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9967.1亿元,较2013年增长9.4%;利润总额1563.7亿元,增长8.6%;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8726.7亿元,增长8.8%;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9543.6亿元,增长5.8%。
表1主要经济指标
[说明:表内经济指标均未包括版权贸易与、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纳税总额均未包括数字出版。]
图书与期刊出版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8万种,较2013年增长0.9%。其中,新版图书25.6万种,降低0.04%;重版、重印图书19.3万种,增长2.2%。总印数81.9亿册(张),降低1.5%;总印张704.3亿印张,降低1.2%;定价总金额1363.5亿元,增长5.8%。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91.2亿元,增长2.7%;利润总额117.1亿元,降低1.3%。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谈治国理政》等66种图书当年单品种累计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3年增加18种,其中《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当年累计印数超过1500万册。
2014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966种,较2013年增长0.9%;总印数31.0亿册,降低5.4%;总印张183.6亿印张,降低5.7%;定价总金额249.4亿元,降低1.6%。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12.0亿元,降低4.5%;利润总额27.1亿元,降低5.4%。《读者》《求是》等14种期刊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3年减少1种。
报纸、音像与电子出版物出版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12种,较2013年降低0.2%;总印数463.9亿份,降低3.8%;总印张1922.3亿印张,降低8.4%;定价总金额443.7亿元,增长0.8%。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97.8亿元,降低10.2%;利润总额76.4亿元,降低12.8%。
《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26种报纸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较2013年减少3种。
2014年,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15355种,较2013年降低9.5%;出版数量3.3亿盒(张),降低19.2%;发行数量3.6亿盒(张),增长5.5%;发行总金额20.1亿元,增加17.8%。音像制品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增长18.2%;利润总额4.1亿元,增长22.7%。
2014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3种,较2013年增长1.0%;出版数量3.5亿张,降低0.6%。电子出版物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增长6.5%;利润总额1.8亿元,降低33.6%。
《显示器驱动光盘》《Lenovo驱动程序》《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配套写作软件iWriter》等6种一般电子出版物当年累计出版数量超过100万张。
2014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较2013年增长33.4%;利润总额265.7亿元,增长33.3%。
印刷复制与出版物发行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黑白印刷产量3.2亿令,较2013年降低3.0%;彩色印刷产量25.3亿对开色令,降低1.2%;装订产量3.2亿令,降低11.1%。印刷复制(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专项印刷、打字复印、复制和印刷物资供销)实现营业收入11740.2亿元,增长5.8%;利润总额814.7亿元,增长5.0%。
2014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实现出版物总销售额2415.5亿元,较2013年增长3.0%;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7.0万处,降低1.6%。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3023.8亿元,增长11.6%;利润总额254.9亿元,增长15.3%。
出版物进出口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2147.5万册(份、盒、张),降低10.1%;金额10044.9万美元,降低4.0%。全国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2552.3万册(份、盒、张),较2013年增长6.8%;金额49381.7万美元,增长2.7%。进出口总额59426.6万美元。
表2全国出版物对外贸易情况
单位:万册(份、盒、张)、万美元
[说明:差额为累计出口减去累计进口之差。正号表示出口大于进口,存在贸易顺差;负号表示出口小于进口,存在贸易逆差。]
版权贸易总量规模
2014年,全国共输出版权10293种(其中输出出版物版权8733种),降低1.0%(其中输出出版物版权增长3.4%);引进版权16695种(其中引进出版物版权16321种),较2013年降低8.1%(其中引进出版物版权降低7.3%);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13年的1:1.7提高至1:1.6。
表3对外版权贸易总量规模
单位:种,%
表4出版物对外版权贸易构成
单位:种
[说明:差额为输出减去引进之差。正号表示输出大于引进,存在顺差;负号表示输出小于引进,存在逆差。]
单位数量与就业人数
2014年,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32.5万家,较2013年降低6.1%。其中,法人单位15.2万家,降低5.5%,约占单位总数的46.7%,提高0.3个百分点;非法人单位0.9万家,基本持平,约占单位总数的2.6%,提高0.2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户16.5万家,降低7.0%,约占50.7%,减少0.5个百分点。
表5新闻出版单位数量与构成
单位:家,%
[说明:未包括数字出版单位、版权贸易与单位和行业服务与从事其他新闻出版业务的单位。]
2014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61.6万人(不包含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服务、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单位就业人员),较2013年降低3.7%;其中男性248.2万人,女性213.4万人,分别占全行业直接就业人数的53.8%和46.2%,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表6就业人数的产业类别构成
单位:万人,%
一、发展现状
(一)基地规模快速壮大。年,全县共种植蔬菜39.2万亩,年产152万吨,产值19亿元,实现收入突破10亿元。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7.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8.5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19个,形成百亩以上的蔬菜示范园15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82个,万亩以上的蔬菜生产镇8个,规模位居西北之首。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云阳的反季节蔬菜,口镇的柴皮大蒜,王桥的胡萝卜、香菜,蒋路、龙泉的甘蓝、芹菜、洋葱等蔬菜品种享誉省内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现有云阳蔬菜市场、龙泉蔬菜批发市场等10个蔬菜市场,总占地面积450亩,年销量达100余万吨。其中云阳蔬菜市场占地150亩,日交易量1800吨,年交易量4.8亿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龙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50亩,建有3000平方米大厅两座,并采用微机监管,县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市场,日交易量500吨以上,外运车辆达40余辆。全县共有冷库19座,贮藏能力达3100吨。全县已组织流通服务组织150多个,从事蔬菜销售的大小车辆5300多辆,从业人员18.6万人。全县拥有蔬菜技术员1300余人,镇科技示范点13个,科技示范户180个。
(三)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从生产墙况看,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23.3万亩,产量338.3万吨;县年蔬菜播种面积39.2万亩,占全市的31.8%,产量152万吨,占全市的45%。从销售情况看,西安市年均消费蔬菜300万吨,其中,县销往西安的蔬菜50万吨,占到西安市场的16%左右。另外,远销新疆、山西、内蒙、青海、吉林、北京等地的蔬菜达90万吨。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化程度不高。与山东寿光的设施蔬菜几乎同时起步,但至年,寿光大棚达40万亩,占到蔬菜面积的50%以上,而大棚蔬菜只占面积的25%。虽然我县坚持每年新增蔬菜1万亩,但是发展的步伐仍然不快,规模化种植仍然比较滞后。按照目前西安市场的消费量,我们扩大规模的潜力仍然非常巨大。
(二)品牌效应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品种结构单一,没有打出地方特色品牌,目前,的设施和露地菜形成了以番茄、黄瓜、甘蓝、西芹“老四样”为主的特色菜种,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
(三)科技含量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大部分地区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名优新特品种少,特别是市场认可,特点突出,对产业起支撑作用的主打品种较少,难以做到“人有我特,人特我优”。
(四)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承包大量土地,经营蔬菜产业化的大公司在还未出现,以蔬菜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在也是空白。现有的10个蔬菜市场占地只有450亩,不如寿光的一个大。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功能不健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五)蔬菜销售渠道单一。目前,蔬菜直销、配送、订单等先进的销售模式还比较少,没有实现菜篮子向菜碟子的根本转变。蔬菜销售大量依靠传统模式,从产地市场到客商,再到城市的市场,再到老百姓的菜篮子,中间环节过多。
三、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要以建设西部蔬菜之乡为目标,到2015年,蔬菜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0万亩。
一、壮大基地规模。坚持每年新增蔬菜1万亩,迅速扩大蔬菜产业规模,加快建设“泾云、泾桥、口鲁”公路沿线三大蔬菜产业带,重点发展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生产,逐步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建设产业名镇,逐步形成一批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形成群体规模。
二、提高蔬菜品质。牢固树立“科技兴菜”的理念,切实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优化产品品质。首先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其次是要大力进引市场销路好的新蔬菜良种,填补市场空白,提高种菜效益。第三,积极发展名优新特品种,形成新的生产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无,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第四,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技术观摩交流,开展技术咨询等方法,加强技术培训。力争2—3年内,使全县80%以上的菜农基本掌握蔬菜栽培技术,使蔬菜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三、发展品牌蔬菜。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要围绕特色蔬菜产品,积极申报一批蔬菜品牌,注册商标,进一步扩大蔬菜的知名度。
四、加强市场建设。围绕建设西部档次最高的蔬菜批发市场,抓好云阳和龙泉蔬菜批发市场的改造,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蔬菜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培育一批从事菜菜销售的农民经纪人,壮大蔬菜营销队伍。
__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__年6月20日)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__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__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
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