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收集3篇)

时间: 2024-07-24 栏目:办公范文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篇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5-01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疾病谱及死亡疾病的年代变化趋势,为今后儿童疾病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住院儿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资料表明从2005~2008年新生儿肺炎居疾病谱中第1位,占儿科住院总人数的15.3%,占全院死亡疾病的26.43%。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肠炎为近4年来儿科疾病谱中主要疾病。

[关键词]住院病人;死亡原因;疾病谱

我院处于滇东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人口40万,设有250张病床,其中儿科病床35张。近年来由于我县新生儿病死率较高,有必要对我院儿科住院病人疾病谱及死亡原因的变化情况做分析讨论,有助于加强医疗护理工作,为医疗及孕产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及方法,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新生儿的疾病构成与病死率高低可反映一个地区的母婴健康水平和诊治水平。本文对2005-2008年的住院新生儿资料作回顾分析,旨在了解新生儿疾病构成和病死率的变化,改进医疗工作,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

1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资料来源于我院统计室2005-2008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资料完整、准确可靠。2005~2008年4年间共收住院人数31895人次,其中死亡140人。按照《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年报表》,对2005年~2008年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儿科死亡病例的病系分布和前五位病系构成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4年间儿科共收治住院病人5215例,占全院同期住院病人的16.35%;其中死亡77人,占全院同期住院病人的55%。

2.2病种及构成:77例儿科住院死亡病例中,新生儿肺炎37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48.05%,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1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14.29%,支气管肺炎9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11.69%,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779%,肠炎5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6.49%,其他疾病死亡9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11.69%,见表1。

3分析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篇2

【关键词】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前言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2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1】。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3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3.1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3.2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3.3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2】。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3.4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3.5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据研究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预防接种是避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4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篇3

中图分类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99-02

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医儿科,并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

1阴阳五行与中医儿科

1.1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深入理解阴阳理论,有助于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儿科也不例外。小儿为纯阳之体,为稚阴稚阳,体现了小儿阴阳平衡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讲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小儿阴阳平衡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首先,小儿阴阳都处于相对不足和快速增长的阶段,表现为小儿身体、功能的不成熟和快速生长发育。所谓稚阴稚阳,即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在治疗中也应注意这个特点,避免过度攻伐,防止伤及尚未成熟的阴和阳。

其次,在阴和阳中,阳相对占据主导地位,阳主温煦和推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功能,功能的不断发展体现了阳气的不断充盛,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表了阴的物质的快速积累,其中更离不开阳的温煦、推动和气化作用。在临床中,要求学生学会保护患儿的阳气,阳气代表生命力和抵抗力,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临床用药,都不应损伤阳气;保护阳气,有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减少疾病发生。

1.2五行五脏,生克制化

儿科疾病的特点表现在以肺系疾病为主,并且各个季节发病情况不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将发病和四时、五行归属联系起来,一方面加强学生运用五行理论指导临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如讲到小儿咳嗽,咳嗽关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现代医学中咳嗽的病因也与呼吸道、消化道、心脏等系统器官有关系;在治疗咳嗽时除治肺外,还可以根据五行生克属性灵活选用相关的治法。另外,小儿肺气不宣,容易引起脾胃郁热,湿热生痰,又影响肺气。湿重脾必困,热重胃必伤。因此,必须肺胃兼顾,并照顾到脾,除清热之外,还需除湿豁痰;如系久咳不愈,更应注意到脾。因久咳不止,肺气必虚。肺主气,肺虚会导致中气不足,影响到脾的运化;而脾虚又致痰湿阻滞,反过来影响肺的肃降。再者,肺虚及肾可形成肺肾两虚,肺虚肝逆致肝火灼肺,逆传心包又能形成心火伤肺。总之,通过对咳嗽病机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五行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在临床中自觉运用五行理论。

2先后天与儿科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水谷精微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并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先后天理论是儿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儿科很多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时刻注意先天和后天的关系,正确处理先天和后天,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1重视先天之本,强调疾病预防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小儿肾常虚,故易患解颅、龟背、鸡胸、五迟、五软等疾病,多因肾中真阴不足,体内精、髓、血、脉、津液等有形物质不足,骨气未成等。另外,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司二便。若肾阳不足,下元虚寒,可引起大便溏薄及夜尿;若肾气虚弱,火不生土,可见五更泻;小儿咳喘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肢冷多汗,动则气喘,呈肾不纳气之象。同时,这些疾病重在预防,如孕期营养、调摄等,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在讲解中,要注重肾精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肾精作为先天之本的重要性,从而倡导此类疾病的预防。

2.2注重后天之本,时刻顾护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人体出生以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先天之本也靠后天充养才能够保持充盛。此外,后天之本还是所有疾病恢复的动力之源,《中医儿科学》中很多疾病均和脾胃有关:脾系疾病,如泄泻,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厌食、积滞、疳证,主要病机为脾胃不和,饮食停滞;肺系疾病,如咳嗽,脾为生痰之源;哮喘缓解期论治从肺、脾、肾着手;肾系疾病,如水肿,脾土为制水之脏。而很多治法中也体现了对后天之本的重视,如培土生金、崇土制水、扶土抑木等。所以在《中医儿科学》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后天之本脾胃的重要性。

3经络理论与外治推拿

经络是连络人体脏腑、四肢、表里各部的系统,通过调整经络系统,能够达到调整脏腑、治愈疾病的目的。小儿血弱肉脆,皮肤薄嫩,经络对调整脏腑的功能更加敏感,很多疾病能够通过调整经络得到康复。在儿科,经络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外治和推拿。其中外治,如目前常用的穴位敷贴,对于哮喘、咳嗽、泄泻、口疮等疾病疗效卓著;推拿则主要治疗厌食、积滞、泄泻等,也是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儿科疾病的教授中,强调经络理论和外治推拿,对于中医学生尽快走向临床,发挥中医治疗特色,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意义重大。

4外感时邪与儿科疾病

如前所述,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儿科疾病不外乎外感、内伤、胎产、后天养护、情志及意外几类。临床小儿疾病多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而此类疾病多以外感时邪为主要病因。

4.1六淫

六淫中,“风为百病之长”、“诸病皆以风为先导”,在儿科疾病中尤为突出。小儿时期发病率最高者当属肺系疾病,而肺系疾病多由风邪兼夹其他诸邪所致或触发,如感冒、咳嗽、哮喘等。所以,在教学中,应强调在治疗诸类疾病时,除了祛除寒、湿等时邪之外,适当予以祛风。

4.2疫疠之邪

疫疠之邪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及致死率的一类疾病。此种疾病发病较为迅速、传染性强、病情较为凶险。尽管目前我国各种流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以及疫苗注射的普及工作有了一定成效,但仍可见到痄腮、水痘、痢疾等疾病的发生,且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增多趋势,如手足口病。故在教授时行疾病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去考虑,发挥中医学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优势。

5七情与儿科疾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变化。在强烈或者长期的刺激之下,七情超出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古人有说,小儿无成人之七情六欲之伤,实则不然。小儿“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阴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导致肺、脾、肾三脏的不足,神气虚怯;肝有余,小儿性多执拗,极易恼怒。故小儿极易出现夜寐差、多动、惊风、抽搐等与情志因素有关的症状,此类症状可作为其他疾病的兼夹表现,故应向学生强调重视小儿情志变化的重要性。

6饮食内伤与儿科疾病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生四年级自我介绍(收集9篇)
  • 下一篇:闺蜜吵架后说的话(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