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7 栏目:办公范文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学研产”师范院校影视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200-02

一、“学研产”教育模式与影视艺术专业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具有三大功能: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研产”其实就是高等教育这三大功能的具体体现,并且将这三大功能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对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高校来说,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而“学研产”的培养模式给全面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提供了很扎实的基础。对于影视艺术类专业来说,有此模式为支撑,对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影视艺术专业,尤其是广播电视类的专业,是一门比较新兴的专业,起步较晚,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相关的教育理论、教学大纲、课程体系以及师资状况等因素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学研产”教育模式给影视艺术专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支撑。尤其是的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不像专业院校有影视艺术教育的培养传统、学习环境和实践渠道,更需要在“学研产”教育模式下培养自己特有的影视艺术人才――即全面的影视艺术专业化人才。这就使得影视艺术与“学研产”教育模式分不开了。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大多数高等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无论教学和科研基础薄厚,无论是理工擅长还是文史主导,无论是艺术类、还是综合类院校,都应着时代潮流和利益驱使来开办影视艺术专业,影视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

二、师范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

总体来说,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不同,师范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一般都是从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衍生而来。师范院校开展影视艺术教育更多的从技术方面、实际应用方面为本培养影视专业人才,为了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和专门技能,又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修养,专业设置时,还会联合文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相近艺术专业,共同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在这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视艺术教育,普遍具有以下一些问题:

1.培养人才的偏离性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在师范院校中存在,在其他开办有影视艺术专业的综合类、理工农林类大学中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大多数院校在影视合流教育趋势的影响下,将电影、新闻、电视、动画、网络、文学、播音主持、表演、广告、设计、摄影、录音等与影视相关的领域综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目标显得笼统和偏颇。有些以培养广播电视采编为主的专业,在培养教育过程却是注重电影理论知识的培养;有些学校培养编导、策划方向的人才,却在培养过程中侧重技术方面的学习;还有些学校则是以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为侧重的目标,却培养成为信息传播为主的教育。培养人才产生偏离性现象。

2.教育方式复杂多样

教育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受到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影响,选择适合本校的教育方式来发展影视艺术类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文化也随之不断的繁荣。影视艺术专业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需求越来越高,成为新兴热门的专业,尤其是播音主持、表演类的专业受到许多高等院校的青睐和追捧,筹备和创办也相对快速一些,许多与影视艺术领域相差较远、文化积淀相对少的高等院校,常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开办本专业;而综合类高等院校更多的则是靠文学、新闻等传统优势学科来发展影视艺术教育,其文化理论储备非常雄厚,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理论、艺术批评、文化剖析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但其对影视基础、实际操作和技术技能方面薄弱。科学理论研究占据优势,而社会实践方面相对较差;理工类院校与综合类相反,其注重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艺术素养的教育。

由此可见,影视艺术教育的方式很多样繁杂的,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从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起来的影视艺术教育,具备一定的相关设备和技术支持,但在艺术修养、审美理论方面却不能很好的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技术和艺术之间发展是“两张皮”的状态。在教育方式的选取上也是摇摆不定,总体上还是偏向技术学习和实用技能的方式发展为主。

3.课程体系不完善

一个专业的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架构,对于影视艺术专业,尤其是电视相关专业,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课程架构,主要是吸取电影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电视艺术简单拼接,来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因此,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带有很浓重的电影专业课程的影子,甚至是照搬照抄电影专业的课程。而电影和电视这两门艺术领域虽有共通之处,但有一定区别,这就使得电视专业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凸显出电视艺术的独特之处,课程设置有所欠缺,课程体系显得不完整。

4.师资结构不健全

在我国,与影视相关的专业艺术高等院校很少,仅有寥寥几所,再加上影视艺术专业开展较晚,发展时间短。各个高校在发展影视专业初期师资力量会很薄弱。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高校原有专业的相关教师,这些教师大多都是学习物理、无线电、教育技术、美术、音乐、文学、新闻等专业出身,对影视艺术领域的理解不够透彻,有重技术轻艺术,艺术门类、文化理论不准确等问题所在。长此以往,电视艺术人才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和束缚。

5.实践渠道不给力

实验课是学生实践最基础的方式,学校的实验设备、场所等硬件设施是实验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条件。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电化教育专业的实验设备、场所可以与之共用,但由于设备的造价高、更新换代迅速,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实验设备的更新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实验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实验设施的使用之间存在矛盾,日常实验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专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影视艺术专业的专业实习环节总体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在管理机制上还需要提高,个别的学生对实习的消极态度需要完善管理体制来解决。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在专业实习中会受到制约,这是需要亟待协调的一个问题。

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的解决措施

面对师范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和吸取各类院校开办相关专业的经验教训,结合教育教学质量,处理好各个教学培养环节,借助“学研产”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1.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促进影视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高校创办影视艺术教育是要培养成电视专业人才,还是电影、网络、新闻等专业人才要非常明确。这样,在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管理等方面才能有的放矢,在引入优秀的师资方面才能更好的为相应的专业服务。从而培养出全面的、为社会做贡献的专业人才。

2.依托固有优势,确立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

师范类院校的固有优势就是影视艺术专业是由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起来,有很深厚的技术层面的基础,实验使用的设备(摄录、音频、编辑、照明等)和场所(录音棚、演播室)都很齐全,具备了一定的影视技术方面的理论体系。相比于综合类等其他高等院校,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给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也为“学研产”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师范类院校可以利用这些固有优势,以“学研产”教育培养模式为理论支撑,确立一个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理论知识雄厚、实践技能熟练、科技创新思维强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来说,最重要的解决好的问题就是艺术修养和技术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就是将艺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操作很好的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又能建立起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将学生自己具备的艺术理论体系和技术技艺技能,应用到实际实践创作中去。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理论知识的能量,制作成作品,为社会和自身发展服务。让有能力的、优秀的学生将自己实践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和自我具备的只是理论体系相结合,将影视艺术和技术相结合,从中领悟出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从而实现了“学研产”的完整结合。

3.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设立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之后,课程体系设置成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师范类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其他同类院校或者相关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可吸取电影专业的课程体系,取其精华,再与电视艺术的本体特征相结合,来进行课程设置,从而组织教学。要避免盲目的照搬照抄,直接将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课程完全挪到培养电视专业人才的课程中,或者是只将表面改成电视专业,而没有深入到本质当中。

课程设置要符合学校校情、学院院情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虽然都是师范类院校,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公共课的开设就不尽相同。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就需要考虑到公共课和专业课在每学期的比例问题。让学生更舒服的掌握不同的知识,科学的建立好知识结构;学院内部主要是要调整好实验创作类课程和实验设备、场所之间的矛盾,将实验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中进行,提高实验设施的利用率,避免实验创作类课程之间产生时间冲突,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和学生创作的流程;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类型之间要科学合理的安排,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成长和发展。

课程设置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要进行调整。师范类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总体来说还是有重理论轻实践之嫌,需要加大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和创作课的数量,尽量设立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的把“学研产”三者结合起来。

4.积极引进优秀、创新型的师资力量

由于影视艺术专业起步时间晚,电视艺术也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师资资源更多的是靠其他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出身的教师来担当,摸索。影视艺术科班出身的教师数量较稀少,质量上、知识架构、教学技能和经验方面都有待提高。师范类院校可以借助自身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深厚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对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潜移默化进行师范专业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耳濡目染的获取一些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当教师的一般性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专业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影视艺术科班出身的教师,提高影视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过高层次、高学历的学习经历和经验,鼓励教师做好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5.集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拓展实践的渠道

对于师范类的影视艺术专业来说,实践的硬件设施虽然齐全,但是实践创作的环境相对滞后,实践渠道也相对要窄。

对校内来说,优化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保证实验设备的良好和实验场所的正常运作,创造优良的实践场所。在技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中,要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次数,激发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业余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集合学校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创造良好的实践创作环境,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成立“影视制作小组”“摄影小组”等方面的社团活动,建立学术作品创作大赛为学生创作提供条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加强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拓宽专业实习的渠道,也可以在学院内部将各个专业之间的实习实践资源进行相互共享,通过学校学院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为学生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实践领域,增强实践机会。条件成熟还可以筹建和创办实习实践基地,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有秩序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专业实习的质量。

四、结语

“学研产”培养模式,给影视艺术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基础和理论支持,对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科研辅导,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雄厚、实践技能熟练、科技创新思维强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技术技能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影视相关工作领域的健康成长,更好为社会服务。让影视艺术这一新兴专业健康向上、蓬勃繁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21世纪艺术教育格局中的影视教育发展分析[J].电影艺术,2004(5)

[2]朱毅峰.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

[3]母华敏,腾朝军.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电影文学,2010(18)

[4]刘育涛,王华君.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J].电影文学,2011(23)

[5]欧阳宏生,闫伟.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访谈[J].当代传播,2010(4)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篇2

论文摘要:随世界新军事变革进行,军队院校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发生了深刻变革。我院作为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型军队院校,重点是培养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初级指挥军官。因此全面增强学员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艺术教育一度被军事院校忽视。为此,文章首先阐述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又针对军事院校的教育功能和课程设置条件,具体提出在军事院校需要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及对具体要开设的美术理论课程实施主要做法进行了思考。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艺术教育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与终身学习社会的来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然而,受到功利化、世俗化办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受重视;而专门的艺术类院校,由于学科狭窄,办学规模小,公共艺术教育无用武之地。在这一背景下,杭州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艺术教育积淀的院校,学校从办学伊始就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突破轻视艺术教育的办学窠臼,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重点与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培养“文理渗透、艺体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机构设置、政策引导、资金投入、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加以重点扶植,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实用轻美育”的现象。从领导办学的角度来看,一些领导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仅重视学科专业建设,轻视人文艺术教育,把一般的娱乐活动混同于艺术活动,把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混同于艺术教育活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一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不到位,将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和考研课程上,把完成学业和成功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对公共艺术课兴趣不高,态度消极、敷衍了事,影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2.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偏少

正因为一些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不到位,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一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育教研室等专门机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一般都挂靠在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或团委等机构上,在管理、财务、教学等方面缺乏自,其自主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牵制,影响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

3.师资队伍缺乏,课程设置零散随意,课程效果不佳

一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到位,没有一支比较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难以有计划地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人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失调,课程数量少,教师学历职称偏低。据有关调查,在承担公共艺术课任务的老师中,教授占6%,副教授占21%,讲师占34%,助教占32%,教员-占7%。有些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则形同虚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分散零乱,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课程缺乏统一的教材、大纲,教学内容过于粗浅,甚至存在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

二、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构建的内涵

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实施的艺术素质教育,通过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和专业艺术技能,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创新能力及艺术文化修养,通过艺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其人格养成与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它重在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修养提升,而不是艺术技巧的简单传授,因此它不仅仅停留在艺术修养与技能的养成,而是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与活动中养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增进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的熏陶,进而对道德养成、人格完善、智力开发产生积极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杭州师范大学致力于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其内涵是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与提高,通过三种方式的联动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品味与水平,促使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功效。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机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和美术,还涵盖了舞蹈、文学、影视、雕塑等多门类的艺术系统,整合公共艺术资源,打通艺术各门类的内涵,寻找艺术门类的相通点,倡导艺术课程综合教学模式。课外实践是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可以增强学生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通过学生在实际中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亲身体验与感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艺术氛围等内容,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艺术才能的机会。公共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是指对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索,提升学科水平,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加强研究项目的管理,推广优秀成果,提高教学实效,引导公共艺术教育良性发展。

三、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杭州师范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作为全国艺术教育发源地,在历史上曾经涌现了李叔同、丰子恺、姜丹书等一大批从事艺术教育的先驱人物,为我国艺术教育做出了奠基性的不朽贡献。新时期的杭州师范大学,秉承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传统,延续了艺术教育薪火与遗风,提出“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形象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实施理念,又确立了“文理渗透、艺体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效,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把艺术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装饰与点缀,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学校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

1.设置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统领全校艺术教育工作

早在1990年5月,学校前瞻性地提出了重视艺术教育的思想,成立了“综合教研室”,为全校开设书法、美术、音乐、普通话等课程。学校于1993年成立艺术委员会,加强全校群众性的艺术活动,并于当年出版了《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著作。为了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形势,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院,下设艺术教育专家学术委员会、艺术理论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所等机构,主持全校艺术教育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为了进一步彰显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强化公共艺术教育优势,学校于2011年又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部,给予专门的人员编制和固定经费,专门负责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实践工作。在这二十余年的过程中,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设置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组

织保障,既有领导机构,又有专门的教学组织与科研组织,初步理顺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体制机制。

2.构建完整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为了完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学校把公共艺术类课程划分为普及、提高、拓展、实践四大块。普及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艺术分析能力,解决他们入门的问题:提高课程目的在于针对完成基础课后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艺术修养的要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拓展课程是帮助学生从历史、文化、社会和科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各艺术门类,通过与艺术相关的人文、文化等课程了解艺术门类的相通性,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实践课程主要是将学生的艺术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中,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课程修读方式来看,除了开设“音乐基础与欣赏”、“美术基础与欣赏”等需要全体学生修读的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如“舞蹈鉴赏”、“影视鉴赏”、“艺术概论”、“书法习作”、“美学导论”等限定性选修,另外学校还设置了大批高水平特色任意选修课程。必修、限修、任修三种方式层层推进,给学生提供了远非一般普通院校可以比肩的公共艺术课程修读机会。通过四个系列的课程体系,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的限选与任选、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专业与通识的合理设置,强调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普及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加强文化含量,充分体现艺术文化性,推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3.完善社团与艺术实践活动机制,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

学校把课外实践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之中,专门设定第二课堂学分,以保障艺术课外实践的实施,从而使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外得以延伸和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办学积累,学校涌现了一批艺术类精品社团。如1996年成立的“流霞剧社”,在李叔同开创中国话剧艺术之先河的精神感召下,坚持自编自导自演,他们编演的话剧作品接连在省内及至全国获奖,被称为全国六个高校优秀话剧社团。美术学院唐趣漫画社、初等教育学院缘书画社都是学校精品社团。目前,学校拥有学生社团100余个,其中艺术类社团占35%。学校定期举办大学生社团文化节、读书节、话剧节、书画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活跃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学校依托艺术类专业组建了交响乐团,该团经常为本校师生及兄弟院校演出经典曲目,承担高雅艺术下基层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我校还是“浙江人文大讲堂高校分讲堂”所在地,学生常年能听到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学术讲座,每年设立的讲座为10余讲,至今已有100余讲。学校组织艺术类社团的“送戏下乡”、“送戏到基层”等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融专业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扩大了我校在艺术实践活动领域的社会影响。学校多年来坚持开展“一院一品、一生一艺”文化艺术活动,强化公共艺术氛围与学生艺术技能的养成。在2011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教育部和省政府联合授予学校“积极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奖牌。通过艺术培训、对外交流、观摩演出、承办活动多种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重视艺术教育研究,创立全国唯一的美育学术刊物

学校拥有“艺术教育”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整合了音乐学、舞蹈学、艺术学、美术学、教育学等学科力量,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艺术教育类研究课题。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团队被列为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为了延续1920年学校创刊的《美育》杂志,传承以艺术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运动”,推进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学校重新审批创办了《美育学刊》杂志,依托该刊物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艺术教育研究,在注重“美”与其他学科交融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在美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美育实践,通过组织课题立项和专题研讨会,从理论层面引导公共艺术教育健康发展,并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水平、高层次上得以实施,对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实效产生了积极影响。艺术教育研究院还组织撰写了《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史志》,对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5.完善艺术场馆设施等条件,创建一流的艺术教育环境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篇4

经常听父亲讲,他有个同伴,正当年轻力壮的时候,追着狐狸跑了两道山沟,差一点就逮住狐狸的尾巴了。再说,民间的油漆画家也比比皆是。这些都足以说明,农村是可以培养出艺术人才的。况且,艺术教学并不是单纯要孩子一定在艺术方面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作为人生修养的基础储备,身心健康的需要,这些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只强调语数外等的教育教学,试想,一个成年人仅靠这些课程知识成家立业的又有几人?

一个人光知道读书算数,人生会是多么的枯燥乏味、没有生气啊!那么要一个本来就应该生龙活虎的少年儿童,只学习文化课,不知道娱乐、运动,对他们的身心将是多大的摧残啊!退一万步讲,和大人们的休闲娱乐并不一定影响工作一样,孩子们的运动娱乐并不会影响他们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在音体美的学习和活动中,他们精神愉快,兴趣高涨,大脑兴奋,这种状态也会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结果会出人意料。这些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增添了乐趣,使他们热爱学校生活,喜欢学习,无形中也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何乐而不为?这种情形比单纯进行习题演练是不是效果更佳?人人都懂劳逸结合,只有良好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没有好的休息就没有好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精神愉快,大脑才容易兴奋,学习也才容易长进,思想情操也容易得到陶冶。反之,活动单调重复,人就会疲劳,甚至产生厌烦。精神高度紧张,还会造成心理问题。因此,我认为,农村学校教育应该开齐开足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使同学们精神愉快、轻松活泼投入到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当中,而从不感到索然寡味。那么,在我们艺术教育观念淡薄,音体美教师极度缺乏的边远山区,怎样才能实施应有的艺术教学,我想谈几点看法。

首先,转变观念。我们培养的不是解题的机器,不是精神不振的书呆子,我们要的是兴趣广泛,有真才实学且生动活泼的有用人才,音体美教育是必要的、必须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吸收教师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缺少音体美教师的实际情况,多吸收,给农村中小学多派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切实重视起来。其次,学校要有效利用仅有的教师资源。有专业老师的充分利用,缺专业教师的可大力发掘现有教师中在艺术方面有一技之长的,用派出去学习和请进来指导等办法提高他们的能力,利用这些教师把一所学校的艺术教学担负起来,再等更好的结果。

另外,学校可成立兴趣小组。打破分班教学的局限,成立兴趣小组让各年级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也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对小组进行指导,以最少的教师教最多的学生。当然,我们还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能积极关心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在教学设施上能给予投资支持,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当是不胜感激。总之,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倡导音体美艺术教育教学,我们农村学校不得不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改变教育现状,争取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专业教师,再创我农村教育的新时代。

作者:杜仕泽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不断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也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专业群。然而,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诸如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异军突起,教学改革如日中天;然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较稚嫩,还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独立的科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我们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定位至关重要。

就从一个学生的求职遭遇说起:两年前,杨明毕业到一家广告公司去求职,先是拿出一大堆证件:毕业证、学位证、广告设计师证等证书摆放在经理面前。经理用手推开证书,淡淡的说:“我不看证书,电脑里有份设计文案,你根据设计要求把它做出来,我就录用你。”这位曾让我引以自豪的“高材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达到企业的要求。经理说:“我公司对面有家设计培训公司,你去学学,再来应聘,那儿学的比较实用。”

杨明的事例比比皆是,毕业生的如此尴尬冷遇深深刺痛了我,我们的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就业当中很难派上用场,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却由企业或公司所代替,企业或公司成了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我们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步入社会却是“残疾”,这不能不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感到汗颜。

痛定思痛,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困境,我们高职艺术教育该如何确定人才规格,该如何进行学科定位,我们该教些什么呢?如果方向错了、基础方法错了,将会误导一代人。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学历教育。那么,艺术设计学科,应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作为落脚点,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有些高职基础课程缺乏实用性,专业课程设置也有许多重叠和交叉的现象,课时的比例也欠佳。社会在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促使专业领域和设计观念不断拓展和更新,我们怎么能按部就班地酿制陈年老酒?必须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与职场跟进的路还很长,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打破原有模式,构建一个贴近经济、贴近岗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实际、助推职场驱动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深入探究。这是我们的期待,更是我们的责任,而且任重道远!

其次,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必须变革。

高职教育要跟紧职场需求,本着以“用”为本的培养目标,不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要改革,而且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本人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实践:

(1)变革课堂,组织教学别开生面。课前师生互动,进行肢体及呼吸训练、调动学生注意力。高职生基础差,求知欲望低,学习倦怠;激发其浓郁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保证。为此,我采用包豪斯教学方式,课堂上利用肢体及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每次上课从松弛、呼吸和集中精力的身体训练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然后用手指在空中画出一个几何形体,再然后依次分割,并产生想象。这种为了集中精力而做的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手指、手腕、胳膊乃至整个身心做好绘画准备。经过长时期的肢体及呼吸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感受到了其中的意味,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课堂设计学习之中。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从具象到抽象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让学生用嘴模拟风的呼啸,老虎咆哮、脱缰野马的嘶鸣,赋予情感和动感的想象。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体验到了动感,感受到了韵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而且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

(2)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设计技能技巧教学中。美术设计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学生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要靠老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示范,敞开心扉,以画说画,从而激活学生的潜质,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设计技能、技巧,而且要引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领悟理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艺术创造能力。

(3)在设计创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像“文如其人”一样,“画亦如其人”;同样的事物,表现不一;有的典雅,有的粗犷;有的灰暗,有的热烈;有的重色彩,有的重造型。在绘画设计创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及个性进行引导,实施不同的方位创作训练。在设计色彩创作中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不但有利于激发其创作欲望,而且有益于扬长避短,避免雷同,形成创作风格。要使学生具有艺术表现的主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觉力,教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对象,把握对象,发现美和表现美。艺术表现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视觉媒介传达感情的过程,艺术的发生需要有观察对象时产生的某种感触,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把这种感触尽情地表现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活力。

(4)运用“产学结合”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必须与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走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产业化道路,将教学与应用、艺术设计和企业生产完全融合为一体,教学直接为应用和生产服务等,建立“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教学模式。反复进行“实战演练”,培学生掌握过硬的设计技能。

高职教育伴随市场需求在迅猛发展,坚持以“用”为本,开辟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路子,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探究的问题还很多;但因篇幅受限,本人认识受限,只是谈了关于学科定位、教法运用几个简单的构思框架,就算抛砖引玉吧;至于其他,诸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探寻研究,并亟待于我们去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中华读书报,2003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佛手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收集2篇)
  • 下一篇:预防校园欺凌小常识(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