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和法律之间的三角地带
在孔子的眼里,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三人行未必有我师,但三人中必有强弱之分。孩子们正在蓬勃生长的小灵魂,比大人们更需要不断从外部世界得到肯定和确证,有时是大人们的赞美和奖励,有时是同龄人的喜爱或者羡慕,而有时也可能是弱小者的眼泪与伤痛。
孩童的处世规则直接而简单。这种直接和简单成就了美好纯真,偶尔也会显露出野蛮粗暴的一面。
记得多年前张以庆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中的一个场景:周一的早上,中班教室里。小女孩趴在桌上,邻座的小男孩对她厉声呵斥:“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男孩的小伙伴也随声附和着。女孩把脸埋在胳膊里尽量不去看他们满脸的轻蔑与霸道。然后男孩和同伴得意地相视而笑,说:“看到她心都烦,对吧?”接着又用凶狠的目光瞪了女孩一眼。看得出他们在这次没有遇到抵抗的胜利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整个过程女孩没有抬头,始终沉默。
这是一所全托幼儿园,孩子们每周要在这里呆上整整五天,周末才能回家,而这才仅仅是周一的早上。这个女孩将在老师完全不知情,没有父母庇护的情况下与看自己不顺眼的孩子近距离朝夕相处整整五天。欺凌并不一定伴随着伤痕累累或者泪水涟涟,更多的时候伴随的是被欺者的沉默和欺人者的欢笑。最令人心痛的是,欺凌的隐蔽性常常使得家长们无凭无据,学校也无知无觉,法律更是无能为力。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萌芽早在三、四岁的幼儿当中就已经出现。这显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中并不早熟的大多数还没有学会用谦逊包装自己的盛气凌人。通常情况下,这种盛气凌人只是一点点我比你强的洋洋得意,一点点自我中心的娇蛮任性,一点点小干部的飞扬跋扈,虽不恰当倒也无伤大雅。但是当这种盛气凌人得不到正确而及时的引导和控制,反而被默许甚至鼓励的时候,欺凌和暴力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小学教书的朋友抱怨,每天从早到晚都是断不完也断不清的官司。孩子们之间的小纠纷大多各有各的理儿,难分对错,更常常是刚吵完架,一会儿的工夫就又和好如初了。如果你没有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仅凭孩子们口述,在这么多纠纷中区分出哪些构成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真是非常困难,因而也确实需要非常慎重。
欺凌和暴力不是一顶可以被随便乱扣的帽子,发现和惩戒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因而变得异常复杂和微妙。最近的中关村二小事件,校方和受到伤害的孩子家长纠结在对事件的定性上闹得不可开交。到底是偶发事件还是校园欺凌,真的那么重要吗?一个孩子把带着屎尿的垃圾篓丢向自己的同学,即便没有扣到头上,这种践踏个体尊严的恶劣行为的严重性,我们不应该让犯错孩子为之羞愧吗?一个无关痛痒的道歉真的能打消他内心的不以为然吗?
因为双方当事人都是未成年人,我们看到学校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的两难境地。大多数管理机构都不愿意在一个孩子已经受到伤害之后,冒着伤害另一个孩子的风险进行更加有效和适度的惩戒和教导。于是被欺者得不到安抚,欺人者得不到警示,欺凌和暴力继续每天都在全世界各地的校园里重复上演。
玩笑和欺凌之间仅仅一步之遥
即便童话世界,也常常不够美好,对于随时可能面对霸凌的孩子们,我还是要说些什么。第一,你被不公正的对待并非你不够好,只是因为你与众不同。我家先生上中学时曾转过一次学。在乡村中学,他因为是吃国库粮的孩子而被打,转学到城里中学又时常因为他来自农村而被欺负。幸好,每次他都奋勇抵抗,没吃什么大亏。
我家女儿萌萌5岁时曾经在美国一所公立小学借读过几个月。有很长一段时间,一个10岁的中国小姑娘带领同在这所学校借读的大大小小七八个中国孩子把她孤立起来。每天放学后,这个小姐姐带领一群孩子做各种游戏,而不允许萌萌参加。原因很简单,我女儿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是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小姑娘丽卡。这个中国孩子王提出如果萌萌不放弃跟丽卡玩儿,就不能加入中国孩子的群体。我女儿思考了一下,决定不能放弃好朋友,于是对立局面就形成了。有时候看到萌萌孤零零站在一旁看别人游戏眼馋的样子,也真是心疼。但是我告诉她,你没有因为无理的威胁而背弃朋友,你做的很好,我为你骄傲。这件事情没有在萌萌心理上造成阴影,反而成就了她的精神独立。
第二,请你在第一次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时候,记住是第一次,直视敌对者的眼睛,用自信的目光告诉他你的勇敢和强大,告诉他打败你可不那么容易。当然面对过分强大的对手,目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已经89岁高龄的著名词作家乔羽在访谈中提到,小时候他总是被同村的一个姐姐欺负。这个姐姐每次见到他都会把他推倒。乔羽非常苦恼。后来他远远看到这个姐姐走来,就自动躺倒在地。几十年过去了,老人家讲起这件童年趣事仍然历历在目。这件小事能让耄耋老人记一辈子,可见他当时的无奈和无助。
人物PORTRAIT=P
王美恩=WP:校园霸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暴力有何不同?
W:校园暴力很容易让人家联想到只有肢体的嘛,围殴啊等等的,其实我们想脱离校园暴力这个概念,就创立了“霸凌”这个新的词,从这个字面上大家可以联想,那可能是态度上的霸道,也可能展现在他的言语上,也可能展现在他的肢体暴力上。那时候我在一个基金会,我们连续好几年做学生的烦恼的调查,(发现)校园里面学生里的困扰就是被别人排挤了,被别人嘲笑了,取难听的绰号了,甚至被别人围殴了等等。所以当时我一听,这个现象不就是国外在谈的bully嘛,所以我就想把bully这个概念带进台湾来,那也让台湾的学校里面开始去思考,这不只是小孩子吵吵闹闹,打来打去而已,它可能是一个问题,一个现象。
P:校园霸凌事件中施害者的心理动机是怎样的?
W:这些人做这些事情,不是他就是个坏坯子了,天生就是一个犯罪者,不是的,他做这些行为某种程度只是希望人家注意他,他在学校可能没有其他成就感,他必须要用其他的方式让人家看到他是存在的。别人可能可以用很好的成绩博得老师的赞美了、很多的肯定了,但是他没有方法,他可能甚至是在家也被贬抑,所以完全没有自信的孩子,他能够用的方式就是这个方式。他打了人,他欺负了人,他威风,有人崇拜他,有人怕他,所以对他来讲他也是假象的获得,用这个方式去获得一些假象说,我是有价值的。P: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施害者是因为自信心过高,觉得他就是比别人厉害,然后有了霸凌行为?
W:有(这样的可能)。可是在心理学上来讲,过度骄傲自大的人,其实他是在掩饰自己的低自尊。也就是说他即使有外在成就,都是考第一名了,家世背景很好了,他也不见得有真的很踏实的自尊、自信。他的家庭的教育(可能)都是非常严厉的控制的,你一定要表现得很好,你一定要规规矩矩的,你一定要这样。他内在有非常多的压抑要找其他的方式发泄,所以看到别人害怕,看到别人被歧视,这个控制他就得到了一种满足感、一种。P: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W:霸凌者多是挑软柿子吃,挑较为弱势,不敢反抗的人欺凌,所以不论是可嘲笑的、讨人厌的、备受嫉妒的,只要他是默不吭声、忍气吞声者,都是好下手的软柿子。(软柿子)也分两种,一种就是他身上真的有一些弱势的特质,比较内向、害羞,没自信的,肢体上的障碍啊,或者他可能这个名字很容易取一个很难听的绰号了,或者是比较属于中性的男孩子。另外一种是,他(被欺负的人)搞不清楚状况,造成别人讨厌他的,他讲话喜欢插话了,或者他跟别人打招呼拍别人一下,可是他力道拿捏不好,别人都觉得好痛啊,你在打我,这就是他的人际的互动能力是不够的。
P:你用《哆啦A梦》中的胖虎、大雄和小夫分别类比霸凌事件中的三种基本角色――施害者、受害者和旁观者,作为旁观者的小夫为什么也是这个事件中的基本角色?
W:这三个角色一定都要存在,才会有一个霸凌的行为。因为胖虎做(霸凌大雄)这件事情,他为的就是需要别人看到他,所以如果没有小夫,其实他做这件事很无聊的。国外也(有)非常多研究就发现,如果周遭的小夫都是属于比较正义的,他们觉得胖虎好无聊,那胖虎通常就没兴趣做。所以,老师他除了处理胖虎跟大雄之外,不要忘记小夫的正义感要去培养。小夫真的是关键,因为他是多数人,如果他都比较有友善、正义的行为态度,(胖虎)他们的偏差行为就会减少非常多。P:老师和家长应该怎么做?
W:他要看到每一个孩子,就是涉入霸凌的三个角色,他们各自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怎么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引导这件事越变越好,让这些孩子变成文明人,而不是好像(弱肉强食的)丛林野兽。当然了,现在台湾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过度紧张,孩子之间有一些小吵架了,闹别扭了,家长就会紧张啊,学校也会很紧张,是不是霸凌,是不是霸凌,就弄得草木皆兵的。那所以我们现在又在宣导的是,霸凌跟冲突是不一样的。霸凌是指长期的,而且是指势力不均,非常明显,那你说我们两个人平常是朋友,然后就突然吵起来了,甚至打起来了,那个叫冲突。所以我希望有一些学校不要过度反应,小孩子的冲突也不要太严肃地去看待。P:在你的观察中,家长在处理霸凌事件时存在哪些问题?
W:其实这个是我看到,特别在都会区,因为孩子真的少嘛,他们呵护,过度呵护,他们也没有想到说让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去学习我要怎么处理,我要怎么让他去在这件事情上学习成长。特别是被霸凌的学生的家长很紧张,那我孩子将来再继续(在学校里被霸凌)怎么办怎么办,好,那我碰到他们,想问他们:你希望他一辈子都被你保护吗?你有没有想想看(让)他(自己)怎么面对这样的情况,自己怎么寻求协助,怎么找到合适的老师来一起处理这件事情,解决他的困难?我也希望家长能够给学校一些压力,因为你知道有些学校还是会有那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是你要给学校时间,然后你也要跟着孩子一起,带着孩子一起看这件事情怎么发展,怎么处理,而不是急着去操控所有的事情。P:遭受霸凌的经历会给受害者留下难以走出的心理阴影吗?
霸凌现象的骄纵
荷尔蒙不是犯罪的理由,青春期也不是暴虐的借口。河北8岁男童被同学围殴致死事件再度让人对青少年霸凌行为心寒齿冷。在当前的法律规定中,这11个肇事者除了承担赔偿类的民事责任,尽管殴人致死,仍不足以受到刑事惩罚。
在这种事件中,即便令被打者有了濒死体验,甚至造成一生难忘的心理阴影,法律面对作恶者,也可能开具不出刑罚罚单――这恰恰是校园暴力、青少年霸凌现象绵延不绝的根源。遗憾的是,我们太习惯将校园暴力、青少年霸凌问题视为“孩子的小事”,制度设计几乎空白。正如专家所言,更多学生对于“欺凌”一词的认知,也只是在爱国教育中,强调近代史上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
他们不犯法,但他们给身边孩子制造恐惧、伤害,甚至死亡。当全世界都在研究反霸凌机制建设的时候,即便没有“暴行罪”来应急,起码也该尽早完善相关立法,研究对青少年霸凌现象的遏止与惩戒问题。此时对他们的沉默,恐怕不仅是掉以轻心,更是对罪恶的骄纵与蛊惑。
(邓海建)
学校教育要有大情怀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的一所中学组织全体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补课时,重点班的教室里装有空调,而普通班却没有。
这就是一种势利。不同的学生,的确应该给予有差异的、适合的教育。但是,教育不是为某一群人点燃梦想,而是要给所有学生带去希望。对于校长、教师来说,进入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的,都是同等重要的。学校可以提供合适的教育,但绝不能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特权的种子。
可惜,我们今天的教育,缺的正是一份庄重肃穆的心态、一种不肯阿世取容的风骨、一点“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精神。清除教育中的势利、校园里的市侩氛围,需要回归教育的理想。伟人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促进人健康成长的教育事业也同样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一点纯粹的精神,学校教育就容易走样乃至迷失。学校教育如果没有一点形而上的追求,如果没有一份道德精神的坚守,那么我们该如何期望年轻一代有高远的情怀呢?(赖配根)
但愿厦大别出个“走廊教授”
厦大女教师谢灵批评学校食堂优待校长的言论引发热议。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称自己刷卡就餐,并不存在特殊待遇。他表示,此前已有教师举报谢灵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学校相关学术道德委员会正在就举报问题进行审慎调查。
批评,属于基本的公民权利。大学里,老师批评学生,乃至批评学校、校长,是教师天然的权利。批评可能与事实有些出入,但校方如何看待批评本身,如何对待批评者,不仅关系到事件走向,更能衡量一所大学的胸怀。
试想,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走廊医生”事件中,院方如果能够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就事论事,而不是掉转枪口指责兰越峰心理阴暗、存在道德问题,相信兰越峰不会下岗,她也不会得到舆论那么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