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绘画;教学
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对一切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感受、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方式,能够反映出儿童的心理、智力等发展水平。青少年宫的儿童绘画教学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不断改善儿童绘画教学。
一、儿童画教学现状及问题
儿童绘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授儿童如何绘画,使儿童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和技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完善儿童的身心健康,并有利于儿童精神文明的构建,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儿童的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笔者从事儿童绘画教学多年,从中发现儿童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绘画教学一般遵循儿童家长对绘画规则的认知经验,以成人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儿童绘画的好坏,决定儿童学画的过程和结果。这种教学上的偏差扼杀了儿童对绘画最原始的认知和丰富的想象力,还丧失了教学中对儿童绘画潜力的挖掘,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现,影响了儿童画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儿童在学习绘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2)儿童绘画教学容易造成儿童误入模仿绘画的歧途,使儿童绘画形成鲜明的“样式化”和“概念化”,违背儿童学画的根本目的,错失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机遇。(3)儿童绘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儿童绘画心理及绘画阶段规律的认识,单纯按照教师的意图和经验去组织教学,不利于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体现儿童的创造性。
二、儿童画教学的改善策略
1.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无法与成人相比,对绘画的审美评价好没有完全形成,与成人对绘画的审美存在一定的距离。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儿童时期天真好奇,智力处于发育阶段,对新鲜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从认知思维特点来看,儿童绘画一般是根据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凭借主观想象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随意的绘画,因此儿童画常表现为离奇的、夸张的,但这并不能表示儿童的绘画不符合审美。在儿童绘画教学中,首先应对儿童绘画有正确的认识和审美评价,在绘画中发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创造力。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正确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改变传统对儿童绘画的评价理念,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画教学质量。
2.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
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不是抄袭与模仿,否则只会扼杀儿童对绘画的天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绘画的目的是通过绘画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以及思维、想象,这种表达方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所致。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要明确教师教儿童绘画的最终目的,从教学目的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儿童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技能、技巧,引导儿童注意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并发挥创造力将事物画出来。儿童美术教师不仅具有绘画教学技能,还要学会引导儿童,避免过分规定儿童绘画内容,不能以成人的审美标准去刻意修改儿童的绘画。
3.遵循儿童绘画阶段规律
儿童绘画阶段规律是从抽象到意象再到具象的过程,儿童学习绘画的过程必须遵循其学习认知规律,按照规律开展教学。儿童绘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置要遵循儿童绘画阶段规律,以此规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绘画教学方法,将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绘画能力与教学相结合,逐步提升少年宫儿童绘画水平。
4.创新儿童绘画教学方法
儿童画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例如音乐、图片、故事、小视频等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其次,有目的地组织儿童在学习绘画过程中参与活动与游戏,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绘画思维的敏感度。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原型变式、诱发想象等方法,打破儿童在绘画学习中的单一思维方式,培养儿童绘画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儿童绘画教学不仅是一项学习绘画的活动,更是儿童在学习绘画过程中逐渐形成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儿童心理、思维等不断发展的过程。少年宫儿童画教学应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审美价值,在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的同时,根据儿童绘画阶段规律采用灵活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绘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云.美术教学中由儿童绘画向写实绘画转化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57-158.
关键词:儿童绘画认识评价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没有一个领域像教育那样,充满吸引力。教育是一种勇敢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他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并教给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研究儿童画,也是为了发现并启迪那些对艺术感兴趣,但其天资仍处于休眠状态的孩子的灵感,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正确认识和评价儿童画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儿童画的特点。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
儿童绘画,一般称之为“儿童画”。很早以来,人们就发现,“儿童画”里存在着一种纯真而又扑朔迷离的情调。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幻想性,画面上的形象潇洒自由,常常让成人们自叹不如,而且儿童的作品带有一种明晰的诚实――完全没有风格的夸张或故意的效果。“儿童画”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理解的一种形象的表现方式,它既反映了儿童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深度,又表现出儿童对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塑造。其主要特点如下:
1.题材广
儿童画的题材涉及面极广,上至天上的月亮、星星,下至地上的花草;大到宇宙、太阳,小至昆虫、蝼蚁;远至上古的的神话人物,近至父母、朋友,他们的绘画题材几乎囊括了他们眼中的整个世界,范围之广,超乎成人的意料。不同题材可以同时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可以是单独出现,一切都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六七岁的儿童,把对象彼此联系起来的典型作法是在画面下部画一条基线,每个对象都立在这条基线上。对象都是画在空背景上,天空是蓝色的长带,画在最上层靠下面一点的是太阳,放着光芒,有着人的笑脸。在长线的下面,是草、地或地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题材和表现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注重“如实”地表现对象,他们开始运用一些手段力图来表现空间和几何深度等。作品中的人物由过去非常笼统、模糊地表现,发展到注重去表现头、脖子、躯干、胳膊、腿、手、脚和衣服上的细节。
2.作画凭直觉
直觉是指人们首次接触某种事物,不需要大脑的逻辑思维分析,而在过去经验的作用下,迅速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和规律作出某种判断而得到的尝试性的结论。直觉分为低级直觉和高级直觉。F・布洛赫曾说过:“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凑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可见,一个人的直觉能力取决于其潜意识内容的丰富性。儿童凭直觉作画,意指他们所画的对象是相对于他们的智力来说,了解得较充分的那部分。由于他们对周围环境观察的幼稚,再加上后天经验的不足,于是在作品中出现的形象往往与成人的思维和观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成人的欣赏带来了困难。比如,要一个六七岁的儿童画一张记忆画――我的一家,在画面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与他最密切的人,在画中通常是最大或最高的一个。这个例子就说明,儿童画中的直觉问题,与儿童越亲近,对这人的认识就越丰富,因而在画中的形象也就越高大。一旦了解了儿童作画的这一特点,理解画中出现大小不一的人物形象也就不是件难事了。
儿童凭直觉作画,实际上还会受到知识面大小的约束。他们的高级直觉不丰富,自然会在画面上出现许多难以让人理解的形象。知识面宽的儿童,认识就积累得多,因而在表现对象时会清晰、具体一些;知识面窄的孩子在表现对象时就比较模糊、肤浅。比如,画卧着的狗,前者会用一些简单的形体来概括对象,而后者只会用一个圆形表示头部,其余就随便画两笔了事。
3.不受拘束
这里的“不受拘束”是指儿童在绘画中不受一些透视、空间等造型规律的影响。画面上可以出现远大近小,也可以出现多个视点,一切都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来进行的。儿童在绘画上常采用对同一对象进行上下左右的观察方法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照一般规律,在一个平面上是不可能表达出一个物体的四个角度的观察效果,但孩子们并不遵从“一般的理解”,他们就像把一幅主体的风景模型由中心向四面摊开放平一样,使之成为一幅独特的构图,这种构图完全来自孩子的内心。
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也同样如此。毛笔可以和油画棒同时使用,水彩颜料可以直接挤在画面上,一切都是由他们的心愿和喜好所决定。不同的工具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游戏的手段,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将自己心中那种蹦蹦跳跳的感觉画出来,以便让自己获得一种游戏般的满足。
4.喜欢用一些简单的图形来表现对象
儿童画多趋向于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对象,圆形、方形、三角形成为他们画画依靠的基本形状。儿童之所以依靠一些基本形状来表达,是因为儿童观察对象最先注意到的是外形轮廓,而成人看到的是对象的不同形的区别。比如,画一张脸,儿童注意到的是脸的外形,而成人注意到的是这张脸的特点与所体现出来的神态。因为轮廓线可以把所画对象与背景区分开,以便尽快地在纸上出现形状。有时,我们还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在儿童用简单形状拼画成的画面上人物好像没有动态,这是由于儿童缺乏表现动态的技巧,但他们用其他的辅助方法来加以弥补,如一个人两腿像剪刀那样分开,两只脚指向一个方向,表示他正在走路。
总之,儿童绘画有着许多特别之处,但在此我们只提出其中有共性的几点加以说明。
二、对儿童绘画作品的正确评价
我们了解儿童画的特点,是为了正确地评价它。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画画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游戏的方式,所以对儿童画的要求,不在于看作品技巧本身如何,而在于作品的完成是否已经使儿童感到自身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这是我们正确评价儿童画所要坚持的“无偿性”原则。儿童的绘画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意图、解释、造型、内在模特儿、色彩。这其中的“意图”和“内在模特儿”是正确理解儿童画的关键。
“意图”多指环境对儿童画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在模特儿”是指儿童作画时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想象来作画,这种感觉和想象的统一体就是他心中的模特儿。把握住“意图”和“内在模特儿”,就能把握住儿童画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意图,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评价儿童画了。
正确评价儿童画,还要对儿童绘画语言有所理解,如儿童喜欢孤立地观察,单个的表现,叠垒与平铺的排列等。儿童时期的绘画,表现事物是叠垒排列,一层层地摆着。喜欢用放射平铺来表现复杂的空间关系;画中还会出现万能关联线;出现“透明画”;画面安排上局部合理的多,整体合理的少;凡再现能力能达到的图形都力求形似,再现能力达不到的就随意作画,线条变成了一种多功能的符号语言。这些儿童特有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了解他们的语言,也就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正确了解儿童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明白了儿童的绘画语言后,才能解其形、明其意,才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如果将成人的标准生硬地套在儿童身上,只会损害孩子的创造精神,也只会将儿童画中优秀的品质忽略掉。在儿童画中,正体现了儿童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对缤纷世界的爱,他们只想将这些描绘在纸上,他们是那样地专注,那样地痴迷,这种在儿童绘画作品中外露的情感才是最应该首肯的。
三、结语
黑格尔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而,在指导儿童画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适应儿童的心理,不要强加给孩子过多的条条框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正确地指导和适度的评价对他们在素养的提高,个性、创造精神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