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部门管理制度(收集5篇)

时间: 2024-07-11 栏目:办公范文

部门管理制度篇1

摘要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类别中固定资产所占比重最大,是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公务、进行事业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然而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却存在着账实不符、管理乏力、流失严重等不良现象,其中内部控制本身的制度缺陷和执行上的缺失无疑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内部控制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总结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特点及内容,进而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效益,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内部控制在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却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严重缺失,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存量不清,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性欠缺等问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重要方法之一。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机构设计和授权审批程序

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求确立固定资产业务岗位分工制,确保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相制约。其分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与款项支付;二是固定资产的保管与清查;三是固定资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四是固定资产业务的审批、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购入每项固定资产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并根据固定资产金额确定授权批准层次;对外投资的固定资产必须经过授权批准;处理报废固定资产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明确审批人员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二)完善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固定资产预算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建立固定资产预算体系,规范固定资产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程序,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严格控制无预算的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应当参与固定资产验收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取得固定资产方式的不同,对获取的固定资产分别验收,办理验收手续,出具验收报告。

(三)完善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的职责权限。内部控制的准则要求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日常保管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会计制度的要求下,结合本单位特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制度和卡片管理制度,确保固定资产账账、账实、账卡相符。二是建立固定资产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行,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三是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清查的方法、范围、时间和程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发现账实不符,应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查明原因,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及时报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批准后作出相应处理。

(四)完善固定资产的处置与转移控制程序

固定资产的处置与转移应当制定早请报批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少固定资产要有授权批准文件,对于不再需要或使用期限已满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处理;二是因不同原因需减少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要按规定进行,数额计算要准确;三是固定资产报废要按规定时程序进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足

1.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领导机制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遵循“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统一管理、一级核算、结余留用”的部门经费管理办法下,基本上实行财务工作“一把手”负责制,虽然从形式上增强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兼顾、协调使用能力,但实际操作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管理理念,资产有效管理意识薄弱,加上单位缺乏系统、完善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2.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设置不全,专业性欠缺

一些单位财会部门未设置固定资产会计专岗,特别是固定资产保管部门未设置专岗并配备相应具备专业素质人员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业务,导致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不全面、不规范,质量不高,难以做到以账控物。

3.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缺失错位

长期以来,不少单位将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划归财会部门,但是财会部门不保管固定资产实物,没有条件掌控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承担起固定资产管理主体角色,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因此而缺失或错位。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缺失或错位使得固定资产管理主体与客体相分离,导致固定资产因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而失控。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程序流程存在缺陷

1.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不同部门账务处理依据不统一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相关过程中,有些单位未编制本单位统一的固定资产目录,使不同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口径不统一。在固定资产增加环节,保管部门“按物登卡,凭卡记账”,财会部门根据验收单、发票及相关原始凭证入账,不同部门对同一固定资产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依据完全不同。在固定资产处置环节,保管部门固定资产实物变动,相关凭证却往往并未办理并送达财会部门,依据不同财会部门不能做出相应调整,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2.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无法有效衔接,形成监督链条

现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一般是“按物登卡,凭卡记账”。对保管人而言,卡对物没有监控作用;对保管部门而言,账对卡无制约作用;对财会部门而言,因为不同部门账务依据不同,账与账无法核对,账与实无法相符。特别是在固定资产处置(或调拨)环节,财会部门因与固定资产保管部门为同级关系,无力从根本上约束固定资产保管部门办理相关凭证并送达财会部门,保障固定资产账因实而变,导致整个监督链无从形成,因此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甚至流失也就成为必然。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1.设立统一领导机构,统筹固定资产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领导机构,各保管部门之间,保管部门与财会部门之间在工作上往往缺乏统筹安排,缺乏协调,权责不清,很难从根本上做到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以账控物。设立专职机构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机构设置上可以采取各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并由懂资产管理业务的单位领导负责的方式组成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为本单位固定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固定资产购置、调拨与处置计划审批或审查报批工作;制定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检查督促制度落实;协调各保管部门及其与财会部门之间的关系;组织固定资产的清查或抽查工作,并将结果予以公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2.加强专业化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

保管人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责任人,除负责其管理范围内固定资产验收入库、日常保养维护及安全外,还必须根据经确认的验收单负责对其管理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建立账目,根据调拨通知单及时移交固定资产及其账目至调入部门保管人员,根据处置通知单及时注销账户,并定期盘存,做到账实相符,并配合财会部门的监理工作。

财会部门作为会计核算与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根据经确认的验收单、发票及相关原始凭证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并设置专岗配备专人负责登记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根据调拨通知单及时调整固定资产明细账,根据处置通知单及其批复及时销账;定期与保管部门对账,做到账账相符;定期编制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报表;利用会计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做好本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与监督管理工作。

(二)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

1.使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统一凭证

统一填制验收单、调拨通知单与处置通知单。新增的固定资产首先必须到保管部门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保管部门据实填制验收单一式三联,一联留存,一联随固定资产实物交给保管人员,一联随发票及相关原始凭证交给财会部门,验收单必须由保管人、相关技术人员及保管部门负责人同时签字确认。固定资产变更保管部门,保管部门必须填制固定资产调拨通知单一式五联,经调出、调入双方保管人,保管部门负责人、单位相关领导签字确认后,二联分别留给调出部门及其保管人,作为其调出固定资产的凭证,二联分别交给调入部门及其保管人,作为其调入固定资产的凭证,一联送财会部门。处置的固定资产在办理完规定的报批手续后,保管部门必须根据批复填制固定资产处置通知单一式三联,一联留存,一联下达给保管人员,一联随批复交给财会部门,确保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对同一固定资产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具有相同的依据,既便于部门间及部门内对账,又通过对账,起到监控作用。

2.规范固定资产业务流程中的部门职能,形成有效的监督链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流程,应从固定资产验收,日常保管,处置转移等方面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规范。

在固定资产的验收控制上,由采购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及财务部门共同参加,根据不同的取得方式,将实物与购货合同、供应商的发货单及捐赠方等提供的有关凭据、资料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出具验收单;财会人员根据验收单及时登账。

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控制中,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管理特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制度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确保固定资产账账、账实相符。日常维修由使用部门提出,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

在固定资产的处置和转移控制中要求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使用固定资产。如需使用固定资产,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后,办理借用手续。工作人员调动时,应在其办理所用资产交还手续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不论何种原因减少,先报资产管理部门对要处置的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鉴定,经单位领导批准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待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到财会部门进行核销。

参考文献:

[1]张鹏辉.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中国农业会计.2010(07).

[2]李军.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经济师.2009(12).

部门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部门预算;公共财政体系;财政管理

在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正在推行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核心的公共预算改革,在构建新预算模式的三项核心制度中,部门预算是关键。这是继“分税制”、财政体制、新税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决策。部门预算就是财政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将每个部门的所有收入、支出通过一本预算详细地反映出来,经过国家权力机关审查批准后严格执行的预算编制管理办法。部门预算改革使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有利于规范政府理财行为,转变财政职能,提高政府总体管理水平,实现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但在实践中这一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一、现行部门预算改革暴露的问题和弊端

(一)对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部分预算单位认为操作复杂,费用指标不多,比较麻烦;部门观念转变滞后,预算编制质量低。一些部门对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把改革看成是财政揽权,工作中存在不理解、不配合、不负责等现象。预算编制不负责,随意性大,加之部门预算要求提前进行编制,收支计划和专项支出目标任务不具体,预计不准,导致预算执行中追加追减的现象频繁发生。还有的过于强调既得利益或收入、争多讲少,未能从观念上根本转变认识。部分财政干部认为,实行部门预算就是要满足单位需求,现实财源财力不允许,搞部门预算只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

(二)机构改革滞后对部门预算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我国现存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设置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经济色彩,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日益显出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同时,目前行政机构与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全面完成,对部门预算改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机构改革滞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预算内外“两张皮”问题。如何结合单位经费自给状况,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筹使用,实行直接调控,尚需进一步探索。

(三)综合预算未能真正实现

编制部门预算以来,虽然预算内外资金的结合有了一定进步,但还不彻底。财政对预算内外资金的有机结合缺乏有效手段,管理相对粗放。“收支两条线”管理没有完全到位,流于形式。部分单位预算外资金仍有较大比例未进入专户,有的虽然进入专户管理,但留用比例过高。随收随支、以收定支问题普遍存在,未能真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部门综合预算。

(四)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一些地方的预算安排方法至今采取的仍然是粗略估算、简均、硬性包干的方式,方法手段十分简单,虽然易于操作,但往往导致部门间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合理性差。编制低标准或无标准,如业务招待类预算编制标准偏低,实际支出普遍存在超标准现象。目前,对此类费用主要是按单位单项核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且造成部门间差距较大及资金效益不高,同时,加大了资金控制与管理的难度。

(五)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部门预算还是处在试点阶段,改革是渐进式的,编制软件根据各地实际而修改,预算编制的系统软件尚不成熟、不规范。如没有设立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查询功能、审核功能、统计功能的操作性不强。由于有关系统及各系统内部软件互不衔接,数字化程度不够高,无法与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统发工资软件和非税收入管理等已使用软件衔接配套,不能达到数据共享,给现实财政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六)预算管理行政化,考核改革绩效难

如预算资金中项目资金安排,没有经专家审定和招标投标,由行政领导首先直接拍板,有些专项资金安排凭领导爱好。还有的支出标准(定额)也没经可行性论证,行政行为色彩较浓。

目前,虽然对大型项目派遣了专管员,但也只是监管财务运行,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无法把财务运行与项目实施进行严密监管。对项目预算绩效监管基本上是个空白,导致部门争着上项目。多立项、多要钱、多挥霍的现象愈演愈烈。

(七)改革不协调、不配套

作为财政支出领域的三项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晚于部门预算改革,而起步较早的政府采购也存在诸多问题,改革没有到位。由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滞后,财政资金滞留在部门较多,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资金调度成本增加、监督弱化等。同时,银行体制改革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国库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划转,受利益驱动,各商业银行对不计息不收费的财政资金不同程度地存在截留和占压的情况,各预算单位根据资金性质的不同也在银行多头开户。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一)充分认识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摆脱狭隘的部门利益,树立全局的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理财工作。树立财政效益观念,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编制预算既要统筹顾及到各部门的主要职能、任务,又要通过准确合理的政府预算给予这些部门实现职能、完成任务的财力保障。

(二)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坚持用绩效预算来优化基本支出预算,减少财政供养对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财政对各类行政单位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同时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引入事业单位,重新明确和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加强政府的社会职能,扩大政府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范围,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对事业单位进行归类梳理,按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同时,制定科学的支出预算编制方法。加强支出的量化管理,建立一套与零基预算要求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支出评定机制。

(三)加强综合预算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实践证明,预算外资金收支挂钩管理方式已经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议财政部应及时引导各地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项目,取消现行收费、基金中不合理、不合法的项目,将保留项目逐步纳入预算内管理;对于确需实行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费,也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建立起性质合理、管理严格的收费、基金体系。财政部门应加强收缴监管工作,加大处罚力度,对不履行职责,应收不收,应罚不罚的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查处,确保预算外资金应收尽收。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置于财政部门统一监管之下,各项收入(包括财政预算资金、财政核拨批准留用的预算外资金以及依法组织的其他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同时加大部门预算编制的深度,在进一步加强经济状况分析及预测的基础上,建立预算收入经济预测模型,推行标准收入预算法;支出预算编制要完善、细化。人员经费按政策,日常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预算应进行科学论证,视财力状况安排,并建立支出项目库,逐步实现项目滚动预算管理。

(四)进一步完善定额标准体系,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转根据单位承担的职权和专项工作的不同,认真进行基本支出分析调研,逐步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加强公用经费实物定额管理,对政府非经营性资产统筹管理,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继续组织定额调研工作,重点是实物定额的测算和确定,建立公共资源配置标准,以及分行业的事业单位定额工作,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逐步建立政府资产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专项预算的编制必须贯彻统筹预算内外财力,实行综合预算;调整支出结构,体现公共支出需求;量力而行,合理排序;严格管理,追踪问效等四个原则和前期准备、申报审核、组织实施、监督检查、项目库建设等措施。要从全局出发,科学论证,合理排序,按照轻重缓急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和可行的项目,建立严格的专项预算审核程序。部门的专项预算必须符合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和范围,支出科目要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有明确的项目目标、组织实施计划和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

(五)健全预算信息管理系统

统筹管理预算基础信息、专项支出项目库、预算编制审查、预算指标管理、预算执行监测分析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员资料数据库和政策资料数据库,健全市级人员支出预算编制系统,达到通过基础信息库的相关资料,自动生成各部门人员支出预算的目标。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预算指标管理系统。严格规范拨款程序,有效杜绝超指标下达单位预算、待分配指标随意调整及超预算拨款等问题。及时反映预算指标的变动情况,预算处和各业务处室都能及时了解预算的追加及下达情况,提高资金的调拨效率。

(六)硬化预算约束,增强部门预算的透明度

实行部门预算后,预算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调整和追加,确实需要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纪检监督、审计监督的作用,增强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完善《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包括:修订和增补《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条款;修订与财政预算直接相冲突的法律和规章;对现有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要进行调整,与部门预算编制口径保持一致。财政部门内部要本着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内部监督机制,形成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寓监督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的运行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内部监督的经常性、规范性,促进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增强部门预算的透明度,首先要在部门预算决策中引入听证制度。其次,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最后,建立和健全部门预算公告制度。财政预算报告必须符合完整性、公正性和及时性这三项基本规范,以便报告的使用者能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政府公共预算收支的状况,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

(七)健全绩效机制

要运用科学、规范、细致的绩效评价方法,使预算资金与部门工作绩效直接挂钩,推行绩效预算模式。建立起“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推行年度滚动预算”的考核机制,确保部门预算和财政资金的效益不断提高。通过开展科学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合理编制项目概算,确保有限的预算资金用于最有价值的项目和用途上;同时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部门经费与绩效评估直接挂钩,把部门应达到的绩效指标与实现这一指标所需要支付的货币量联系起来,变纯粹的财政拨款关系的条件成为完成任务与提供相应资金关系,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在这种预算模式下,通过绩效评价实现了对资金的到位情况、使用情况、项目效益情况的跟踪检查,并为最终实现预算资金的有效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八)抓好配套改革

一是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步伐,实行财政资金集中支付。所有财政预算都纳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清理预算单位银行存款账户,一个预算单位只能开设一个存款账户,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保证预算执行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二是要改进预算会计核算工作,经费支出的明细核算要与细化部门预算的要求相一致,以正确反映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为制定合理可行的定额标准和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三是要加强和改进部门内部财务管理,部门的财会人员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部门预算的编制以及执行上来。要注意资产管理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基础依据。要对本部门单位工作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预测下年度部门预算收支,为编制滚动预算提供基础。四是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我国应借鉴国外编制预算的经验,实行标准预算周期制,建议将预算编制时间提前到预算年度开始前十个月左右为宜,即从每年二、三月份编制下年度预算。这样不仅延长了预算编审时间,细化了预算,同时也能避免出现预算先期执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定剑.公共预算改革的路径和技术[J].中国改革,2007.06.

[2]曹艳杰.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重构政府预算监督体系[J].学术交流,2007.06.

[3]赵合云.以提升财政透明度为导向完善政府会计体系[J].财会月刊,2007.13.

[4]袁白薇.关于深化预算会计改革的几点思考[J].上海会计,2004.05.

部门管理制度篇3

第一章总则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各分公司,工程处和工程项目部。

第一条培训目的

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企业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第二条培训方法

培训分外出培训和内部培训两种。外出培训包括脱产培训、专业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与经验交流等;内部培训包括公司和部门单位组织的学习、讨论、岗前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

第三条培训基本原则:

(一)岗位培训为主,拓展培训为辅

(二)内培为主、外培为辅

(三)培训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

第四条培训责权

(一)人力资源部

1、举办公司共同性培训课程。

2、拟定、呈报公司年度培训计划。

3、制定及修改员工培训制度。

4、公司在职教育培训实施。

5、撰编与修改培训教材。

6、审议培训计划与具体实施方案。

7、培训实施情况的督导、追踪、考核。

8、外聘讲师和专业技术老师进行教育培训。

9、公司外培人员的审核。

10、其他有关人才发展方案的研拟与执行。

11、拟定各项培训计划费用。

(二)各部门、各分公司

1、全年度培训计划汇总呈报。

2、专业培训规范制度及修改,讲师或助教人选的推荐。

3、内部专业培训课程的举荐及成果汇报。

4、专业培训教材的编撰与修改。

5、督导与跟踪受训人员,以确保训练成果。

第二章培训管理

第五条培训计划

(一)各部门、各分公司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培训计划,报人力资源部审核,由人力资源部编制成年度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

(二)人力资源部根据总经理批准的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实施。

(三)各部门组织培训时,需发生费用的,经人力资源部审核,总经理批准。不需发生费用的,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六条培训类别

(一)岗前培训:所有新员工要进行不少于二个工作日的培训。培训的内容:

1、公司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企业文化、质量方针和目标。

2、公司相关规章制度。

3、岗位职责。

4、注意事项。

(二)换岗培训:

培训的内容:

1、新岗位的岗位职责

2、新岗位的岗位技能

(三)在职培训:

在职员工的培训,是以提高员工素质、规范工作行为,强化企业管理,构筑和谐企业为目标。

第七条培训形式:

(一)早会:有条件的项目部应实行早会制度,开工前集合10分钟,作一天的工作安排,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进行现场教育。

(二)会议:总部每月一次办公会,各部门、各分公司每周一次周会,要求有记录。

(三)专题讲座:为使培训经常化,公司实行电子媒体培训模式。

(四)岗位培训:员工参加岗位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证,逐步实现持证上岗率100%,并要求员工有多个岗位资格。

(五)师带徒:对新招的应届毕业生,指定专门师傅进行传、帮、带。

(六)派外培训:

1、员工参加派外培训,均需填写个人外派培训申请表,经批准后方能参加。发生费用在3000元以上的,需签订培训协议(以完成某项工作或工作多少年限)。

2、派外受训人员返回后,应将受训的书籍、教材及资格证书等有关资料送人力资源部归档保管,其受训成绩亦应记录于受训资历表。

3、派外受训人员应将受训所获知识整理成册,列为讲习教材,并举办讲习会,担任讲师传授有关知识。

(七)业余学习:

1、员工业余参加学历学习,学习结束后,应将毕业证复印后存入员工个人档案,并可获鼓励奖500元。

2、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向各类杂志投稿,凡被采用,公司将按所得稿费相等数量的金额进行奖励。

3、公司鼓励员工报考、报评与岗位相符的职称,通过后报销考务费可评审费(不报销相关培训费)。

第八条培训经费:

(一)员工培训经费是指用于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资金费用,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下列项目:

1、外聘教师授课费

2、公派外培费用

3、购置教学用的一般器具、仪器的费用及修理费

(二)培训费用由人力资源部归口管理

第九条培训纪律:按公司要求须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按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每缺席一次扣款50元,迟到一次扣款10元。

第十条培训成绩:培训结束,通过考试或提交培训体会报告、问卷答案,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第十一条培训档案管理

(一)人力资源部应建立培训档案,档案资料有:

1、培训计划

2、员工培训登记表

3、培训教材

4、培训试卷、学习心得

5、培训考试成绩

(二)培训教材长期保存,其它资料保存2-3年。

部门管理制度篇4

(一)贯彻执行上级各项方针政策,在分管副厂长领导下,坚持以搞活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组织制订企业中、长期规划。?

(二)根据国家计划、市场需要和企业内部条件,按照尽可能满足用户需要和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组织编制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综合计划。?

(三)负责对厂长任期目标的管理。组织制订工厂方针目标,并负责层层展开、控制和评价。

?(四)负责主编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并按时下达组织落实。?

(五)根据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综合计划,组织有关归口科室制定各项经济技术计划指标,综合平衡后下达,统一管理。?

(六)在分管副厂长领导下,组织召开全厂经营活动分析会。?

(七)负责综合统计。归口管理全厂的统计工作,统一管理全厂的统计报表、原始纪录,按上级规定编报统计报表。?

(八)检查和考核各项技术经济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参与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组织措施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九)负责工厂对外横向经济联合的统一管理工作。?

(十)完成厂部临时布置的各项任务。?

职权

(一)有权监督、检查各部门对考产经营综合计划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执行完成情况。?

(二)有权要求各单位按时提供编制计划所需要的各种资料。?

(三)根据厂长方针目标展开的要求,有权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诊断和评价,以保证厂长任期目标的实现。?

(四)对各单位提供的计划方案有审核、调整、综合平衡权。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工厂年度计划有权提出修改、调整的建议。?

(五)有权要求各单位及时编制各种统计报表,建立健全原始记录,有权监督"统计法"的贯彻执行。?

(六)有权参加上级召开的有关会议,参加工厂内部有关经营业务的会议。?

(七)有权代表工厂进行横向联营事务洽谈。?

(八)有权要求各单位提供有关计划,对外报送的各种专业计划必须通过计划科审核。?

职责

(一)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科学性、预见性及下达的及时性负责。?

(二)对未按厂长任期目标要求及时编制工厂年度方针目标并进行巨型、检查、诊断和落实负责。

?(三)对报送的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负责。?

(四)对签署的有关计划、文件出现差错负责。?

部门管理制度篇5

1、责任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局主要领导对政务公开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领导对其职责范围内的政务公开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职能科室、中心领导负责本科室、中心政务公开工作,局政务公开办公室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审议小组负责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实效性的审核把关;评议小组负责对公开工作监督检查和评议。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对在推行政务公开工作过程中,工作不力或不称职的领导,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效能告诫。

2、审议制度。由局分管领导牵头,相关科室、中心人员组成政务公开审议小组,从公开内容产生过程是否公正、合理,公开事项决策过程是否民主、科学,公开结果是否合法、真实、可信,是否突出重点等四个方面进行审议,以确保公开内容的真实性,要求做到公开一期审议一次,并做好审议记录,收集审议情况,存档备查。

3、评议制度。发挥效能建设工作机构和监察室的监督主体作用,由局效能办或监察室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效能建设监督员、社会各界人士,对局政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有效性进行评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通报。由局效能办或监察室定期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代表对单位内部的政务公开情况进行评议,或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民主测评,不断提高民主监督质量和水平。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求职自我评价(收集4篇)
  • 下一篇: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