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病因病机的论述,在临床上治疗因少阳枢机不利,肝气郁结引起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肾病综合征、胎黄、癫痫、眩晕等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附案例以资印证。
关键词:小柴胡汤;异病同治;小儿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表里的作用,被前人喻为“少阳之枢机,和解表里之总方”。笔者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异病同治,效果较好,举例如下:
1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李某,女,3岁,2001年5月12日就诊。患儿自出生后8个月开始,每年感冒咳嗽11~13次,最初发病时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可以缓解,近1年来感冒咳嗽反复发作,用上药无效。查:形体消瘦、精神委靡、时有咳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紫,达于风关。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6g、党参6g、黄芩3g、半夏6g、炙甘草3g、大枣5g、五味子3g、炒白芍6g、生姜3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90~150mL,分3次口服。15日为1个疗程,1月1个疗程,连用3个月,患儿病情痊愈。
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属于中医“虚人外感”范畴。本病多系卫气虚,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营血不足则津失内守,阴液外泄故常自汗,久则真气内耗,正不御邪,反复外感。郁火内伏,外蒸肌肤,腠理开泄,卫外失固,也可致外邪反复入侵。邪气从外而入,与正气相搏,必致少阳枢机不利。处方中柴胡苦、微寒,轻扬升散使邪热外达,祛邪而不伤正;黄芩苦寒以泻火,能清里热;党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扶正以祛邪;半夏、生姜用以和胃,胃和则纳佳;五味子、炒白芍益气敛阴。
2慢性支气管炎
孙某,女,8岁,2002年3月6日就诊。咳嗽2年,反复发作,加重半月,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效果不显。查:形体偏瘦、精神欠佳、咳嗽阵作、痰淡黄质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处方:柴胡6g、黄芩6g、法半夏6g、百部12g、僵蚕10g、红花5g、沙参10g、甘草3g、防风6g、射干6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300mL,分3次口服。7日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患儿病情痊愈。
按:慢性支气管炎由外感时邪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久咳迁延不愈,究其病机乃属外寒内热、肺失宣降、邪郁三焦。《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盖三焦总司人体气化功能,以气为用。咳久则病不止一脏一腑,久咳不已,皆可传之于三焦,从而影响三焦气机而发病。经方之中,小柴胡汤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有疏利三焦、通达上下、调畅气机之功能。柴胡止咳,代有明训,如《大明》云:“主消痰止嗽,润心肺。”方中加百部、沙参清肺化痰;僵蚕、红花祛风活血。合用之则不用止咳药而咳止,切中病机,故能奏效。
3肾病综合征
王某,男,8岁,2001年3月6日就诊。患儿头面四肢浮肿、尿少4周,近来周身浮肿,双下肢按之凹陷,心悸,尿少,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浮数。查尿蛋白(+++)、尿蛋白定量110mg/24h、血浆蛋白定量250mg、胆固醇6.8mmol/L。西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予环磷酰胺、激素、利尿剂及中药五苓散治疗后,未见好转。后经仔细辨证,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加减:柴胡6g、黄芩6g、党参8g、法半夏6g、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陈皮6g、桂枝3g、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300mL,分3次口服。5剂后,尿量明显增加,浮肿消退。守前方又服7剂后,改用健脾补肾之剂调理,复查尿常规已正常。
按:小柴胡汤不是治疗水肿的主要方剂,故而常被人忽略。但《伤寒论》少阳篇的提纲记载:“或心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汤主之。”三焦亦属少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三焦的通调与津液的输布是密切相关的。《伤寒论》中应用小柴胡汤时曾记载“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可见小柴胡汤有通上焦、下津液而宣肺利尿的作用。本例选用五苓散乏效,后经加用小柴胡汤,尿量明显增加,浮肿消退,可见小柴胡汤确有疏利三焦、利水消肿的作用。
4胎黄
金某,男,1个月,2004年4月8日就诊。生后3日出现黄疸,目黄肤黄,不欲乳食,便溏,日行5次,舌淡苔黄腻。证属胎湿内阻,治宜疏肝理气、通利枢机、湿浊得降。处方:柴胡8g、黄芩5g、姜半夏3g、党参5g、茵陈5g、大枣5枚、炙甘草3g、炮姜3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60~100mL,分3次口服。5剂后二诊:肤黄已退,目黄渐淡,大便次数减少。原方炮姜改干姜,加炒白术5g。5剂后,黄疸消退,纳和便调。
按: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黄芩清热燥湿,生姜改炮姜,温经化湿,加茵陈清热利湿。本例重用柴胡疏肝理气,使湿热外泄、湿祛黄退。二诊加白术健脾化湿,配党参、干姜、甘草调补脾胃,阳气振奋,则阴湿不生。黄疸病因在湿,湿祛则黄退。病后还要调补脾胃,以促进后天生化之源。
5癫痫
丁某,男,11岁,2001年6月6日就诊。3年前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口吐白沫,两眼上翻,四肢抽搐,数分钟后苏醒如常人。查脑电图示:左颞叶局灶棘波,诊断为癫痫。初病时,半年发作1次。此后若精神稍受刺激,则易发作,以致近来发展到每2~3周1次。发作时头痛、胸闷,旋即昏倒,两目凝视,牙关紧闭,手足抽搐,口吐白沫,数分钟方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滑有力。此乃肝火偏盛,火旺风生,风火交炽,灼津成痰,风动痰升,痰迷心窍而发病。治宜清火平肝,镇痉化痰。方以小柴胡汤加味:柴胡8g、法半夏8g、党参10g、茯苓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胆南星6g、天竺黄6g、生大黄3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400mL,分3次口服。服药一月,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症状逐渐减轻。效不更方,续服2个月而愈,随访3年未再发作。
按: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等神志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间歇性发作的脑功能短暂失常)。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即为柴胡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10条,乃小柴胡汤的变法。徐灵胎说:“本方能下胆之惊痰,以治癫痫有效。”本方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龙骨、牡蛎平肝镇痉;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生大黄泻热和胃以通便。诸药合用,有平肝清热、镇痉化痰之功,故疗效较佳。
6眩晕
1样本含量
①试验组与对照组样本含量按3︰1的比例分配;②样本含量的初步估算:根据统计学要求,采用双侧检验,α=0.05,β=0.2(功效=80%),预设试验组体温改善总有效率95%,比对照组优10%,用DAS2.2.1软件估算其样本量为试验组282例,对照组94例。根据《中药品种保护审评技术指导原则》试验的样本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且试验组病例数一般不少于300例。同时考虑脱落因素,拟定本次试验例数为试验组360例,对照组120例。
2随机化分组
按中心进行分层,运用SAS6.12ProcPLAN程序步,给定种子数480例,产生随机数及相应的药物及病例分配方案。随机号采用不透光信封密闭,由8个试验中心分别集中管理,每个中心60例。
3对照药的选择
根据《中药品种保护指导原则》关于临床试验设计的要求,选择阳性对照。根据阳性对照药的选择原则“公认、同类、择优”的要求,选用银柴颗粒为阳性对照药。银柴颗粒由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生产,国药准字:Z50020382,由忍冬藤、柴胡、枇杷叶、薄荷、芦根组成,辅料为蔗糖、糊精。具有清热、解表、止咳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
3.1伦理要求
本试验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中国有关临床试验研究的法律法规。临床试验方案经临床试验负责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每位受试者入选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试验分组、试验用药、给药方法及疗程试验组
柴胡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551g/袋,国药准字Z19990024;生产批号:100203)0.551g/次,3次/d,口服;银柴颗粒模拟剂(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2g/袋)12g/次,3次/d,温水冲服。对照组:银柴颗粒(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生产,12g/袋,国药准字Z50020382;生产批号:1005008)12g/次,3次/d,温水冲服;柴胡滴丸模拟剂(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0.551g/袋)0.551g/次,3次/d,口服。疗程均为3d,观察1个疗程。临床试验期间,两组受试者均不能使用其他治疗普通感冒的药品。服药24h后体温≥39℃者,可加服酚麻美敏片(商品名:泰诺)并在病例报告表中详细记录,作为无效病例处理。
5观察项目及方法
5.1症状、体征
给药前及给药后第2、4天详细观察受试者的症状、体征变化并记录分值。症状:发热微恶寒、咽部不适或咽痛、肢体酸痛、头痛、身热面赤、鼻塞、流涕、口渴、咳嗽。体征:舌象、脉象。
5.2实验室检查
给药前行胸部X线片检查,育龄期妇女行尿妊娠实验;给药前及停药后行血及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肌酐)和心电图检查。5.3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密切观察各种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详细记录其发生时间、表现程度、处理经过及结果,注意有无严重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6疗效判断标准
普通感冒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并经临床协调会议讨论通过,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评定。痊愈:治疗3d以内体温恢复正常,普通感冒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治疗3d以内体温恢复正常,普通感冒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治疗3d以内体温较前降低,普通感冒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治疗3d以内体温未恢复正常,普通感冒症状积分减少<30%。
7不良反应
判断标准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关系的因果关系判断按原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订标准进行评定。
8统计学方法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包括FAS、符合方案集(PPS)、安全数据集(SS)。统计软件采用SAS9.3软件。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对计数资料采用频率(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CMH)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为消除不同医院的中心效应混杂因素对两组总疗效比较的影响,通过SAS软件进行CMH统计分析,对中心效应进行校正。
二结果
1研究对象的纳入
本临床试验共入组普通感冒(风热证)病例479例,其中试验组359例,对照组120例。剔除病例2例(1例入组时尿糖阳性,1例入组时谷丙转氨酶207U/L,均未用药),均为试验组。脱落病例16例,其中试验组13例,对照组3例。完成观察的合格病例461例,其中试验组344例,对照组117例。
2一般资料的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指标的比较,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前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但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
3普通感冒疗效评价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32.4%、20.2%(FAS分析)和32.6%、20.5%(PPS分析),总有效率分别为96.3%、87.4%(FAS分析)和96.5%、87.2%(PPS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安全性评价
4.1安全性检测
服用柴胡滴丸后受试者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检测结果无明显异常。
4.2不良事件
试验组共有2例不良事件。1例受试者服药后当天出现阵发性轻度牙痛,继续用药,持续2d后症状消失无后遗症;另1例受试者服药1d后出现阵发性轻度尿频,稍有排尿灼热感,继续用药,持续3d后症状消失无后遗症。上述2例受试者均未破盲,未退出临床试验,与试验药物因果关系判断为无关。
三讨论
【论文关键词】柴胡疏肝汤;胁痛;中医中药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胁痛病位在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其病理因素以湿热、血瘀、气滞、阴血虚等为主,治疗当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西医可见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脂肪肝、肝硬化等。本文对158例胁痛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入院的158例符合中医辨证属胁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78例)。治疗组平均年龄(46.5±5.6)岁,平均病程(1.4±2.5)年;对照组平均年龄(48.5±5.6)岁,平均病程(1.4±2.6)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胁痛的诊断标准。其性质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伴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状。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元胡止疼胶囊(广东环球制药)口服治疗,3次/d。治疗组根据胁痛的临床表现,采取清热利湿,舒肝行气,活血化瘀的治则,采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柴胡、枳壳、白芍、香附、川芎、虎杖、当归、川楝子、元胡、甘草各10g,郁金6g,白花蛇舌草30g、贯众12g,水煎顿服,2次/d,亦可随症加减。均以20d为1个治疗周期;可根据病情连续治疗1~2个疗程,治疗期间控制饮食,戒酒,限高脂食物。
1.4观察指标进行血、尿、便等常规体检,检查心、肝、肾功能等指标;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征明显消失,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改善,肝功能指标部分恢复,但总体疗效不甚理想;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36例,有效3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6.25%;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23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60.2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复发率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8.75%(7/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1%(16/78)(P<0.05)。
2.3观察指标及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测定均未现异常;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均无不良反应。
3讨论
胁痛为临床常见病,《诸病源候论》云“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敞也,《丹溪心法·胁痛》云:“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柴胡疏肝汤方源于《景岳全书》,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功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适胁肋疼痛诸症。柴胡配枳壳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枳壳、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1]。白芍、甘草配伍治腹中拘挛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拘急亦奇效[2]。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理血中之气;郁金行气中之血。当归补中有动,与柴胡、川楝子、元胡共理血中之瘀滞。《泉州本草》谓白花蛇舌草具:'清热散瘀,消痈解毒,与贯众共举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故临床遇胀痛痛无定处,情绪激动加重,酌加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当遇刺痛痛有定处,安静及按压时加重,以气滞血瘀阻络刺痛,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加减祛瘀通络之桃仁、红花;遇症见灼痛皆因饮食不节,食肥甘油腻,郁结少阳口苦口腻,脉弦滑数,湿热之邪郁于肝胆、累及脾胃为主,清化湿热需忌大苦大寒,亦勿忘利其二便加山栀、黄芩、车前子。见胁下隐隐作痛,按之痛舒,皆因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累及脾肾为多见,肝络失养隐痛悠悠不休,加生地黄、黄精以补中寓通,养阴而无滋腻。本病病机复杂,正虚邪实常同时存在,鲜有单纯属某一证型者,易迁延难愈,不易速效。只是在病程不同阶段,邪正亦有主次之分,轻重缓急之异。故临床以柴胡疏肝汤加减勿忘“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无论外感或内伤胁痛,只要调治得法,药证相合,一般预后良好,但应防止失治误治,久延不愈,演变为积聚,鼓胀重证。
参考文献
《本草正义》论曰:“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
【植物来源】为多年生草本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为“北柴胡”及“南柴胡”。
【药材性状】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膨大,顶端残留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均以条粗长、须根少者为佳。河南洛宁产者称王范柴胡,质量较好。
【注意】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药用。
【性味与归经】性微寒,味苦,归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及脱肛。
【用法与用量】每次3~9克。和解退热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
【主要成分】柴胡根含α-菠菜甾醇、春福寿草醇及柴胡皂苷,并含有挥发油。狭叶柴胡根含皂苷、挥发油、柴胡醇、春福寿草醇及α-菠菜甾醇。
【现代药理作用】
1.柴胡具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和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
2.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及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
3.柴胡有较好的抗脂、抗肝损伤、利胆和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4.柴胡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摘要】本文对柴胡进行了考证,阐述了柴胡的临床应用,对北柴胡、南柴胡和银柴胡三者的异同进行了对比鉴别。
【关键词】中药;柴胡
柴胡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主要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气虚下陷、久泻脱肛,也可退热截疟,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之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收载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rrichinenseDC.或狭叶柴胡Bzcpleurum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1]
据学者考证,柴胡属植物在我国有36种17变种7变型,其中作为药用的有25种8变种3变型。
一、柴胡本草简考
柴胡原名茈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名考》云:“其根类如前胡,老则采则为柴,因名胡柴”。它还有许多别名,如柴草、蒿、茹草、地薰、山菜。直到宋代《本草图经》才易其名为柴胡。《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心腹脾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2]《别录》言“柴胡,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3]秦汉至唐中叶时期,柴胡药用为北柴胡单一品种。五代以后,随着唐藩古道的兴盛,银(州)柴胡开始流入中原。这一时期,医家、药家均以银(州)柴胡为柴胡上品,银(州)柴胡广泛替代了北柴胡。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记载“今关陕江湖间近首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明初缪希雍始将柴胡分为北柴胡和银柴胡“柴胡有两种,一种色白而大者名银柴胡,专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为北柴胡,用于发表散热。”此时北柴胡和银柴胡并用于临床。
李时珍始将柴胡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本草纲目》载“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当时,南柴胡已广泛在江、浙等江南地区为医家习用。吴仪洛《本草丛新》“柴胡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司清气上行”。自明以后,北柴胡、南柴胡、银柴胡便都在临床上使用了。
清代赵学敏将银柴胡单独录入《本草纲目拾遗》“俗用柴胡两种,一种色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
二、柴胡的临床应用
柴胡在临床中运用广泛。柴胡配方运用的源考首推张仲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治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腹中痛,胁下满痛。昔人用柴胡之方不胜枚举,《千金药方》中柴胡配决明子治眼目昏暗,《杨氏家藏方》记柴胡治咳血,柴胡汤加芒硝主治胸胁满痛,此外如补中益气汤、逍遥散等。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以柴胡为君药的方剂有580首,在第五版《方剂学》中有14首方剂用到了柴胡,且其中有6首是作为君药。
三、北柴胡、南柴胡与银柴胡的鉴别
1.北柴胡
北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BupleururrichinenseDC.)的根,经拣净杂质,洗净晒干入药,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外表浅棕色或土棕色质较坚硬,不易折断,少弯曲,称“硬柴胡”;根头膨大,多分歧,并多须根,木质部白色或黄白色,如轻扭曲,可见木质部碎裂或条片状,幼细的支根则易于折断,微有香气,味淡。《本草汇言》概括为“北柴胡出于山东诸路,色黑而细密,形短如帚”。又因其唯根入药,且常于秋季采集,故又名“秋胡柴”。
北柴胡和解退热、疏表之功效显著,且以生者为佳,用量宜稍重,多用于外感热病。正如《本草求真》所言“解散宜北柴胡”。朱东生先生亦云“北柴胡解热,至伤寒邪热也”。
2.南柴胡
南柴胡系狭叶胡柴(BzcpleurumscorzonerifoliumWilld.)的根系,拣去杂质,洗净切片(或切段)晒干入药者。主产于我国南方湖北、四川、江苏等地,其中产自四川者名川柴胡。其外表呈黄棕色或红棕色,质较轻软,性脆,易折断,独根疏须,木纤维少或无,气微轻,有油腥气味,味淡,又称“细胡柴”、“软胡柴”。因南柴胡常于清明前后连根带茵采摘,故有“春柴胡”之称。有些地区仅以其根入药,其根呈红棕色,又有称“红胡柴”。
南柴胡偏于疏肝解郁、升阳散邪,常用于因郁致热的内伤杂病,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用量宜稍轻。《本草汇言》“脾虚劳倦,用补中益气汤;妇人肝郁劳弱,用逍遥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此柴胡指南柴胡也。叶天士、陈幼清等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此柴胡亦指南柴胡。因其性升散,所以在临床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3.银柴胡
据植物学家考证银柴胡(StellariadiohotomaL.varlarlameoateBge.)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气微味甘,主产于陕西、内蒙古、宁夏,呈圆柱状,长约15-40cm、直径约1-2.5cm,表面呈淡黄色或黄白色,有支根痕和扭曲的纵皱纹,有孔状凹陷;从凹陷处折断,可散出粉沙,可见棕色裂纹,皮薄;木质部可见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局编印的《中药材手册》将其正式收载。对于阳虚发热、骨蒸劳热、凉血,银柴胡的功效优于北柴胡和南柴胡。清代汪昂《本草备要》“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在骨髓者,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南方者立减,故三服乃效”。
4.小结
柴胡在我国作为药材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药用仅为北柴胡一种。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银州柴胡和南柴胡。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药用柴胡以北柴胡和南柴胡为主,而西南地区则用银柴胡。北柴胡、南柴胡、银柴胡三者俱为柴胡,均有疏散外邪、疏肝解郁的功效,但因其出处生成不同,其形色长短不同,故其功用内外两伤、主治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使用中要严格加以鉴别,对症使用,方可取得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清)顾观光著,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