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的核心是传承人和听众。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有两类:一类是拥有故事,但讲述能力稍差一些,这类传承人往往没有传承故事的积极愿望和行为,更多的是接受和吸纳,故事存续在他们的心里。这些人也许不是出色的故事讲述人,但是在他们的人生实践中,常常把自己积蓄的故事传递给同辈友人或后辈子孙,因而发挥了保存与传承故事的作用。另一类是民间故事讲述的能手,他们具有故事讲演的诸多潜质,热爱故事,记忆力惊人,善于把从各种渠道得来的故事,如听取的故事、书本的故事等都储存在大脑里,形成故事资源库;讲述富有创造性,善于把不同的故事类型和故事母题融会贯通,能够将不完整、不完善的故事丰满起来,把传统故事与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在讲述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在他们的内心有创作故事、讲述故事的强烈欲望和冲动,并付诸实践。这些杰出的民间故事传承人是地方传统的集大成者,在今天通常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符合以下条件:“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①这三条标准对于民间故事传承人来说,具体就表现为储藏有数量可观的民间故事,具备讲故事的才能和风格,在一个地方有重要影响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并且积极主动地展开故事传承活动。被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②
民间故事传承人是民间故事讲述的代表,是一个地方叙事传统的储存库,是故事的创作者和传统的携带者,他们在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应该也必须承担起承传知识、延续传统、教育和培养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民间故事讲述研究的核心———讲述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传承人。对民间故事传承人及其讲述的研究侧重于现代性背景下的现在状态,通过故事讲述研究,较为科学和系统地展现当下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独特风采,揭示中国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此过程中,寻求解决民间故事传承人生存和技艺传承的问题,提出民间故事传承人和故事村落的保护策略和可行方案。
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社会最基本的文化资源,也是先前社会留存下来的最适用的娱乐资源。这些由传承人讲述的故事是地方社会基本的文化传统,民间故事传承人是传承传统和创新传统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传统的承继中不断建构、不断丰富,引导着民间叙事传统的发展方向。这些传承人不仅各自有着鲜明的个性,而且成为地方传统的代言人。他们一般是地方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也是凝聚城乡文化、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人物,尤其是那些杰出的民间故事传承人身上依然保留着珍贵的文化传统,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他们在继承地方文化与感应时代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讲述研究,有利于保护民间故事传统的延续性,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丰富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构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长期以来,民间故事研究主要利用搜集上来的语言文本,缺乏鲜活的生活基础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说唱的文本始终仅仅存在于说唱演出的时间中。作为声音使空气发生振动而出现的文本随着声音的沉寂而销声匿迹。然而我们所收集记录下来的文字文本却一直在桌子上纹丝不动,其存在与时间无关。我们没有留意到那些由于对文本作收集记录而丢失的东西,而一直认为通过文字化的工作即可使文本变为分析的对象”。[13]这种取向难免导致在寻求民间叙事规律的时候出现某些偏差与不足。因此,从讲述的层面讨论故事传承人与听众、讲述现场与叙事传统构成的共同体,从生活和讲演的视角探索民间叙事传统的内在结构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民间故事的生成具有厚重的文化传统基因,虽然我们无法清晰每个故事的来源,但是,一个地方的叙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可以梳理清楚的,传承人讲的故事及其传承关系亦是可以明白和具体把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重视民间故事传承人和他的生活轨迹,详尽访谈和记录传承人的生活史,以及他所记忆的人、事、物和他的个人观点,查找和记录传承人生活区域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内容,采访和记录传承人现今的生活、家系和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等,编制故事传承人和故事流动的网状结构图,探索故事传承与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探讨文化关系网络之于传承人讲述个性、传承人故事讲述之于民间叙事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故事因为讲述得以存活和流传,这些讲述都是在特定时空环境中完成,尤其是传统中国的熟人社会当中。传承人的讲述要维系传统的地方属性,并且以讲述传统强化地方属性,这在年长的人那里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原始部落里,老人是传统的守卫者,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较其他人来说,更早地接受了传统,而且无疑还是因为他们是惟一一群能够享有必要的闲适的人,这使得他们可以在与其他老人的交流中,去确定这些传统的细枝末节,并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些传统传授给年轻人。在我们的社会里,老人也受到尊敬,因为在生活了很长时间之后,老人阅历丰富,而且拥有许多的记忆。既然如此,老人怎么能不会热切地关注过去,关注他们充当护卫者的这一共同财富呢?[14]
年长的故事传承人之所以赢得人们的认同和尊敬,首先他是一个老者,因为对于不同寻常的知识和经历来说,年纪大的人不仅接受传统的过程比别人长得多,知闻传统的范围比别人广泛得多,感受传统的经历也比别人丰富得多。老年人对传统的留恋和守护具有特别的倾向性,“对于过去,老年人要比成年人更感兴趣”。[18]这类对过去感兴趣的老人存在于每个时代、每个地方,是每个时代、每个地方文化传统延续的中流砥柱,今天也不例外。
摘要:傅山作画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百年不衰,可见其作画技艺之高超和人格精神之高尚。傅山作画传说故事具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母题和情节类型,呈现出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作为故事转折与高潮枢纽的“画活”母题,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寓意。在傅山作画传说故事中,其叙事模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世界民间故事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
关键词:傅山作画;传说;“画活”母题;
一
钟敬文先生曾在《民间文学概论》里说“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是民众对历史人物遗留在其潜意识中的历史记忆而传奇般的刻录在民间传说里,有一定的虚构性和浪漫色彩。而民众对傅山这一历史人物的记忆与评价,集中体现在傅山传说里。民众眼睛里的傅山是永久存在的,这其中潜藏的奥秘就是傅山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其高尚的人格精神。
民间中流传着傅山作画的传说和故事非常多,其故事内容大都体现其作画技艺之高超以及其作画助人的大爱精神和民本思想,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浪漫色彩。据说傅山先生晚年的居住地常有老鼠侵扰,于是傅山画了一只狸猫,贴在墙角。一天,一位故友来访,看到如此好画贴在墙角很可惜。傅山先生说:“唯用其驱捕老鼠也”。友人觉得可笑。等到晚上,有老鼠动静,便听“嗷”的一声猫叫,将老鼠逮住,燃灯看时,正是傅山先生所画之猫戏鼠於墙角。这个故事中,体现了傅山所作狸猫之画的神奇功效,其表达方式是借助画上的狸猫因为画的太像了,以致于狸猫都活了,即“画活”,所以才会有“猫戏鼠于墙角”。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表现了傅山炉火纯青的作画技艺。除此之外,傅山作画还有其他功效——助人。傅山传说故事中,很多都是讲傅山为民众作画,以帮助他们。傅山的这种举动体现了其对民生的关注。而正是因为傅山的这种大爱精神所展现出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得民众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口头叙述傅山传说,来为他“树碑立传”。
傅山作画的故事中,内容看似不一样,但在情节类型和母题上,却有着很多相似,甚或相同。
类型一、被求作画型
a.亲戚或朋友倾慕傅山的画,于是向傅山求画;b.傅山告其备足墨汁,并在最后时刻用扫帚作画;c.主人误认为傅山在胡乱作画;d.“画活”,主人才觉悟是宝画,并后悔
在这一类型的故事中,“画活”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画单纯的、神奇般的成活,并未消失;另一种则是,所画之物因为画的太逼真,以致于画儿成活并消失。另外,这一类型的故事还有一个共有的特点,那就是傅山作画的独特性——要求有足够的墨汁。并且,傅山总是在最后时刻用独特的工具——扫帚作画,这无一不为傅山所作奇画做铺垫。
类型二、傅山作画还恩、助人型
亚型一、傅山作画还恩
a.傅山遇到困难,有人帮助傅山;b.为答谢恩人相助,傅山作画相赠;c.恩人发现画的价值——“画活”;d.画有益于恩人
亚型二、傅山作画助人
a.傅山看到别人有困难;b.傅山作画相赠;c.“画活”;d.画帮助人解决难题
在类型二中,一种是傅山受别人帮助而作画,一种是作画帮助别人,无论哪种原因作画,画都有独特价值,画都有神奇功效,正是因为这才会体现傅山的画技精湛。
在这些故事中,不仅呈现出相似的叙事逻辑,而且有着共同的母题——“画活”。这里的“画活”不仅仅是画单纯的成活,更指画的神奇功效。傅山之画与其他画一样,都是记录生活或是表达人们的理想,但笔者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将画“画活”,所以,故事中傅山所作之画可以堪称极品。因为他能把真实的生活复制到画中,同时使其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生活性,民间流传的傅山作画传说中,“画活”母题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愿望。画中之物只是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它是无生命的,而民众潜意识中是希望这画中的非生物能出现奇迹,能和生活中的事物一样具有生命,所以人们将其神奇化、灵活化,因此,画中之物变活,傅山笔下的狸猫能嬉戏老鼠,白菜的叶子也会随天气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民间中流传的傅山作画传说故事,讲述了傅山所作之画记录了生活,并且其画“画活”演艺了生活。民众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着潜意识中的愿望,所以,傅山作画传说故事中“画活”母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文化含义。
二
“从神话原型批评和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看:表面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存在着某种深层的结构模式,这些有限的结构模式,来自于人类的原始生活与集体无意识,暗中左右着人们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当代国际民间文艺学界的研究也表明:民间故事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但实际上却有相当固定的模式,以致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出版。
傅山作画传说故事源自民间创作,民间故事的生命遵循着自然选择法则。在民众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人在讲述各种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绝大部分自生自灭,只有少数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的故事,经老百姓的集体无意识筛选出来,众口传讲,代代相承。傅山作画的传说故事历百年而不衰,可见它暗合了某种普遍的人类文化心理。
根据上文分析,傅山作画传说故事中“画活”母题反映的是生活化和灵化的思想。这与原始文化中,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是一致的。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观既构成了蒙昧人的哲学基础,同样也构成看文明民族的哲学基础。”万物有灵观是“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泰勒的研究认为,灵魂能够离开肉体而存在,或者进入动物,或者进入其他物体内,从而支配他们,影响他们。故而,傅山所画之物能“画活”,也正是因为某种灵魂进入了傅山所画之物中,使其“活”了过来。这种叙述模式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
东晋画家顾恺之将“春蚕吐丝”画的和真的一样;唐朝的画家吴道子把鬼“画活”;元朝画家吴镇将两株老桧“画活”;明朝画家唐伯虎笔下之物都很传神;清代画家郑板桥把竹子画的青葱逼真……这些画家在民间文学中都有将画“画活”的故事。
同样的叙事模式也可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找到,达芬奇就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画活了,可见,这种叙事模式在世界民间故事中普遍存在。
三
最后,让我们对本文的思路作一个简短的小结:傅山作画的传说故事的艺术魅力历数百年而不衰的奥秘是傅山作画技艺之高超及其人格精神之高尚。傅山作画传说故事具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母题和情节类型,呈现出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作为故事转折与高潮枢纽的“画活”母题,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寓意——生活性。在傅山作画传说故事的叙事模式建立在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基础之上,这种叙事模式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世界民间故事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2]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泰勒《原始文化》,中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4]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芒种节气民间传说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芒种节气民间传说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在太行深山里挂云山脚下,有个十几户的村庄,西北角有两间茅草房,住着一家,母子二人过日子,儿子叫芒种,二十岁了还没有娶妻,母亲老得头发都白了。母亲纺车摇不动了,刷锅洗碗抱柴禾也不能干了,芒种一个人里里外外,又种田又做饭,又上山砍柴。有一次他母亲想吃鲜鱼,正是十冬腊月天气,芒种就将冰凌砸开,然后打捞鲜鱼让母亲吃。离芒种家不远的山神庙下住着聪明伶俐俊俏的荞麦姑娘,她的老家原在百里外后山,爹娘早年去世,由于她相貌十分出众,心灵手巧,几家财主都企图抢霸她为妻。荞麦姑娘寄住在姑母家里躲避灾难。她经常到池塘边洗衣担水,被芒种这种孝顺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她就经常借故和芒种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竞和芒种产生了爱情,姑母看出了苗头,成全了这门亲事。婚后两口子恩恩爱爱,互尊互敬,男耕女织,二人孝敬母亲,生活虽然艰苦些,日子过得也挺美满。母亲也为有这如意的媳妇无比欢乐。
这里山势高峻,土地瘠薄,日照短,每年不到三伏不落透雨,所以播种五谷就难以有好的收成。有一年大旱,秋后地净场光,家里只收了点蔬菜,这怎么能熬过漫长的隆冬岁月啊!芒种就决定把全家心爱的小马驹牵到集镇上去卖,好换些粮食过冬。妻子给芒种换上可体的新衣新鞋,打整一番,临走时又嘱咐,可千万早些还家。当芒种牵小马驹的缰绳时,小马驹摇摇铜铃,弹弹蹄脚,甩甩尾巴,瞪瞪眼睛,灰灰嘶叫,并且眼角滚出了泪珠。芒种知道马驹穷家难舍,但为了生活,有什么办法?他也掉了眼泪。
直到掌灯时分,芒种才赶集回来了,妻子笑嘻嘻地给他盛来了热腾腾的饭菜,母亲开口急忙询问马驹卖了多少钱。憨厚直心肠的芒种说:“人家买马驹的老板给我留下了他的姓名和地名,等几天再付钱”。接着他就叙述老板的地址和名字:“我叫东北风,来自冰凌宫,家住花木凋零寨,兄弟居官在京城。”母亲听了皱起眉头焦急地说:“你这个傻孩子呀,百八十里哪儿有这个村名,这样的人名啊,你可上当受骗啦”。芒种发了愣,搓手跺脚,唉呀,这可咋办哩?后悔莫及,心焦如火,老实本分的庄户人,不会赶集上店,母子二人就呜呜地大哭起来。聪明伶俐贤惠的妻子,厨手摸了摸头上绣着粉紫色花办的头巾,嫣红的嘴唇微微颤动,眼珠子传神似的,她亲呢地轻拍一下丈夫的肩膀,噗哧地笑了。母子俩欣喜地揩着眼泪,凝望着荞麦姑娘:“莫非你有什么好主意?”荞麦姑娘说:。东北风吹来阵阵寒,是个韩字,冰凌宫是条来路源,是个露字,这个买马驹的人就叫韩露。花木凋零寨没有花开了,这个村子就叫落花村。“母亲听了高兴地说:”好好好,落花村就在后山,离这一百挂零里路,落花村有姓韩的,快快快,找他要帐去。“
芒种日夜趱行百里路程,翻山越岭,逢人询问,果然找到了落花村,又找到了这个买马的老板。韩露是个五十多岁胡子拉茬的老头子,他放下手中的酒胡芦,又惊奇又高兴,瓮声瓮气地对芒种说:”小伙子呀,谁告诉你我的名字和我家住的村名呀。“芒种照直地说了。当韩露知道是芒种的妻子时,他暗自惊喜:”她难逃出我的手心。“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美貌女子找到啦!他眯缝着象刀割的眼睛,用手挠了挠光溜溜的夜壶脑袋,得意忘形,如获什么宝贝似的,韩露甜言蜜语地对芒种说:”你若能领我见到你的妻子,我就付你马价……芒种无奈,只好依了他,把韩露领回家来。
荞麦姑娘相貌确实出众,绯红的嘴唇,俊俏的脸庞。韩露见了骨酥肉麻,他一心要霸占荞麦姑娘为妻。
韩家有土地百顷,钱财万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依仗兄弟白露在京城里居官,便胡作非为,任意抢霸民女。八月初六这天,韩露对着镜子把胡子刮了又刮,打扮一番。他带领十几名家丁,骑马直奔芒种家,前来抢亲。
再说荞麦姑娘,她思前想后,恨透了这人面兽心的韩露,决心不受他的污辱。她嘱咐丈夫要好好侍奉和孝敬母亲。她又对丈夫说:她要到深山野林里去躲避灾难,切莫牵挂,不久还会回来,临走时摘下自己手上的镯子和耳环,让丈夫以后好变卖个钱花。芒种牢记妻子的嘱咐,少说话,慢开口,一切躲着寒风走。他心里想着妻子不久还会回来……韩露来抢亲,得知荞麦姑娘逃走,命令人马向深山密林里搜查。这天清晨漫山遍野起了茫茫大雾,四处看不到荞麦姑娘钧身影。韩露心急似火,暴跳如雷,大骂老天不该起这场迷人眼目的大雾,他横冲直闯,扬鞭催马,不一会儿,马落坡跌在池塘里,韩露被水淹死了,肥胖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一群群乌鸦象得了什么喜,飞来吞食他的尸体。
第二天在蒜头崖下找到了荞麦姑娘的尸体,她虽然跳崖而死,可身上没有一点伤痕,闭着眼睛+面带微微的笑容,脸色依然是那样俊俏美丽,手里还攥有遗书一封:“隋投意合结夫妻,恩爱美满两相依,可恨霸道心不善,逼得夫妻两分离。待到来生再相见,银花如雪开满地……”
芒种母子二人看了遗书,泪如泉涌,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山泉呜咽,明星闭眼。芒种给妻子荠麦姑娘穿上素日里她移爱韵柳黄绿的布衫和紫绿色的罗裙,发髻上又扎上粉白色的花朵,在这岭下灼向阳洼里埋葬了她,筑了一个高大的坟丘。
第二年夏天三伏天里,突然一群娃娃们高兴地喊起来:“荞麦姑娘回来啦!芥麦姑娘回来啦!”芒种急忙到坟头去看,唉呀!美极啦,绿绿的叶儿,紫红的根儿,粉白花儿,枝干窈窕,几天之后又结了饱实实黑莹莹的三角形粒籽。芒种高高兴兴地把粒籽收藏起来,来年雨水晚,漫田遍野种上它,秋来好一场大丰收啊!寒露节令到来,刮起了一场寒风,孩子们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唱着:“唉哟哟呀,寒露风啊,透心凉啊,真霸道啊,好混账啊,你别吹啦!荞麦收啦!早上场啦!”
芒种养生吃什么在饮食养生方面,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种适合芒种养生吃的食物。
鸭肉:炎炎夏日,在保持荤素合理搭配的基础上,夏季食用肉类的首选非鸭肉莫属。鸭肉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温不热,清热去火,根据中医“热者寒之”的原则,在容易上火的季节食用,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极强,凡是体内有湿热、虚火过重的人都适合吃鸭肉。不失为芒种养生的好食物。
西洋参:芒种时节,多汗会损耗人体阴津,伤阴则易生虚火,出现疲乏、倦怠、心烦意乱、舌红尿赤等症状,而西洋参性凉而补,能降火、生津液、除烦倦。每次取上1~2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非常方便。亦是芒种养生的好食物。
泥鳅: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在芒种时节,泥鳅肉质达到了最为肥美的时刻。因为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食品,故被称为“水中人参”。不失为芒种养生的好食物。中医理论也认为,泥鳅有补中益气、解毒保肝、解渴醒酒、养颜等功能,同时,老年人常吃泥鳅还有助于抵抗衰老,强身健体。
鱼:芒种时节正是大黄花鱼、小黄花鱼、鲐鱼、鲅鱼及三文鱼和多宝鱼的产卵期,因此,此时最适宜吃这几种鱼。
芒种的由来芒种的意思是6月是农民播种最繁忙的季节,这是盛夏将至的表现,下面来具体介绍下芒种的由来。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芒种,样样都忙。”《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2016年6月5日13:48:28,星期日迎来“芒种”节气,标志盛夏将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