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整理2篇)

时间: 2024-07-12 栏目:办公范文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篇1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

新媒体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新媒体的延伸范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于这样的现实,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教授认为新媒体不仅一个时间概念而且还是技术性概念;北京理工大学的李林英和郭丽萍教授认为新媒体的“新”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传播方式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虽然各位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有不同见解但是在技术创新即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方面的区别,见解还是一致的。综上所述,新媒体是指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海量传播的新型媒体形式,具有全媒体性、交互性、即时性、平等性等特征。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要依靠单一的文字讲述,枯燥而缺乏生动性,并且在课上、课下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处于空白状态,教育者不能够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情况,这种“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能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单一而枯燥的教育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恰当了运用了新媒体交互性、即时性、全媒体性等特征,不仅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文字讲述方式,而且把课堂内容以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形象生动的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利用了课上有限时间,而且还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各种聊天工具,课下与学生交流,了解课堂效果以及学生的最新的思想状况。因此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的灌输以及学生、老师零交流的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出现新气象。

(二)提升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软件、硬件设施的缺乏,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能采取传统的灌输方式,而这种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个性意识强的大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厌恶大学课堂,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全媒体性,课堂内容以声、图、文于一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增加了大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认同感,增强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的挑战

(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环境更复杂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信息基本来源于课堂教育以及传统媒体,课堂教育是由教育者来“把关”的,传统媒体由于在我国发展时间较长,所以法律规范、规章制度也较完善,而且传统媒体门槛较高,传播的信息还要按照程序层层审核。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的信息虽然有限,却基本是“正能量”,在教育者的可控范围内。在新媒体时代,当今大学生走在时代前沿,乐于接受新事物,并且新媒体的各种特性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这个时期由于实行了市场经济,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私有观念在社会蔓延,而新媒体的交互性、低门槛正好满足了他们发泄私欲的要求,新媒体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在监管方面,技术以及法律规章制度还不能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同步,导致新媒体中不乏出现一些黄色、暴力、的言论,导致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鱼龙混杂,这种信息的传播超出了教育者的可控范围,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形成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以及西方在新媒体方面的优势,这也给西方的敌对分子机会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主义言论,这些思想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控制,对于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会很容易受到这些言论的蛊惑,增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二)对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

虽然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再是主导者而是教育的引导者,然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本质区别还是存在的,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社会经验方面,教育者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受教育者;另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好奇心理、个性心理都较强,如果没有教育者的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扭曲,因此,在整个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积极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的特点,影响到了教育者在大学课堂的引导地位。由于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新媒体的检索功能使得大学生可以得到比在课堂上更多的资源,而且大学课堂单一灌输的方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导致他们对大学课堂的厌恶,这些原因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误以为上课是否接受教育者的积极引导都无所谓,从而使得有些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而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提升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效果,但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却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问题,必将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影响青年一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当然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社会问题,只靠高校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在高校方面

1.要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园硬件、软件设施建设,特别是无线网络覆盖范围,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提高自身新媒体素质,通过实践以及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操作新媒体以及鉴别新媒体信息的能力。这两个方面为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奠定了基本的条件。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灌输的理念。要充分发掘新媒体的资源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课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来了解课上效果以及课下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近期的思想状况,使得价值观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作为上课的素材,调动学生课堂的兴趣与参与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要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在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传统的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教育等意识形态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意识形态的理论教育,然而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依然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使价值观变得扭曲,原因就在于大学在网络道德教育以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较缺乏,从而导致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对信息的分别能力差、道德观扭曲、责任意识削弱。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增添一些适应时代新的教育内容,为大学生专门开设网络道德教育以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制定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详细地考核机制,提升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使得大学生真正了解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真正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

(二)社会方面

大学生在接受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主要还是因为政府在这方面的缺位造成的。一方面,新媒体在我国发展时间段而且速度快,而法律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从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受我国市场经济的而影响,我国过于注重新媒体的商业价值而对其社会价值方面开发较少,因此出现了只注重应用层面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在监管技术方面的发展。

鉴于以上方面出现的问题因此,政府不仅要根据新媒体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出新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法律建设,如就近期新媒体出现的社会问题召开法律方面、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专家座谈会等,推进法律制度的建设。除了充分利用国内有效资源外,我国还应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应用;政府还要加强在监管技术方面的研发,在这方面给予一定资助,使得监管技术与新媒体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大学生一片“网络净土”。

(三)家庭方面

虽然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以来与家庭接触时间较短,但是这并不说明家庭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就没有作用。相反,如果家庭在子女价值观树立时期给于积极、正确的引导,那必将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形成一个助推器。

家庭不仅要给子女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减少他们沉迷于新媒体的时间,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而且家长要增进对新媒体的了解,特别是子女感兴趣的领域,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指导。

(四)整合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

大学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高校、家庭、社会,这三方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然而,一方的力量是有限,需要有效整合三方资源,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无论是理论指导还是社会实践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高校在做好自身理论指导工作的同时,课下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社会方面,要积极支持高校自身新媒体建设并对高校新媒体进行实时监督,并指派专业人员对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就新媒体相关知识进行积极指导。家庭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软件如微信、QQ等聊天工具形成一个群体,一方面高校在新媒体知识方面给家长以指导,使家长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操作相关新媒体软件;另一方面,家长、老师就大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以及出现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近期的思想问题。“在网络家校互动过程中,要调动多方介入,引导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最大限度挖掘集体内部的能源,力争把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建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三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99.

[2]宫承波.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47.

[3]朱琳,张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5年第二期.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篇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的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高校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究“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与职业选择浅析基于现代西方价值选择观念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高校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探讨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探析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及路径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研究“拇指文化”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中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比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04-12.

[9]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马克思.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11]凌文辁,方俐落,白俐刚,等.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5-41.

[12]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13].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8日)[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31.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7.

[17]吴潜涛.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7.

[18].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9.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先进个人发言稿(收集5篇)
  • 下一篇:大学思想道德自我评价(收集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