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纺织工程导论论文(整理2篇)

时间: 2024-07-28 栏目:办公范文

纺织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纺织品整理学;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6-02

教育部2007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全国高等学校启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此指导方针下,为了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对《纺织品整理学》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改革和建设。

一、明确课程目标

绍兴是浙江省纺织工业大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绍兴文理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备管理或贸易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纺织品整理学》的课程目标如下:《纺织品整理学》是轻化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以纺织品整理工艺为核心,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纺织品整理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新装备,为从事轻化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染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纺织印染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内容涵盖纺织品整个过程各个环节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和主要设备特征,既有鲜明的过程工业特点,又涉及化学助剂、纺织材料、机械、控制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根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的调整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为原则,课程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掌握纺织品整理的原理与工程的基础知识。②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纺织品整理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③应用纺织品整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纺织品整理学》原有的教学内容存在以下缺点:目前教材中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介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和实际脱节,难以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较少。根据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精选和重组《纺织品整理学》教学内容,采用灵活方式设置课程模块。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模块,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有机地结合到相关模块中,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1]教学模块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三、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学生Seminar和读书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内容翔实,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习题与思考题、教材、参考资料等陆续上网,做到直观、清新、形象,[2]同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Seminar。开展学生课堂Seminar,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演,参与教学活动。[3]设定一个课题,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课堂Seminar和组织讨论,强调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内容要求关注纺织品整理技术前沿发展动态、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读书报告会采取多媒体、口头汇报、书面材料相结合的方式,[4]要求同学积极提问,踊跃发言。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外纺织品整理技术最新动态,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纺织品整理学》课程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性、前沿性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课堂教学、学生Seminar和读书报告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体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周含笑,许招会.《波谱解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1,(11):149-151.

[2]韩婷婷,郭恩棉.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47-149.

[3]罗启,高峰.Seminar教学范式的价值意蕴[J].长江大学学报,2011,(10):148-151.

[4]王静.科室开展读书报告会的实践与成效[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1,(4):243-244.

纺织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服装营销;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一、引言

目前,服装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基本能满足服装企业的要求,但是其实践能力能与服装企业的要求却相去甚远。服装营销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往往需要二次培训才能达到企业实际需求。但是利润最大化是服装企业的目标,企业为了盈利的目的,不愿意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培训,它们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服装营销人员。因此,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就面临很大的压力。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服装营销的专业培养目标就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服装营销人才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服装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要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适应国内外服装营销业务变化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品牌策划、运营与管理、市场拓展、服装设计及时尚情报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了达成这一培养目标,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具有掌握服装营销的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市场策划和推广的能力,了解掌握服装产品的发展过程,具备各阶段品质控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与设计、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使毕业生具备上述能力,建立完善的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尤为关键。因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建立产学合作基地,联合培养服装营销专业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服装营销人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支撑条件建设

为了更好的联合培养服装营销专业人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纺织控股集团重点做好以下支撑条件建设:

(一)定培养基地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是一家以科技为先导,以品牌营销和进出口贸易为支撑,以实业为依托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紧紧抓住“培育、整合、提升”六个字,确立并形成了“品牌纺织品生产及贸易”核心业务。公司拥有一批著名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品牌,在建立现代纺织服装服务业上,公司充分挖掘上海纺织服装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积淀,汇聚时尚纺织,实施时尚产业发展战略。公司与知名设计公司、媒体集团、国际时尚产业运作公司以及专业院校、政府部门等战略合作,通过积极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时装周,打造系列“时尚创意园”,进一步推进上海纺织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设计师作品、模特儿评选、流行趋势、展览展示、媒体宣传、时尚园区等多个平台。

由于上海纺织集团把品牌纺织品生产及贸易作为核心业务之一,所以,服装营销专业与其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双方能够达到共赢。因此把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作为学校本科生联合培养的基地

(二)定管理部门

为了更好的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活动,服装营销专业成成立了以服装营销学科带头人为中心的服装营销专业管理机构,同时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成立了以副总经理中心的企业管理机构,服装营销专业委派专门的老师作为双方沟通交流的纽带。这样本科生的联合培养的管理部门确立下来,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营销专业和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联合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定协调机制

为了更好地落实服装营销联合培养的工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营销专业负责人牵头成立了联合培养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服装营销专业负责人和相关教师。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也成立了以副总经理为中心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三枪、海螺等品牌经理。

(四)定培养经费来源

经双方协商,双方培养经费按照如下方式划分:前三年服装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学校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培养经费由服装营销专业承担;第四年部分服装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进行,公司给服装营销专业学生一定的交通费和餐费补贴,毕业论文的如果根据公司业务需要进行设计,公司提供一定的毕业论文费用,如果需要在公司住宿,公司协助解决。为了提高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导师的积极性,学校服装营销专业为公司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提供课时费补贴,规定校外导师享受校内导师同等待遇,足额发放导师津贴。

(五)定培养场所

前三年,学校服装营销专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实验场所。第四年,为了给联合培养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给学生专门配备了工作室,满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的需要。为了给联合培养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上公司承诺其下属公司和研究所的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申请。

(六)定招生和培养计划

为了更好地开展服装营销联合人才培养,服装营销专业在时根据上海纺织控股集团需要确定联合培养的学生占整个招生人数的1/10,以后根据招生人数、公司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服装营销专业培养计划制定时,要求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的人员参与,把企业的需求纳入培养计划中,按照企业的需求专门开设一些课程,为企业服装营销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三、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全程参与机制

为了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顺利实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建立全程培养机制:

(一)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全程参与服装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全程参与服装营销专业招生、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梳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实习的全过程。确定服装营销专业的招生人数和企业学生的数量,根据企业需求完善服装营销专业培养计划,按照企业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企业课程内容,部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企业实际结合,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争取留在企业工作。

(二)订单培养模式的建立

由“批量培养模式”逐步过渡到“订单培养模式”。根据联合培养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让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人员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改,参与本科生教材的编写(特别是前沿课程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方向的选择,最后就业指导和协助落实工作岗位。切实做到培养本科生的能力贴近社会,贴近企业。

(三)校内副导师制度的建立

考虑到本科生培养具有“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和规范,学院为联合导师配备副导师。由于校外导师对本科生的校内情况不熟悉,为了防止“实用主义”倾向,保证本科生培养的毕业论文学术质量,学院为每个企业联合导师配备了一个校内助手,他们一般都是年轻博士,在学术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特别熟悉本科生培养的校内流程。在前三年学年校内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中,作为学生和企业导师沟通的纽带,定期的组织学生和校外联合导师见面交流,一方面提高了副导师的实践能力,也给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帮助。在于企业联合导师沟通过程中,由“校内”到“校外”,有学生到副导师再到合作导师,沟通更顺畅。学生在联合培养基地毕业设计期,企业导师负责实验指导,校内导师负责学术规范方面的指导。在沟通过程中,由“校外”到“校内”,由联合导师到学生再到副导师,确保整个毕业设计数据真实准确且具有学术性。

四、小结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支撑条件建设为服装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场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全程参与机制则为服装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内涵和保障。支撑条件建设和全程参与机制二者相互结合,一方面为满足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营销学生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乃至社会提供了符合要求的服装营销专业人次。学生、高校和企业达到了三赢的局面,为服装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简介:曲洪建:(1979-)男,山东烟台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公司综合部负责人岗位职责(收集2篇)
  • 下一篇:设备主管工作职责(收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