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化工大学论文(收集5篇)

时间: 2024-07-23 栏目:办公范文

化工大学论文篇1

论文摘要:在社会形势复杂化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及将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也在转型中塑造着自己的思维、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大学生就像就迷失在黑夜的海面上,望不到成功的彼岸,而复杂的社会形势又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加剧了这些学生的恐惧与迷茫。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离不开人的需要,因为需要时人们能动性的源泉。因此,分析思想教育活动中人们的需要问题对于加强和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四打确立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在新时期一切工作的指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必须遵循这一指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某种教育模式,但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活用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此外。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性,使他们能够修身自省。从而为他们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寻求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的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预期的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三)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种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肯担当责任,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传统文化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代大学生若能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具备鄙视享乐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就能更加正确的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不会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业。

(五)传统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敬业。

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但正如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如果不合道义得到财富,是有反传统文化宗旨的。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取利的时候,讲求诚信,懂得“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道理,不但能够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理想,还会同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心里咨询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应以纯粹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而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更高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坚持以《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点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等现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和摒弃的成分。

2.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上的针对i生和多样性。

3.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有关的公共课以供学生必修或选修。

2.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班会,由学生以小组

3.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假期参加或组织各种与宣扬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此来践行并传播中国传统美德。

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渠道.利用因特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性来加速中国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

5.设立校园传统文化日,当天校园里可以举行各种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如讨论会、征文大赛、演讲比赛,音乐会等校园活动。

化工大学论文篇2

论文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日益商业化与工业化,使人们丧失了对现存社会反抗的能力,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这一理论是当前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它也存在着某些缺陷,有待重构。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曾对大众文化进行过深人批判,其中的“文化工业论”是他们的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霍克海姆与阿多诺于在20世纪40年表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把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与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联系起来,指出启蒙的核心就在于用科学化的、综合化的、工具化的理性来控制自然,把自然从神话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人们对这种理性控制的盲目崇拜,将启蒙精神推至极端,使理性成了用来制造其它一切工具的一般工具。启蒙理性为了达到对自然的统治,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把一切都归到了纯粹的量,消除了物质的差异。数字成了启蒙的规则,从而把思维与数学混淆起来,剥离了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启蒙精神在依靠知识对自然的统治过程中,技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成为知识的本质。技术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而且成了人统治人的工具。这样,启蒙理性对自由、公正、平等的追求却导致了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扭曲,甚至为了效力于现存制度而疯狂欺骗群众。这样,启蒙理性也就成为新的统治人的工具。不仅如此,启蒙理性还造就了人们的顺从意识,使人们形成了程式化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象机器一样生活。

由于工具理性盛行,资本主义的文化也堕落成为商品文化,这种文化受价值原则的支配,成为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复制的特殊商品,文化的创造变成了文化的生产,导致了文化工业的产生。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姆与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所创造出的“大众文化”,已经完全丧失了文化本身应具有的特点,使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就是说,文化被商品化了,文化工业所创造的化关系状态。文化工业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按“标准化”、“一律化”模式大批量制造,结果必然是文化产品丧失其应有的创造性和个性,个性的迷失则带来了“伪个性化”的盛行。

霍克海姆与阿多诺还认为文化工业具有控制和操纵人们意识的意识形态职能,这种控制和操纵是通过它所生产的大众文化不断向人们提供整齐划一和无思想深度的文化产品来实现的。文化产品控制了人们的消费喜好,剥夺了人们的自由选择,使人们不得不接受文化工业所提供的产品。同时,文化工业所制造出的无深度的、平面化的文化产品,尽管能使人们在娱乐和文化欣赏中得到放松,但它却又使人们放弃了思想,放弃了反抗的权利,娱乐和文化欣赏因此丧失了其本真的内涵。

文化工业不仅使人们丧失了对现存社会反抗的能力,而且它还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欺骗,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霍克海姆与阿多诺以电影为例,指出“影片向观众保证,他们不需要再做更多的努力,就可以保持现在的状态,他们也不需要努力学习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就得到同现在一样好的报酬。但是同时电影也向观众报道了经过努力也根本不能改变处境的那个角落的人,因为他们通过自己低微的劳动是根本不能获得资产阶级的幸福的。”可见文化工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忍受永远是令人失望的状况,以便能够更牢固的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

综合以上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理论,可以看出这个理论不乏深刻犀利之处,但是任何理论都是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都具有因此而带来的有效性域限。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特殊的经验为基础的。众所周知,法兰克福理论在其初期的形成过程中是以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为主要经验资源的,作为欧洲法西斯的受害者,法兰克福学派见证了德国纳粹如何使用大众文化工具来奴化人民接受其法西斯文化和社会的统治。在美国流亡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又对20世纪30-40年代特定时期的美国大众文化有了认识,他们认为美国的“大众文化”也具有高度意识形态功能,并以特殊的运行机制来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的利益。受大财团操纵的文化产业按照规模生产的标准结构组织生产,并粗制滥造出大批量的产品。这些产品产生出高度商业化的文化体系。而文化体系,反过来,又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的价值、生活方式和体制。

回顾历史,人们可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工作是对20世纪30年代国家和独裁资本主义(当时主流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具体体现。该阶段是一个大型机构控制国家的时期,其中国家和大公司主宰着国家经济的命脉,个人受制于国家和公司的控制。这一阶段是一个规模生产和消费的阶段,体现出需求、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性和单一性特征,并产生了“大众社会”和被法兰克福学派所描述的“个人时代的终结”。个人思想和行为不再成为社会和文化进步的驱动力,大众文化和传媒成为产生思想和行为模式—适合于高度秩序化和大众化社会秩序—的工具。

化工大学论文篇3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14-06

[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课题“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与模式研究”(11JD710007);201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10JDJNJD077)。

[作者简介]邱杰(1974―),女,山东诸城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在读博士,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赵君(1966―),男,河北保定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张瑞(1981―),男,新疆石河子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自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的战略任务后,十报告中又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如何进一步推进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加强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有近百所理工类院校。受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校园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有着鲜明的专业和思想特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思想多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高等院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实效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此,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和掌握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况,并依据理工类高校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于提升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和运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探索在理工类高校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途径,加强和改进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模式,培养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调查样本选取及调查数据统计

本课题调查研究的样本对象是北京、华中、华南部分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分别对学生和教师两大群体就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本调查选取的样本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华南科技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等20所大学。样本分布在华北、华南等地区,涵盖“985”“211”院校、二类本科院校、独立院校等各类层次的理工类高校。从样本涉及的学校类型、学校层次以及调查人数等方面来看,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的,共发放学生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56份,有效回收率为952%,发放教师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1份,有效回收率为951%。

通过统计有效回收的学生问卷,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所占比例为6688%,女生为3312%;中共党员所占比例为3560%,中共团员为5990%,群众为450%(人数分布见图1);学历分布为博士研究生170%,硕士研究生1173%,本科生6900%,本科以下1757%(人数分布见图2);专业分布为理工类7250%,文科类2240%,艺术类375%(人数分布见图3)。

通过统计有效回收的教师问卷,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489人,占5142%,女性443人,占4658%;中共党员820人,派人士35人,无党派人士206人(比例分布见图4);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1556%,硕士研究生占4532%,本科生占3228%,本科以下学历的占463%(人数分布见图5);年龄为20~30岁的占408%,31~40岁的占3733%,41~50岁的占1672%,50岁以上的占336%(人数分布见图6)。

二、调查结果分析

理工类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无法替代的主要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群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调查数据来看,理工类高校大部分师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师的比例为9191%,学生的比例略低于教师,但也达到了821%);教师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果评价较高(7991%);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类课程总体感觉比较满意(8571%);认为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的教师比例为7991%,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有哲理并对个人的思想和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学生比例为715%。但因为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受社会思潮、网络信息、学校重视程度以及学习渠道等多种因素影响,理工类高校同时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弱化趋势,下面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一)教师层面

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认同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教师对理论的认同是正确传播理论的前提条件,但理工类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状况却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随时间变化正在逐渐失去魅力甚至有点反感、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教师多达701%,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所谓或没必要的比例为2151%,觉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大的比例高达5825%。教师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和知识,但上述数据显示,目前理工类高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如何保证这部分教师在授课之余向学生传递正向信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理工类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危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调查可知,理工类高校中派和无党派教师比例为2659%,有4077%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更有643%的教师认为应淡化马克思主义影响,另有2228%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甚至认为理工类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可有可无(949%)。高校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对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认同状况有着重要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理工类高校一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马不言马”的现象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吸引力,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就更无从谈起。

3对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整体评价偏低

调查数据表明,多达7645%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应付考试要求获得学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有1945%的教师认为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教学是迫于课程设置要求;认为教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不起作用的教师比例为1125%,认为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学生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教师比例为4072%,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师比例为300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识的主阵地。但上述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4对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措施满意度不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课内课外共同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对于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设现状及管理并不满意:有1220%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够,其中1073%的教师认为这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不力,3901%教师认为是因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作用发挥不足,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2893%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形成全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因此,加快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强化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推进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措施。

(二)学生层面

1共产主义理想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激发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力,但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状况令人担忧。调查结果显示:有105%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随时间变化正逐渐丧失魅力,73%的大学生排斥马克思主义;有176%的受调查者基本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仅有145%的大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仅有404%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其他596%的学生选择的信仰是宗教(177%)、算命和看相(94%)或者干脆什么都不信(325%)。上述数据表明仍有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受外来价值观、人生观和宗教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这种状况引起了高度重视,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近年来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

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不足

对理论的认同偏差导致了对理论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3715%的受调查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了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冲击,1424%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应该淡化马克思主义影响,105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多大的意义,21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理想。这组数据表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先进科学技术一同涌入的各种西方思潮和价值观正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迎难而上,扎实推进新“三进”工作,并力求取得实效。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关评价不高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敏感性较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各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并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实际调查得出的数据却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整体评价不高。有1108%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满意,认为需要更换教材(2626%)或对教材持不需要(1626%)和无所谓(1149%)的态度;有3454%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内容陈旧重复;172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更有2992%的学生是为了学分而被动接受教育,有28%的学生承认修学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动力,有1451%的学生为了考试不得不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没有及时更新,学生的到课率、听课抬头率不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4新媒体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可忽视

目前以Web20、P2P、SNS、微博客等网络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媒体资源丰富、信息传播迅捷,日益成为广大高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平台;[2]新媒体技术以其快捷、隐匿、即时等特点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通过网络媒介了解社会,掌握信息,沟通学习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交流、消磨时间、购物和玩游戏。对于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页,有2876%的学生知道有但没浏览过,有4533%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学校有此类网页。当被问及不愿浏览网页的原因时,有5049%的学生认为网页的语言内容过于枯燥,4282%的学生认为网页没有吸引力,有3532%的学生认为网页的学术化色彩太浓。据此,应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网页建设,贴近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精神需求、思想困惑以及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网页形式和内容,通过增强网页的吸引力来提高点击率。

三、推进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发挥课堂教学在理论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3]在调查中,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都予以了积极的肯定: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按接受效果进行排序,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是理论课堂(7098%)、新闻媒体(5142%)和团学组织(4932%),学生对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排序是理论课堂学习(7304%)和团学组织的活动(3834%)。因此推进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进一步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大学生当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二是坚持教学语言通俗化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生动、形象、透彻;三是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使青年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二)加快活动平台搭建,充分体现团学社团对理论普及的促进作用

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这是对新时期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新要求。理工类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是重要的载体,要充分重视党的基本知识普及教育、重视学生理论社团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建设,全面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全程化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认真组织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依托党校、团校和学生社团等各类载体,通过加强理论性社团建设,鼓励青年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青年认同、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速信息网络构建,突出红色网站对理论教育的助推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产生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红色网站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理工类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专业优势,认真抓好红色网站建设。要积极主动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在建设好红色校园网站的同时,主动开设公共微博账号、微信订阅号等形式,使网上马克思主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成为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教育的常态。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鼓励大学生文明上网,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通过新媒体资源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同时要牢牢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从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使新媒体资源主动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加大指导力度,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对理论学习的补充作用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部分和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状态,是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先进、创新、宽容、和谐的精神文化为核心,是与独特、典雅、人文的物质文化,民主、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和理性、诚信的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5]理工类高校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创建,把原本让青年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工类高校要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在大学生中营造崇尚理论、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培养青年大学生学习理论研究理论的兴趣。同时主动将青年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又发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赵君,张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2(6)

[3]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2005-02-07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化工大学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援助;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3-0117-03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即和谐校园文化,它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载体,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环境育人文化。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有机整体,不仅独立存在于高校校园环境中,而且还向校园外渗透和辐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力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是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无偿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组织。高校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作为适应现阶段社会法治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生事物,是我国法律援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开展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在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助推作用,为新时期校园精神文化的丰满、制度文化的探索、行为文化的体现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新时期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和实践

1.法治文化与法制教育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

大学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而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合格公民是建立法治国家的保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而,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党的十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法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展示出新阶段的法治新思维,为共和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法治新图景。新一届国家领导层不约而同地举起法治大旗,这一方面说明,敬畏法律,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以法治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社会公平正义,帮助人民实现“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一种施政共识;另一方面,只有当法律成为国民必须信仰与敬畏的规则时,人们才可能在这条规则的底线上行走,道德才不会失守,底线才不会被击穿,秩序才不会破坏,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有所期许。要让人们真正信仰、敬畏法律,就必须以法治之力,去约束权力随意出界,去责罚破坏规则的行为。只有让法律条文真正成为一种实际准则,法律威严、政府公信才能有所依托,人们对法治才可能拥有虔诚的信仰。要使法律成为国民信仰与敬畏的规则,除了通过自上而下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和制约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公民的法制信仰、法制教育同样至关重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和深化,如何使高校校园文化顺应“依法治国”这一趋势和潮流,进而有力服务于新形势下人才素质提升及发展需要,是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亟须关注并解决的方向性命题。对此,唯有将法治精神、法制教育提升到必要的高度,才能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而丰满、完善、凸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职能,切实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与生命力。

2.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是传播法治文化进而助力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

目前,我国增强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一项艰难而长远的工作。法制教育是一个国家法律知识普及的根本,而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制思想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我们必须普及和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近年来,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在理论上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成果也日渐显现。二是从教学和钻研方式上出现了多样性,且重点突出了法制教育的务实性。三是所研究的内容逐渐走向专业化。四是从教学方法上开始运用比较来更深层地研究法制业务,通过对国外高校的深入研究和适当的引入,采用中外结合的方式为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当前,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做到知法、守法,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法律实践能力较为欠缺。随着高校法律课程的开设和普法教育的深入,当今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有所提高。但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在法律素质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法治观、法律实践能力欠缺等。不少高校仍存在重视专业素质教育,轻视法律素质教育;偏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育环节,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去寻找和拓展法律素质教育的多种模式,使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且卓有成效。其中,大学生法律援助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律素质教育模式,它以法律实践的形式拓宽了高校法制宣传、法制教育的途径,通过在校内进行普法宣传、模拟法庭、周日法谈、学术论坛等活动,在校外开展法律宣讲、社区法律服务、义务咨询、案件等活动,一方面使在校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参与法律实践,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从而有利于推进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使法治文化和法律知识向社会传播、辐射,实现了校园精神文化成果的社会共享与转化。在此过程中,对于从事法律援助的学生群体而言,有机地贯穿了理论与实践,理顺了“知”与“行”之间的关联。为法治文化的传播以及法制教育的开展拓展了思路和视野。

3.法律援助有助于“人本思想”根植于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理念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环境中的具体体现,其包括四个基本理念:文化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整体构建理念和协调发展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理念为其核心内容,也是新时期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正是这样一个依托高校学科、人力资源优势,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无偿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和辐射。1992年武汉大学首创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开创了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形式,并开始探索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律援助相结合的道路。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安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纷纷成立法律援助机构。全国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目前,部分群众对社会上法律工作者产生不信任感,并且其许多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力的维护,进而转向具有正直纯洁、敢于伸张正气和系统法学教育的学生法律援助,使很多案件也真正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二、大学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充分体现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职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大学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把握了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生力军的“90后”,他们思想超前,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心理承受力较差,易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还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事情的处理情绪冲动,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再加上社会竞争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增加等现象的存在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所以这个时期课堂以外的“隐性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给予学生积极、健康的影响,势必造成教育的缺失和遗憾。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成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去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工作中培养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法律的尊敬。他们在法律服务的同时,能切身体会到司法公正对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性,从而牢固地建立正义感。从自己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对社会的重要性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重任将由他们来承担,他们只有具备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才能在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管理好。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2.法律援助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对探索校园文化的育人职能转化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法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将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法律援助重在实践,采用的方法与传统的法律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法律教育往往过于依赖法律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缺乏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在法律援助组织中,大学生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参与诉讼等方式,把法律知识与现实法律现象进行对照、印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处理案件的实际工作方法。例如,中心成员通过社区普法、案件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法学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在校期间就能够得到与职业律师法庭对抗的机会,通过实践来全面、深度认识法律及其环境,进而通过对一个个实践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透彻与多元化,从而提升学生们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在开展法律援助活动之余,中心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地法律援助的状况,先后在黑龙江省内以及安徽、广东、河南、福建等地进行调研活动,采集到了较为翔实的数据,为黑龙江省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此外,工作部还编辑出版了学术专刊《大学生法律援助》6期、《学生视野中的法律之维》2期,从背景、过程、法理分析等角度系统总结了全部案件,从而总结经验与规律用以指导法律实践。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充分表明,其以知识指引实践,通过实践形成能力与素养进而提升知识水平的模式,对探索校园文化的育人职能转化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3.感染周围师生,传承帮带作用,凸显校园文化的辐射效应及深远影响

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从这里走出了300多名法律援助志愿者,共同的经历、精神,使大多工作在法律相关行业的毕业生仍始终关注着中心的动态与发展,并为在校成员提供专业知识、工作方法以及各种支持,体现出了法援人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强大的帮带作用,从深层次折射出优秀校园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十余年来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志愿者立足专业知识,秉承公益心与责任感,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激励感染了无数师生,吸引着大批优秀的非法学专业同学加入到援助队伍当中来,同时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以及社会的尊重、支持和帮助。以法援为原点,将法援精神辐射到全校乃至社会。正是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巨大影响力、生命力的完美体现与生动诠释。

目前,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也面临众多问题,如主体不确定、资金保障欠缺、法律保障欠缺等,这些问题的完善与解决有待相关方加强重视与支持等“技术性”措施;另一方面,如何深刻认识“法律援助机构是适应现阶段社会法治发展需要的必要产物”,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大局的角度凸显其作用,进而在更深层次肯定其地位特别是加大建设、扶持力度尤为重要。但仅就高等教育而言,开展并普及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对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啻于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和有益的尝试,尤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向文化成果的转化以及校园文化育人职能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颖.重视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41-44.

[2]徐柏才.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74-177.

[3]张淑锵.大学精神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21.

[4]时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1):18-20.

化工大学论文篇5

2019年我乡宣传工作将以全面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宣传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为主线,按照求创新、寻突破、树典型、抓特色的工作思路,以宣传工作务实、宣传眼光超前、宣传方式创新、宣传内容贴近、宣传效果明显为目标,以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教育、深化文明创建、推进文化发展、扩大新闻外宣为内容,为实现全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

按照县委宣传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机制,强化宣传领导小组责任制,加大对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宣传队伍良好的形象,规范各项管理和工作程序,使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年中适时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检查指导,年末进行严格考核落实,把宣传工作切实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创新宣传方式,讲求宣传实效,扩大宣传影响,开创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阵地建设,优化宣传平台

我乡党委中心组将较好地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重点抓好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的大精神理论学习,建立和完善了理论学习一把手负责制度、学习考勤制度、学习通报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检查考核制度等,加强对中心组学习的检查和督促,组织了中心组理论学习交流会,逐步形成了以党委中心组学习带动基层理论学习、以制度建设推动理论学习、以多种形式促进理论学习的新路子,有效地推进了中心组学习的深化和提高。计划举办学习精神主题学习班5场、农产品科技种植培训班2场、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5场。

在各村增设宣传专栏,不断优化栏目设置,开设交流平台,做到一村一个民生协调群,一村一个宣传联络员,一村一个宣传联络点。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基地和远程教育网络等宣传手段,最大限度地延展宣传工作的触角,扩大宣传的领域,加大宣传的覆盖面。

三、加强宣传舆论,创造良好氛围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乡党委、政府重大部署、重要政策和重点工作,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掌握舆论主动。加强正面热点、先进典型等新闻选题推送,挖掘新闻素材中的闪光点、动情点,提高供稿质量。配合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对外宣传活动。加强网上正面宣传,营造健康和谐网络空间。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宣传党的精神。加强宣传联络员的培养与发展,增加交流,增强凝聚力与团队精神。继续抓好在报纸、电台、网络媒体上的新闻报道。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入侵后的3个重要痕迹清理(收集2篇)
  • 下一篇:农业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