唐代长安城西市的美誉。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实际起点,西市百业兴旺,各国商品云集,繁华盛极一时。

当年长安城西市的繁盛场面,如今已化成斑斑的车辙、点点的残迹,陈列在博物馆中。这座博物馆,叫做大唐西市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建于唐长安西市遗址上,走进博物馆的一层大厅,站在玻璃地板上向下看,可以看到玻璃覆盖之下的车辙遗迹、砖砌水沟、房屋墙基、残存的街道,如果不了解内情,很少有人想到自己脚下踩着的,就是千年之前繁盛一时的西市遗址。

西市,史载始建于隋,兴盛于唐,位于唐长安城中部偏西。据考古实测,西市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为1031米,东西为927米。如此规模的占地面积绝非一般市集所能比拟。资料显示,当时丝绸之路西端商贸最盛的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市场不过只占几条百米街道,东罗马(拜占庭)都城君士坦丁堡内的大市场也不过上千平方米。

据考古实测,西市内设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井”字平行街道各两条,街宽皆为16米,交叉街道将西市分成九区,是为九宫格局。每个区域的周边都临街,各个区域内还有便于内部通行的小巷。

博物馆内的遗址保护面积为2500平方米,包括十字街遗址、道路车辙遗址、石板桥遗址、店铺房基遗址、不同时期的排水渠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展示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玻璃覆盖展示,如密集的车辙遗址、唐早期的排水沟渠遗址;一种是的原状展示,如宽阔的十字街路面、店铺基址、唐晚期排水沟上架设的石板桥遗址。

李白曾有诗云,“长安市上酒家眠”。作为千年前的世界贸易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西市的店铺行业据称有二百二十行,包括卖马具的秋辔行、卖衣服的大衣行,以及药行、绢行、秤行、香料店、陶器铺、乐器铺等。在这里交易的商品来自西至波斯、罗马,东到朝鲜、日本的各个国家。

其中极具知名度的还要数诗仙青睐的胡姬酒肆。当时在西市经商的外国商人被统称为“西市胡”。一些经营酒肆的胡人生意头脑十分精明,想出了胡姬当酒的促销招数。靠着异域美貌以及高超的歌舞技艺,胡姬吸引到很多慕名而来的顾客。

从西市遗址出土的陶瓷残片、砖瓦、木料以及骨料、骨制品来看,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前店后场”的经营形式,即前面是负责售卖的店铺,后院则是制作、加工商品的工场,充分展现了先进的商业理念。

陶制算珠的出土不但告诉我们,西市人已经开始使用珠算,而且为算盘在唐代就已问世的推论提供了实物证据。陶制算珠内部中空,颜色和规格均有两种。“我们通过翻检、查阅资料,发现这实际上是唐代的算珠。”

此外,有专家提到,西市位于皇城附近,这里住着一群具有高消费能力的贵族群体。现在,我们还可以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看到一些珍珠、玛瑙与少量金饰品。可以想象,在当年的西市,皇室成员、达官贵人必然是异域珠宝、罕见宝马的大主顾。在关于胡商的种种故事中,更有“五十万买宝珠、一千万买宝骨”的传说。

西市店铺分布虽然稠密,但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开阔。从考古发掘的基址来看,每家店铺的面积都不大,一般约10平方米,最大的不过20平方米左右,但从文献记载可知,不少店铺有楼上楼下的格局。

凭借这些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千年之后的我们虽然无缘亲眼目睹西市的繁华,却可以重温那段盛唐时光。

交通信息:市内公交:NO.15、24、43、106、107、201、251、262、322、502、503、518、521、720、800、916,到劳南市场站下车即到。亦可乘坐教育专线在劳动南路下车,向北500米路西即到。

参观时间:全年开放(除夕闭馆)

冬季(11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9:00-17:00(16:00停止售票)

夏季(4月1日到10月31日):9:00-17:30(16:30停止售票)

票价公示:

凡进馆参观的游客必须持票进馆,一人一票。售出门票,当日有效。

一、普通票

单票:60元/人(常设展览)

套票:120元/人(常设展览,特别展览)

汉阳陵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塬上,依托西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阳陵陵园而建,为了保持陵园的完整风貌,博物馆建筑采用下沉式结构,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区,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和考古陈列馆。博物馆藏文物17000余件,精品藏品诸如汉代着装式武士俑、铠甲武士俑、塑衣式彩绘男立俑、塑衣式彩绘跽坐女俑、陶绵羊、陶山羊,以及汉代的货币、印章、瓦当等。

汉阳陵博物馆最大的看点,在于它的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汉阳陵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共有81座外藏坑,展示厅就是在帝陵封土东北10条外藏坑上构建而成的全地下建筑,也就是说,游客能置身于外藏坑里游览,馆内由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和通道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在最大限度科学保护文物遗存的前提下,使游客在充满神秘感的环境中近距离、多角度欣赏大量的文物遗存,领略世界一流的文物保护技术和展示方式。此外,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影视成像技术演示当年真实历史事件的幻影成像节目,又使游客穿越时空感受西汉皇帝宫廷生活的丰富多彩。

汉阳陵的另一看点是它的建筑风格,它的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观是一座仿汉式的阙门建筑,气势恢弘、底蕴深沉,置身其中,恍若随着历史回归到旧日西汉的皇家生活中。

乘车线路:

西安方向从大唐芙蓉园南门乘游4路;

自驾车路线:

从西安市区出发,可以沿北二环入朱宏路,直行至新建的机场专用高速公路。

门票价格:旺季80元,淡季55元

西安历史博物院

西安历史博物院最重要的收藏文物世人皆知——小雁塔。这座原名荐福寺塔的宝塔,始建于公元707年,曾是为存放唐代高僧义静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佛图而建的佛塔。这座塔在明代的几次大地震中被震得四分五裂,至今仍无塔盖,而后不知为什么,裂处又奇迹般弥合,只是从唐代的15层塔身变为如今的13层塔身。古时长安八景中著名的“雁塔晨钟”,就出自这里。

如今,雁塔在,那座金代铁钟也健在,就存在荐福寺的钟楼里,但雁塔晨钟的景象,却一去不返。不过,作为集馆藏、古迹、名寺与玲珑秀美的园林艺术为一体的西安历史博物院,在西安众多景点中还是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就算是炎炎夏日,小雁塔中也会渗透出幽幽的凉意。在荐福寺的庭院里,种着10棵参天古树,9棵国槐一棵楸树,到了夏日遮天蔽日,一片葱茏,槐花开时,十里飘香。如果逢上微微的小雨,打在叶子、古塔的铃铛和庙宇的屋檐上,各种声音一时掩盖住城中的车水马龙,自有一番热闹。

博物院的馆藏以前主要以长安古乐和拴马桩等关中民俗为主,后来逐渐增多,现在博物院陈列馆藏17万件,从石刻佛像、金佛等佛教文物,到古代字画和手工艺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安历史博物院,你会看到汉、辽、金、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官员印章,是收藏古代官印最多的博物馆。

在西安众多的名胜古迹中,西安历史博物院及它背后的小雁塔,就像历史的看门人,一直静静的、甚至有些冷淡的,看着这激情的世界。

经过“小雁塔”站的公交线路:18203204218212242929324074041046508521700707713720游7游8

门票:进入博物院只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即可领到一张门票(登塔不包括在内,塔现正维修)。

开放时间:08:30—18:00每周二及除夕全天闭馆

讲解服务:西安博物院配有专业的讲解人员,并且每天的特定时段有集体的免费讲解服务。

白手套服务:西安博物院提供了零距离接触文物的服务,数百件精品文物只需带上白手套就可以触摸到,现行收费每位150元,不含讲解费。

秦腔博物馆

西安秦腔博物馆位于咸宁西路28号的西安交大艺术馆里。这座博物馆开办于2009年末,馆藏文物500多件,主要是介绍秦腔这种古老的戏曲形式的发展和演变的。

西安人喜欢吼秦腔,走在西安街头,只要你留心,到处都可以听见秦腔。环城公园的票友们高亢的唱腔会飘出几里,西安有一个剧院叫易俗剧院,听说每晚都有秦腔演出。

都说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秦腔其实也是古老的曲种,梨园一词就取自唐代,梨园是唐代皇家的戏曲机构,唐玄宗更是梨园界最大的票友。

在秦腔博物馆通道两侧,一条条有趣、充满陕西味的秦腔谚语让人会心微笑。“看了咬牙旦,一年四季不吃饭”、“看了抱抱的《走雪》,干起活来不用歇”……,可见陕西人对秦腔的钟爱。

展览馆陈列了500多件秦腔展品,戏服、脸谱、道具、戏箱等等,最有价值的要算清乾隆三年的手抄本《回府刺字》。

在秦腔博物馆里,有一个能坐二三十人的小剧场,不但可以近距离地参观秦腔艺术家们的戏服、道具,了解秦腔唱腔的知识,还可以静静地坐下来,听一段秦腔名作,感受原滋原味的西安生活。

交通:城内各种交通工具皆可。

门票:暂免。

西安城墙遗址博物馆

西安城墙“含光门”是唐代皇城南面三个城门之一,最初的基础是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明代大规模整修成为今天的雏形,它是出入西安城里城外主要通道之一,沿用至今。

1983年4月,在大规模的城墙整修中,隋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被发现。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三门洞遗址、门洞石门栏遗物和门柱遗迹。门址长37.4米、宽19.6米,东部保存最高处8.2米,这一用纯净黄土版筑的门礅,一高一低,巍然挺立。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就是为保护这一珍贵文物而修建的,并于2008年9月26日开馆。博物馆建筑整个在城墙墙体之内,外部为城墙的一部分,看不出有什么独特之处,博物馆正门在城墙内侧,城墙上有一楼梯入口可以进入,但是很多在城墙上游览的外地游客,未注意到它而错过了这一景点。

博物馆布局分为东大厅、中大厅和西大厅。在博物馆中大厅一层有隋唐含光门复原模型和清西安府城沙盘模型,再现隋唐含光门雄伟和辉煌。博物馆东大厅是唐含光门门道遗址展示,从这里可以看出唐含光门的宏大雄伟。

东大厅遗址上下两层回廊上还附设了《中国城墙发展史》和《隋唐长安城》两个专题展览,展出100多幅图片,70多件明清时期西安城墙及城门的建筑材料实物。

西大厅展示的是城墙剖面遗址,城墙剖面显现出隋唐、宋、明清至今,不同时期对城墙修筑情况,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体现着西安城墙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全面的向人们展示了西安城墙的历史演变。

西大厅还有一处“地下室”,那就是考古人员清理城墙断面遗址过程中,在城墙底部西侧发现的一处隐藏着的砖构建筑,即“过水涵洞”。涵洞全高接近3米,长10.8米,位于隋唐皇城墙南垣西段,含光门遗址中心西侧73.7米处。涵洞顶部拱券结构,有带水栅的洞口,涵洞南北落差,当年泉水通过这个涵洞,由南向北流入长安城。

城墙遗址博物馆的近邻,就是西安中国书法博物馆,两馆是一处建筑,一个大门。可以同时观赏。

交通:城内各种交通工具皆可。

开馆时间为每天8:00—17:30,票价为每人40元,儿童及学生可享受优惠。由于博物馆位于西安城墙内,参观者还可凭票通过博物馆内的楼体登上城墙游览。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这些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马桩引人注目,精美的石雕工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内容,是中国北方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古镇游览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主要有40院迁建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该院的建成将填补我国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成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民俗遗物保护展示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它将进一步发挥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为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从建筑到园林全部为明、清风格。按功能划分为民俗文物展馆区、游览区、名人活动区、休闲度假区、会议中心、别墅区等功能区。已经征集收藏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其中石碑、栓马石5000余件,名人字画3000余幅,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余件,还有砖雕、玉雕、木雕及铁铸类、纺织品类、陶瓷类等丰富藏品。目前馆藏已有12000多件石雕、近万件木雕和砖雕、2000多幅不同时期的名人字画及4000多件周、秦、汉、唐以至明、清时期陕西关中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等。其中,已建成了恢弘壮观、错落有致的古代民居一条街;具有典型农耕文化、传统的耕读传家思想的稷王庙也正在建设之中……

交通指南

一、自驾路线:

1、包茂高速(西安至柞水段)太乙宫收费站环山路向西约2公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2、西安市长安路长安区老政府王曲南五台方向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3、西安市朱雀路明德门三环向西子午大道环山路向东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二、乘车路线:

(1)西安市长安客运站,乘4-04路公交车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2)西安大雁塔北广场(节假日)乘坐环山旅游2号线到南五台下车,沿五台古镇步行街前行1000米即到。

富平陶艺村

如果没有陶艺村,人们也不会忘记富平,因为这里是的故乡。可是有了陶艺村,富平的土壤里就有了历史和艺术,也就有了一种精神。

富平离西安不远,陶艺村就像是西安的后花园。西安人的花园,光有些奇花异草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有一种格调。陶,就承载着西安人的格调。陶艺,是土、火、水的艺术,它与西安的历史和西安人的性格很相似,它既是文化符号,又是民族基因。陶艺的制作过程,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诱惑力的过程。看陶展、观制陶,在杏花林中漫步,与制陶工匠和艺术家交流,构成了富平陶艺村的各种精彩。

在富平陶艺村里有一个博物馆群,包括十多个国家、地区馆及国际陶艺文献中心。这个博物馆群里珍藏并展出万余件国际一流水准的陶艺制品,造型独特,别具匠心,并可借由这些展品了解国内外现代陶艺发展的历史。

民俗博物馆篇4

【关键词】博物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室内设计方案

博物馆作为进行珍贵自然文物及历史文物典藏、展示及研究的重要场所,还承担着体现城市的发展内涵的重要主题及理念的任务。在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中体现出城市乃至国家的成长史,让参观者可在室内空间的了解中获知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使得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成为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博物馆室内设计概述

博物馆作为文物及标本的重要典藏展示机构、科学研究及宣传教育等机构,在我国被普遍的划分成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及综合类博物馆四种。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及精神文明要求的提升,博物馆作为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博物馆施工建设工程发展迅速、建筑数量增加显著、造型规模种类各式,作为博物馆设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的室内设计,以采用新颖独特的设计手段来展现场馆室内的丰富灵活,已成为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作为进行人类文明展示的窗口,其中所收藏的也多是人类历史及自然文明的精髓,因此,室内设计应当是历史文化、创意主题、哲学理念、空间艺术及美工技巧的完美融合,以博物馆类建筑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营造出和展览主题更为和谐的空间氛围,实现历史文化及自然文化精粹的诠释,让参观者在室内空间设计的高雅艺术的享受中体味历史文化的光辉,也就是说,落实博物馆室内设计已成为博物馆生命力及存在价值体现的根本所在。

二、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

1.重视博物馆室内的环境设计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博物馆类建筑建设工程的开展,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个性特征及显著差异中,室内设计便是重要的方面。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形式与主题上的协调性,面对文物的展览主题选用最佳的展示手法予以呈现,依据所要设计规划和施工建设的博物馆,是以依次排列铺开展品、利用模型重现场景、通过图形并茂重读历史等,选用适宜的设计规划手段,以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化达成博物馆的展览初衷。

空间与流线的趣味性,博物馆的室内设计要严格的执行参观流线顺畅清晰及空间序列科学合理的重要设计标准,彰显出疏密有致、步移景异的展品陈列方式,使步入该空间进行文物观赏的参观者可体验到起承转合所营造出的趣味感,例如吴忠市民俗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中尽量避免迂回及逆行,使身在其中的参观者兴趣盎然。

展现媒体的科技化,博物馆展品的展示手法在传统的声、光、电等普通手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高新技术的设计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利用电脑系统、照明系统等实现强弱变化展现展示效果等,使得建成运行的博物馆可利用声音、照明、视频的强弱变化控制突出设计理念。

图1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内部

室内设计氛围的大众化,展品并非镁光灯下等待参观者膜拜的公主,这就要求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不可过于拘谨,如2005年设计并于2009年面向公众开放的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便是法国建筑师笔下的彰显大众化的设计典范,参见上图1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设计者以室内空间不规则的形体之间的相互穿插、不同色彩的呼应等,充分的彰显埃尔热风格各异的绘画,使参观者置身于精神的艺术殿堂。

2.强调博物馆室内的元素设计

在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不难发现,较为典型、风格独特、品位非凡的博物馆建筑,多是强调着室内设计元素的杰出作品。首先是色彩的合理选用,色彩带有着感彩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主题思想的彰显,以直接的影响参观者的心理情绪等,充分发挥出深化主题及突出展品的重要作用。在色彩的选择中,纪念性博物馆要以兴奋的色调为主,参见下图2,民族及民俗类的博物馆室内色调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及传统而以传统的色调为主,自然性的博物馆或陈列区域要以更加接近于自然的色调为主,科技性博物馆或陈列区域要以沉着稳重的色调为主。

图2遵义会议历史博物馆一角

室内灯光照明的设计,灯光设计是博物馆室内设计中带有矛盾性的设计内容,多反映出两种差异较大的设计理念,以自然光的充分利用可实现宏大空间的展现,人工光线设计则将参观者的视角汇集于独立的展品,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将自然光线及人工光线进行平衡处理,在特定的部位重点突出人工光线或自然光线,以戏剧性的灯光效果及灯光色温,实现参观人员基础氛围的调节。照明设计要遵从空间定位,提升博物馆室内空间昏暗适宜度的同时,合理降低展区空间内太过直白的照明,让文物在空间中获取价值品味更大的彰显度。

博物馆的展示环境设计。就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展示设计而言,对周边环境的敏感度逐步提升,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将环境的持续扩充与展示进行完美融合,尤其是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可持续性的本质,而这种具有永续性的室内设计在民俗性博物馆中的运用更为突出。民俗性的博物馆在进行展示设计中,充分考量环境因素,从当地群众中进行民间艺术的取材,同时兼顾文化的传承延伸及环境氛围营造,缩短着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室内设计中的人性化。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的偏大或偏小均会使内部空间失去平衡性,而给参观者以冷漠压抑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充分的利用人体学原理,在考量受众心理维度及生理尺度的基础上,综合形式、色彩、机理、比例等设计元素,构筑出更加具备人性化能给以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上最佳的空间感受,满足参观者对文化空间的多元化需求。

民俗博物馆篇5

清雅与现代城市品格

民俗传统与都市生活

重阳节俗的当下思考

老北京的满族女装

庆丰闸历史文化探析

北京朝阳门外大街溯源

论博物馆的和谐发展观

晚清宫廷戏曲玩具述论

蓝夹缬的历史、现状及前瞻

端午民俗节物象征文化探析

《亚细亚大观》中的商俗风情

2012年北京民俗博物馆大事记

永安笋竹节的传统化实践

洛阳民俗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民众参与性与端午节庆的内涵转变

清末旗人的祭祀与换索礼节

从档案看清宫太监的财务状况

明清北京地区的端午节习俗考述

蒙元时期北京地区全真道发展论述

从温州东瓯王庙看东岳庙的地方化

敦煌西王母神话的非遗传播与《周易》

博物馆公众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观众研究

在博物馆展现“非遗”形式的探索

有关欧洲民族学博物馆的讨论

盘活资源,让传统文化深入基层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嘉兴掼牛”——传统的继承与发明

方寸天地毫芒微雕——浅析象牙浅刻与微雕

“醋外之味”——《三酸图》中的和谐文化

面对“民俗”——民国北京各界的庙会感知

浅谈民俗文物文化价值的认识、展示与思考

乡土社会中的手艺——京郊沿村的荆编传统

城市文脉的赓绍——北京伽蓝考察工作的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馆参与的回顾与前瞻

博物馆公共性与开发经营活动关系探究

堂里堂外——北京天主教南堂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小红门地秧歌调查与思考

浅谈钱慧安人物画风格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渊源

民俗宗教与皇家祭祀:北京东岳庙供奉诸神之考察

基于北京民俗博物馆对文化传承基地调研的思考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高密“家堂”扑灰年画的初步研究

余音尚在的百年京剧文物——谈陈德霖和杨小楼的唱片

博物馆的民族志书写——以林惠祥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九华山地藏玺印略考——九华山地藏玺印与地藏信仰研究

面对瓶颈的新思考——遗址类博物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公众服务

民俗类专题综合博物馆的展览运营模式——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为例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新公务员培训个人总结(收集3篇)
  • 下一篇:小学师德表现自我评价(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