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0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明显改善,我区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新闻出版、电影电视、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娱乐、文化信息、艺术演出、工艺美术、会展广告、文物博物、动漫游戏等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门类,并衍生扩展到国际文化贸易产业、县域经济文化产业、社区文化产业、基层文化产业等领域,文化产业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要推动力。
(一)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2002~2006年,广西新闻出版业总销售收入263亿元,占同期广西gdp总量的1.52%;上缴税费总额19.76亿元,约占同期广西财政收入的0.94%。2007年广西新闻出版业总资产82亿元,净资产43亿元,行业总产值89亿元(占全区gdp的1.51%),销售收入6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9亿元。我区新闻出版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若干指标在全国位居前15位以内,在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位居前列,一些出版品牌在全国享有知名度。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中,广西在所有6个奖项中均获奖,获奖总数10个,居全国前列。接力出版社的低幼类图书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学术人文类和珍稀文献类图书初具品牌效应。
(二)以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为主力军、民营社会资本共同投入文化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据统计,目前自治区20多个国有文化产(事)业单位与社会投资有不同的合作,综合实力得到了增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漓江刘三姐歌墟、XX市的八桂大歌等各市的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都采取了共同投入的办法,使文化产业的主体不断地发展壮大,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吸引了著名导演张艺谋、张继刚等国内外最强大的创作队伍和著名专家来广西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同时,我区还出现了梅帅元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
(三)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2004年印象刘三姐和愚自乐园入选文化部命名的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八桂大歌分别进入了《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2007年广西桂林五通三皮画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命名为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典范。该项目自2004年3月20日正式向国内外演出市场推出以来,经过3年多的运营,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400场,观众达260多万人,票房收入上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我区成功整合了自治区、市、县三级广电网络,2005年结合村村通工程,将网络整合延伸到乡(镇)、村,形成了网络营运新体制。2005年2006年顺利地完成了国家交给广西的有线数字电视整省(区)整体转换试点任务,广西成为全国第一家整省(区)完成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省(区)。通过网络整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开发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底全区有线电视传输干线网总长6万多公里,比2003年初增加近5万公里。目前,全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50多万户,成为中国最大的数字电视网。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广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十分优越,当前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理论支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推进了广西电影制片厂、接力出版社、广西新华书店的体制改革,为这些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解除了体制的束缚;制定了《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整体规划,使产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自治区政府设立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了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构筑了一个便捷的国际大通道。
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今年上半年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制定了出版业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三年内(即2010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打破地域、行业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市场格局,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我区产业发展面对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要完成中央的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时不我待。
现在全国已成立了出版集团25家、发行集团20余家、报业集团40多家,不少省(市)还成立了文化演艺集团。以出版集团而言,全国仅新疆、宁夏、内蒙、、海南、福建和广西等少数几个省(区)未成立出版集团;全国有17家出版集团和所有发行集团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大多数省市在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诸多突破。上海、北京、辽宁、广东、浙江、江苏、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山东等地的文化产业乘改革东风迅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对全国24家出版集团做了调查,其中17家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集团公司平均总资产增长66.2%,利润总额增长25.3%,最多的翻了三番;而7家未改制的出版集团,平均负增长43%。全国近40家报业集团完成了事企分开,发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和跨地区经营形成了新的格局。9家改制到位的出版、报业、发行集团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初步确立了战略投资者的地位。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兼并、联合崭露头角。江苏新华兼并海南新华,江西出版集团兼并中国和平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并入深圳发行集团,拉开了国有文化企业兼并、联合的序幕。文化产业集团上市融资的政策壁垒已经打破,一批文化产业企业正排队进军资本市场。上海新华传媒、四川新华文轩、辽宁出版集团已在大陆和香港成功上市,重庆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等也已获批准,即将上市。不久的将来,若干巨型文化产业航母将应运而生,跨地区兼并、联合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出版业外,文化产业的其他领域也在酝酿改革,一些地区和一些单位正在试点改革。演艺业的改革在一些地区取得成功,北京儿艺、江苏演艺集团的改制,为演艺业找到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文化演艺业的改革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广西文化产业正面临转折,产业的规模和实力与一些兄弟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缺少上规模、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创意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层和相关层水平不是很高、竞争力不强,产业在加快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体制、机制与产业发展要求不适应,改革步伐亟待进一步加快。广西是目前全国极少数几个未成立出版集团的省(区)之一。改革先行的省(市),资源得到了优化重组,产业正在向现代企业转轨。我区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接力出版社、广西新华书店集团、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广西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改革还不彻底。当前,我们有限的资源还处于分散状态,集中度不高,体制、经营管理机制改革没有到位,企业缺乏活力,已成为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偏小,结构单一,核心竞争力较弱。目前,广西文化产业的大多数单位除传统主业之外几乎没有辅业,缺乏多元化发展战略。就主业来看,其结构也不够合理,比例失衡,适应性差,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低水平重复的产品较多。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层和相关层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核心层,而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和利润大部分来自这些层面,这就导致我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较慢,增加值偏小。据测算,目前我区文化产业产值只占全区gdp的3%左右,而同期,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文化产业产值都占gdp的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创新型人才匮乏,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导,其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广西是经济后发展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不足,尤其缺乏具有创新精神、战略眼光、学术魄力和文化品位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有特长、擅策划、洞悉市场、熟练掌握文化产品营销运作技巧的编导、经营人才。一方面,受体制、机制和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广西文化产业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现有的人才也面临流失。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扶持措施有待强化。广西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底子薄,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扶持。与兄弟省(市)相比,我区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有限,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完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要以打造品牌项目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整合文化资源配置;要以政策为保障,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努力把广西文化产业建成广西的支柱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一)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领导机制,实施部门联动发展战略
1.建议加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与政府相应行政决定程序的衔接。文化产业涉及新闻出版、文化、广电、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海关、旅游、教育、发展改革、国土等诸多政府部门,但现在这些工作职能主要是由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来承担的,由于领导小组不具备行政职能,其决定往往落实不到位。因此,需要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加大协调落实力度。
2.建议采取部门联动的方式打造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资源分散在各相关领域,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要做强做大这些产业,需要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进行整体规划,并协调各组成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具体的协调机制,是由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还是政府办公会议来运行,需要进一步明确。
3.建议完善新闻出版、文化、公安、海关、工商、信息产业、综合治理等部门的执法联动机制。实现文化市场群防群治,探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
(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实施力度
2007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第五部分对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部署。
1.建议自治区政府专门制定一个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从广西文化产业的资源和特有优势出发,对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目标进行研究论证,按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对产业发展作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划。在规划中应进一步明确广西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部门和类别,特别对创意产业、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作认真研究规划,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总量、增长速度提出指导性的要求。同时,对广XX区域文化产业进行规划,对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原则性要求,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扩大文化产业的覆盖面,打造若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实验区,打造文化产业基地,作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增长极和领头羊。
2.建议制定一个符合广西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指南,作为指引投资发展和宣传的实用手册,使规划能切实得到实施。
(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企业集团的组建
根据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结合我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加快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推进集团化建设,整合产业现有资源,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有关部门的督促力度,尽快解决改革的难点问题,加快推进文化企业集团的组建工作。
1.建议组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加快推进广西出版总社本部及其直属各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以改制后的出版总社为母体,整合其所属的7家出版单位、3家印刷复制企业以及广西出版印刷物资公司,组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并按《公司法》的规定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制度。在组建集团的同时,着手进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争取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集团的组建挂牌工作,这样可以享受连续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成立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利于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使国有资产发挥更大效益;有利于出版与发行的有效衔接,打造完整的出版产业链,共同开拓市场,合力推动我区出版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增加出版经济总量,增长出版经济实力,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我区出版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2.建议完成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2004年,在原自治区新华书店、自治区外文书店、广西图书进出口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四年来,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并未完成,与兄弟省市相比,已经明显落后。完成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可以提高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成本,避免重复计税;可以提高融资能力,发挥品牌优势,有利于优化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3.建议组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日报社现在拥有七报三刊一网站,还有一个现代化印务中心,已具有集团架构,组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条件已经成熟。可按照一媒体一公司、两分开一本账的模式,成立传媒集团。集团按照两分开的原则,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由自治区政府出资、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作为出资代表人。集团公司由自治区政府授权经营,负责传媒集团的资产管理和国有净资产保值增值,具体管理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及非时政类报刊的经营性资产,并逐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集团组建后,将更好地整合我区的传媒资源,推进我区传媒业的深化改革,促进党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4.建议组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该出版社已列入了全国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试点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集团将是全国第一个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自我裂变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出版集团。组建此集团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投融资渠道,同时可以尽快享受到国家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该出版单位尽快做强做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协调,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的保障政策
1.建议明确企业集团的出资人和资产监管人。最近中央文件对此已有明确规定,应尽快按中央规定规范已经改制和正在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监管人,以利于企业进行工商登记和开展正常经营,为今后资本运作提供规范的制度和法律条件。
2.建议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我区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政府应协调财政和税收部门,按照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出版物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优惠政策,免征企业所得税。建议协调自治区有关部门,落实我区印刷复制单位享受增值税等税种的优惠政策。
3.建议鼓励和支持改制企业实行灵活的分配政策。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建立后,分配制度不应再按事业单位的规定来操作,政府应支持企业实行灵活的分配政策,企业主要领导待遇由企业监管部门确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由企业自主确定。
4.建议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实施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并将其纳入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设范畴,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学科,聚集和培养小而精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和新闻出版人才。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加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发展运行规则、复合型的文化行政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名作家、名艺术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和高素质的出版家、理论研究专家。二是实施文化艺术优秀人才奖励制度,重奖突出贡献者,对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人才,由自治区政府授予荣誉称号。三是增加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并且监督好这项资金的使用。
(五)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投入机制
1.建议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培育和投入,因此建议:第一,对转企改制新组建的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政府适当补充国有资本金,以消化企业集团的部分改制成本。对效益前景好的重点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制作、网站建设项目,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或贷款贴息。第二,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可参照江苏省的做法,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市县财政也相应安排适当额度),并逐年按gdp增长比例增加额度,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投资参股、有偿使用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投入产出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注重择优扶强,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注重扶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一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团队,提供有利于文化人才培养成长的平台;注重从获奖扶持转向获利扶持,大胆尝试拨改投、拨改股等扶持资助方式,促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自我造血功能。
2.建议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自设立以来,扶持了一批重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础建设项目,涌现了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优秀文艺作品和出版物。今后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应按年做好使用计划,并及时安排到位;扶强不扶弱,不搞平均主义,要扶持真正值得扶持的企业和项目,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
3.建议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融资与合作。文化产业企业要发展,需要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吸引多元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政府应支持、鼓励和帮助文化产业企业以联合、连锁、融资、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拓展企业的辐射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境外企业合作,利用境外资源和资本为我们服务。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难题。当前,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契机,加大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建议自治区政府将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列入中国东盟博览会招商项目。
(六)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企业
文化产业要做大,需要有民营资本加入。国内很多做得成功的文化产业项目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目前,我区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仅有印象刘三姐等个别品牌,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竞争力不强,缺乏规模大、在同行业中排名靠前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发展我区的文化产业民营企业,需要进一步放开搞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企业。除国家明令不能进入的,其他所有文化投资领域均向民营资本开放,在准入条件、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产业企业从事文化产品出口和对外文化交流,参与政府文化项目采购和招投标。
**街道地处**中心城区,以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王**先生的名字而命名.其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既有风景秀丽的龙泉山等自然山水文化,又有底蕴深厚的王**等历史人文文化,是**市的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街道党委、办事处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增强文化发展"软实力",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星火燎原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目前,**街道有文化机构9家,其中影剧院2个,博物馆2个,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群艺馆2个,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各类文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265家,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32家,歌舞娱乐场所22家,国有书店及个体零售书店15家,书报亭26家,文化用品生产销售和印刷企业170家.20xx年,文化产业社会性总投资达4500万元,主要有**188文化创意园、奥斯卡影院、歌库量贩式ktv、维多利亚娱乐会所等.现有文化相关行业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20xx年,**街道文化相关行业产值约7亿元,约占街道工业总产值的4%.
2.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街道文化产业层次全、门类齐,三大层级体系基本建立.有以奥斯卡影院、龙山剧院、**博物馆、名人馆、王**故居等为代表的"核心层",以**188文化创意园、**书城、颐高数码等为代表的"层",以大丰影视、舜康玩具等为代表的"相关层",三个层次中都有行业标杆企业,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培育和管理,形成了多格局、多体制、多种类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和以图书、音像、电影发行、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尤其是在阳**路、胜**路,文化企业密度不断上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开张的企业投入大,档次高.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大.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投入的加大,街道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188文化创意园的建成,王**故居、**博物馆、名人馆的相继开放,还有奥斯卡影城的引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强大后劲.
3.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贡献.一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让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目前我们街道的三产增幅高达23.1%,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辖区内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项目和层次不断更新,为街道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三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技术及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城乡群众的旧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同时,胜**路、阳**路等主要街路两侧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改善了街景设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街道文化服务的规模和档次,让城市品味和形象显著提升.
二、**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百色市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20*年,百色市生产总值完成349.42亿元,增长15.4%;财政收入达50.*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752元,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2465元,增长16.8%。在各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百色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为百色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努力打造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全力推进全市农业科技发展
*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等国家六部委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是*唯一的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年盛产粮食、蔬菜、芒果、香蕉、甘蔗等作物,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大面积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全国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中国“芒果之乡”、全国“双高”糖料和超级稻生产基地、西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年国家科技部、*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部区会商”制度,把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列为“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基地”。20*年12月,科技部授予*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具备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培训、推广、交流和服务等多种功能区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成为了面向亚热带、面向东盟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以铝工业基地为平台,全力打造百色市特色工业体系
按照*区党委、政府做出的把百色建成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近年来,百色市全力打造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实施千亿铝产业工程。围绕铝电、矿电、煤电、林纸结合的工业发展路子,以技术支持产品创新为核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来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攻关研究,解决电解铝生产和铝材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目前,全市氧化铝产能90万吨,电解铝产能40万吨,铝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近四分之一,铝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三)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夯实科技进步基础
百色市政府20*年制定了《百色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按市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额度来安排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设立科技经费专户,由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统一管理。20*年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预算数额达925万元,目前已全部到位,比20*年的50万元增加875万元,提高17.5倍。
(四)“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全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百色市科技工作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公共安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几年来,全市下达社会发展科技项目138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
(五)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成果
20*年以来,在科技部、外交部的支持下,百色市先后举办了5期“亚热带果树栽培技术国际培训班”、1次“中国*百色亚热带现代农业技术研讨会”、2次“中国—东盟亚热带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百色)论坛”,共有130名东盟国家政府农业官员、专家学者参加活动。与东盟10国、日本、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20*年12月,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被科技部授予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科技部在*设立的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二、考察百色企业基本情况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百色市铝、锰等重点产业的3家企业,听取企业情况介绍,了解企业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今年金融危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百色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百色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年12月。是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和铝土矿资源,专业从事铝工业产品开发、生产的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企业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百色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企业旨在以建设氧化铝、电解铝、以及铝的深加工产品为目标,逐步形成铝工业产品的综合生产加工能力,成为具有联合生产能力的现代铝工业企业。
(二)*信发铝电有限公司
*信发铝电有限公司是山东信发铝电集团为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在百色市靖西县建设的一家大型集团化企业。公司创建于2006年,投资168亿元,职工6000余人,是一家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电解铝、碳素、铝塑扳、合金棒、汽车轮毂、铝扳、带、箔、铝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首期完成总装机容量3×155兆瓦,年发电能力30亿千瓦时,供热460万吨,年产电解铝16万吨,氧化铝160万吨,碳素20万吨,铝塑扳年产144万平方米,合金棒年产20万吨,汽车轮毂年产200万套,铝扳、带、箔6万吨。预计实现利税50亿元。公司积极推进集团化战略,充分围绕“热、电、铝、板、块、粉、加工”七大产业做文章,走热电联产,铝电联营,铝粉配套,汽板结合,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自身热能资源优势,形成热电平衡、铝电双赢的最佳产业模式,该产业模式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铝行业的最佳生产模式之一。
(三)*靖西县一洲锰业有限公司
*靖西县一洲锰业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锰产品的企业。公司依托*丰富的锰矿资源和能源优势,投资2.6亿元,是集科、工、贸及采矿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8人。占地23万余平方米,年销售收入5亿元,拥有四条电解二氧化锰生产线,年产电解二氧化锰3万吨,主要产品有电解金属锰、无汞碱性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普通碳锌电池用电解二氧化锰、锰酸锂制造用电解二氧化锰、天然放电锰粉。从20*年开始,公司又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拟建年产3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一期1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于已于20*年8月份正式投产。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公司拥有三个自主开采的矿区,锰矿石储量1000万吨,可满足企业60年生产需要,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通过座谈和考察,调研组了解了百色市科技工作和企业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百色市科技发展不够均衡,石山区县份仍比较滞后。构造申报项目能力还比较弱,工业科技项目还比较少。企业构建研究开发项目意识不强,对科技项目申报信息了解不够。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对科技信息的掌握不对称,有待进一步引导。
(二)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百色还是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科技经费投入不多。此外,由于各市、各县(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不一致,存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不规范,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
(三)科技人才奇缺,产业管理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百色全市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仅为158人,比全国和*平均分别少84人和7人。“十五”以来,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人才流入量每年以4.36%的速度递减,而人才流出量每年以7.83%的速度递增;二是市属科研院所流出的人才具有高职称的占62.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0.8%,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而流入的大部分都是大中专毕业生;三是全市大专以上毕业生回百色与招生回率仅为20.4%。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人才、技术缺乏,产品研发链不长。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研发加工人才缺乏,产学研结合尚待加强,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合作不紧密,企业的技术开发普遍极为薄弱,无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加工业担当快速发展的重任。
(五)铝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发挥。目前,百色市铝产业的铝电解和铝深加工薄弱,产业链不配套,发展滞后。预计20*年底,百色市氧化铝产能将达500万吨,电解铝产能73万吨,而铝加工产能仅15万吨。三大氧化铝企业已建成,但电解铝没得到配套发展,只能成为原材料的供应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限制,产品单一,高附加值铝加工产品产量极少,与需求差距甚大,向制造业延伸等尚待加强。此外,由于电价高、产品价格下跌、交通运输滞后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也影响了铝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六)铝、锰工业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在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中,排污多、耗电大,环境保护和节能任务越来越沉重。锰矿的采、选、冶都是重要的污染源,在发展锰业的同时如何抓好环保治污工作,是关系到锰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影响铝产业发展。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构成负面影响。随着全球股市的重挫,国内金属市场也深受拖累,国内铝价下跌。我国铝产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领域,生产经营在一定时期内陷入困境,行业亏损严重。据统计,1-8月份,国内电解铝产量893万吨,同比增长11%,电解铝消费量849万吨,同比增长8%,产量增长超过需求增长3个百分点。根据统计,1-8月份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925亿元,同比下降3.7%,氧化铝和电解铝在内的铝冶炼行业利润下降了41.8%。期货交易铜铝金属相应跌至*年底以来的低点。如铝锭今年最高峰价格是2万元/吨,而当前跌至13800元/吨左右。国内10月底价格在13500-14000元/吨区间。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当前铝型材产业将进入调整期,小型加工企业将无法承受铝锭价格波动与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而不得不停产或倒闭,大中型企业将凭借品牌与资本优势,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调研组在考察期间看见铝厂大片堆积在厂区内的待售铝锭,深刻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给铝生产企业带来的压力。
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百色市科技工作、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技术需求的采集工作,帮助企业收集科技信息,协助企业构造科技开发项目。围绕加速发展铝产业,下大力气打造*千亿元铝产业工程目标,特别是加强铝加工这一薄弱环节,为百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扩大对外交流,拓展科技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区内、国内和境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重点产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线,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合作攻关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制定实施引进人才、留用人才政策。加强企业和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人才,依靠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留住人才,要从人才引进、科技投入、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适合百色发展的相应政策,扶持铝等重点产业的发展。
(四)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铝、锰产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与应用,重点解决铝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研发铝工业下游产品,进一步形成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根据铝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可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节能降耗和减排环保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铝材产品品质。
一、**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六、“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一、发挥优势,在整体推进中创建新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善用土地治理资金,巧用产业化财政资金,活用民间和金融资金,以扩能增效为主要目标,大力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建设,创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值增效。
1、传统农业与现念互补。农业产业化发展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却在种养方式上有回归传统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万载县顺潮流、赶趋势,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战略决策,通过不施化肥、农药等传统耕种方式,已建立4.3万亩有机转换认证基地,2008年将达10万亩,经欧盟、美国、日本等认证的产品达16个,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为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不断注入现代管理经验和技术措施,通过引进三源、青叶、锦江等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达到年加工各类有机果蔬19820吨,实现产值30420万元,出口创汇3700万美元,农民人均增收320元。
2、优质品种与高端产品并重。从养殖业角度看,有优质品种未必能养殖或生产出高端产品。因此,高安市从肉牛育种、养殖、加工等多个环节入手,育养并重,加销并举。一是培育以高安黄牛为基础的优质品种,配建20个人工授精站点,全面改良全市的肉牛品种;二是通过设施农业基地、牧草良种基地建设,使全市肉牛年出栏稳定在10万头左右;三是引进上海元盛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高安,其生产工艺和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上乘、高端,主打产品远销上海、香港、沙特、约旦、日本、欧盟等地。
3、单一平台与多重目标共赢。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这个平台,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土地治理项目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产业化项目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近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3675万元,扶持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资金12895万元,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粮、企业增效、干部增光的多重目标。樟树市积极推行“猪—沼—药—果—菜”模式,提出了“以药兴市富民”的发展思路,把生态治理、保护与发展药业有机结合起来,全市种植中药材16.8万亩,形成了20余片千亩以上连片中药材基地,药材品种发展到10多个品种,形成了“山上建银行,山下筑粮仓”的良好局面。
4、简单复合与梯度开发集聚。为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从1999的开始,根据各县、市、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了以药材、油茶、果业、大米、有机农业等九大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了“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对部分发展快、规模大的产业实行了“一县一业”或“多县一业”的扶持政策。通过这种简单的复合,基本达到了产业集聚的目标。如万载、宜丰、铜鼓对有机大米产业进行了联合开发,形成了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带。同时,在产业归集的基础上,以省、市级龙头企业为纽带,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综合开发,如以青龙高科、万华科技为龙头的高新科技企业对油茶的精深加工,极大地推进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企业的集群效应和产业的集聚效果。
二、以点促面,在动态管理中确立新体系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到现阶段为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采取的对策,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公共财政扶持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以项目为载体和抓手,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逐步建立起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及管理的新体系。
1、以前期工作为主攻点,实行课题化运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与否是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为使我市产业化项目在申报时更具竞争力,如申报科研课题般程序,以严谨、科学、规范的运作方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做好项目库建设,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通过项目指南和信息,及时搜集和整理符合农业综合开展产业化政策的项目充实到项目库内,使项目库长年保持足量的备选项目;二是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水平和可研报告的质量,要求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国家有关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为使项目更切合实际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原则上要求可研报告的编制实行资质准入制度,使可行性研究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三是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评审,要求在评审过程中,对项目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市场竞争能力、项目经营管理水平、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并以此确定项目能否申报立项的首要条件。
2、以规范实施为关键点,实行动态化管理。认真组织项目的规范实施是充分发挥项目长久效益的重要环节,一是要求有资质的单位认真组织编写项目实施方案及扩初设计确保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及操作流程等各个环节能做到规范合理。二是严格执行“实施方案专家评审制”,我市农业开发产业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扩初设计全部委托市人才委员会专家组评审,专家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实施方案中的工艺流程,投标方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开发办再根据专家意见对实施方案进行批复。三是参考土地治理项目的“四制”做法,对项目建的设中的工程建筑、设备采购等实行招投标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特别是财政无偿资金实行审核报帐制,对建筑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产业化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同时也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为项目建后经营发挥长久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以狠抓落实为切入点,实行科学化考评。为克服“重申报、轻建管”的通病,我市狠抓了产业化项目的综合考评工作。一是狠抓资金到位,包括财政有偿无偿资金的到位以及单位自筹资金的到位,确保各方资金如期足额到位。二是狠抓建设内容的落实,确保工程数量、质量与计划批复一致,切实实现开发目标。三是专门出台了《市农业综合开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办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尽职尽责,确保项目资金不外流,开发任务不打折。四是在市委、市政府及开发系统内部综合考评中将产业化项目建设任务及效益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不仅开发部门绷紧产业化项目建设这根弦,而且县、市、区党委、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丝毫不敢懈怠。
三、主动转型,在把握方向中实现新转变
产业化建设按与时俱进的要求,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和边做边改的过程,实践在发展,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过去,我们在产业化建设方面还是围绕传统农业的框框徘徊,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过不断应用新观念、新思维、新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进程得到改善和加快。
1、从单类项目向双类项目结合转变。产业化项目建设初期是实行单一的项目建设,产业化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结合不紧密,为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按省办提出发展主导产业的要求和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在年度土地治理项目计划安排上和产业化项目申报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带动龙头企业、外商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土地治理项目区,使之形成农产品种植基地和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达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收的共赢目标。
2、从发展一般性项目向做大产业转变。在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建设中,全市每个项目区一般只安排一个多种经营项目、且资金额度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模效益的发挥。自国家及省调整产业化项目政策后,我们及时组织人员考察和精选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好,增收潜力大的产业重点扶持。在计划安排上不按县、市、区平均分配资金,而是以产业发展所需,集中投入和使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3、从松散粗放型管理向集约科学型管理转变。在对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管理初期,我们注重的是有偿资金的合同管理和回收管理,而对其生产经营方面基本属于放任状况,经过几年的累积,有相当一部分项目亏损甚至倒闭,造成到期有偿资金回收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在政策充许范围内,经常会同财政部门从服务的角度参与项目经营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搞活经营,规范管理,保持长久效益。
4、从为偿债申项向为产业发展争项转变。由于选项不准及市场变化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困扰,部分项目有偿资金形成呆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市区一方面不希望新项目立项后变成死项目,另一方面又担心没有新的项目资金注入,难以偿还到期资金,造成财政部门“惜放”和开发部门“怕放”的两难境地。自国家核销部分有偿资金呆帐后,为县级开发与财政部门解决了后顾之忧,腾出资金和力量,将产业化项目资金集中扶持油茶、肉牛、三水、药材等九大主导产业,目前各县、市、区已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雏形。
5、从被动应付向积极争取转变。过去个别县、市、区对产业化项目申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项目申报材料简单且申报准备时间不充分、不及时。通过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和不断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方式,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和粘合作用,逐步形成了目前争先恐后争产业化项目及资金的良好态势,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开发部门积极争项目,企业及项目单位无动于衷的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而且通过产业化项目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对加快我市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四、放眼长远,在工作实践中调整新思路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项目及资金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的管理,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产业化项目建设的前瞻性研究,及时发现、思考和总结项目实施及管理运行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新建议。
1、产业化项目扶持重点应根据市场及时调整。按国家农发办出台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指南》及相关政策,对部分产业实行限报。如生猪养殖业根据今年的市场行情,各地对生猪饲养项目申报积极性非常高,我市上高、高安、樟树等县、市有良好的养猪传统及经验,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对此类项目的申报只有放弃。建议及时根据国家鼓励政策及市场供求状况调整扶持政策。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模糊。农业产业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的参与,虽然国家农发办要求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扶持,但在政策和具体措施方面无明确指导意见,如计划如何申报、项目如何实施、资金如何使用,没有统一、规范、明确的制度和办法,致使各级开发部门有扶持意愿,但无从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