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收集3篇)

时间: 2024-07-12 栏目:办公范文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篇1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本文对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现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构建了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理念六个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B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2008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消费模式;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79-03

当前,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成为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和发展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由于受环保意识不强、技术落后等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国情,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多方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重要意义

针对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带来的严峻挑战,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文明发展道路等。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和发展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正在成为中国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而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坚持节约、环保、科学的原则,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增长来带动低碳生产和销售,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缓解中国资源能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减少碳排放,有效应对气候问题和环境恶化问题;另一方面,倡导低碳消费,就是倡导一种健康、科学、生态化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促进传统的不健康消费习惯的改变,能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低碳消费模式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最佳形式,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建国后长期的高速增长靠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是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高碳气体的大量排放。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当前和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它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低碳化。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低碳消费不仅是低碳生产的最终目的,其满足的程度受生产增长的影响,同时还是低碳再生产新的需求起点,低碳消费需求的增长会大大刺激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由于受技术落后、意识不强、购买力弱等因素的制约,低碳消费还刚刚起步,大大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努力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三)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低碳消费倡导节约、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低碳消费需求的增长会有效刺激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国的经济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二、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制约因素

低碳消费模式作为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国低碳消费刚刚开始起步,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在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政府在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一是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缺乏科学具体的规划;二是政府还没有制定和出台比较完善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三是政府对公民在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方面的宣传不到位;四是政府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的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五是政府对生产企业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支持力度不够;六是政府在践行低碳消费方面没有很好地发挥引导示范作用,突出体现在政府无论是办公大楼的建设,还是公车消费、公务宴请、办公材料的消费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体现低碳、节约原则。政府的这些行为必然影响到全社会对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的认识,也对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低碳产品供给不足,低碳消费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受技术创新能力弱、投入不足、国家财政、金融体制对低碳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而且低碳产品本身存在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导致中国市场上低碳产品供给不足,低碳产品价格偏高,这是影响低碳经济、低碳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同时,低碳消费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目前,中国碳标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对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志管理也比较混乱,许多贴着“低碳”标签的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不仅价格高,而且扰乱了市场,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这都不利于低碳产品市场的发展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

(三)公民低碳消费意识淡薄,购买力比较弱

目前来看,中国广大公民对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产品的认识还比较浅,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低碳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消费的愿望比较强烈,有的公民在对低碳消费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不仅认为采取什么样的消费模式是个人的事情,政府不应该干涉,而且认为低碳消费就是抑制消费,降低生活质量、生活水平,“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盛行,过度消费、浪费现象严重,这些认识和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低碳消费理念的树立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从目前的消费结构来看,中国公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行方面都表现出高碳化。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中国市场上低碳产品的价格又明显高于其他同类产品,都使得中国居民在低碳产品上的购买能力比较弱。需求是生产的最大刺激,购买力弱,消费需求不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反过来又导致低碳产品供给不足,造成恶性循环。

三、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中国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模式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初始阶段,同时又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的作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经济社会的管理者,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的中长期目标和短期具体规划。第二,政府作为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在加强市场调控、健全市场法规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和公民个人减少碳排放,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比如限塑令的实施大大减少了由于大量使用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另一方面,通过财政、税收、物价等经济杠杆的运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生产出更多的低碳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于低碳产品的需求;鼓励消费者节能减排,抑制高碳消费,实行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生活。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低碳产品市场的假冒伪劣现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增强消费者的信心。第三,政府作为管理者,维持其正常运转也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比如修建办公大楼对建筑材料的消耗,公车消费,水电消耗,办公器材的消耗等,政府在消耗这些资源能源时应充分体现低碳、环保、节约原则,积极践行低碳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中起到榜样和良好的示范作用。第四,政府还应该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向全体公民进行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知识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接受低碳消费的消费理念,养成低碳消费的消费习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推动作用

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低碳生产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生产对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生产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出更多的低碳产品,尽可能满足社会对低碳消费品的需求,使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通过技术革新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更多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资源特别是传统的高碳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低碳生产,减少碳排放。另外,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以及社会组织也要本着绿色、环保、低碳、节约的原则,在资源能源的消费上抑制高碳消费,减少浪费,同时,社会组织还要凭借其接触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它们在构建低碳消费模式中的宣传、倡导和监督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篇3

Abstract:ThewesternGreenPartyandthepositionhavetheprogressivesignificance,hasthesupport,thepromoteractiontothelow-carboneconomy.Thisarticleintheabsorptionprofitsfromthedomesticandforeignexistingresearchresultsfoundation,andfurtherdiscussesitthroughtheresearchandprofitsfromthesignificancetothelow-carboneconomyandeventhesocialsustainabledevelopmentbeneficialenlightenment.

关键词:绿党绿色政治低碳经济

keyword:GreenPartygreenpoliticslow-carboneconomy

随着全球的绿色革命风靡各国,绿党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和政治愿望的代言人,提出“生态优先”、非暴力、基层民主、反核原则等政治主张,渴望建设一个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社会更加平等、公正,没有军事结盟、核武器和战争的新世界。绿党在当代西方政治舞台上的出现,对西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又刮起了一阵低碳经济风,“低碳”主张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不可否认,绿党政治理论对于低碳经济战略具有思想先导、理论源泉的意义及支持、促进作用。

不少西方学者预测,21世纪决定哪个政党能够上台执政的关键因素是看这个政党是否能够恰当地实行绿色转向,并同绿党进行有效的合作。绿色政治理论及其实践对低碳经济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何种意义呢?

绿色政治理论对低碳经济的意义,首先表现在于,绿色政治理论为低碳经济提供了思想先导和认识基础。60年代形成的绿色意识形态,经过70-80年代环保运动和绿党的政治实践,已对西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也不例外,他们把生态环保问题当作自己的施政纲领之一,企图通过打“生态品牌”取得广泛的政治支持,或作为自己取得政绩的突破口。例如,吉米・卡特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更是极力把自己描述成“环保总统”。通过上述事例可见,在绿色政治理论的影响下,70-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明显地具有了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而且把这一观念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逐渐形成社会共识。正是这种社会共识的形成,为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理论、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积累了必要的思想底蕴。绿色政治理论对低碳经济的意义还表现在于,绿色政治理论直接为低碳经济理论提供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范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源泉之一。因此,事实十分清楚地表明,绿色政治理论的许多思想观点和理论要素都被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吸收和借鉴,成为低碳经济的理论源泉之一。

绿色政治理论中的许多思想观念都对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今天,当我们选择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我们更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绿色政治理论,努力吸取它的合理因素。

虽然中国将毫无悬念地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但是考虑到中国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有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只能是贯彻在消除贫困、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节能减排等诸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一个,而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而简单地无条件地服从于低碳目标,而迷失发展的正确方向。其二,在争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实施固碳技术,如碳转化、碳锁定、碳捕捉等,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那么,中国的低碳道路究竟该如何走呢?笔者认为,在策略上应该循序渐进,从稳碳到减碳再到低碳,其中,首要的任务是稳碳,完成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转变,逐步将碳排放控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对友好的阶段,然后进一步实行减碳策略。结合国外绿党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笔者认为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为数不多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因此,制定和完善合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保障。

二是要积极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和研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一方面积极争取先进技术的转让,另一方面着力研发关键技术,并推广使用。

三是以政策倾斜和利益为导向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可以通过一篮子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励相关主体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如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环境税,以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普及低碳知识。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真正使经济实现向低碳模式转变,公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的改变引导企业的供给和政府的决策,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行为和的共同认识,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斐迪南・穆勒一罗密尔、托马斯・波古特克:《欧洲执政绿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2]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扶贫领域个人剖析材料(整理2篇)
  • 下一篇:话务员岗位职责(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