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收集3篇)

时间: 2024-07-12 栏目:办公范文

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创新能力;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创新能力与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今天在培养人才中的一种探索式教育模式,而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尊重个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一、教育改革创新需要个性化教育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教与学相互分离.没有师生互动。在这样教学模式影响下,中国的大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正反映了我国学生质疑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究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共性,对学生的个性重视不够.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是人成功的关键。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进程,我国高职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育目标的设立、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及教学手段上,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应有的地位。这种状况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在高职教育领域倡导创新教育,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即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的的要求。但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存在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现行教育,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生命力的个性化教育,奏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二、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在教育目标上承认差异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个性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着重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教育推动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过程,在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二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及个性优势的发展,这意味着促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发展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能力。

在个性化教育中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发展个性和加强“双基”的关系,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丰富的多样化的个性。二是培养个性与发展创造能力的关系。个性化教育必须实行知识、技能教育与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育,把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特征。

要把培养个性与发展创造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样,充分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也就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发展个性与培养“集体精神”的关系。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学会合作,包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精神以及对他人他物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之心。四是强调个性化与面向国际化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国际角度出发,既能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又能深刻理解多元文化的优越个性的能力。既有立足本国文化的个性,又有放眼世界的胸怀。

(二)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1.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教师传授知识应要教给认识的思维方法,“教是为了不教”。个性化培养并非是培养尖子,而是根据所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确切了解其特长和爱好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尽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双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激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2.改革课程设置,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最优化

课程的合理设置,包括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构建,无论是对个性化培养,还是创造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已实行的理工科学生中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强调理工人文交融渗透.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个性化培养的课程设置对保护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最优化,有着基础性意义。

3.鼓励学生求异,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个性化与创造性思维通常是同质疑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无助于个性的形成。教师应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建立体现高职特色的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体和智力各具特点,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现的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学生的聪明与否的标准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由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对象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所以面对这些特殊的生源主体,我们的教育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和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除要求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对高职教育来说,要改进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如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我们要根据个体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多元评价标准,多元智能理论也启发我们在制定高职学生的评价标准时要注意评价的过程性和可持续性,把握显性评价与隐性相结合,评价标准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如要建立个性化的学生评优制度和标准,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5.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

实施个性化教育,要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多元化个性人才,在教育模式和方案上进行大胆革新,积极探索并完善学分制,建立学生转学、转系、转专业、选修课程和弹性学制的管理制度以及择时择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可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既通过观察体验来形成对社会的感知,加深人际性技能的理解,又结合各课程的具体要求开展项目实践.了解并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机会,开启创业创新的灵感,塑造浓厚的创业兴趣,为走创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多提供实践场所和机会,积极地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个性发展是以优异的心理素质为前提,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倘若一个人整天生活在苦闷、压抑、惊恐、悲伤等不良心境中,必然会导致心因性反应,使个性形成受到不良影响。高等学校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可帮助化解学生烦恼.保持心理健康,不断完善个性。在个性化教育中,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适应客观环境,培育良好的情绪、涵养达观的心态、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健康的心理,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个性心理品质。

7.创新个性化教学模式

实施个性化教育要创新和运用多种个性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指向的是学生的“全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为方向、以个性为本质、以创造性为中心的“全人格”结构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劳作、学会关心和学会做人五个依次递进又相互作用的层次目标。在个性化教育中,从教学模式服务于教学目标的立场出发,要采用掌握教学——学会认知、策略教学——学会学习、创造思考教学——学会劳作、情意教学——学会关心、民主教学——学会生活等五大类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结合诸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8.加强创新人才的思想引领,坚持发展学生个性的正确导向

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人才创新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化教育对人才良好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内化功能和作用。

创新精神、创新个性、创新才能作为一种宝贵的时代精神和特征,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精华,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展学生的个性,其实质就是尊重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及自主发展的愿望。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必须为学生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心灵深处、从根本上解决有利于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问题,培育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个性化教育要以改善学生的主观世界为根本目的去展开,教育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如:提倡积极进取,反对安守本分,随波逐流;提倡与时俱进、以平常心对待各种波折的要求与创新个性的培养不谋而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传统观点,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和坚韧顽强的精神。具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引导,坚持个性发展导向。(1)指导学生正确分析现实问题,认清发展个性价值取向。(2)引导学生坚持科学发展观,掌握发展个性的方法论思想。(3)引导学生建树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发展个性的精神品质。提倡宽容理解,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共事。(4)引导学生内化行为规范,提升发展个性的自律修养。一方面学生管理制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公正;素质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展示。另一方面,个性发展必须遵循最基本的规范。

9。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基础。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以课堂为核心,民主地对待学生,就能创造一个学生个性能得到最优发展的学校环境.从而弘扬人的主体性,激活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并持续发展。

营造发展学生个性环境的具体策略主要有三: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一是独立人格的空间,二是独立思维的空间,三是独立活动的空间。第二,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包括认识过程的选择机会,参与过程的选择机会。第三.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的机会;二是展现创造性能力的机会;三是展现创造性成果的机会。只有不断优化组织文化环境,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铸造一代人的创新人格品质。

10.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活动,不断扩大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空间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外活动是高职生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空间,整合课内外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学校增设鼓励学生创新的“第二课堂学分”,各专业开设讨论课、研究性课、创业训练课等特色课程。每年开展学术节、科技节,定期举办各种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知识技能比赛,成立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和有关协会,结合学院教改课题,让学生参与并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空间和机会平台,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直接指向,是素质教育的切人口,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回应,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多样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始终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完善个性化教育的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的可塑性强的21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论r玎教育科学,2004,(2):11.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1.

[3]唐丹.促进职业教育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科技创业

月刊,2005,(7):107.

[4]黄亚媛.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学校学生个性发展.中

等职业教育,2004,(20):19-21.

[5]卞华.论创新素质培养问题[J].求索,2004,(2):159-

161.

[6]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42.

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范文篇2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条件,对已有管理工作进行改革、重组,以实现最佳状态下的企业管理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仍存在诸多问题,强调管理创新推进的过程中,优化思想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培育企业创新文化的必要性,以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本文立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管理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企业管理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凝聚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强调企业凝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现代企业依托管理创新,凝绝核心竞争力,让自己处于竞争的主动地位,更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企业要大胆创新,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更加完备的企业发展形态,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管理创新是市场发展的需求,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企业为社会提供科技含量高的的新产品,不仅可以提高市场占有量,而且便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

1.2企业管理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建中,管理创新是其中的灵魂。企业发展的源泉不是基于短期利益下的快速发展,而更多地强调基于管理创新,为企业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企业通过管理创新,不断为发展注入活力,体现出企业与时俱进的发展形态;另一方面,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不断地调整战略目标,重视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发展动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1.3企业管理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企业具有趋利的天性,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谋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之一。管理创新是一个过程,既强调企业在管理创新中,不断地追求经济效益,也让企业在利益与战略的平衡中,实现利益与战略发展的平衡,更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重要抓手,也是不断调整发展战略的“试金石”。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显著的现实必要性,但企业在管理创新的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管理体制落后、产权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弱化了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2.1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管理创新难以支撑企业发展的需求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过程,无论是管理制度的优化,还是管理模式的调整,都强调管理创新中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首先,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如资金匮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无暇顾及管理创新的推进,而更多地着眼于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其次,管理创新的支撑面过窄,管理创新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企业管理创新力不足,导致管理创新流于形式,所形成竞争力缺乏市场竞争的主动性。

2.2企业管理体制落后,制约企业管理创新

对于大多数现代企业而言,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发展,正逐步趋于成熟。但企业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仍比较突出。一方面,企业管理体制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基于创业初期状态下的管理创新形态,势必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体制的落后,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面临诸多的风险。于是,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逐步走入发展的死胡同。所以,基于落后管理体制的企业发展,更加表现出发展的不稳定性,风险因素的增加,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2.3企业管理创新“不作为”,表现出较强的“惰性”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管理创新的不作为,也让其逐渐步入死胡同。首先,管理者的创新风险与创新受益不成正比,创新中的风险远大于利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管理者的创新动力,“不作为”也许多以中小企业而言,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管理创新的“惰性”,更多的体现在企业“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观念,缺乏良好的思想引导,让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处于从重的地位,创新的“惰性”更多地是创新意识的缺乏。

3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过程,不仅需要良好思想管理的正确引导,也需要相应措施的积极开展。在笔者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推进,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并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才能“落地生根”,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3.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以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思想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创新,更加强调企业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的必要性。陈旧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创新的推进。而思想观念的转变,一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以管理创新为发展抓手,形成良好的企业环境。二是认识管理创新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据有关调查来看,有72%的企业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中主体,但只有不到40%的人,认为管理创新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推手。所以,当前的诸多企业缺乏管理创新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正确认识,导致管理创新难以推进。三是更新经营理念,逐步强化管理创新的力度,让管理创新与企业发展同步。

3.2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夯实企业管理创新的环境

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需要基于良好的企业环境,而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无疑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首先,积极营造企业创新文化,让企业文化中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创新进取的精神,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其次,培育企业持久的创新价值观,积极引导企业职工的思想行为。此外,要逐渐拓展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影响力,让职工对管理创新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再次,管理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企业与职工的积极参与,仅仅依托企业自身,而忽视了职工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反而不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

3.3建立长效机制,培育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效率不高,缺乏长效机制促进下的有效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缺乏长效性,与企业战略发展无法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的效率不高,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更多的强调短期经济效益的实现。对此,建立长效机制,培育企业管理创新动力十分必要。首先,完善激励语速机制,明确管理创新中的责权利。虽然,管理创新存在风险,但风险的有效规避,在于如何让创新更加植根于企业发展所需,如何更好地契合市场经济条件。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尤其是在干部人事任用制度上,要引进竞争机制,为管理创新积蓄动力。

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范文篇3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

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和必经途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意义,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全面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探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

1.重视和发展人的独特个性

关注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当今时代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管理心理学观点的实践体现,是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首要的和核心的内容。个性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的与生俱来与后天养成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的稳定特征的综合;就狭义来说,仅指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本文仅就从狭义角度探讨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人的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性格、气质等特征中。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他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这表明马克思不像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那样仅从个人的发展来谈全面发展,而是把个人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从分析社会条件出发来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也就是说从社会条件的变化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永恒的真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才的作用有时对于企业、国家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创性人才更是我国实现跨越性发展的稀缺人才。而创新人才的显著性共同特征是他们一般个性鲜明,所以关注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培养大批有开拓精神的创新性人才的时代要求。创新教育既是教育界重新阐释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意识到培养有个性的青少年的重要性而提出的,也是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发展储备人才的需要。总之,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之一就是关注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提升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意识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时具有能动性。我们提倡人的能动性就是重视人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主动性。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自身的发展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加上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人的主体性受到压抑。文艺复兴之后,人的主体性意识开始复苏,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的主体性日益受到尊重。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方面,即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科技,而知识、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才。这更进一步要求人的主体性发展。而且人的主体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也是一致的。人的自由发展,实质上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主体性教育思想就是针对我国教育的弊端之一:从社会本位论的角度,倾向于培养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强调人的服从性、依附性,过于重视个人发展服从于国家发展,当然这是社会主义公民的义务,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人的主体性缺失。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人的惰性思想泛滥、坐享其成成风的教育思想的错误引导。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依赖于全体国民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积极主动地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因此,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增强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3.强调和推进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按需要的对象划分,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求知、审美、情感、信仰等精神生活的需要。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其他需要的基础;精神需要是引导物质需要的发展方向,并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需要具有调节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所谓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是人的外在发展。所谓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是人的内在发展。人的内在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追求自身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强大的物质诱因,有的人热衷于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注重或者忽视了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以至于精神空虚,缺乏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以说,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人迷恋于奢侈豪华的生活,精神家园荒芜,即是人的一种片面发展,最终将不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也必将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4.大力提倡人的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全面完善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人的素质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当前人的素质中急需提高的、最为重要的是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可以说是人的社会素质,是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制素质、审美素质等。其中在科学文化素质中,智能素质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社会越来越明显,因为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等智能素质是国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先决基础。马克思曾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工业本性的角度强调了人的智能素质特别是职能素质发展的必然性,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更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尤其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科技文化的功能不断强化,而科技的发展得益于人才的培养,因而社会日益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众所周知,人的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手段来实现,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提高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更来自于我国各级教育的发展及个人素质的自我完善。概而言之,大力倡导人文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新思路、新视角

1.培养有原创精神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

从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源理论以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教育界与管理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人才的开发提上了议事日程,因为人才的竞争已成为科技进步的人力保障。通常创新活动的发生必以坚实的创新素养的积聚和形成为前提条件。而个体的创新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组成。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素质的起点,使学生产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驱动力,使学生敢于创新,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精神支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性素质的内核,使学生具有能力创新,具有创新的思维、知识和技能;创新个性的培养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使学生善于创新,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的个性特征。个性是每个人先天的或后天的,潜在的或现实的,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有个性的人才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的新标准、新要求,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重新对人的特性,新经济增长方式与创新人才的内在关系,国民素质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的产物。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发展动力。毋庸置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是智力型、理论型技术与管理人才,而非过去的体力型、经验型技术与管理人才。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思想观念方面,有多元化的价值观、注重自我实现的人生观、民主化的政治观、强烈的竞争意识、紧迫的危机感、开放灵活的处世态度;在心理素质方面,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创造性的习惯或思维定势、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开朗活泼的性格,丰富、善良、真挚的情感。多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质,可以说“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显然,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的个性异常凸显,重视人才的个性化是创新的本质要求。因为,从本质上看,创新就是一个人追求新意与差别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独创能力的人,往往就是追求个性发展的人。可以说,创新是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外显体现。在著名哲学家尼采看来,创新同个性密切相关,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

2.提升人的主体性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方面来讲,表现为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二是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方面来讲,又表现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觉性等。人的主体性是这两方面能动性的统一。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学实践不发达,人的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剥削阶级实行愚民政策,因而人的主体性受到抑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逐步摆脱了以往的依附性和服从性,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尊重。而且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主体人的发展和客观对象物发展的关系中,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主导方面,即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科技,知识、科技的发展依靠人才。这些都有利于并内在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也是一致的。人的自由发展,实质上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当代社会,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潜能的开发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侧重点。而人的潜能的开发依赖于人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不断增强,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增强。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扶贫资金风险防控措施(整理2篇)
  • 下一篇:资深HR总结的几个面试技巧(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