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研究意义
(一)专门人才需求现状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陆续新增了300余所本科院校,其中很多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出路不能“再版”传统本科模式,而是要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大众化”、“应用性”领域寻求发展空间。现在我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200万不可能把他们都培养成科学家、教授这样的学术性人才,因此,要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要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实施多样化的办学实体。
(二)本科应用型人才概述
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次,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来理解。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以实现与企业对接为目标
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实实在在掌握能与日后工作对接的本领。同时赋予实习基地与企业对接帮助学生就业的功能,尝试“把需要工作的人转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的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加速就业。
(二)以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等因素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不盲目追风,即跟在研究型高校后面,追求“高层次”;不“错位经营”,把握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因此,在培养规格上,不是“精英”型,应为“大众”型,即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随着发展需要,适量培养研究生;在培养类型上,不是“研究型”和“技能型”,应为“应用型”,即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社会需求,面向社会服务,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由原先的从属关系变为如今的服务关系。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素质教育为基石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训练自始至终贯穿学生培训的全过程,特别强调学生有意识地自我提升职业能力。一方面通过入职教育要求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目标驱动调动学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努力为实验室创造接近真实的企业开发物理环境,以及按照企业制度和规则建立起来的管理环境,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学生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在就业导向下,校企合作要求学校、企业共同实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企业侧重于实践知识技能的培养。其特征为“教育三要素、学课堂”。三要素为学校、学生、企业,二课堂为学校课堂、企业课堂。
(三)以创业教育为特色
创业型人才是在就业型人才基础上的更高级人才,是对就业型人才精神内涵的升华。一般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实际就是就业型人才,也就是教育的制度和内容都是围绕某一类社会工作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来展开。这样对就业型人才的狭义理解要求大学生对外部环境做出削足适履般的自我调整,很少考虑大学生对社会环境主动适应的问题,即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开创才能,对社会环境加以改造。这种狭义的就业人才观在劳动力不足的条件下,对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益的,一旦劳动力供过于求,这种就业型人才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确立以创业教育为导向,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情况下,要处理好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创业教育或者说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对原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就业型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升华。
【摘要】“应用型人才”这个在教育领域里的概念已经谈论了很多年了,然而,人们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只是偏向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十后,书记对于新一代人才的培养,指出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审美和文化修养。由此,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就观念需要更新,是人才培养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格培养;大学精神
这是第一次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网络培训,经过几天的学习,自己对于高等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对于“应用型人才”也不像以前理解的那么狭隘和肤浅了。结合自己学校现在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粗略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这次学习中,对于“应用型人才”这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社会对人才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在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而现在的三本院校,也就是民办或独立院校,加在这两者之间,在学术研究方面,肯定比不过普通高等学校。因此,三本院校的培养目标就定位在了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面,但是它和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些许差别,它是四年制大学,比高职多了一年。三本学校应该在这多的一年中,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人才,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之前的思想,即认为“应用型人才”就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这样的观念思想有点狭隘,我们看看耶鲁大学的校训“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这句话就涵盖了应用型人才的真正含义。应用型不仅表现在生产中,它应该更多的表现在生活中。社会上一直高唱:高等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之独立人格。结果为了就业和职业,我们遗忘了高校培养的真正价值所在。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他们所从事社会生产没错,但是社会生活也时时刻刻和他们相连,比如说人际交往、独立生活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是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应该培养之重要目标。然而,现在学校都瞅着就业,只想着怎么在中国这种传统的理论学习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却忽视了人格培养等等综合素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