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收集5篇)

时间: 2024-07-26 栏目:办公范文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篇1

关键词:校本培训有效性教师成长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提高校本培训的有效性,是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关键因素。

那么,怎样的校本培训才是最有效的呢?

一、读书沙龙:碰撞思维火花

读什么书才有用有效呢?针对80后的新教师,我认为,要读两类书籍:一是有关现代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二是有关励志方面的书籍。因此,学校每学期都为全校教师选择、订购书籍,组织阅读,举办读书沙龙活动。如2010年10月8日,我们举办了以“你在为谁工作”为主题的读书沙龙,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谈得很好,全校共写出了近五万字感言文章。教师通过一次次沙龙式的思想碰撞,业务水平提高很快。

二、专题讲座:针对存在问题

一年多来,我针对学校新教师多,课上得不好、不会评课、不会写课后反思等问题,亲自主讲了“如何上好课”、“新课程下如何进行评课”、“如何写课后反思”、“谈谈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等主题的案例式专题讲座;同时,还邀请兄弟学校一线骨干教师开展了以“谈谈怎样开展集体备课”为主题的讲座。通过学习,教师们提高了理论素养,更新了教育理念,强化了教育科研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

三、模仿名师:领悟教学智慧

对于教师来说,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模仿。在一遍遍的模仿中,教师能从中悟出教学的艺术、闪亮的教学思想,对于模仿行为的反思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因此,学校先后邀请了李彩芳、鲍当洪等名师亲临指导,上示范课,课后名师与新教师进行思想交流、碰撞。

四、业务比拼:苦练教学内功

听课、说课、评课是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课堂优化高效。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来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以科组团体为单位的“三合一”(即说课、讲课、评课)教研比赛活动,即一个老师说课,另一个老师讲课,其余老师课后10分钟内进行“百字点评”;同时每学期每位老师都要接受“随堂课”和“有准备课”的调研评比。转贴于

五、校本课题:引领专业发展

为了尽快提高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我校进行了校本课题“先学后教六步教学法”课堂模式的研究,研究流程为:“理论学习——科组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课后反思——课改小结及课改沙龙”。教师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成长,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校14名刚毕业的新教师中,有3位教师的课获得省、市、区的一、二等奖,有6位教师分别被邀请到平沙连湾小学和南水李兆南纪念学校上示范课;平沙连湾小学也多次来我校听课取经。

六、课程编写:提升综合素质

编写校本课程既是新课程开发的需要,又是培养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组织语文、英语和航模科技组的教师编写校本课程,在一年多英语特色和航模科技特色的创建活动中,积累了不少教学素材,特别是“英语拼读课”、“航模科技课”以及“国学课”教学,成效明显。我们组织教师把实践中的教学素材进行疏理,分类整理,在“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的指导下,按学校的“先学后教六步教学法”的编写要求编写,编写出了《音标学》、《飞翔的心》、《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14本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教师们的理论知识、搜集信息的能力、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迅速提升。

七、特色培训:适应双语教学

我校是一所以双语教学为特色的学校,为了打造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学校每学期都要对教师进行“校园100句英语”培训和口语考试,英语口语水平还纳入了教师课堂考核指标,以此促进教师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八、业务档案:记录成长轨迹

教师成长档案分教师基本情况、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成果、培训进修等方面。业务档案,真实详细地记录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轨迹,既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又能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使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依据更加充分。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文化;提升;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38-03

【作者简介】1.李方平,江苏省无锡市梁溪^教育局(江苏无锡,214000)局长;2.汤雪平,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江苏无锡,214000)教研员。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校本课程通过开发、实践、评价等过程对学校文化的影响是系统的、全方位的,通过学校文化改造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使之更能切合学校的教育实践,对于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校本课程和学校文化的共生关系

任何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都与学校文化紧密相关。首先,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文化决定课程的结构、内容、品性;其次,在不断探索建设校本课程过程中创生着新的文化。离开学校文化谈校本课程,离开校本课程谈学校文化,都是不可行的。正如“书生”校长程红兵的话:“有学校之形,无学校文化之神;有课程改革之名,无课程文化之实;学校文化存在同质化、低质化、浅表化现象”。

1.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资源。

国内外学者关于学校文化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杰克逊认为“在学校、班级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构成了隐性课程,而这些非学术性经验的主题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由此看出,学校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存在着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立足于文化背景和学校特色而开发出来的课程,它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有着深深的学校文化烙印。只有基于学校文化,才能使校本课程切合学校的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切身需要。

2.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

丰富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支撑。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一种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校本课程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校,以学校为本,在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设置适合本校发展的课程,最终体现学校文化。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就是学校文化浸润、沉淀、生成的过程,从而形成学校文化发展轨迹。

二、改造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近年来,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理想走向现实。从理论层面上说,校本课程是原有单一课程体系的突破和超越,很有意义;但在实践中却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笔者在校期间有幸参加了教育部“课程与学习的关系”课题调研工作,对部分城市和学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做了一些访谈和问卷调查,深切感受到校本课程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校本课程与学生需要之间的“断崖”。

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根据自身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任务,为开发而开发;学校在没有调查学生个体需要和整合校内课程资源的情况下,开设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校本课程,导致课程与学生需要之间出现一个“断崖”。如有的小学开设《锡梅戏韵》《国际视野》等课程,既与学生现阶段的兴趣与需要不符合,又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无迁移价值。

2.保守的课程文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但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有的课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学生评价,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求;有的课程大搞形式主义,无视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甚至简单地把校本课程定位为一种课程类型,如某所中学篮球队在市级甚至省级比赛中屡屡获冠,就以篮球为该校办学特色,开设一系列《篮球文化》《传球技术》《投篮技巧》等重复性课程。这些课程或只是学校原有课程的变形,或只是学科课程的附庸,没有使学校文化成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考虑因素。

3.教师有限的课程开发力。

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力量是教师,他们决定着课程开发的程度和质量。但教师由于学科分科性,多数时间是以孤立的方式进行工作,教师之间缺乏合作交流,导致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容易以他们的兴趣、能力为基础开设课程,出现“师自为本”的现象。再者,从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接受的教育来看,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教师职前职后都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

上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把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学校文化联系在一起造成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在《教育大词典》里对学校文化是这么定义的: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由此可见,课程是一种文化,它是通过一定的文本形式、多样的实践过程和丰富的客观结果表现出来,并以一定课程制度加以保证,课程的表现形式、实践样态与结果形态实质上也是对文化的发展、创造与丰富。教学的基本元素就是教师、学生、课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校本课程也就是学校文化。但是许多校本课程开发多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任务,没有与学校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校本课程失去了“根”。因此,没有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只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

三、重建校本课程的内涵发展

众所周知,新课改是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对于学校而言,改造校本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文化的转型和重建。从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来看,学校文化可以划分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而今教育界倡导打造学校特色,建立品牌学校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改造校本课程,这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1.关注学生文化,开启校本课程改造。

现代教育关注以人为本,即要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学生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及支配其言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等并非完全首先以体现社会意志为准则,而是首先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标,由于学生的个体需求多种多样,其文化类型在学校层面表现出学生的需求性文化。

改造校本课程如何体现学生的需求性文化呢?首先,认同学生智能发展的多元性,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确定生本教育,针对学生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引导学生参与改造校本课程的工作。概括说来,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立足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开设课程;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实施课程内容。

2.重塑教师文化,助力校本课程改造。

任何教W改革没有教师的支持都不可能成功,校本课程改造亦是如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认为: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历发展的基础。可见,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参与课程改造,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改造主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参与课程汇编,实现课程知识的重构,通过课程实施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改造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化发展的空间和机遇,极大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整体教学水平。同时,通过教师长期的合作还可以形成教研共同体,增强集体归属感。

如何重塑教师文化提升校本改造?首先,要实现校本课程切合学校文化的内涵,关键在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的课程意识和改造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其次,要保证校本课程改造的顺利进行,形成教师群体合作文化是重点:这种合作不仅表现为教师之间的合作,还体现在教师与课程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持久的合作文化,才能互相沟通理解。同时,要求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改造的实践和反思中,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加速专业发展进程。

3.挖掘课程文化,规划校本课程改造。

上文我们提及课程是一种文化,我们不能就课程谈课程,只有把课程改造和文化相融合,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如何挖掘课程文化,建构学校课程体系?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校本课程往往是扎根于学校文化底蕴,体现出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提升;如果偏离学校文化与特色去盲目开发校本课程,只会事倍功半。其次,我们要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利用社会大文化的特性,重建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已意识到了课程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专家、学者和职校以及身处教育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各种符合当今中国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以多元整合课型理论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与改革,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的特色扩即以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现实需求和学生未来需求为基础。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含义

当今,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现状的日趋严峻;随着高科技被广泛应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引发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学生转换岗位和职业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劳动者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显示出劳动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为了培养某一个岗位能力而接受某一种单一的知识、能力的训练,否则当学生在需要继续深造或转岗时只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所以我们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含义,是从学生的全局发展、终身发展出发,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提出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

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六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部教职成司《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把握时代脉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只有搞好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其它课程的建设得以顺利地进行;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按照时代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知识基础;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功底,使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是其它课程建设的前提,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文化基础课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就能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专业知识的发展又为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在我们进行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和开发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才能发挥好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现状概括

鉴于现状,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区域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今后在本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顺利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协同专业结合区域、学校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以达到真正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的目的。充分满足本区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需求,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要,又要满足所有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进行必要地改革与尝试。同时在苏州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朱汉林教授、吴茂庆教授和苏州市教科所殷堰工书记的指导与帮助下、联合兄弟院校进行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尝试,目前课程改革正处在第一阶段的测试与评价阶段。通过在2006级中职新生中使用我校自编开发的新教材,一个学期以来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为明显地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新编中职文化教材在我校的使用与推广,有助于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文化基础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彻底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调查与分析

为了检验我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我分别在我校2005级中专生和2006级中专生中各抽取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两个年级的各100名学生分别是各班随机抽取的学生,而且尽量保证每班在各分数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抽到,尽量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以期能真实地反映实验效果。另外为什么会把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呢,因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教材是从2006级新生中开始试行的,而50级还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由此两个年级正好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同时也对全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

(一)面向学生的问卷题目分别是:

1.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后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不重要C.其他

2.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学习难度如何,

A大.B.不大C.其他

3.你的文化基础课考试有没有不及格科目,

A.有B.没有

4.你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教师水平不高B人学水平低C.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5.你毕业后准备如何发展,

A.就业B.继续升学C.自己创业D还没考虑好

6.简答:你认为哪门文化基础课或哪个知识点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7.你觉得文化基础课最应该学什么,也就是什么内容对你最有用,

另外,还让学生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最希望学到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认可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对后续的学习有作用,也就是想学好文化基础课。但是普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没有做到结合学生初中学习基础,做到深入浅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接近一半的学生有不及格科目出现。学生认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材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继续升学比例的提高也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高职接轨。

(二)面向教师的调查问卷:

1.您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重要C.其他

2.当前使用的教材是哪种版本,

A.国家教材B.省市自编教材C.学校自编讲义

3.您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

A.学生人学水平问题B.课程建设问题C.其它问题

4.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

A.符合B.不符合C.还可以

5.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适用性如何,

A.很好了B一般C.不适用

6.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是否反映了新的科学发展成就,

A.是B.还可以C.不是

7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渗透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要求,

A.是B.还可以C.不是

8.您认为自己学校是否有能力自编教材,

A.有B.没有

9.请您谈谈对自己所教课程、所用教材的总体看法。

10.请您谈谈你对今后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的设想。

另外还对教师是否愿意以及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现用教材的适用性、如何处理专业课学习和升学考试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统一等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看中。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人学水平问题与课程建设问题二者并重。对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发出了明显的需求信号。而且很多教师表示了乐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的意愿,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本学期在试用我校开发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前提的新教材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新教材的体会之下,我们将进行第二轮的校本课程的修改与完善。

六、本次校本课程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以下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贯彻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性,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缺陷,反映出本学校的特点和条件,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学生优先的原则。考虑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融人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从而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得到更充分、自由和生动活泼地发展。

(3)合作互补的原则。首先是学校与课程研究部门和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互补,其次是指学校之间以及一所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合作互补。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篇4

美国学校六年级所学的艺术课程非常简单,分为音乐、美术两门课程。学生在课程内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技法,如乐理知识、音乐史、绘画和构图的基本技法等,为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七年级开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自主选课学习,如学音乐的可以选择管乐队和合唱团,甚至是舞蹈;学美术的可以选择绘画、陶艺;还有的可以选择戏剧、演讲和表演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兴趣。八、九年级除了学习以外,学校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搭建展示舞台,如校园艺术节、活动日、万圣节等,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更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为高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或逐步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

上海市二期课改对艺术课程的定位是“艺术课程是在美术、音乐分科课程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丰富艺术审美经验、提升人文素养、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完善人格品质而构建的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基础课程”。从二期课改的艺术课程设置来看,六、七年级分为音乐、美术课程,八、九年级为艺术课程,本身已经体现了对课程的定位。

鉴于赴美的学习和回来后的思考,我觉得初中艺术教育课程还需更深入地研究几个问题:

一、要研究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提高性

4年艺术课程,基本安排就是六七年级的每周一节音乐课、一节美术课和级的每周两节艺术课,基本也是各一节,所有的内容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也就是注重了基础性,但没有体现因材施教,至少从课程安排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很多学生现在的艺术课程学习既没有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的动力,决定其是否有学习兴趣。教育者常常用“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教育同样可行。2012学年,我校计划把艺术课程的设置进行一点变革,即六七年级的课程不变,但把级的艺术课程安排为学生艺术课程内的选修课,如合唱、书法、工笔画、国画、竹刻、舞蹈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我们不敢说这样做一定能起到如何巨大的作用,但是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办法。

因此,艺术课程的设置可以形成阶梯式:最低阶段是基础课程,中间阶段是提高课程,最高阶段是以展示为主的活动课程。

二、要研究课程内容的群体性和个体性

我们的课程内容应该有所改革,既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群体性,也要考虑如何满足部分孩子学习的需求——个体性。现行的国内初中艺术教育,除了有拓展课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外,每—个孩子在初中4年中,学习的内容是基本一样的,很少有孩子会在4年的学习中形成特有的兴趣或特长。我们学校曾经有—个孩子,唱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时,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初中生唱美声,几多形似已属不易,但这个孩子还有了两分神似,更让人惊叹!可惜的是,虽然学校在拓展课上给予孩子更多针对性的指导,但最后也没能为他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撑力。据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这个孩子最后也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

虽然现在都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也有很多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并且也实施得很好。但从课程的全面性和内容的规范性来讲,有指导性的教材也许更好,毕竟学校教师的能力有限。而且这并不影响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教师把握方向,做到宏观和微观的紧密结合。

三、要研究学生的课程学习方式

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语数英学科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必须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美国六年级孩子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老师会给孩子—个迷你吉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拨弄找到每一个音符和音调,这为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学习不同的乐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住的美国家庭的两个孩子都在初中学习,他们都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团,孩子们每周上两次课,每天回来自己拿着乐器学习,家长也没有请家教辅导,但他们一旦吹奏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

我认为,这就需要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践行“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基本课堂模式。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在日常生活感受到的对艺术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艺术的表现力。

四、要研究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

学生学完了一首歌,如何让其自信地唱出来;学生画好了一幅画,如何让其介绍自己的创造思路;学生学会了竹刻,如何让其把自己的创作思想融入其中;学生学会了一段舞蹈,如何让其在与他人的配合中展现最美的片段……这些,都不仅涉及美育,还涉及人格教育和创新教育等。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深远作用,任何—个教育者都清楚。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还能培养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学校还应研究和开发艺术教育的综合教育功能,从而发挥艺术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

五、要研究教师聘任的固定性和灵活性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篇5

一、校本课程的听课

听课者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某种意义上的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应做到下面两点。

(一)听课前的准备

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全面了解校本课程的特点、整体模式、重点和现在课程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还应了解校本课程开发使用的教师的特长与特色。这样便于听课过程中深层次思考——课程的设计、设想。说白一些就是听课者也要在听课前备课。

1.学生的大体现状。比如“双基”情况、认知水平、对该学科的学习态度和敏感度。

2.了解所听这节课在该校本课程中的地位、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3.预想听课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切入点,包括(有的课程)同授课教师一起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指导。

4.以学生身份学习、互动讲座的设想,做到有“备”而来,用个人“亲历”来研究校本课程。

(二)听课过程中把握要点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听课者既要考虑国家课程的一般性,又要注意校本课程的特殊性。

1.对教师“教”的方面要关注——该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学哪些知识,达到什么程度。②能力目标:形成或强化什么能力,完成情况如何。③情感价值目标:这节课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怎样进行引导的,效果如何。

2.对学生“学”的关注:①学生是否积极参与。②学生是否乐于思考、讨论。③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何。④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⑤学生是否积极质疑,思维拓展怎样。

3.在听课过程中要换位思考。如果我上这堂课如何教,这个问题在这个地方如何处理。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提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想的。

4.课堂气氛如何,是否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情境是如何创设的,安排了哪些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采用什么样的多媒体手段,同教学内容是否吻合,运用是否熟练,培养学生哪些技能,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活动怎样进行评价。

5.看教师上课是否有激情。能否感染学生,双边活动是否默契。

6.看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否有效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了学校和由其衍生的教育资源,是否有创新、创造。

7.看课堂教学是否真实、适用。

二、校本课程的评课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样都是课程,对其评价也要遵循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同的地方,在评价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性所在。唯有如此,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才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发展性的、前瞻性的。评课时要做到下列各点。

(一)实事求是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在校内进行,故而对评课者而言就是评价自己单位的事,目的是交流、共享、提高。所以评课要本着对课程开发和执教者负责的态度说真话、说实话、说直话,使执教者有真实的学习交流机会,使大家共同珍惜、尊重来之不易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另外,校外的听课者,比如上级领导、专业教研员、外校教师在评课时也要实话实说,要切中要害,补充校内人员特别是课程参与者思路的不足,帮助其克服固有思维定势,开阔视野。

(二)心理相容

评课时主持者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使评课者与授课者之间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惺惺相惜,缩短心理距离,实现心理相容。授课者要抱着谦虚、讨教、共进的心态,充满自信地去接受、分析别人的评价,并做好相关的记录,评后认真梳理,加以反思。

(三)有针对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重点要放在课程的开发上,主要针对课程的整体构想、设计特色以及授课者对设计者的思想、教材的目标、教材特色理解发挥等方面。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授课者开发课程。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优秀员自荐信(收集5篇)
  • 下一篇:消防演练安全预案(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