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收集5篇)

时间: 2024-07-08 栏目:办公范文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1

计算机理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多维信息空间探析

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为了建立起和谐的人机环境,需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构造虚拟环境的多维信息空间,确立在此空间中处理问题和提高认识的信息处理原则,人的感知系统、认知系统、人类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以及虚拟现实系统就成为VE多维信息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1多维信息空间

人类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在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认识问题。而通常在计算机中信息的处理只是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中处理问题,这就造成了人类认识问题的认识空间与所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空间不一致的矛盾,产生了人们难以理解计算机的处理结果。更难以把已有的感知经验或认知经验与处理结果发生直接联系。因此。需要突破计算机处理单维信息的限制,而把它扩展成具有处理多维信息的能力。

2基本构成

近年来,人们由于使用了计算机,大大加速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但同时也开始对现有的、用计算机来表示和模拟物理世界的方法表示疑义。例如:当需要对一个较复杂的物理情景进行实时的模拟,并且还希望得到大量直观的模拟结果时,我们立即发现其计算量将大增,即使使用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也只能缩小被模拟的物理情景的规模或减低对直观性的要求。客观的需求迫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是否应当改变我们表示和模拟物理世界的方法?”“这种一切依靠单维的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法是合理的吗?”“怎样在人对物理世界已有的感知和认知的体验和经验上进行信息处理和加深认识?”事实上,由于人类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地获取知识的,是在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认识问题的,而现行的信息处理工具(尤其是数字计算机)只具有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产生了人类认识问题的认识空间与所用工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空间不一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人类较难直接理解信息处理工具的处理结果,更难以把自己已有的感知体验或认知经验与处理工具的处理结果发生直接联系。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突破现有数字计算机只能处理单维的、数字化信息的限制,而把它扩展成具有处理多维信息的能力。换言之,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人类希望自己在一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中去处理问题和提高认识。我们把能在这种多维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处理的工具或环境称为VR系统。人的感知系统、认知系统、人类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以及灵境系统都是构成多维信息空间的组成部分,

为了说明多维信息空间的构成,不妨把它与传统的单维信息空间作一比较。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内,信息处理工具(或环境)是计算机,人与计算机是通过键盘、二维鼠标和显示屏幕等发生联系的,人类以往的经验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数据库内的。在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内,信息处理工具(或环境)是VR系统,人与VR系统是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和人机接口系统发生联系的,人类以往的经验与体验(全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都是理解问题、寻求解答和提出新概念的基础。

人是通过传感器把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传送给以计算机为核心的VR系统的,而VR系统通过作用器把处理结果输出给人:人基于过去已有的对该物理情景的经验、人在该物理环境中的现时体验以及VR系统的现时输出,在VR系统的帮助下,经过综合集成获得了对该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提高,VR系统对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的增长。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计算机理论通信网络结构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敬请关注!!

计算机理论通信网络结构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1概述

3发展前景

客观而论,目前VR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还仅仅限于扩展了计算机的接口能力,仅仅是刚刚开始涉及到人的感知系统和肌内系统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问题,还根本未涉及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感觉信息是怎样在人的大脑中存储和加工处理成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只有当真正开始涉及并开始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实现途径时,人和信息处理系统间的隔阂才有可能被彻底地克服了。只有到那时,信息处理系统就再也不只是一个只能处理数字化的计算装置或信息处理装置了。它将是一种具有对多维信息处理功能的机器,将是人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助手,它将是人对他们已有的概念进行深化和获取新概念的有力工具。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到那时,人仍将是这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的主体。

VR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信息技术、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种学科。目前宣传媒介对这一领域大肆渲染,把它的功能描绘得天花乱坠,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这个领域的技术潜力是很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但目前尚处在它的婴儿时代,还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

参考文献

[2]郭四稳多维信息空间的动画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09)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2

关键词:地下空间人防工程开发利用数字档案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138-02

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兼顾人防要求的地下交通工程、地下商业工程、地下市政工程、地下仓储工程、地下停车场、地下过街道、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普通地下室等已有相当规模,据有关资料表明,除人防工程之外的其他地下空间工程,全国约有1.5亿平方米,但这些工程,资料分散,权属各一,没有纳入人防部门的档案管理,实属战争潜力资源浪费。人防部门有义务对已建的地下空间工程进行全面普查,对在建和规划建设兼顾人防要求的地下空间工程进行前置把关,后置管理。本文对包括人防工程在内的地下空间工程的档案管理有关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为防空袭斗争提供工程保障。

1数字档案管理的逻辑框架

地下空间工程的档案管理应涵盖那些范围?我们认为,应当是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具有一定防护能力、战时可资利用的地下空间工程。按其功能类型可分为人防工程,普通地下室,矿井岩洞及其他地下空间工程。人防工程指人防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配套工程;普通地下室指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地下工程;矿井岩洞指可用于战时掩蔽人员、物资的地下空间;其他地下空间工程指地下交通工程,如城市地铁,交通隧道,地下过街道,地下停车场;地下储藏工程如地下粮库,地下油库,地下盐库等;地下商业建筑如地下商业街、地下购物广场;地下公共建筑如地下博物馆、地下图书馆、地下游乐场、地下体育馆、地下医院等。地下市政工程

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等;上述工程一旦为防空救灾和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即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这种新型的国土资源,是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措施,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地下空间工程档案管理的逻辑框架见图1。

2数字档案管理的主要功能

科学的地下空间工程档案管理系统,应实现数字化管理,涵盖以人防工程为主的地下空间工程,为战时防空袭斗争的工程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应当具备以下功能:一是工程的规划管理功能。可与地理空间信息友好接口,嵌入工程规划的全部管理信息,指导、控制各类工程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二是已建工程的宏观管理功能。我们嵌入包括人防工程在内的地下防护空间工程基本信息,把已建的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地下空间工程和兼顾人防要求的地下空间工程纳入人防部门的信息管理,提高城市的人员掩蔽率。三是在建工程的宏观管理功能。管理者可随时查阅形象进度,实现建设阶段信息的动态管理。四是完整的档案信息管理功能,档案信息按设定程序,自动校验,自动切换,自动生成卷内目录,保护实体档案信息完整。五是自动归档功能,只要选取和输入竣工时间,即可将在建工程信息自动归档,自动切换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六是海量的数据分析功能,自动生成各种工程统计表,自动生成各种工程统计图。七是快捷的档案信息查询功能,即可查询档案动态信息,也可查询档案静态信息,即可进行单项信息查询,也可进行多项组合条件查询,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高。

我们认为,还要进行对地下防护空间管理的适应性研究。一是对国家档案管理体系的适应性,适应国家专业档案管理体系条目检索要求;二是对战时工程保障体系的适应性,技术要先进,设计要合理,操作要快捷,为未来的防空袭斗争提供可靠的工程保障信息。三是对管理信息数据分析的适应性,要紧贴各类防护工程的类型分类统计、状况分类统计、数据比较统计、开发利用统计、维护管理统计等,通过整合架构,数据关联,快速自动生成所需要的各种统计图、统计表。

根据具体业务需要,可以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行政审批、信息和文件签发等系统拓展功能。

3数字档案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

3.1建立工程信息数据集成模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数据信息数亿个,涉及到每个工程信息的声、文、图、像等,根据不同的统计和分析,需要动态调整信息的组成网络。为了更好组织和管理这些信息,必须建立了一种具体、完备、可行的地下防护空间工程信息集成模型。为此,我们基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结合应用工程的实际情况,设计可靠的数据集成模型。

3.2建立工程信息分层管理模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信息管理,应结合地下空间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分层管理的构想,包括应用层、逻辑层和数据层。应用层包括人防工程、地下交通工程、地下商业工程、地下市政工程、地下仓储工程以及其他地下空间工程等,数据层包括地理空间信息和实体工程的属性信息,应用层和数据层通过逻辑层实现数据无缝集成。系统分层结构图见图2。

3.3设计MIS、OA与GIS的接口技术

传统的MIS(管理信息系统)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是我们日常办公与管理的主要手段。但不具备空间信息的分析功能。人防部门对地下防护工程的管理,主要依赖于对图形的空间定位,管理系统的MIS、OA如何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关联起来是设计的关键。因此,必须设计接口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专门存放MIS数据与GIS数据的关联信息,同时开发相应的GIS功能接口模块,建立人防工程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之间的索引关系,通过架构重建、平台整合、数据合成等工作,形成功能更为强大的城市地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3.4权限控制算法保密设计

系统采用先进的权限控制算法,运用多项安全保护措施,进行多级加密保护,对用户进行多级授权管理,解决单机及网络的安全保密问题,达到了人防部门对该系统的安全保密要求。

权限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采用限制登录用户权限保密措施,系统管理员根据登录用户身份不授予其对系统不同的使用权限。管理员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特点,进行权限的变更和任务的分配。

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库的备份、系统数据的导出及合并,通过对各级系统数据库进

有效管理,保证了系统数据及数据交换的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结论为三点:一是已建的地下空间工程已有相当规模,是一笔宝贵的战争潜力资源,应纳入人防部门管理。今后几年内地下空间开发将进入一个鼎盛时期,研发一个具有强大分析功能的信息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将是今后人防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三是数据无缝集成、信息媒体分层管理和先进的接口数据库是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它的基本功能,列举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对国内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

4、缓冲区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

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

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

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整理性将成为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清宇、田伟利、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王萌,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管理办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4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共享空间;空间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9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5-0048-04

现代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在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中逐渐树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开始了由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知识服务,进而到泛在图书馆的空间服务的发展历程。无论哪种服务,都离不开具体的服务空间和场所。受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第三空间”理论和用户服务理念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随着“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变革兴起,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和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共享空间服务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定位和主要内容[1]。

1图书馆空间变革与空间功能的发展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从古至今,图书馆建筑外形特征都是社会文化和精神审美的物质反应,而图书馆空间则是用户需求和服务功能的客观表达,图书馆空间布局和空间功能随着读者服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和重组[2]。

1.1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变革演进

在传统的认识中,图书馆空间是一个有着固定尺寸和建筑外壳的物理实体,一个被动、刻板、静止的“容器”[3]。随着空间场域、空间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空间无论是有形的物理实体空间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已慢慢发展为供读者学习、互动和交流的特殊社会空间。

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近现代西方图书馆空间布局的演进经历了复古思潮、功能主义、理性主张和审视创新四个时期[4];我国图书馆经历了从古代藏书楼向共享空间的转变。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书籍的建筑,一般建于宫廷之内或庭院之间,建筑与外界隔绝,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以藏为主,阅览为辅,实行封闭式管理。

中国近代图书馆建筑内部主要以书库为中心,相应形成藏、借、阅、文献整理加工四种类型的闭架式物理空间布局,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20世纪30年代,美国麦克唐纳提出“统一柱网、统一荷载、统一层高”的模数式建筑思想逐渐在图书馆建设中体现,使图书馆呈现出物理空间藏、借、阅合一的大开间布局新服务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应对用户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变化,图书馆建筑和服务空间依据现代空间理论和服务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规划。图书馆空间设计秉承打造学习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社会中心的设计思想,正经历着一场以读者为中心、以协作式学习为导向的由物理到虚拟、由场所到服务空间的大变革。

1.2图书馆空间功能的进化发展

随着图书馆空间的变革演进,空间的功能定位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到后来的藏阅结合的文献服务,其核心功能是开展书刊借阅的借阅服务,因此其空间功能分藏书空间、借阅空间、办公空间等。现代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其核心功能是要满足用户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并成为除生活、工作之外最佳的社会空间。所以空间功能在藏书空间等基础上,增加了用于服务的空间,如学习空间、休闲空间、交流空间、展示空间等。这些空间提供的服务,会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亮点。

大学图书馆空间作为校园的公共服务空间,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下面以中型院校图书馆为例,探讨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分区。

以上空间,虽然形式上没有提到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等,但事实上类似服务内容已经包含在学习阅览空间、交流讨论空间、视听空间里,而且这几个空间的利用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些空间的服务可能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

2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新模式――共享空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和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空间服务”成为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内容和新趋势。在数字化信息环境和课堂之外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国内外图书馆进行了空间服务的探索,而“共享空间”是顺应潮流产生的图书馆新的空间服务模式。共享空间实质上就是资源共享理念下的图书馆空间服务,有效地优化整合图书馆的服务空间,给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服务和学习研究场所。

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信息拱廊”的开放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共享空间的起源,到目前为止,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演变,发展成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和研究共享空间(ResearchCommons)等多种模式,标志着图书馆空间服务从单纯的信息共享,向为综合性的学习与知识创造提供支撑转变[5]。

2.1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共享空间发展的最初模式,信息技术革命、开放获取运动和共享式学习的大背景催生了这一新的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的高度整合的信息空间服务,以用户为核心,基于合作共享的理念,为用户提供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协作学习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信息共享空间产生之后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世界许多大学和研究所都引进了这一服务模式,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图书馆都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我国第一个信息共享空间是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的“信息共享区”,开放于2006年。在信息共享空间,用户可以便捷地使用信息工具查询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交流和学习。目前还有学者提出将大数据引入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运用大数据手段整合和扩展各类资源做数据IC,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新型平台做成智能IC[6]。

2.2学习共享空间服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推动和影响下,一些学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加入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活动和内容,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支持,鼓励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共享空间模式,即学习共享空间。其目的是打造一个全面支持学习、指导学习的环境平台,以促进用户协同式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共享空间是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空间服务模式,它的参与主体不仅仅是图书馆,还加入了学校的其他部门,如网络中心和教务服务部门等,并通过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来帮助用户完成学习活动。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共享空间有:加拿大皇后大学于2005年开放的学习共享空间,由图书馆、学习策略中心、图书馆助残服务中心、写作中心和学校IT服务中心五个部门共同合作建设,不仅满足用户信息资源获取的需求,同时全面支持协同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开放于2010年,比较有特色的是融入了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与,还建设了E图淘宝、学研交流、网上报名系统等虚拟服务平台。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适应了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开放学习等趋势,使图书馆空间服务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3研究共享空间服务

研究共享空间是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为了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而构建的新空间服务。它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科研人员、教师和学者对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二是数字图书馆、开放获取理念以及共享空间模式的迅速发展和成功实践,有了用户的需求,又有了成熟的条件,研究共享空间服务逐步发展起来了。

自2007年起,世界各地开始陆续出现研究共享空间,不少大学都有了成功的案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共享空间,设有个人研讨室、小组讨论室、视频会议室、报告厅,空间中还加入了开放存取指南、SPSS软件等研究工具,另外还专门聘请学科专家为用户提供研究和协作技巧、演讲技巧、课题项目申报等培训课程。研究共享空间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数据服务、学术交流途径、技能培训服务等,迎合了大学科研用户的学术研究诉求,是共享空间实践发展的新方向。

2.4我国共享空间服务发展现状

目前,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和学习共享空间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正在热火朝天地创建,但据李秀丽《我国八所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现状调查研究》对已提供此类服务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利用率不是太高,服务效率不理想[7]。比如有些图书馆的研讨室和小型视听室很少有人预约,这可能与宣传不到位、开放时间过短、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有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建设之初就根据各个馆的特色及用户的特点来构建设施完备、适宜方便的信息共享空间,组建协作服务团队,加强宣传力度,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研究空间和有效的集成服务。

在我国,研究共享空间的构建目前还在探索和研究阶段,笔者以“研究共享空间”为篇名或关键词,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检索结果总共只有7篇,表明在国内对此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开展实践。但是机构知识库作为研究共享空间的一种简单形式,已经在国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兴起,如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清华大学机构知识库等。研究共享空间已经成为了当前共享空间发展的新热点,在不久的将来,研究共享空间和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将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满足学习性用户和研究性用户的不同需求。

3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图书馆空间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形式是供读者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社会空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空间服务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3.1分众空间服务的开展

现代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满足用户的信息和知识需求,面对不同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采取分众空间服务的模式可能会更切合不同特点用户群体的需求。如上文已经介绍过的学习共享空间服务,其用户主体一般是学生;研究共享空间的用户基本上是科研人员、教师和学者;目前正在全球图书馆流行建设的“创客空间”,是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的一种空间服务,其用户是一切有着动手和创造欲望的人群,可以是团队也可以是个人,图书馆选取馆内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引进新兴的软硬件资源及人力资源,提高用户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有多媒体新技术体验和服务等空间服务,是图书馆为用户搭建一个新技术体验和学习平台,培养用户对多媒体资源加工制作的能力,如美国的YOUMedia空间是一个帮助年轻人利用技术和资源进行数字媒体创造的文化创意和交流空间。

这些分众空间服务都是共享空间发展的模式,既相互关联也相互补充,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在实际利用上,各类空间设备资源可以互用,如研讨室的利用适合各类空间服务。

3.2虚实结合的知识共享空间服务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深入,用户获取信息和资源变得容易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在众多信息中进行选择的巨大困难。知识服务理论的出现与共享空间服务的融合促进了知识共享空间模式的产生。知识共享空间,它所共享的是知识,国内最新的有关知识共享空间的定义认为知识共享空间是一种交互式网络虚拟空间。但当前泛在环境还没形成,知识共享空间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图书馆和用户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活动空间来完成知识加工和创造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知识共享空间服务要依托图书馆内设立的共享区域和创建的虚拟知识平台。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有着丰富藏书的建筑实体,更是有着文化内涵的知识空间,应发挥其空间场所价值,同时利用技术延伸服务,推进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互相依赖促进作用下的知识共享空间服务。

4结语

图书馆向第三空间的演变可以认为是图书馆历史上的一次空间革命,共享空间服务作为图书馆在此演变过程中提供的一种新型服务,应更加注重为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提供一种环境与空间资源,无论是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实体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最终的目标是满足用户的知识和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海明.资源共享理念下的图书馆空间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7):1―4.

[2]张春红.新技术、图书馆空间与服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47.

[3]段小虎,张梅,熊伟.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3(5):35―38.

[4]罗惠敏.近现代西方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历史演进[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48―53.

[5]刘细文,贾苹,王保成.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阵地服务的转型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3(9):6―10.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时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创新分析

引言:人文地理学主要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从历史数据上增加人文活动的范围,对人文地理的思维进行分析。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与人文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和规律,是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纽带。

一、信息时代地理学的主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研究了人地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多学者对信息技术人文地理学从深远的角度来分析,包括对信息产业和技术以及地理关系。以信息时代为背景,以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为依据进行分析,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联网信息和地理学,地理学的思维创新与人文地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主要路径。

二、信息时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研究的创新

(1)空间分析的框架和思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文地理学已经从流动空间的信息技术延伸到地理空间的领域[1]。主要是以空间分析和框架结构为依据,将传统的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界的地理学为基础。人文地理学能够以新的信息技术为基本概念,从而促进了人们形成新的流动时空和流动区域的形成。新的流动范围将围绕自然科学预地理学作为重点的基础内容,将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相互结合。对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将流空间从单一的要素向网络分析转向虚实空间的互动,还能向耦合结果的流动空间转变,以空间分析为主要框架。并且将流动空间能及时从移动信息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信息时代向现代方向转变,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空间和时间的距离维度上相互融合,流动空间的本质是信息时代的活动内容。也是对公共场所的一种建设,从而实现了远程控制的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的出现将重新塑造城市与空间区域的结构,对范围的集聚和扩散变化程度进行整体的补充,也能促进城市形态的变化和感观形式的出现。所以,流动的信息时代技术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分析的主要方法是以理论依据为主导,具体如(图1)所示。

(2)新型的人地关系的变化

随着新型的人地关系的产生,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地理學,主要强调人地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优化过程,科学系统的人地关系构成和综合实践以及动力学模拟都是根据3S技术的新方法和手段为开发依据,这种新的开发技术将不断应用到人地系统的研究领域[2]。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问题上,主要是针对人文地理的理解从理性的的角度分析人的情感关怀,并且向地理学的角度去延伸来认识自然环境和资源共同组合,逐步转向对要素流动和地域创新能力方面扩展,对时空关系从不同的角度都有新的认识。一些新的人地关系主要是以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为理论依据,还能以人地关系的协调作用来促进人文地理与自然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倡绿色生态建设的动态感观意识。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信息时代将改变了传统的现状,以新型人地关系为目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地理关系的实现,主要强调城乡空间的协调发展,将人文地理关系和地理学相互统一。通过科学技术的实现来解决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在高新区域内协调和城乡相互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逐步向智慧城市的阶段跨越,新城市的建设对处理人地关系的相互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和移动技术以及新型的信息手段来维护将传统数据相结合。充分实现精确的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经济的模拟,并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以此来展现高层次的人文地理关系的协调和发展作用,为构建信息时代的新型人地关系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3)创新研究方向

首先,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人文地理格局的发展过程之间是相互雇佣的关系,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结构,将系统全面的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大数据来定性人文地理学的创新研究方向。其次,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内容,观察地理文化的流动和变化情况,避免对产业组织和地域空间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充分将地理空间的距离和交通网络以及自然环境以网络空间的形式定性。信息技术的实现提高了空间地域的流动性和变化规律,并且增强了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将人文地理学重新规划和调整。也实现了创新研究的发展方向,而信息时代的功能与结构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基础。将流动空间的框架为指导依据,信息时代加快了地域发展的空间流动性,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地域空间的生活和实践影响。创新是信息时代的情感搭配,并且与地理空间的互动模式为新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和展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情感的分析进行深入探讨,对空间布局和空间数据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演变,评价出不同的地域发展状况。最后,还要加大对数据的分析,结合传统的方法对新型数据整体总结,构成人文地理与创新研究的体系。

结束语: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依据,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还需要结合新技术来实现。这就需要摆脱传统的信息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互作用,对新技术的实现将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人文地理学有了新的内涵,同时还能更好的实现地理学的创新过程和研究。

作者:刘进波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学习羽毛球的感想初中700字(收集3篇)
  • 下一篇:薪酬体系改革方案(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