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整理2篇)

时间: 2024-07-08 栏目:办公范文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篇1

此次座谈会的任务是总结今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思路及具体任务。下面我谈四方面意见。

一、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年来,在各参与单位和行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定期报告持续监测行业运行状态,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首先,对农产品加工11大类行业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反映行业的运行状况,为各省级主管部门掌握行业运行态势,指导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其次,对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制造、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蛋品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蜂产品加工等6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第一季度、半年度和三季度监测,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分析与研判,形成定期报告16篇。上述6个重点行业占农副、食品、饮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的比重为37%,而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占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达到52%以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6个重点行业的监测大体反映了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类加工业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首次编制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分析报告(2011年)》,对2003~2010年历史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了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信息,也为今后深入进行行业发展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专题报告及时预警行业重大问题,引起一定反响。2011年以来,针对行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形成专题报告8份,以农业部信息、部长专报等形式及时向农业部领导及相关司局反映。其中,《国际对冲基金利用炒作食品安全事件沽空我国领军食品企业现象应引起关注》和《我国肉类加工能力过剩、外资介入过深,行业潜在风险加大》两篇专题报告得到高鸿宾副部长批示。同时,通过网络等途径对外预警信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并引起了一定反响。如的《我国小麦粉加工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被新华网、新浪等多家知名网络媒体相继转载,并被农民日报头版刊登,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工作动态形式编发的《蜂蜜新国标引争议》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蜂蜜国标的修订工作;在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上《关注多菌灵农残超标》,呼吁企业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避免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工作规范逐步健全,为监测预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分析报告编制方面,形成了定期运行报告和不定期专题报告相结合的工作制度。今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正式开展了季报、半年报、年报的监测分析工作,逐步探索出了较为规范的报告框架和基本格式,对各部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监测分析报告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业总体情况及特点。同时,针对行业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专题报告与预警信息。在行业监测分工方面,初步建立了技术专家、经济专家、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四方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技术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编写报告初稿;经济专家从市场、贸易等角度补充分析,完善报告内容;行业协会从把握运行特点和态势方面提出建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加工处综合政府职能、宏观政策等内容,修改并确定终稿。为提高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质量,建立了专家会商制度。今年年中,邀请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企业等方面的专家针对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热点问题、突发事件进行了多次研讨会商,确保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四是专家队伍不断壮大,涵盖面扩展、互补性增强。通过一年多的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工作积累,初步组成了一支综合性的专家队伍,总人数近100人。专家来源广泛,既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有肉研中心、北京蔬菜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还有罐头、肉类、饮料等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典型企业的企业家代表。队伍结构合理,既有科研领域的技术专家,也有经济领域的行业专家,还有从事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管理人员。其中,三分之一直接参与监测报告的起草与撰写,三分之二参与报告研讨会商,形成了核心专家与专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五是数据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数据定时更新、功能不断优化。通过和国家统计局、轻工业协会以及部分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汇总工作常态化。目前,按月度采集农产品加工业各项指标数据,并建立了包括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员数量等核心指标的数据库,定期为省级主管部门、有关专家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为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设计开发了农产品加工业数据分析系统;通过不断地优化系统结构,实现了数据汇总、查询、分析等功能。

总体来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多关注,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加强与改进。

一是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参与单位和专家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各单位和专家的优势;监测分析报告的会商机制也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定期会商的制度,团队内部专家之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够,导致对热点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是预警信息发现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技术专家以完成定期监测分析报告为主。在主动跟踪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及时预警潜在问题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第一手数据资料缺乏。目前,监测报告的数据来源以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为主,由于数据口径过于宽泛,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准确反映某一行业的状况。同时,专家参与相关行业会议和调研的次数有限,对第一手数据的掌握较少,使得目前的监测报告仅停留在对现有数据的分析上,缺乏对行业深层次问题的挖掘。

四是报告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待增强。由于国家统计局每月的数据较晚,监测报告对行业动态的把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对行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反映较少,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待改进。此外,还缺乏对国家出台的农产品加工业相关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任务

今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要继续贯彻“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的原则,围绕监测数据汇总与分析研判相结合、决策参考与行业引导相并重的工作目标,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分区域、分品种对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及时预警信息,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热点难点突出问题。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专家要加强行业调研,积极参加相关行业的会议,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反映产业发展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侧重反映产业发展的共同需求和共同难题,对行业提出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要加强行业重点企业的调研,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建议并形成专题报告。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要加强监测分析报告会商机制,形成定期会商和针对突发问题会商的制度,促进行业内技术专家、经济专家与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健全热点问题的发现机制,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定期提醒专家关注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专家参与调研及行业会议的成果及时与团队共享,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工作动态也要及时发给专家;建立培训机制,加快专家知识更新、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提高专家的相关工作能力。

三是利用研发体系进行布点,加强企业信息采集与监测。将预警工作与研发体系建设相结合,利用研发体系的监测点,收集农产品加工数据。在全国选择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地区,定期监测分析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主要行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区域内行业突发事件;选择一批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定期监测企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行业重点企业的突况与热点问题,进一步丰富数据库。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科研;转化;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CurrieWL,WangX,WeerakkodyV,etal.DevelopingWebservicesusingtheplatform:technicalandbusinesschallenges[J].Journalof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6]白光敏.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法律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3):47-48.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服装设计论文(收集5篇)
  • 下一篇:散文小记的抒情散文(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