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收集3篇)

时间: 2024-07-14 栏目:办公范文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篇1

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通过一定的教师指导,以绩点和学分的形式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原则是:学生某一课程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不同课程的学分累加,若达到学校规定的总学分数就准予毕业。该管理模式的弹性较强,学生修满学分则可以提前毕业、提前就业,也可中途停学,尔后继续完成学业,而对于在规定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学校允许其延长学习时间。

当下,无论是完善性学分制还是学年学分制,基本均可实现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和工作计划的弹性规划,学校灵活设置课程以及校内甚至于校际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我国越来越呈现的高校学生多样性、管理团队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高校本身内部管理结构等的问题,使得高校学分制管理在某些层次的大学有瓶颈的迹象出现,制约着我国正逐年升华的高校教育制度改革。

要使学分制成为推动和促进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源动力,充分发挥学分制作为培养高校个性化、高标准、创新型人才的功能,必须要在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

一、解放思想,完善制度,让不断完善的学分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纵观全世界高校学分制逐步实行的历史,也是市场经济慢慢形成、发展的历史。我国高校由于受社会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的制约,长期实行的是由计划经济支配和影响的学年制,人们甚至于教育系统的管理者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对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对实行学分制甚至于完全的学分制的前瞻性和意义相对缺乏,同时在长期学年制的惯性作用下,往往对学分制合理成分的把握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1]。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运行的先导[2]。教育的目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AlfredNorth,1861-1947年)在其著名的著作《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反复强调、贯穿始末的主题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就是说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老师必须有活跃的思想,绝不能成为只会灌输生硬知识、传播呆滞思想的机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不断发展、完善的促进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处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当中,而高校作为向社会建设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多层次、多专业地输送个性化、国际化人才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能否在当下的深水区取得又一胜利的关键。学分制蕴含着一种内在的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精神,这种精神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需求[3]。学分制首先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实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专业教学要求进行自由选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修学分,允许他们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前修满学分者可以提前毕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速度,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从而通过选修课程,使各类学生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以导师制为辅,健全学分制,完善选课制

从学分制在我国各高校实行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分制对高等教育有诸多优势,但也有一些弊端。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自从学分制在我国各大高校广泛施行以来,高校几乎都是削减了原来相当一部分的必修课程,其中涵盖了部分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增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划分过细;再加上缺乏科学指导的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因而造成只是结构的不完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当然,由于学分制在满足多层次、不同渠道学生的不同需求的同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学生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使得一些学生以取得足够的学分为目的,专挑容易拿的学分课程,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顺利实行学分制的配套措施很复杂,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有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管理等诸多方面。

在学生所在的院系选拔有较强专业背景、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选课和学习指导导师,导师在细致、深入地了解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克服学生盲目选课的弊端,形成以学习和人生规划为目的的科学完善的选课引导机制,做好学生的智力援助和人生导师的工作。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面要更加的完善,提供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均有相应的课程选择要求,要建立和健全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对于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比例合理而科学,对于课程及其培养方案的运行和管理,修改与淘汰等形成一整套的检测机制,在导师辅助的基础上,健全学分制、完善选课制。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篇2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运行机制;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5?008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分制已广泛应用于各高校中。2008年,我校开展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改革,坚持“把学习自交给学生”,实施以学生为主体、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个人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修读课程、上课时间和主讲教师,自主安排个人学习计划,这为进一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达到“差异教学、特色培养”的目的,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1]。

选课制的实施使教务管理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静态、批量、划一的教务管理模式变为动态的、个量的、灵活的模式。在近4年的时间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选课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一、学生选课存在的问题

学生选课反馈的问题集中如下:学生在选课高峰期登录教务系统,系统提示服务器忙,登录多次都出现相同情况;部分学生选了几门课程后,再选其它课程,系统显示选课时间冲突或节次冲突,几种组合都不能全部选上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生在校外网络登录教务管理网络系统,选课数据显示很慢,选课花费时间长;选课指导不够,选课系统中的任课教师及课程介绍不够详尽,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所选教师和课程内容,选课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目的性不强等问题。

二、解决学生选课存在问题的方案

(一)改善运行环境,提高硬件配置

为保障学生快速高效地实现选课,搭建一个稳定、可靠、高性能的系统运行环境和校园网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学生在选课高峰期收到系统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快速完成的现象,学校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处理:一是购买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两台,使硬件负载均衡设备,改善后台数据处理能力。二是尽量实现学生公寓区校园网一体化工程。三是增加校办信息中心电信接口带宽,从现有的100兆增加到200兆,增加H3C5820X-28C10G接入层交换机及H3C网络管理软件一套,有效改善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及网络速度。

(二)改进系统功能,优化学生选课方案

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及技术人员对现行教务管理网络系统进行分析与诊断,提出学生选课的优化方案,并根据优化方案进行软件开发与测试,从技术上将教务系统的数据库从SQLServer2005迁移到Oracle10G,保证系统框架迁移、需求迁移、数据迁移、系统测试、现场实施和上线保障的顺利实施。

(三)加大选课宣传,有序组织选课活动

为减少学生选课跟风及盲目性的现象,学校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学生选课的顺利进行:一是加大选课宣传力度,消除学生选课顾虑,降低高峰期选课压力。二是提供更为详尽的选课说明,降

[收稿日期]2012-06-25;[修回日期]2012-09-29

[作者简介]聂晓霞(1977-),女,江西新干人,中南大学本科生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低学生选课误操作的可能性。三是出台快速选课方案,考虑提供一个建议课表,减少学生停留在教务网络系统上的时间,实现学生快速选课。

(四)进一步优化排课方式,重构排选课流程

学分制排课、选课方式充分体现以课程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根据课程上课人数确定上课班级数(即课头数),由系统自动生成上课班级,由院(系)/部落实教学任务,不再由院(系)/部设置上课班级的合班信息;学生选课可以选同一课程的任意上课班级(与行政班级无关),实现选课程、选老师、选时间地点的功能[2]。由教务处负责制定学期开课计划。具体流程:教务处读取学期开课计划后,院(系)/部提交开课变更申请,教务处确认提交的开课变更申请,形成完整、准确的学期开课计划;教务处依据学期开课计划、上课人数、课程类别和上课班级合班人数大小等因素,确定每门课程的上课班级数(即课头数);系统根据每门课程的上课班级数,对每一课程自动生成相应数量的上课班级;由院(系)/部确定每一上课班级的授课方式、任课教师、教学场地要求等信息;教务处编排课表;学生根据课表编排结果,进行网上正选、补退选。(如图1)

三、增强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及目的性的措施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的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管理制度,在学分制实施初期,由于教师、学生、管理等诸方面的不适应,难免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乱”,但这种“乱”是达到新的有序的必经之路。为此,学校需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一)加大宣传与指导的力度,使学生适应学分制下的选课

选课制虽然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新的学习模式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学生需要尽快熟悉以便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宣传与指导,使他们在选课、选专业、选老师等方面有具体地了解,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课,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的学习方案。在选课系统中需对每一位任课教师及课程信息做详细介绍,使学生可选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上的课程。同时,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也可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使自己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开辟多方渠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重要。学校可定期聘请一些名师来学校做讲座,多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实行“全日程排课法”,充分利用资源,多开出可选择的课程,增加可供学生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减少学生上课时间冲突的问题。学校对学生考核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通过学分的形式反映出来,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相关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给予相应的学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选课制的实施不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需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建立适合的教师考核机制挖掘教师潜力,以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互评等方式增加教师之间的竞争,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及科学高效管理可为学生个性发展、知识养成提供有效保障,因此,注重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也是推进及完善学分制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篇3

关键词:选课制教学质量创新教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17-01

1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是指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基本计量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学籍管理制度。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改革,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打破了过去整齐划一的模式。以学分代替学年的模式,使学生的修学年限和课程的选择充满弹性,它的优点在于承认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完善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

实施学分制的核心是完善选课制度,而选课制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主确定学习课程、教师和学习进度,实现培养个性化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选课制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基础,选课系统是关键。结合我校自身的教学管理实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行学分制以后,为了确保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学校应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在鼓励多开课的前提下,还要促进课程结构的合理优化,保证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同时还应该建立激励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多开好课。

(2)建立选课引导机制。选课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选择,它首先是对选择课程的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比和决定,选课更多的是赋予了学生一种权利,学生自己需要对此承担责任,因为选课对每一个学生是公平、公正的,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学习和锻炼,学会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甚至尝试主动积极地与同学和教师交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唤醒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价值感。从管理方面,首先要做好选课的宣传工作,辅导员要做好学生选课的培训工作,教务秘书要做好咨询服务工作,班主任要做好课程选择指导工作。

(3)网络选课的具体实施。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摸索,我校的选课制度已经相对严密、稳定,我校的选课过程分三个阶段,每学期一次。第一阶段为初选,此阶段学生的可选择课程和机会均等,有名额限制的课程,考虑已选择学分的高低,随机抽取;第二阶段为复选,学生查询初选结果,第一阶段落选的学生,在人数未满的课程中再次选课,先选先得;第三阶段为补、退选,在每学期的开学两周内,因错选、多选、漏选等特殊原因者,在此阶段允许作略微调整。这样的选课程序能够做到机会公平、井然有序、操作自主、简单明了,为学生选课提供自由度的同时,保障了选课的公平、公正。

3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的保证

学分制的优点很多,从理论上来讲,它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自主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有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学分制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1)选课的自主性,张扬了个性,缺少了约束。作为一名教务管理人员,经验告诉我,选课的自主性容易导致学生的投机心理,学生的培养目标被偏离。很多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知识结构或发展方向,而是考虑选择“容易获得学分的课”、“老师给分高的课”、“能够凑够学分的课”、“不用考试、作业少的课”,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之一问题,需要做好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选课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完善教学培养计划,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做好教师教学质量监督工作。

(2)教学培养计划的开放性,导致教学计划系统性不够。为了增加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选修课程量增加了,但是课程过于宽松、分散,导致课程直接的关联性和结构性不强,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培养计划。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在满足多样性、灵活性、丰富性的同时,还有注重交融性、系统性,可以采取分层次选择,实行模块式教学,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4创新学分制

创新学分制是指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其学术成果、创造发明等以学分制形式进行考核的一种方法。如今,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创新学分制也就应运而生,它将科学研究、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竞赛活动等等纳入学分制的要求中,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视,有利于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满足了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创新学分制的实施,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开展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从课程内容上,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而言,需要从教学安排上将创新学分上升为硬性要求,努力为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制造条件,是创新转变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5学分制对教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学分制的推行必然要求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调整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管理办法,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与过去的学年制相比,会产生一些新的管理难点。第一,对课程管理带来挑战。每学期开学初的补退选,使得课程学生名单变动较大,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对于退课较多的课程,无法正常开课,这增加了课程开设的不确定性。选修课课程开设门数大量增加后,学生选择的课程的个体差异较大,从而增加了排课的难度。第二,学分制给予了学生选择修学年限的自由权,那么对于同一年级的学生,有提前毕业和延迟毕业的,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进度各不相同,这些都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必要更新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开发适应学分制的教务管理功能,方便教务管理人员对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生计算机专业自荐信(收集8篇)
  • 下一篇:网络安全整改报告(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