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小伙伴知不知道一个道理,当我们想清晰的认识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去实践,去体验才能真正的明白,下面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出真知作文600字,供大家进行参考和阅读。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社会实践的脚步近了……”在我们班同学自行改编的吟唱中,我们全班人都翘首以盼的社会实践终于到来了。带着激动、兴奋、期待、紧张等种.种复杂的心情,我们踏上了这次社会实践的旅程。
篇
最近听说一个故事:青蛙向鱼儿讲述陆地上的新鲜事儿,鱼儿将人理解为用尾巴走路的鱼,将小鸟想象成长了翅膀的鱼……
这其中,鱼儿将自己已有的经验联系到人和小鸟身上,虽十分形象,却与真正的实物相差甚远,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有一次放学回家,发现家中多了一盆颜色鲜艳,外形奇特的植物。我歪着满是问号的脑袋对着这个新鲜事物,仔细研究起来。看着那一个个淡紫色中间中空外表圆滑且有盖子的葫芦状的东西挂在一株绿色植物的藤蔓上,我不禁好奇的问妈妈:妈妈,这东西是不是植物喝水用的啊?”,妈妈被我的这一番问话逗乐了道:这植物呀叫猪笼草,看见那一个个挂着的,像小灯笼似的杯装物了吗?它们都是用来捕捉虫子的,灯笼草爱吃小虫子哦!”什么?植物还能吃虫子?根据我的经验,能吃虫子的应该都是长有牙齿的才对呀!不然怎么咀嚼呢?
妈妈似乎看出了我心中的困惑,耐心地讲解道:这植物很特殊,别看这一个个小灯笼,外表十分光滑,里面可大有玄机!笼子底部会自动分泌出像花蜜一样带有甜味的黏液,它会吸引小昆虫前来,当小昆虫停在杯子边缘寻找香甜味儿的发源地时,往往会一不小心失足滑下去,结果就会被黏液粘住腿脚再也爬不上来,慢慢的就会把它消化掉再转化成养料,猪笼草就是靠这个特殊的本领赖以生存,如果你想试试就去捉只昆虫来。”
我听罢迫不及待的从外面捉来只小蚂蚁,将它放在猪笼草的边缘。只见它刚接触到小笼子的边缘,以乎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它,它不停的在笼子”的边缘转圈圈,最后脚下一滑,一头栽进笼子里。我小心翼翼地把笼子盖拨开,以便观察,只见蚂蚁周身被一层液体包裹,他拼命挣扎,却丝毫没有用,越挣扎被粘的越牢。过几天来看,只见杯底”只剩下蚂蚁的前足了。原来猪笼草真的如此神奇。
我想感谢妈妈,是她改变了我根据微薄经验就妄下定论的坏毛病,耐心地为我讲解分析,并让我亲身做出实践,来探求其中的奥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探求新生的事物。
从此猪笼草就成了我们家一件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点缀着温馨的家,驱走并吞食蚁虫,给我们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它更是一件纪念品,我用它篇
暑期,我在人民少年网上读了一篇文章——《知行相资以为用》。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在书店买了一本书,试图学习炒鸡蛋的事。这道看似简单的菜,宁宁却失败了好几次。我从中明白:对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实践也同样不可忽视!无论做什么,只有尝试过,才能判断事物的真理。我之所以能如此感同身受,是因为我在学习中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一次数学课,老师让大家解一道难题,同学们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同桌拿起笔,在纸上刷刷”地写着,眉毛皱成一团。许久,他抓抓脑袋,感慨道:太难了!”他可是我们班的数学达人”,连他都解不出来,我可以吗?虽少些信心,但我还是决定试试。用一根3米的绳子拴住一只身长1。5米的羊,旁边有一块边长是8m的正方形草地,羊能吃到的草的面积是多少?”读完题,我的脑中全是乱麻。我静下心来再次审题,发现边长8米”是没用的信息,羊的身长也是没用的。我埋头苦算,把绳子的长度3米”这个无效信息也去除了。兜了一大圈,原来是出题者给我们挖了陷阱,这道题目只需简单地计算面积即可,用上公式,我马上算出了答案。如果当时被难题”吓倒,不试一试,或许我永远也解不开它,更不会明白其实难题”并非真难。
实践不光在学习中举足轻重,在生活中也一样。
我酷爱打篮球,但进球率很低。我常在电视上看球赛,学习投篮的技巧。原地投篮时,两脚要前后自然开立,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重心落在两脚之间。理论知识我背得滚瓜烂熟,可一到球场,球却不听使唤了。我按照投篮的技巧投了几十次,仍只能进几个球。我发现拿球姿势很重要,我把五指张开,掌心空出,用指根及指根以上部位触球,增大对球的接触面积,球的稳定性提高了,球的出手方向也更好控制了。我不断地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调整投篮姿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进球率竟接近百分之九十。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今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就应该多实践,多练习,多参加社会活动,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快乐!
那天,烈日当空,太阳炙烤着大地,万物似乎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也都无精打采,睡意朦胧。熟悉的铃声奏响。我想一定又是老调重弹——上语文课。
出人意料的是,老师手中不是拿着教本,而是拎着一个袋子,她漫步到讲台,快速从袋里掏出一个马铃薯和一根吸管。这是做什么?”我自言自语。不言自明,肯定又是做实验喽!”班上的快嘴”小文喊道,老师会心一笑,同学们立马精神抖擞起来了。
老师郑重其事地说:你们猜猜这根吸管能穿透马铃薯吗?”机灵的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怎么办呢?老师动手试试吧!”一个孩子急切地说。于是,老师又叫我们想想办法怎么才能穿透,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说用手堵住吸管一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劲往下插;还有的说……同学们的点子五花八门,该选择谁的呢?
一场激烈的舌战之后,老师右手拿着马铃薯,左手紧握吸管,大拇指吃力地按住吸管顶端,咬紧嘴唇,奋力一按,马铃薯刺穿了,教室里随即响起一阵掌声,因为吸管底部插在了马铃薯上,手指按住另一端,吸管内处于真空状态,其力量大极了,所以刺透马铃薯是没问题的。”老师解释道。
刚才的猜测得到了验证,我知道了缘由,更明白了道理:实践出真知,不管任何事,我们不能一味地去猜测,动手实践才是重要的。我想这也是老师的用意所在,她教育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要重实践,我铭记着,铭记着……
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是对的,如果你有疑惑,那么就去实验一下,看书本上的知识是不是正确的。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
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忽然,一阵香味飘过。嗯,好香。我转身望去,啊,外婆在包春卷。嘿,我立刻向外婆那跑去。外婆,我帮你包一个呗!”嗯,好的!不过,你可别给我搞杂了!”我心想:这有什么难的,不过是包春卷罢了!于是,我信心满满地对外婆说:你等着看我的杰作吧!”
外婆答应了,我就像浑身打了鸡血似的,一下子来了精神。我照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张春卷皮,用筷子挑了一些馅。正准备包,外婆一声:停!”把我吓了一大跳。怎么啦?”我疑惑地问。馅太多了!”哦,我知道了。”我挑掉了一些馅,又接着包了起来,在皮的顶端沾点水,把春卷往前卷,就行了!到最后,包出来的春卷软软的。外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这个春卷煮起来会散的。你包的时候,得把两边压一下,那会好点。”但之后,我包了几个却还是软塌塌的。
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外婆只好手把手的教,我一边数还一边讲解。
最后,我终于包出了一个像样的春卷。放在外婆包的春卷堆里,根本就分不清谁是谁的了,我高兴极了,对外婆说:太好了,太好了,我会包春卷了!”
这一次,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成功了。下一次,我相信,我遇到困难还会勇敢面对,去努力克服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