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收集5篇)

时间: 2024-07-12 栏目:办公范文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1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192。课程是联结生活世界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桥梁,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上的独特功能,做好“立德树人”的大文章,本文以《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为例,笔者以为,耕耘好课堂这片园地,有效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实施转化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宜化大为小

所谓化大为小,是把核心价值观的大目标,化为小目标,再落实为模块教学中的细目标,即在着眼整体的前提下,从局部上关照并有序推进,使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模块教学目标有机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包括四项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观体系。于教学而言,我们应尽可能把该体系中的每个部分、每项内容和教学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当然,在不同模块中,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内容应有所侧重。

在确定“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从社会与个人两个维度考虑,将“自由、平等、法治”“爱国、敬业”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当然也需要注意整合前面已学的相关知识。列表如下:

教学设计时,如果有必要可以围绕当前社会存在的某一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的话题,针对不良现象的成因从价值观高度上有所批判,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在教学路径的设置上,宜化虚为实

所谓化虚为实,就是把核心价值观这一相对抽象的教育目标,借由具体的生活情景、人生体验表现、表达出来。教学需要立足于广阔的生活世界,从形而下出发,选择具体、可见的生活性事件,通过观察、分析、对话、交流等教学活动,使之逐渐向着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向转化。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中,可以有重点地将平等、法治和敬业这三个具体目标融入教学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劳动者都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只有社会分工上的差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体现在市场交换中,每个劳动者都是凭自己的能力、专业特长参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并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报酬;一份合适的职业不仅是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其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和充裕的载体,所以我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应持一种恭敬的态度;由于市场交易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自觉将自己的行为约束在法律规约之内,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为落实上述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借由“十三五”规划这一话题,以“未来的五年,我的工作与生活”为主题,创设了三个与学生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未来的五年,我会找到一份怎样的工作,这份工作对我有何意义?在获得这份工作的过程中,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该做好哪些准备?做好这份工作,我应该了解哪些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如何维护好自己的权利?

教育即生活。当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密切关注师生共处、共在的世界,现在、未来的世界,如果我们对自己置身其中的世界熟视无睹,不作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生长的根据和动力;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善于从生活世界的典型事件、现象、问题中,发现转化的契机,教化的可能,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需要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三、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宜化远为近

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我们要考虑所创设的情境能否使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或者说教师应努力尝试将学习者推进到特定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习活动产生真实有效的意义。叶澜教授认为,“当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时,所有僵硬、刻板的道德训诫就变成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亲近而自愿接受和践行的内在感受。于是,外在的规范开始转化为自觉的行为”[2]。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两代劳动者之间对话”的情境。学生是作为“未来(新时代)的劳动者”出现的,他们就业的那个时代,与今天相比肯定会有新变化,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到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却可以为他们应对这些变化提供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学科专业支持。据此设置的教学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学生和父母的(家庭)对话;第二,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为了有效促进对话的开展,在课前下发的“导学案”中预设了如下两组问题让学生填写(空白部分):

价值观教育必须正视学生在观察社会问题时内心所产生的价值冲突,开展对话是最好的方式。在学生与父母进行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师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就有了充分的基础,关键是能够贴近学生的内心需要,以回应成长中的困惑和冲突。一方面,通过两代人的对话,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正因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个人才有了在平等基础上实现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甚至创业创新的机会,而且我们相信,今后这样的机会会更多更好;另一方面,通过对话,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父母这辈人身上的优点和亮点,如勤劳、踏实、认真、耐心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平等、敬业(父母一代身上的可贵品质)等价值观的无形影响。

“人们内心的价值信念都是经过种种的价值观冲突之后才建立起来的”。面对成长中的高中生,教师“应客观地接受、平等地交流、理性地分析和积极地引导”[3]。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创造一种尊重、平等、宽容和理性的对话空间,如此,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认同并内化为他们人生旅程中坚定的信念。

四、在育人旨归的落实上,宜化短为长

所谓化短为长,就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科教学的短期目标,融入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大目标中,使每个个体今日所接受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建构起有意义的关联。因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学生,会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都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将教学活动视为创造“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的过程,把每堂课、每个教学模块所要达成的短期目标,置于学生成长、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之内,以促进教学目标向育人目标的转化。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中,最后设计了“画一画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曲线图”环节。在展示了笔者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几条职业生涯规划曲线图,几经修正,形成了目前较为稳定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并和学生分享了自己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变化和心态转变的体会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父母的了解,画出他们的职业生涯曲线图,并在展望“十三五”规划的前景下,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可行性预测。苏格拉底告诫我们,“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当我们从生命成长的宏观视角,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就业方向、生涯发展等进行积极审察时,就会产生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人生的使命感。

叶圣陶先生曾将教育喻之为农业,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持一颗“农人”之心:一方面要认识到这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做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秉持一种面向未来的关切,应将学生现在所处的成长阶段,置于其生命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对时代脉动的把握之中从长考量,彰显潜移默化的教育魅力。

“广大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祖国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1]190”经由课堂这片小小的园地,将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撒播到每一个年轻人的心灵世界中,并精心培育,使之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萌芽生长,这应成为我们政治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2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价值观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加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根本问题。[2]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近况呈现两种倾向:大部分大学生可以理性地认知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也很高,并且能够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不认同,或者部分认同且存在认知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对价值观的认知仅流于表面,不能践行到日常思想行为中。目前的情况表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教与学相脱节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主动建立价值系统的活动,是一种价值观的渗透过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是,教师试图采用直接劝导的方式,机械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引导,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停留在表层,无法内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中,更无法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去。

2教育方法滞后: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

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信息输出的单向性,适应不了大学生这个思维活跃的群体。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这种刻板的讲授式的教育模式、以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终点的教育方法,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高必然导致其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相割裂。

3教育形式滞后:仍然采用“导入―讲授―结束”的模式

与大学生的日常课程不同,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未纳入学分体系,未与奖学金挂钩,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内容乏味。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教师照搬以往德育课教学模式,缺乏新意,教学效果不佳。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在这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团体氛围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相互察觉,并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察觉的反馈,使之经由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从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从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延到对学校、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团体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

团体辅导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辅导形式,在学校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团体辅导对象主要是学生,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团体辅导有其独特的优势。

1团体辅导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育参与性

爱玩是大学生的天性,因此,团体辅导更易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认同。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可根据辅导目标设计活动或是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放松心情,在游戏中达成目标,在互动中内化价值观。团体辅导活动需要每个团体成员都参与其中,综合视、听、触、味、嗅各种感官,使活动影响的持续性更久远,为团体辅导内容的行为内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2团体辅导有助于营造平等氛围,提升教育的互动性

在团体中,每个成员都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互相影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价值观体系趋于成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生活学习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特殊的社区中,渴望融入集体又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思维火花的碰撞,多种价值观的交织,使成员在新视角下得到新启示。同时,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倾向于与同辈群体互动,通过同辈群体来认识与肯定自我。团体辅导使团体中大学生成员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增加,成员相互之间分享价值观,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3团体辅导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价值观日趋多元的背景下,大学生个性鲜明,对他们采用同一模式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以团体辅导的形式组建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特点制订活动目标和计划,在互动的环境中学到新的行为方式,并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继而得到成长和发展,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团体辅导应用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通过对比团体辅导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以及主体角色,发现团体辅导在更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等方面具备一定可行性。

1两者教育对象的特点相同

团体辅导以团体为单位,通过团体内活动交流促使团体成员相互学习与模仿,获得正确的认知,转变态度和行为,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这种团体教育的方式尤其适合于学校教育、合作团队、各种培训机构等具有一致目标、共同特点和需求、成员有共识的团体。而大学生群体恰好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其群体成员虽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年龄相仿,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有共性的,比如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因此,团体辅导这种活动方式适用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

2两者教育目标一致

团体辅导的目标是助人自助,通过划分小组、设定目标、设计游戏,在互动的活动中,使成员得到成长和发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更深层次地认知核心价值观,从心理层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并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团体辅导的目标都是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

3两者主体角色相似

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启发引导为主,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团体辅导中,活动组织者同样也是引导者,以团体成员为主体,充分挖掘团体成员的内动力,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给予疏导。由此可见,无论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主体,还是团体活动的组织者,在活动中角色与地位是相似的,都是活动的引导者、领导者,都要尊重成员的主体性。

因此,在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引入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是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手段的必然要求。此外,团体辅导过程中所营造的“自由、平等、诚信、友善、和谐”等的活动要求也与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的价值理念相一致。

四、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1教师:从“教育者”走向“带领者”

在传统的大学生德育课程中,一直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而团体辅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助人自助”的方法,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观点的多样化,注重由团体成员自行建构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经过这样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更容易内化到成员的心里,转变成个体自身的价值观,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借鉴团体辅导中的助人自助、尊重和接纳的理念,重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自身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师由“教育者”转向“带领者”。

2教学内容:从“理论化”走向“生活化”

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把枯燥的理论价值观转变成生活化的故事、游戏、案例,将说教式的教育向实践进行转化;通过团体活动的方式使大学生更深层次地认知核心价值观,以游戏的形式把核心价值观更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大学生。通过构建核心价值观学习小组,在小组成员的互动中彼此接纳、支持,引导小组成员向健康、积极、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可以按辅导进程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活动主目标和方向相同,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按活动进程设定小组目标和任务,划分为学习小组、成长小组、社会化小组,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习,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再到日常生活行为的践行。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密切,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如何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如何强化实际效果?这些都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

辅导员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辅导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事情繁忙琐碎,要抽时间、挤时间,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辅导员只有自己学习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教育和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辅导员应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表率作用。第一,辅导员要注意说话分寸,掌握原则,坚决不说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同时,坚决不做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规模庞大,主要以刚刚获得硕士学位走上工作岗位的“85后”、“90后”为主。这些年轻的辅导员,知识层次高,视野开阔,但社会阅历少,想问题办事情难免考虑不周全,甚至有可能说错话办错事。因此,年轻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第二,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自身实际,从身边小事做起,多做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事,如爱护花草,保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尊老爱幼,主动让座等。第三,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如按时上课、开会不迟到、遵守交通规则等,辅导员自己首先要做到。辅导员一定要言出必行,决不能出尔反尔、轻诺寡信。

二、加强宣传普及教育,避免说教

高校辅导员在自己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应向大学生积极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

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座谈会、微信、QQ群、微博等各种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各种活动,形成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寓教于乐。

其次,充分发动广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辅导员要动员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主动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动班委会、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再次,避免空洞的说教。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完整准确,采取各种形式和载体,贴近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一方面,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微电影展播、流行歌曲等,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联系实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理论的说服力,以理服人。

三、把握学生需求,因势利导

辅导员在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关注学生需求,把握规律,因势利导,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

首先,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动态跟踪调研,了解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和思想困惑。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要千方百计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弄清楚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对见到老人跌倒扶不扶、要不要让座位、法治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很关注,高校辅导员要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常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再次,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最关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成才和成才的意义,辅导员要努力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理工农医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对企业和行业比较感兴趣,要结合行业形势、就业形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济管理外语历史等文科类大学对理论问题比较关注,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

四、注重日常教育管理,促进行为养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落细、落小和落实。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努力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一方面,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以自身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辅导员要结合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节庆日,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针对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其次,加强敬业教育。大学生在兼职、求职等过程中,跳槽现象比较明显。走访往届校友和用人单位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毕业生跳槽,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一方面,辅导员要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行业特点,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敬业价值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努力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形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同时,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向行业领袖、专业精英、劳动模范学习。

再次,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当前,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不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等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辅导员要结合国家诚信体系建设和校规校纪有关内容,结合历年惩处的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案例,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诚信对自身成长成才的价值和意义,引领大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诚信日,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

最后,加强友善教育。大学生年轻气盛,再加上个性张扬,在处理宿舍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难免发生冲突、摩擦甚至矛盾。一方面,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减少功利思想,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要尽可能地教会大学生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实用技能。另一方面,辅导员要结合具体案例,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交友、恋爱等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互敬互谅互让,树立友善价值观。

五、挖掘典型,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要深入挖掘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和榜样,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首先,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善于发现典型。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图书馆、自习室,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发现学生中的典型。对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助人为乐典型、诚实守信典型、文明宿舍典型,在征求班级同学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向院系推荐进行表彰。正面的典型要鼓励和表扬,反面的典型要批评和说服教育,辅导员要善于对反面的典型进行深入细致的耐心说服劝导。

其次,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辅导员要勇于树立其为榜样。一方面,树立的榜样要有可示范性,一般同学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只有可示范性的榜样才能发挥引领作用,高不可及的榜样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榜样,号召班级同学向榜样学习,形成人人学习榜样、人人争做榜样的良好氛围。

六、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辅导员单枪匹马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是有限的。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出击,加强与院系团委和学生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合作,形成合力。

首先,辅导员要加强与院系团委和学生会的联系与合作。辅导员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紧紧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密切与院系团委和学生会的沟通合作,策划和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辅导员所带班级中的很多学生是院系团委和学生会的成员,方便组织协调。另一方面,院系团委和学生会开展的很多活动本身就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功能。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排斥院系团委和学生会,积极有效地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开展活动,形成合力。

其次,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联系与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之一。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内容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联系与合作,借助于他们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通过他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和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再次,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与合作。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有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兴趣和方向,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比较多。同时,辅导员由于自身的专业局限和阅历局限,未必对所带学生的所学专业思想和内容有比专业课教师更为深刻的认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学生面临的考研、就业等各种问题。辅导员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与合作,能够有效弥补自身所学专业和阅历的局限,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也能借助于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经验总结、反思和提炼,努力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在实践中检验。同时,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如何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如何更好地让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都需要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去探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1)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2)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3)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1)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2)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3)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4)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1)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报效祖国。(2)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3)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4)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技工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教化育人是教育的本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为技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劲的原动力。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技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成熟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熟,但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鉴别能力有待提高。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技校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的迫切需要

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要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才能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否则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唯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技校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帮助学生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技校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不小冲击。一些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知行不一;更有不少学生只关注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

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学生容易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

技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既要有稳定、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青年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容易接受党中央所提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是实现技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技校教育工作者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和教育的“践行者”。

在技校道德教育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道德修养、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5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介入限度;内容遴选;方式方法

作者简介崔振成,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授

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及现代性建构过程中遭遇的诸多问题,根本症结之一在于核心价值观的疏散以及因此导致的人的价值观无序、价值灵魂游离、价值信仰空匮、价值理想粗俗等。中国社会要稳健行至文明之境,不仅端赖生产力的日臻发达,更要凭借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人文秩序和人的心灵秩序。核心价值观作为维系现代社会的价值共识、引领现代社会前进的精神气质、凝聚现代人的价值信仰、构筑现代人精神家园的价值体系,必然成为整饬匡正、建构维系社会人文秩序和人的心灵秩序的最本质、最原初的“精神生产力”。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教育立人的本体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发展愿景的必然要求。

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将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检阅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以有效教育的方式融入到教育现场,介入到儿童价值观生成与修正的全过程之中,以期引起受教育者价值观的不断认同、内化、修正并走向高阶。其实,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经历至少两个阶段:第一是凝练的阶段,即从古今中外多元驳杂的价值观系统中,遴选出具有基础性、传承性、前瞻性、参照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体系,达成价值观共识;第二是认同的阶段,即将遴选出的价值观体系对受教育者重新解读、解释、说明、澄清,引领其价值观的成长,统摄其价值观的普遍意义,引起其心理共鸣、价值认同与接纳。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一个不断论证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建构与修正的过程。就学校教育的范畴而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之中,学校各科任教师、管理人员与教辅人员都应当在显性与隐性的课程之中,在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未成年人正处于感性主导其生活方式、理性尚未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其身心发展特征,处理好几个基本问题,方能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介入限度问题

未成年人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其人性和人格走向完善的本然要求。夸美纽斯早就说过:“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在行为范式、思想范式与价值观念都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未成年人的成长更是急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介入。因为教育具有不可重复性,错过了某个阶段的适时教育,很难在下个阶段得到有效补偿。未成年人对周遭世界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态度以及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等,不仅具有直观感性化特点,也具有随机随意性特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适时有效介入,可以凭借教育的力量直接影响儿童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与价值行为,避免其陷入迷惘或误入歧途。同时,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宛如为孩子价值成长擎灯,帮助其自小树立有意义的价值理想,并逐渐生成稳健积极的价值观系统。所以,作为为健康价值观奠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全具有介入未成年人教育全程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持“价值无涉论”或者“价值中立论”者无论是出于人本的立场还是其他的主张,都是缺乏理论基础与实践理性的错误判断。

但是,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有其介入的限度,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过度限制和束缚。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认真研究介入的限度问题。

笔者以为,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限度应当在培育“善意”和“善为”的张力空间内提供必要的价值参照系。所谓“善意”,主要是价值认知与价值情感的范畴。培育“善意”,就是在价值认知方面,尽量规避价值相对主义的“无涉”性立场,要将“真”的“道德律令”呈示给未成年人,逐渐培育其价值理性,帮助其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养成求是、扬善、趋美的良好价值品质;同时,要激发、陶冶、升华未成年人的价值情感,培育其在面对自己经历、遭遇或者见闻、联想的情景故事、语境叙事时能够产生价值情感自觉,有孝心、同情心、仁爱心、诚信心等。所谓“善为”,主要是价值态度与价值选择的范畴。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培育未成年人的价值“善为”,就是在未成年人的价值态度养成上,提供尽可能客观、公正、高尚、文明的价值参照系,促进其价值态度上的自觉向善、自觉守礼明德、自觉自律于一定的价值规范;同时,在未成年人价值选择时,不仅要帮助其澄清原有价值观对价值选择的实际影响,还要帮助其明白对自己价值选择所产生的后果要负起责任。所以,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介入限度,不是在其价值观成长中包揽一切和统摄一切,而是通过分析、解释、澄清、引领的途径,行走在价值善意与善为的张力空间之内。

明晰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介入限度,是彰显和弘扬价值观教育在未成年人价值观生成过程中的存在意义与存在效果的前提。这可以说是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身份地位”问题。那么,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究竟要以何种内容来介入儿童价值观成长的现场呢?这就涉及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色担当”问题。

二、内容遴选问题

笔者以为,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范畴。

首先,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嵌入。教育具有文化性格,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找到自己的文化所依、文化坐标和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并非完全对峙,中国的现代文明建设绝不能隔断中国几千年来积聚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中,必须将凝结民族性格、标志民族气质的传统文化精粹嵌入其中,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为孩子们的价值生长找到根和魂。传统除了具有文化优越性之外,还具有直接影响儿童价值观成长的基本元素,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未成年人理解与内化这些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接纳、丰富与完善的过程。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传统为在身份的延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基本信任’(basictrust)提供了一块停泊地,传统也是其他信任关系的导向机制。”[2]因此,传统文化无论在直接还是间接上都会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反过来,缺乏具有本土意义传统价值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遭致未成年人价值观无根漂浮的灾难性后果,这是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了的悲剧。

其次,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接纳。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中,应该融入具有中国特色和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人性本身就需要政治启蒙和政治影响。国家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思想导向,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意识倾向。在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融合国家意识形态的元素,也是为了本土文化的战略安全服务。正如亨廷顿所言:“西方的病毒一旦植入另一个社会,便很难根除……”[3]所以,在未成年人价值观成长的关键阶段,融入蕴涵国家意识形态范畴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不是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钳制,恰恰相反,它为未成年人对本土文化元素的理解、为未成年人政治性人格结构的完善,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参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涉入,绝不能走向泛化的泥淖。

再次,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必须考虑对未成年人人性与人格成长有益的普遍性、通识性的人文道德知识的传授。传授普遍性的人文道德知识,是从现代性的全球伦理视野,将孝道、诚信、虔敬、信仰、民主、法治、自由、公正等道德伦理融合到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现场之中,让其超越某种狭隘的甚至在成人世界中争执不休的偏见,为他们开阔国际视野。通识性人文道德知识主要是指既关注儿童当前道德价值观认知的知识,也关切儿童未来终极性道德价值观认知的知识。用经典故事、名人事迹、精彩事例等教育资源材料,直接触摸未成年人的灵魂世界、精神世界,让其自幼就养成对绝对道德善、绝对道德理性的信仰和恭敬,对终极价值的思考与担当。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4]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范畴的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是必要但不充分的。在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抽离与嵌入,抽离的是糟粕,嵌入的是精粹。同时,这三个范畴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进行层次化、阶段化、平行化理解,要发挥它们的综合影响力,共同建构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世界。不过,厘清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范畴体系,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正落实,还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三、方式方法问题

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必须在其方式方法上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要树立人本化、人文性的方法论理念。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人文性,最本体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如果教育跟社会无底线地随波逐流并陷入功利主义的浮躁之境,那么教育就不可能造就出具有完善人性与完美人格的健全的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教育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不仅贯穿于各学科教育的实际过程,也理应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全部环节。它直接指向人的心灵内核,指向人价值世界的澄明之境,指向人价值理想的高尚追求,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必须秉承人本化、人文性的非功利、超功利的方法论理念。坚持人本化理念,就是要求在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践行现场,必须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尊重其生命与个性,对其眼前幸福和终极福祉负责,对其价值观成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从容解蔽、择善而就,避免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演变成对其价值观成长的专制与强加,对其当前幸福的掠夺与挤兑,对其丰富想象力和丰盈好奇心的无视与扼杀。坚持人文性理念,就是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论上的非功利性与超功利性。未成年人价值观养成,必然是一个长期建构与重构的过程。因此,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是一个持续永恒的教育工程,任何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所以,在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论上,要竭力避免短视的功利主义行径,避免采取死记硬背道德教条、考试检测德育知识效果乃至奖优惩劣、贴标签等手段方法。

其次,要基于对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心理成长与理解规律、价值观成长规律的研究和尊重来建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体系。教育方法不仅要具有人文性,还要具有科学性方能实现其预期价值。那么,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笔者以为,它要基于对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心理成长与理解规律、价值观成长规律的研究和尊重。研究和尊重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以成人的价值世界为判据,要真正地站在未成年人真实生活的境遇中考虑问题。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与理解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阶段性、循环往复性、易变动性和渐进性等规律,都应当成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依据。研究和尊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成长规律是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基本的科学依据,价值观是人的文化性的核心表征,人的文化性生成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观逐步社会化、成熟化的过程。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嵌入为基本载体。另外,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成长还具有“践言脱节”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其价值实践与其价值认知、价值言说不一致,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不能停留在“言教”的阶段,还必须在实践中检阅和巩固其价值观的稳定性。

最后,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拓殖空间、开放形式。所谓“拓殖空间”,就是在未成年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活世界中寻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资源。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场域不能总是设置在以知识为背景的抽象世界中,不能将价值认知作为整个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部。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中,在他们所遇所感所知的情景故事中,在他们真实的情感世界中,探索价值观教育的积极资源,才能使他们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并把真善美的价值认识深刻理解和切实内化到他们的价值观世界之中。所以,在方式方法上,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陷入纯粹知性的机械教育中,毕竟,教育尤其是知识教育仅仅是生活的一个片段。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借助未成年人于生活中经历的故事、借助于未成年人周遭发生的教育情景故事、借助于未成年人想象世界中的好奇叙事,共同整合价值观教育的引领力量。所谓“开放形式”,就是说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囿于课堂说教,可以通过情景预设、问题引入、两难故事、价值论辩、创价活动、价值践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核心价值观的启迪、融合与导引,把未成年人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态度、价值选择以及价值行为等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到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之中。

总之,以上三方面问题是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直接面对的前提性问题,认真研究、孜孜探索,才能建构未成年人健康的价值世界、有序的心灵秩序和温馨的社会人文秩序,也才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性建构提供具有保障和驱动意义的“精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9.

[2]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3.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采购部工作职责(收集9篇)
  • 下一篇:高一政治正确的学习态度(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