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方案(收集3篇)

时间: 2024-07-26 栏目:办公范文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篇1

一、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59年,学校位于新术河畔。20xx年学校被命名为××市实施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从20xx年至20xx年学校连续五年获得“东海县教学先进集体”称号。20xx年顺利通过市管理规范达标校验收。学校占地面积85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1623名学生,教职员工143名。学校环境优美、设施比较齐全。有两栋能够容纳32个班级的教学楼,一栋综合楼,内有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房、音乐室、美术室等专用教室,一栋能够容纳700多人住宿的学生宿舍楼。学校配有教职工、学生食堂等辅助设施。现在,学校努力探索初中的办学模式,在行政管理、师资建设、素质教育、校园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了实现学校的新一轮发展,我校努力追求管理创新,用高起点来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在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又跨出了新的一步。我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管理模式,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率不断提高。

二、以规范为目标,以质量为中心,向教学常规管理要质量

1、积极实施课程计划,向课程要质量

(1)、加强监督,保证开齐开足规定课程

根据省市县文件精神,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中学课程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特别是要加强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欣赏、写字课程的实施,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

(2)研发校本教材,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①、建立组织确保落实

我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小本研发小组,统筹安排校本课程研发工作,规范开发,坚持落实。各个部门根据研况落实责任,并对开展情况进行月考核。

②、本学期开展了劳技、电脑、研究性课程、欣赏、书法、地方课程,积极实施振兴阅读计划,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向课堂要质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以常规管理为抓手,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1)、进一步完善领巡课制度,成立由分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课堂评价小组,加强课堂教学评价。

(2)、深化教案检查制度,以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案检查进行分等级评定,对无案或教案不齐全的进行适当扣分,纳入当月的考核,使全体教师认真备课,规范备课。

(3)、细化作业检查制度。成立作业检查小组,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教案差制度,确保教师认真批改作业,达到批改的实效。

(4)、改革集体备课制度。成立有分管领导参与的集体备课领导小组,确保集体备课定时开展,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5)实行双休日作业制度。每周一班主任六点半收缴制度,防止学生抄袭他人作业。

(6)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向素质教育要质量

①、健全组织,为课改导航

全校师生形成共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共同参与的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②、完善制度,为课改保驾。

为了充分调动我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将在学校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后六中学的成功经验,拟订《××中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月考核制度》和《教职工聘任制度》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明确了学校课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重点和难点,建立课堂评价制度,加强课堂教学与管理,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障。

③、鼓励动员,提出要求,为课改指南

面对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胆战心惊,不敢翻开手脚,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注重精神引领,让全体教师从认识上到位,逐步改革课堂教学。

明确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等材料,并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做好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充分准备。通过学习教师们提高了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

明确课改思路:教师少讲,学生多学,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确定课堂教学模式.为“三案?八环节”教学模式:“三案”指学案、教案、巩固案。“八环节”指复习、预习、展示、质疑、探究、点拨、拓展、检测。

明确“三案?八环节”教学模式对教师备课的要求

首先,要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其次,要加强集体备课。第三,加强二次备课。

明确课改要求

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不迷信传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怕失败;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不怕辛苦;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不高高在上。

进行课改评比,评出课改先进标兵,鼓励和示范。

三、加强校本教研,向教师素质要质量

为了使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得到贯彻落实。我校及时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教研活动,保证教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1、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实施青蓝工程,有目标,有步骤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光盘学习课堂教学经验,坚持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

3、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四、坚持自主发展,向学校特色要质量

为了学校长期发展,创品牌学校,学校制定三年规划,详细阐述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发展的措施。

1、学习杜郎口,改革课堂教学

2、加强班级平衡小组建设,让学生敢说、能说、会说。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2]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3]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4]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5]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

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由于实习期间学生没有工资,学校不包食宿,学生如果租房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校心理学专业实习学校多为本地学校。但由于本地学校数量有限,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属于主课,课时少,学生并不能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锻炼。因此,要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预计拓展的实习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课时量有保障,上课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其次,该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和一定的心理咨询基础设施;第三,该校有学生或青年教师宿舍,能给实习生提供住宿。综上所述,提高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既要确立师范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要制订有助于师范类本科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辅助策略。这样双管齐下,对于提升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升就业率有切实帮助,也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未来能独当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淑梅崔继红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专业)[S].2013.

[2]董开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5(08).

[3]姜燕琴.地方师范专业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构想[J].龙岩学院学报,2013(05).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篇3

【关键词】薄弱学校;校本课程;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一所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其中,薄弱学校开发其校本课程,更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一、薄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是中央的决策。传统的课程是由国家开发,它注重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是它的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不能照顾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为了尽可能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在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决定。两年后,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又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两个“决定”都是中央的决策。这些“决定”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教育的需要的。

2、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形成更好地切合自己的实际,能较好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赋予学校各类课程以鲜活的生命力,并且有助于教师克服自卑心态,学校能逐步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真正能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摆脱薄弱学校的帽子,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前,课程开发是由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如果教师不能理解课程开发者的意图,他就不能很好地实施课程,就很难使课程达到设计者预期好的效果。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本身,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知识,对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从上面几点意义来看,薄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不是“非要”,而是“必要”。

二、薄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建立组织机构。规模较大的中小学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网络。首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教科研中心、教导处、学生处(或政教处)、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予以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其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组,由教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本校一些资深教师组成;必要时,可聘请课程专家参与。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帮助教师小组正确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促进教师小组同校外专家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第三,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个项目(或科目)而分别组建。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编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页资料。这三级组织机构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通过建立和贯彻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

2、分析学校现状。学校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即他们在学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时未能得到满足的合理需要。可发动教师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各年级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作出初步结论。另一方面,调查和分析本校的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提供的课程资源。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初步确定本校要开发的主要科目。

3、制定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规划和指南。这一课程文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其目的是指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期望得到的主要结果,包括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其主要依据包括国家的政策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第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目标、是一定学段的校本课程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它是人们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特点,对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结果作出的预见性反映。

4、开展校本师资培训。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只有开展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校本培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能辨别和抵制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行为;(2)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3)领会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会编写《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4)领会校本课程的学和教的特点,开展生动活泼、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校本培训要以教师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也可请一些经常深入中小学的课程理论工作者来校作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但不宜安排那种理论脱离实际和旁征博引式的“专家讲座”。

5、加强校本课程试验的管理。学校行政对校本课程试验的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指导试验小组制定课程试验方案,编写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教师用书);(2)安排课程试验的教学时间,提供教室、活动场地、试验设备与试验经费;(3)检查试验进展情况,帮助试验小组解决试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4)部署课程试验的检测和总结。

6、组织课程评价。随着校本课程试验的展开,校本课程的评价就得提上议事日程。评价的客体主要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以及各门校本课程纲要。这属于形成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要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及时予以修改。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新生的事物,正处在初始阶段。特别是在薄弱学校,这一新生事物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扩大实践。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是共存的。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前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收集5篇)
  • 下一篇:小主持人比赛自我介绍(收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