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教师教育价值观(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6 栏目:办公范文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1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对策

教师教育价值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随着社会转型,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教师教育价值观应坚持什么,怎样科学合理地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整合。

一、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

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其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必然在教师教育价值观上反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第一,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充满了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在经济改革、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下,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凸显,追求个人公平和效益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日益明显。第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体现强烈的参与意识。教育融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掺杂个人主义、效益至上和急功近利。第三,思维开放,更具有独立性,创新意识增强。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尝试和创新。第四,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以社会发展为重心,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教授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科学技术知识,对能力培养、智力开发重视不够。可见,社会转型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价值观多元分散化,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

转型期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不少教师不清楚当前提倡的主流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由各类师范学校包办,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指导思想、课程设置都是整齐划一的,指导教师行为的价值评判也是统一的。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以开放的体制纳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由高等院校承担,各类非师范院校也开始开办师范教育,展现出多元化的施教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就成为必然。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途径;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手段;有的认为教育是提升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关于教师教育的主导价值,每个人强调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教师普遍追求个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完善过程中存在矛盾冲突

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实际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在高考制度下,学校和学生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从而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冲突明显。

教育个体价值观与教育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教育个体价值观大行其道,但教育社会价值观的呼声仍然存在。前者关注个体,以促进个人知识、能力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为宗旨;后者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教育个体价值观和教育社会价值观如何辩证统一起来,仍然没能很好解决。

最后,在效率与教育公平问题上也存在矛盾。理想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人均等的教育机会,促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与成功,而实际通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把效率看得更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让教育公平步履艰难。

(三)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教师专业化价值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一个综合指数。社会转型期的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不再只

是关注教师品德的形成和知识传授能力,还必须关注教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决策者。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判断,不仅在于会传授知识,还在于会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不只是满足灌输现成的知识,还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教师们也认识到自身的观念落后和知识陈旧,在教学技术上不断改进,对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有益尝试。但目前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三、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一些教师没有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教育知识陈旧,综合素质跟不上变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学校在办学方向、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观念陈旧,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教师教育价值观被弱化和边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整合出全体教师认同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确立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突出个体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把它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体系。这样的教师教育价值观,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应成为教师现实行为价值取向的标准,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总之,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耍回归到“人”的教育上,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二)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作为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价值观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在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大力培养教师教育的“创新意识”价值观,通过教育价值观的调整,把教师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人的创造力上,改变目前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的做法。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能力,从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良个性人手,激发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创新方面有所成长,要成为教师教育道德价值评判的构成部分。总而言之,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要成为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三)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融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处理好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需要树立共同的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寻求公认的教师教育价值准则,在同一的价值取向下相互配合、统一行动。为了实现整体价值的融合,要做到:第一,确立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面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无法拒绝,但要坚持核心价值观不能动摇。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与教育改革相联系,在兼顾个人利益基础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通过良心自律、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教育等途径,让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接受、认同和遵从的判断是非与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教师教育价值的融合。第二,在社会转型期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各种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合理因素,避免用一个价值观去代替全部,并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要求同存异,让冲突各方融合,最终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机制,有效消除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的协调发展。第四,为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提供主流的社会价值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引领社会转型期迷茫的教师教育价值观走出阴影。共同的教育价值一经确立,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会持久地发挥导向和支撑作用。

(四)改革教师专业化的构成要素,确立转型期教师教育专业化价值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应包括道德责任感、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价值观以及稳健的人格五个方面。我们首先要确立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价值标准,并以此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合理配置。其次,以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为导向,针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政策上要有得力的措施,资金上有专项投入,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分批进行,以缩小差距。第三,依据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配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快速提升教

师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的能力,对教师进行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培训不能只学习理论知识,重点是掌握发展学生智能的实践能力,学习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当然,教师专业化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也必须要上一个台阶,获取社会高价值的评价,必须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统一现行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2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师;正确职业价值观;对策

高职体育教师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分子,其主要的职责是通过教学来传播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并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建设服务。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高职体育教师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投入教学工作中。

一、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意义

1.高职体育教师的正确职业价值观是其职业的内在要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高职体育教师能够明确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才能制订好自己在本职工作中的发展目标,确定在本职工作中的奋斗方向,同时决定着高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使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增强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指导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正确的职业活动,使高职体育教师认同这个职业能够较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明确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保持严谨乐观、积极向上的职业态

度,深刻理解本职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与职业理想,不断追求本职工作的成就,使其职业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在工作中获得更加愉悦的工作体验,使工作满意度得到加强。

3.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能够减少职业活动中的盲目性与困惑,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热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中

去,从而在职业能力上得到更大地提高,更好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影响高职体育教师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1.性别因素

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教师这个职业被大众认定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在性别角度上来看更适合女性的选择,使女性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较高,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也比较高,这就导致女性教师更重视自身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社会地位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社会对其的期望值也逐渐增大,这就是社会对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结果。在这种影响下,广大高职体育教师积极完成社会的期望,逐步把社会价值观渗透到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中。

3.受教育程度因素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自己的职业需求也就越高,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拥有比较大的抱负,希望在本职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4.年龄因素

有研究表明,年轻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从理想的角度看待本职工作,更重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而年龄大的教师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视本身的经济报酬,职业价值观也就更现实。

此外,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还受到所在地域、家庭、职称、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高职体育教师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对策

1.提高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引导其自身的学习与成长

高职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充分理解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以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补充新鲜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使自己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规划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坚定职业信念,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岗位中去,促进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2.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要正确引导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要重视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必要性。在扩大投入和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环境及教师待遇的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与职业价值观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并为高职体育教师提供发展的条件与机遇,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对应的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从而促进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3.社会要重视高职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

高职体育教师是社会成员之一,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现代社会要不断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这个职业;提高其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促进高职体育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工作中去;加强政策导向,满足高职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促进其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既影响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又影响高职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教师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浅析,探究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和对策,从而提高高职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凤琴.教师职业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3

一、青年教师的现状

随着社会全面发展,教师事业规模逐渐扩大,青年教师的数量占教师队伍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到高校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这些青年教师他们普遍具有高学历,想法新颖超前,科研学术能力强,是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公安院校的教师,他们影响的是学生的知识、破案以及执法水平,所以对其科研、道德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青年教师的个人素养与其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绝大部分的青年教师生于改革开放后,有着明显的时代的烙印,他们喜欢追求个性、自由,讲求我行我素,做事目标明确,竞争意识强,同时也导致青年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协作意识差,缺乏老教师的认真敬业的精神,职业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能力与质量的发展,难以与快速发展的公安院校的发展规模以及办学层次相协调,所以对青年教师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公安院校来说,要坚持以德治校,以德育警,所以首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就要做到文明执教,以德执教。而这就决定了学校应侧重于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培养,树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念。而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推进,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出现各种思潮极大地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不良风气也给了青年教师造成了思想干扰,再加上新教师事业、家庭双重压力,对于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肯定有所放松,这对以培养执法为民的人才的公安院校是极大的挑战。

二、培育机制浅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为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基本准则。为了更好地对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公安院校认真分析探究,形成了现行的培育机制:

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公安院校的青年教师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键在于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名公安院校的教师,他们要遵从的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还有人民公安的职业道德。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领导,加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和团结意识,建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高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工作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将这种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工作理念中,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学校、自己的全面发展。

知识技能的培训。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便是教书育人,在这个经济爆炸的时代,对教师的技能培训,使其更好的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岗位,所以公安院校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培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结合他们的职业计划来开展培训教学活动,使其在知识工作中将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祖国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其更加敬业爱岗,为社会主义公安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生活、事业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使一些青年教师容易忽略自身思想、科研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公安院校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来缓解他们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压力。近几年,国家不断地提高老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极大的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为其生活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在工作中,公安院校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搭建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促进新老力量的交流合作,提高科研教学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教育生活,更加尽心地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三、结语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4

一、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问题

新课程改革使学校和教师开始普遍注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问题,并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价值教育”的意识,使以往单方面强调知识技能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产生这种改变的基础往往并非教师们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入的认识,而是在他们保留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固有认识(把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活动)的前提下,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附加上了新的“价值教育”的任务,最终使“价值教育”为这种知识技能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同化。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典型问题恰恰反映出教师们正在其课堂教学活动中践行着这样的观念。

1.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流于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在教学设计中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正成为一种普遍规范。尽管大部分教师接受这种规范,在自己的教案中提出专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只在一堂课的最后,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对课堂内容的“提升”或“升华”,而在此前的大部分教学时间中缺乏“价值教育”方面的考虑,甚至有些教师虽然在教案中设计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彻底忽视这些目标。

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设计“价值教育”目标时,首先是满足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而对“价值教育”目标制订之后是否可行和如何有效实施的考虑较少,致使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常常流于形式。同时,由于缺少了对“价值教育”目标如何有效达成的思考,以致教师在设计“价值教育”目标时,简单以“就高不就低”的方式把理想的道德原则直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1],从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关注和考察,最终加剧了“价值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形式化。

2.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目标的结合存在问题

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另一个典型问题是如何较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价值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对于语文、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寻找结合点,相对较易;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寻找结合点,相对较难。因此,部分教师放弃了这种结合的尝试,专心投入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之中。

其实,这个问题的出现同样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理解分不开。由于教师把课堂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因此把“价值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也就只能意味着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寻找结合点。通过寻找这种结合点来开展“价值教育”,这固然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目标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学科性质本身的特点,使得有些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联系不那么直接,若强行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的目标相结合,一是给教师们提出了难题,二是学生不易接受。

3.以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开展“价值教育”

在把课堂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的前提下开展“价值教育”,容易造成的第三个问题是以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进行“价值教育”。所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常常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之余,传授一些与当堂课所讲的知识技能相关的“价值观知识”或“道德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在手段上使用的是知识技能传授时常用的教学法,在目标上是要让学生知道并掌握这些有关“价值品质”的知识。这种“价值教育”对于学生是否真正认同这些“价值品质”,是否能在自己的行动中践行这些“价值品质”,缺乏必要的关心。因此,这样的“价值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4.“价值教育”的自相矛盾

由于从知识技能传授的立场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常常演变为对“价值品质”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教师忽视了其自身的教学行为所传递的价值观。例如,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解释“公平”的重要性的同时,可能并没有公平地对待班里的学生;又如,另一位教师在讲台上就“尊重”的意义旁征博引的同时,可能也会当众羞辱一个没有好好听讲的学生。这些场景并不是假设,它们时常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怎能真正体会“公平”和“尊重”的意义?毕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往往对学生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活动与“价值教育”目标

1.把抽象而片面的知识技能传授还原为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活动

要系统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丰富而完整的“价值教育”活动。

(1)把课堂教学活动看作知识技能的传授是一种抽象而片面的理解

知识技能的传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但不是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把课堂教学活动直接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其后果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专注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掌握,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抽象,教学手段变得单一。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多方面考虑,应使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活动

学生总是在现实的、整体的、生动的教育实践中接受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应成为一种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活动,其对学生的影响至少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技能的传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课堂教学活动应始终与价值观紧密相连

“如果我们拥有某种价值,我们相信它应该体现于生活和行为的诸多方面。[2]”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来实现,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或间接体现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无论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否涉及“价值教育”的目标,“价值”总是与课堂教学活动相伴随的。如果一位教师能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并有意识让这种影响朝正面发展,那么这位教师就在对学生进行着“价值教育”。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即便其在“课堂教学”中对“价值教育”目标有所关注,其所进行的“价值教育”也常常会遇到种种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价值教育”的改进建议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是拓展和加深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理解的重要契机。只有重新把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一种具有现实性、整体性和丰富性的教育活动,才有助于教师重新看待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总结了四点改进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的建议。

1.重新理解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

由于学生是在现实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受到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便有了较大的施展空间,“价值教育”目标的制订就有了崭新的思路。

(1)关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的结合点

“价值教育”的目标制订要关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的结合点。例如,理科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可包括科学的兴趣、理性质疑的意识与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自我超越的精神[3],相对于一些非理科课程,这些“价值教育”的目标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

(2)制订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价值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价值教育”时还应关注那些渗透在一般教学行为中的价值观,从而制订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价值教育”目标。例如,关爱、公正、尊重、诚信等,可将它们作为一般课堂教学活动所共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并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践行这些“价值教育”目标,以此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2.整体看待“价值教育”活动

由于价值观贯穿于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价值教育”时有整体性的考量。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

杜威认为,作为教育内容的教材对于教育方法具有规定性[4];对于“价值教育”而言,这种规定性则更为强烈,因为“价值教育”的内容本身就体现在教学方法及其实施过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避免造成“价值教育”本身的自相矛盾。

(2)处理好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与其他“价值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人的行为始终伴随着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教育”的意义也必定内在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与其他“价值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所谓处理好这种关系:一是要避免或处理好不同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冲突;二是要使不同教育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相互衔接,形成完整而合理的“价值教育”体系。

3.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相应的“价值教育”意识,那么其对学生的影响就处于失控的状态。如此一来,学生在“价值品质”方面既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坏。基于此,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即不仅要使其认识到其行为可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更要令其明确把对学生的影响转变为有意识的“价值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4.“价值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由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价值观上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很好的“价值品质”修养。然而,教师既不是圣人,也不可能一直在学生面前把自己装扮成圣人,那么教师怎样避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价值影响呢?对此,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三方面。一是教育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更好的“价值品质”修养。二是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价值品质”方面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彻底消除,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这既利于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又可使学生具有坦诚、宽容等品质。三是良好的“价值教育”不仅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价值品质”,更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品质”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教育”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余清臣.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原则[J].教育科学研究,2012(7).

[2]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魏宏聚.论理科课堂中的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5).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5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实效性

卓有成效地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同时把握好两个规律:价值观教育规律和基本教育规律。价值观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信念、精神,其教育方法要侧重对话、交流、商讨;价值观教育要特别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的更多是帮助、渗透、引导;价值观教育要特别注重回到生活本身,检验教育效果。另外,要遵循平等互动、循序渐进、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有机结合等原则。

一、掌握学情

任何一种意义上的教育掌握学情都很重要,对于价值观教育而言,更是如此。不掌握学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低效甚或无效的。这种掌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1.对当今学生价值观现状的掌握应做到“心中有数”

对学生价值观现状要有完整的理解,总体而言,肯定是好的、积极的、向上的,这么讲是实事求是且符合实际的。如果用“垮掉的一代”“无可救药”之类的话语来定位,反而失去了对当今学生群体价值观的掌握和认识。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与过去一代人的价值观明显不同。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认识价值观的科学办法,价值观毕竟是有客观性的[1]。我们恰恰是在对当今学生群体的研究中获得我们的价值观认识的。很明显,如今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多元化了,功利、实用、崇尚自由、自我中心等等,都是这种多元化价值观的反映和体现,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快餐等客观存在孕育了这种价值观[2]。

2.教师在组织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具体化处理

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才能把上述多元价值观具体化,才能明确自己的教育对象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由此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引导。由于受多元价值观影响,有的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抱有某种程度的“无所谓”心态,作为教师就要明白这种消极态度的具体表现和基本成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开展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如能对当今学生关注的话题、热衷的语言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有所运用,教育行为肯定会富有亲和力,效果也必然有所改观。

二、平等参与

学生平等参与对于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特别的意义。开展价值观教育如果仍旧采用“一厢情愿”的教育方式,其效果的低下可想而知[3]。调动学生领悟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必须把平等参与落到实处。

1.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话语表达权,设计互动型教育活动

针对教师展示的内容,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才能发挥进一步的教育指导作用。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理清楚、说出来。这方面可以借鉴苏格拉底教育法[4]。例如,关于诚信和自由,只有先帮助学生把相关真实想法理清楚,把有关疑问表达出来,把错误的认识剔除掉,才能实现与预授内容的有效对接。就此话题,有的学生不一定有清楚的想法,或者说,只有模糊的想法――这也是价值观教育的难点所在。例如,许多学生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是要吃大亏的,不诚信反而能“逮便宜”;好多学生理解的自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似乎自由是某种绝对化的随心所欲状态。当学生表达出诸如此类的说法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交流、研讨、批判,这样才能把核心价值观激活。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急于给出结论,结论最好由学生自己得出。只要充分地、不断地研讨交流,学生自然能够得出教师希望得出的结论。价值观只有由自己推出、悟到,才能被主体真的践行[5]。

2.师生平等地交流研讨价值观问题

现代价值观教育之商谈模式反对价值相对论,倡导通过深入商谈,形成价值共识[6]。价值商谈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它契合了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时代需求。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有对康德“独白式”价值判断进行批判的成分[7],突出更多主体参与价值建构。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价值重塑,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开展价值观教育,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哈贝马斯“参与式”的价值共识。具体到一次价值观教育活动,教师要自觉地运用“参与式”的价值商谈,在广泛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核心价值观。

3.引导学生平等参与教育活动,教师开展缜密的活动设计

在活动开始时注意适当交代,在互动部分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在结尾部分做好归纳总结。在活动组织上,要进一步打破传统“一言堂”教育模式,充分运用演讲、研讨、主旨发言等手段,确保价值观教育有效高效。

三、灵活主导

学生平等参与价值观教育,从表象上看,教师活动量的确是少了,但这意味着教师在幕后要做大量的工作,否则无法完成教育任务。

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师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把核心价值观对多元社会思潮之引领、主导、规范等功能彻底发挥出来,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关注现实[8]。这是“以一导多、以主流引导边缘”的有益尝试和现实行动[9]。比如,关于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的话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开展此类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强大的解释力和雄厚的理论功底。尽管学生可能选择不说,但生活中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的现象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不是靠教师简单说一说就可以化解掉这些问题并确立核心价值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的自修中真正实现“自圆其说”、自我融通,这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从价值观教育来讲,教师准备活动时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学生平等参与的教育活动必然会出现新问题[10]。除教师个人充分准备外,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其他教师一道研究探讨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活动准备的意义不仅在于预授知识的融通建构,不仅在于对学情的掌握,更在于资源和素材的积累及有效运用。具体到活动组织方面,教师要学会确立灵活、开放、包容、主导的理念。既不能拒绝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又不能随波逐流、失去立场;既要呵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要确保活动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既要深刻又要灵活;既要指向现实又要提高理论的解释力。灵活开放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真正的收获之旅,对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成长和进步。这种活动使教师一次次地更新、丰富自己的认识和观念[10]。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头脑不能沦为素材和观念的“跑马场”,要发扬批判、辩驳、驾驭的思维,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核心价值观。

四、随机渗透

在教育活动中进行随机渗透是以遵循价值观教育规律为基础的。正面阐释是需要的,大量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要靠正面阐释来完成,除正面阐释外,还应注重随机细小渗透。

辩证处理好正面阐释与随机渗透的关系,要求教师在处理教育内容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内容,有的必须采用正面阐释的方式进行处理,有的则使用随机渗透的办法处理更为科学。而且,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它的基本内容分散在政治课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并不一定以完整的形式同时呈现;即使核心价值观以完整的方式呈现,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各个知识点进行阐释和讲解,全面讲授的同时随机渗透几近于无。这就为在整个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开展随机渗透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

采用渗透的方式处理核心价值观内容是明智之选。随机渗透,采用隐性、分散、间接的方式进行[11],避免了以往政治课直白说教可能招致的逆反情绪。在崇尚自由、向往个性的今天,直白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恰恰是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效果可能会更好。价值观本来就是隐性的、分散的,把它凝练起来是为了便于开展教育,但不能忘记它本来就是生活化的、碎片分布的。因此,教师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面向生活世界和生活本身施教,如果漠视这一点,价值观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12]。

开展核心价值观随机渗透教育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例如,教师在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交代清楚概念了事,不断解释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作为爱国主义的内涵不仅不会培育爱国情感,反而可能走向干巴巴的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渗透教育,特别留意价值观渗透的机会和时机。比如,当讲解完毕我国“两弹一星”的基本知识点后,教师就可以顺便把邓稼先的故事多展开一些,从邓稼先毅然回国、深入大漠、数年奋斗、身患重病、弥留嘱托等环节中自然而然把爱国主义升华出来[13],这么处理收到的效果不是简单讲解概念能够企及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

五、注重实效

开展教育成效评价是整个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认真对待、细微设计、争取实效。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分类并据此开展评价是可行的办法[14]。另外,要特别注意回归到生活世界和学生生活本身进行测评。

核心价值观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知识和信念。核心价值观从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而来[15],对现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考核是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必然路径。

但是,核心价值观又是升华起来的那一部分,它某种意义上是超越知识的,对精神信念的掌握情况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们的选择只能是回归生活本身进行评价。随之而来自然而然的选择是自评和他评[16]。

首要的是自评,自评如果设计得当,是最科学的评价办法,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某种意义上只有自己最清楚。教师要结合对学情的掌握情况组织自评,一个普遍的做法是在开展教育前来一次测试,在开展教育之后再来一次测评,两相对比,可以看到教育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自评面临最关键的问题是真诚[17],学生参与的真诚度始终是一个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做的是尽可能彻底打消学生的所有顾虑,只要设计合理,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自评。自评不能简单化,以为只要学生真诚参与就足够了也是肤浅的认识,自评并不意味着答一答问卷就可以了,在自评中,教师仍然需要进一步发挥引导、组织、推动作用。

不仅要组织自评,也要组织他评。价值观教育尽管有特殊性,但不能据此否定他评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他评的量化指标要争取设置成客观事实型的[20],这样的指标消除疑义和主观性,容易开展评价并形成客观评价。另外,不能把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列为评价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项目,这是目前学校德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一定要注意分寸。当然,他评也要注重组织纪律性,确保评价有效开展。

总之,与以往思想品德教育大为不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特别要求教育者掌握学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吸引学生平等参与并进行恰当的引导,除正面阐释外要更加注重随机渗透,面向生活世界科学开展测评工作。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育设计水平、活动驾驭能力,进行教育改革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小新.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张克巍.解释学视域中的核心价值观培育[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4]施祖毅.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J].衡水学院学报,2013(2).

[5]金辉.在儒家传统经典中悟道,践行核心价值观[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9).

[6]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C].北京:三联书店,2008.

[9]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10]陆宏.建构式生态课堂理念下对开放式问题教学的几点看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2).

[11]邹非老,刘剑松.浅谈师生互动渗透式教学法[J].科教文汇,2010(8).

[12]杨晓梅,李少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J].理论与现代化,2013(6).

[13]高凤香.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伟大爱国情操[J].兰台世界,2011(5).

[14]黄森.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J].人文杂志,2007(4).

[15]戴钢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郭会清.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古代寓言自相矛盾(收集2篇)
  • 下一篇:价值观调查报告(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