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优化技术(收集5篇)

时间: 2024-07-26 栏目:办公范文

优化技术篇1

关键词:创设情境;多维贯通;读写链接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学科的目标指向是丰富而多元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基本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促进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形成;鼓励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淀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引领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正确价值观下的个性解读。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传递与处理教学信息的形式简单。面对当今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多维的教学要求,单一的教学媒介常常难以招架。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系统日臻完善,给学生以全新的语文学习体验。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它与传统的教学媒介相融合,让语文课堂的教与学有了质的变化,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引领教学体系的变革,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媒体技术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等诸多因素进行科学的整合,自成一体,突出了描述对象的形象性,给学生以完整的视、听觉感受,指引学生多感官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其多方面的发展。构建主义理论研究表明,个体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媒体技术的参与,把语文学习资源演绎得更为丰盈,让学生对学习素材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不断探究的愿望,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源动力。感性是理性必要支撑。儿童的思维总是以画面为基础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色彩鲜艳、立体感强的物象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具体形象的物体能丰富个体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章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借助于媒体技术,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创设出特定的学习场景。《九寨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作者重墨浓情,深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九寨沟。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了歌曲《神奇的九寨》,美轮美奂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讲述、温婉柔美的音乐……增强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学生很想到神奇的九寨沟来看一看,有意注意力很快转移到课堂重来,进而继续研读文本。

二、多维贯通,强化体验

语文是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仅要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还要能够洞察其承载的人文意义,实现个体自我的深度解读与吸纳。许多文学作品与历史、政治、音乐诸多领域有着多向的交叉,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障碍。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的综合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实现了空间上的跨越、时间上的穿越,促进了多维度信息的优化与融合。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媒体技术突破学科教学的壁垒,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科的整合,实现学科、领域间的“通感”,同时也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问题。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色彩变化,体验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意境美呢?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文字与画面的巧妙穿插播放,指导学生在多层次的悟读中体验到诗与画的融合。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介绍作者出生的时代背景与性格特点,多层面理解王维的作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本被改编成了歌词,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水调歌头》等。教学时,我们应充分运用好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理解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记忆,丰富了语文学习的体验。

三、读写链接,提升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层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阅读与写作相链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取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把所见所闻细腻地表达出来,让文章有血有肉,充满了智性与灵性。例如,学习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写一种小动物。教师应让学生先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要写出其特点,再写一写它的动作。这时,好多学生都感到有困难,平时没有留心观察。教师可以借助于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动物的图片和动画,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其毛色、体态、五官等细节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小动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对于学生看得不够清楚的地方,可以反复播放、指导,或者放大重要的部分,直到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表达自己的语言。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我手写我心”,充满了生命的张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技术的推陈出新,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语文教师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媒体技术。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科学的选择教学媒介。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优化技术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管理;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必须要对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万无一失。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就能对预期的施工目标起到保障作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就是在确保合同规定的工期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追求施工的最大利润。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概述

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我们一般可从内业和外业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内业包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岗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档案管理外业包括施工前技术准备、施工过程中技术实施以及施工技术的更新。施工技术管理实施原则要讲究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正确贯彻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技术政策、规范和规程:要实行按科学规律和实事求是办事。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状况,合理择优选取;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

随着建筑行业在国家重要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但应缩短工程工期,还应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因此,在工程的施工中,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这不仅是设计部门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了设计目标的实现,对施工需要加以满足。

2.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完备的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系统

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特别是一些比较小的建筑单位,存在这种问题。当前建筑行业所实行的总分包体制,在工程的施工中,总包方的技术管理工作,应由总包进行全局把握,各分包进行细处的管理,这就表明在施工中不但需要总包之间进行一定的沟通交流,还需要各分包方之间的配合协同,同时还应平衡承包单位之间进行必要的衔接以及技术上的沟通,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建筑施工技术组织管理体制在通常情况下是工程承包合同确定的一致管理体系,其目的是建立总包为主、分包配合、总包对分包进行指导、分包依托总包的技术工作体系。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会存在施工单位分包和总包之间的信息渠道缺乏等情况,所以,经常存在各行其是的问题,同时,在缺乏完备技术管理情况下也存在堆放不合理、原材料存储、原材料入库合格率不高等问题,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扩大了管理成本,在组织管理体系环节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导致工程质量和工程整体进度受到影响。

2.2在技术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没有对各种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文件要求加以完善并落实,所以,无法对技术责任制度和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加以建立健全,在技术责任制企业中,不能确保每个岗位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无人负责和责任不清的问题,这是当前技术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最常见和最普遍的就是安全措施的管理十分混乱,其主要表现为安全责任人的落实不规范。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为了方便而采取违章操作的情况。同时组织人员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及时的安全教育,没有对安全技术加以交底,也没有定期的对防护设施进行验收检查。同时,因为施工本身存在一定弊端,管理人员在水平上十分有限,都需要在制度上对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不断的完善。

2.3缺乏恰当的监督管理,导致诸多隐患的存在

缺乏有效监督工作的表现就是所谓的重建而不重管。这个问题存在所有的建筑现场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都不能很好的依据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进行施工,对于规范和规章的认识程度仅存在于墙上的标语。所谓规程规范也只是走形式和走过场,不能对已经定下的标准进行认真的执行。这样就会导致管理人员不能尽职值守,操作人员经常存在违章操作的情况,导致了事故的频繁出现,没有按照施工规范加以施工,缺乏细节的有效监督措施,导致了工程质量的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操作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其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施工方式中大多采用传统施工方式,在管理人员以及业主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存在工程返工率高、原材料浪费、安全问题以及施工进度慢等隐患。

3.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具体措施

3.1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对不同层次总包商、分包商实际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建筑施工技术组织管理体系,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文件要求。建立和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度。实行技术责任制的目的是保证各技术岗位都有技术负责人,防止和杜绝施工中责任不清或无人负责现象。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程开工以前、工程的运行中以及工程后期都应注重各部门的有效配合和人员的调度,注重人员的管理以及储备,确保责任能够落实到人。各级企业在工程开工前,工程进行过程中以及工程后期都要注重人员的调度以及各部门间的配合,重视人员管理以及人员储备和人员的培训,提升各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素质。

3.2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加以建立健全,并实现操作规范的不断优化

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对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贯彻执行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技术管理制度,在对关键环节进行确定的前提下,制定出具体作业指导意见,确保让一线工人行为有相应准则和制度规范。

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图纸会审要求要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未经会审的施工图纸不得用于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可分级进行,分级管理,目的是使全体参与职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四新”技术应用工程更需要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技术档案管理包括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3.3加强监督建筑施工技术的有效执行

在施工准备阶段,所做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为了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从而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任务是了解和分析建设工程特点、进度、要求,摸清施工的客观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而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准备和施工的基本技术条件,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组织工作,对参加编写的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最后汇总,修改定稿。

(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编写格式、基本内容应有统一规定,实行标准化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也就是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作为项目部,为了实现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目标,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

4.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事项

在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步骤进行确定的过程中,还应对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充分考虑,对企业的设备和人员配置加以综合考虑,在对地方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进行贯彻落实的条件下重视科学规律的作用。同时,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过程中还应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以对工程管理技术进行重点和全面的控制,结合不同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落实,以确保分工协作,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5.结束

通过技术管理工作,有科学的管理水平,实行有目标的组织协调控制,做好班组组织工作和管理力度,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施工前各项准备,加强施工过程重点难点控制,降低资源消耗,进而达到质量、进度和成本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整个建筑工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宏威.浅谈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J].广西城镇建设,2009(10)

优化技术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策略

大力创新和完善农业技术,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需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帮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研究农业科技,给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新时期,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可以使科研技术更进一步普及,促进农业发展。

1分析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潜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成果供求呈现结构性矛盾一直以来,因为我国并没有进行反复的检验以及论证农业科技成果的适应性,只有少数成果能够真正进行高价值地推广,给有效农业科技的供给带来不足的影响。现阶段,最热门的“热点型成果”仅占农业科技成果的百分之二十,农民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但要通过宣传推广,逐步了解,而其他的“温型成果”和“冷型成果”却很少被农民接受。

1.2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其相关机构之间各自为政

农业技术推广各个部门如农机、畜牧、水果、种子等都是相互独立的,都有自己的宣传渠道和宣传手段,关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严重缺乏,这会对整个农业技术推广过程造成不协调的影响。此外,其他物资、财务、管理部门也相互独立,这对资金来源的推广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3推广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农业对科技的有效需求

其一,严重缺少技术力量,服务项目不完善,服务功能比较差。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从1966年到1997年,我国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6610人增加到17250人,但技术干部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二点六,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高达1/2240。这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推广人员的数量很难对农业的需要进行满足,加上缺乏专业匹配,许多非常迫切的服务项目不能实施。其二,推广方法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以往的推广中,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会议的,对各种要求进行了规定,对农民作为个体生产者的思想感情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

2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探究

1)政府主导型推广模式。政府主导型推广模式是由各级政府领导下的农机推广部门组成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主要推广涉及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害虫防治、农业技术宣传与培训、引进新技术等。因为本地农民的商品意识淡薄,整体农业技术水平还不高,运用政府主导型推广模式可以给本地农民以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对政府主导型推广模式进行用,我国建设了省、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能及时反馈农民的技术需求,在农业品种和种植业发展中推广效果非常好。然而,政府主导型推广模式存在一些缺陷。政府采用推广管理模式时,农民处于被动接受和推广技术的状态,农民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下。2)农业技术协会型推广模式。农业技术协会型推广模式汇集了许多的具有新思路以及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有能力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对适当地开发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建设技术推广结构,以及建设农户生产基地等途径,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进了基地农民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之间的紧密关系。此外,协会还致力于培训农民,要求他们参与新技术的推广,教导农民对最新的技术要点进行不断掌握,培养一批农业财富领袖,使当地农业经济走向产业化。但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着农业技术协会型推广模式,造成了后劲欠佳的局面,给市场销售造成盲目性以及风险性的影响。3)科技示范园区型推广模式。科技示范园区型推广模式适应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式,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得以实现。为了能够对示范园区每一项生产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我国将确定主要示范园区的项目是蔬菜种植,对蔬菜产业园进行建立,并实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河流资源,以及光照资源等,对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业发展的优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受到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以及早期建设投资比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

3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有效措施

3.1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体制,政策和投入问题等应及时解决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推广部门也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农民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技术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制度、投资资金等方面来对农民的观念进行转变。80年代初,各县级单位改建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然而,实践证明,大多数“中心”是按照原有专业推广机构的模式运作的,也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所以,新的推广模式应从优化社会福利服务为主的公用事业管理和创收企业管理两个方面来进行,对于社会福利性的农业推广,政府应保证一定数额的宣传资金,有两个省份已经开始实施这一模式。

3.2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受到农民科学素质的直接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某省文盲人数已达百分之六十,随着知识的普及,虽然已经下降到二分之一,但从事农业的大多数人都是老年人,45岁以下的青年和中年人主要从事工商运输等工作。所以,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加强农民的科学知识体系,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学校和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观念。

3.3紧密的结合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和教育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学,科研,推广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高等学校具备人才条件、科研条件和最新的信息设等有效条件,然而,关于农业推广部门的行政管理以及组织手段严重缺乏。与此同时,专业研究机构虽然学术精通,但学科狭窄,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可以更好的优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以我国为例,多个科技部门与农业推广部门的结合达到了双赢的局面,证明了紧密的结合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

优化技术篇4

一、优化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是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害怕的原因之一,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数学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课堂能立体地、丰富地、生动有趣地为小学生呈现教学内容。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通过精致的课件出示“大炮击物”。首先教师先演示怎样去击物体,击中了,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鼓掌,接着教师问:“你们想玩吗?”学生们这时的积极性很高,上去的学生有的击中了,有的没击中,教师抓住契机问道:“要击中物体必须调整好大炮的……”下面学生说:“角度。”教师肯定地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再玩这类游戏时你们击中率就高很多了。”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教学中,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一位教师制作了如下Flash课件:两个同样大的圆,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另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然后让学生猜想:两阴影部分合起来是圆的几分之几?由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问题自然也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新知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发挥了主体的最大潜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措施。

二、优化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师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即课件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机展示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例如“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荧屏上从闪动的一个点(圆心)开始,顺时针方向闪动出圆周,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圆就是在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中有关“求平均数”的内容时,可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身高1.4米的小明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他会有危险吗?在学生们的争议中,教师适时演示课件,有时小明能安全渡过,有时又遇到危险。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突破难点,认识事物的本质。

以上教学过程,均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媒体处理,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三、优化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生观察事物常常带有随意性和片面性,空间观念比较差,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即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过图形的割拼,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而这一等积变形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若运用传统教具演示割拼过程,学生很难从这两种图形中找出联系。这时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由计算机将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然后将这一些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行,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最后移动长方形的长去量圆的半周长,移动长方形的宽去量圆的半径,当长与半周长重合、宽与半径重合时,重合的边不停闪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得到了碰撞和发散,在想象中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小学数学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及其相互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以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

优化技术篇5

关键词:电力调度;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优化技术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智能化、自动化已经逐步成为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电力供需不平衡,人们的用电需求日益增长,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重视程度,引进先进自动化调度设备[1],结合企业实际规模,建立健全调度一体化体系,提升电力调度的效率和质量。

1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电力系统中调度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范围逐渐变广,电力企业也逐渐意识到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各种有效探索。目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特征:

1.1分布式软件

在电力系统调度的软件设计中,分布式是其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提升调度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采取分布式调度软件能实时交换、监测系统中产生的数据,从而更合理的分配电力系统中调度组件,解决调度过程中异构等问题。目前,分布式软件在我国电力行业中应用的较为广泛,且取得了较好成效,在电力调度中运用分布式软件设计思路,能够构建良好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平台,促进调度工作的顺利运行。

1.2面向客户需求

电力系统中自动化调度技术不仅可以借助数据自动化等来调配信息传输,而且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电力调度中的重要信息,从而让工作人员通过产生的实时数据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一步做出电力调度的管理计划。但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的自动化电力调度技术仍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立足于电力系统实际情况,优化各类技术手段,合理配置调度资源,建立健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引进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也应该配合我国CIM技术[2],突破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建设中存在实时信息等问题。电力企业应面对广大用电客户,将其作为研究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实现电力传输过程的智能化。

2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力企业只有加大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电力改革,促使电力调度中自动化技术的出现,目前运用得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

2.1综合自动化技术

电力调度工作能够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为实现其自动化和智能化,应借助自动化技术,构建科学的网络数据型信息资料库,从而保障调度工作始终处于有效运行的状态,保障调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综合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快速自动修复电力系统中网络故障,监测系统输送电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降低系统断电机率,更好地满足用户对电能的需求。

2.2无人值守系统

无人值守电力调度系统建立在多种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远程操作等方式,从而实现电力调度过程的无人化。当前,部分大型供电企业已经开始建立系统无人值班室,该种工作模式采取自动化应用技术,可以实施监控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在自动分析系统电力调度、分配和负荷的前提下,达到实时检测分析系统故障的目的。无人值守系统在监测到电力传输过程中有故障时,会及时预警,以警报等方式向工作人员发出提示[3],工作人员必须立即通过远程操控,查看整个电力系统,将问题“消灭”在源头。该种自动化技术不仅解决了电力企业工作人员不足等问题,还能有效节省企业在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2.3电力调度的自动化

电力调度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调度工作的有效性,该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和集成技术,其能够为电力系统的供应创建良好运行环境。自动化的调度系统可借助数据监测,随时随地的获取整个系统运行数据,查看在某个时间段中电力系统是否运行正常,从而防止出现高频率技术风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电力企业应控制好调度运行,结合用户需求情况,自动分析电力系统调度方向,保障电能输送的稳定。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电力调度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能够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保障电力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电力改革逐渐深入的时代,相关电力企业和部门必须加大对自动化调度技术的研究力度,引进先进自动化调度设备和程序,实现电力系统的无人值守,在降低电厂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动态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为用户安全用电、稳定用电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晓琦.基于变电运行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及维护要点探讨[J].科技资讯,2015,33:44-45.

[2]张振平.自动化技术在现代电气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实践[J].科技风,2015,24:78.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的形容夫妻恩爱的诗句(收集2篇)
  • 下一篇:补充医疗新办法(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