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吃好年夜饭,回家的路上,鞭炮声已经此起彼伏了。回到家,我们马上打开电视,怀着急切的心情等着看一年一度的联欢晚会。
晚会中最具欢乐的当然是语言类节目,也就是相声小品。羊年春晚相声和小品的最大特点是贴近现实,反映生活。有的是反映家庭日常生活的,有的是反映社会现象的,有的是反映反腐的政治主题的,无不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真实。在欢乐中让人遐想,在讽刺中令人令人深思。
每台晚会,参与人数最多而最为绚丽多彩的,总是歌舞类节目。不过,今年的歌舞类节目,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不单纯是绚丽多彩,而且更赋深情。
无论是老一辈的歌唱家,还是年轻有为的青年歌手,无论是历经时代的传统民歌,还是时尚大气的流行音乐,或者是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都让我感觉动听而美妙。刘德华的《回家的路》最为感人,李宇春的《锦绣》最为奇幻,陆毅一家的《幸福家家有》最为温馨,还有莫文蔚的《当你老了》、刘和刚的《拉住妈妈的手》和雷佳的《乡愁》等等,无不搅动人心,打动人情。
晚会结束了,其它节目也都非常精彩!不知道明年的春晚还会有什么精彩的节目呢?但我最希望的还是刘谦能表演出更精彩的魔术来!
快要过年了,我很高兴。
大年三十我能吃香喷喷的饺子,我能穿上新衣服放鞭炮,家里还能贴上漂亮的年画,我还能和小朋友一起点灯笼,红红的灯笼一闪一闪的很好看。
过年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见面都互相祝福,都准备着年货,赶着做花馍。在走亲戚时,我们还会得到一些压岁钱。我们最爱放鞭炮,鞭炮有大有小,花有各种形状,有的像绳子.有的像蝴蝶.还有的像飞机,颜色也有多种多样,绿色.红色.黄色可好看了。
街道上还有我们最喜爱的玩具,有飞机,汽车。
街道上有许多人,扭秧歌.打气球.套圈圈.可热闹了。
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我真希望天天都过年。
“嘀嗒嘀嗒……”时间飞快地流逝着,一转眼已是大年三十,又一年将要过去了。我们一家三口,提着旅行包和礼盒,匆匆地赶到院子门口,拦了辆的士,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前往汽车西站。
车站外人山人海,完全一派过大年迎新春的气象。的士一辆接着一辆,象一条条长龙望不到尽头。虽然已是大年三十了,但车站里仍是座无虚席,边上放着的大包小包好似一座座“小山”。
“开开心心回家过大年喽!”车站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按耐不住回家过年的喜悦激动的心情。一回到家,我就要喝几口带着乡村气息的开水,吃几口奶奶亲手做的乡村小点心。一回到家……不过,这都还不能成为现实,因为我还在相隔一百多公里的杭州等待上车呢!
在一阵阵口哨声中,一辆又一辆大客车满载着人们回乡的好心情,向各自的目的地驶去。高速公路上车辆依然很多,里面不光载着父老乡亲们还载着他们对回乡过年的渴望。他们有的一年才回一次家,有的甚至几年才回一次家。车辆虽小,但却运载着多少父老乡亲们的渴望和激动啊!
两小时的车程是那么的漫长。在车里我感到度日如年。看见一些小楼房,以为快到了,可是又一片山峦出现在眼前,一路上我不知问了妈妈多少次“快到了吗?”时间像是故意跟我闹着玩,变得更慢了。终于汽车下了高速公路,在一座青山后我看见了一排排楼房,过了几个十字路口后,汽车站的身影终于出现在眼前。爸爸又买了三张通向小镇的汽车票。我们坐上车飞快地驶向小镇。
半个小时后,我又踏在了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终于回到了两年没回来的奶奶家。过年了!回家了!
伴着纷纷扬扬雪花,度过了一个极富情趣圣诞节。侧耳倾听,新年脚步声近了。翘首东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晶亮晶亮日子,让我们轻轻向他招收:新年,你好!
在逝去三百六十五个充满刮风下雨日子里,我们奋斗过。进取过。成功过。也失败过。我们欢笑和失落。迷茫和困惑,都成了无比美好记忆。正如普希金诗中所说:“而那过去,都会染上莫名相思。”不是吗?
新年是时光起点,元旦是时光第一个里程碑。这一天,我们更多是畅想未来,那些就要完成事业,即将到来机遇和美好前景,正在前方隐约向我们招手,以神秘梦幻和无尽快乐“诱惑”着我们。于是,我们心里又燃起了信心和希望,顾不得疲惫和伤痛,又要义无反顾地风雨兼程了。新年总是在一年里最冷时候到来,然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那无数诗情画意等待着我们去感受,去描绘:洒满阳光湖畔早晨,落满花瓣小径黄昏,还有江南巷青石小路上烟雨蒙蒙,北国和熙春风里一碧万顷麦田……。
是,尽管前行道路依然坎坷,凛冽寒风依然肆虏呼啸,但为了心中那曾经对自己许下诺言,为了那不灭希冀和美丽曈憬,我们还是向前,向前……
站在新年这一雪白起跑线上,向着明天,向着东方那轮冉冉升起红日,让我们放飞心中白鸽,以怒放百合花般心情,真诚地道一声;
新年,你好!
翻开日历猛然发现,今天已经腊月初九,离过年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整天忙碌穿梭在钢筋水泥夹缝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过年的味道,但我没有忘,那浓浓的年味仿佛陈年老酒,欲品欲香。
记得儿时,每年一进腊月,父亲、母亲便更加忙碌起来,母亲开始张罗过年用的,大到新被子,新床单,小到小勺、小蝶。孩子们的新衣、新帽、新鞋每到这个时候也定是忘不了的。父亲则开始盘算一年的.收入支出,赶年集卖瓷货,捎点过年用的东西,甚至小孩儿的头花,擦炮。
眼看日子已进腊月二十,年味更加浓厚,记忆中母亲开始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包括房顶、房墙,柜子的夹缝,床底等母亲必会亲自动手。接下来,洗床上用品,全家人的衣服;刷锅盖,盘子、碟子等便是母亲必不可少的课程。小时候总以为母亲太干净,随着年岁的增加,我渐渐地意识到除了母亲的勤劳和爱干净,是不是还含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母亲便会早早地买回几包粘牙糖。到了晚上,母亲把粘牙糖放在灶台上,一边小心翼翼地揭下旧的老灶爷的头像,一边念念有词:老灶爷,今天是小年了,您该上天了,请您吃粘牙糖,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到这时候,我们姊妹几个站在旁边想笑又不敢笑,但也很虔诚地学着母亲的样子,给老灶爷磕几个头。现在想来磕头的目的除了祈祷,想必还有能沾一沾老灶爷的光,吃盼了一年的粘牙糖吧?
腊月二十六父亲开始煮肉,煮肉的时间一般都会定在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里屋的火炉旁,一边望着锅里咕嘟咕嘟滚开的水花和升腾起的热气,一边闻着大肉的香味,听父亲讲那悠远而又动人的民间故事。父亲吸着烟,讲着故事,也不忘间断地用筷子插一插锅里的肉块,等父亲用筷子轻而易举地插透大肉块的时候,便证明肉已经烂了。这时候父亲便凑近蒸腾的热气,用嘴吹一吹,睁大眼睛找肋骨或瘦肉让我们大饱口福。我们咂咂嘴,互相看看彼此油光光的嘴,是那样的心满意足。
腊月二十七,母亲便开始蒸包子,蒸花馍。这时候,我最乐意看母亲摆弄面团,那面团在母亲手里翻转,揉搓,捏捧之间便神奇般的成了小猪、飞龙……我惊叹于母亲做面食的技艺了。
炸丸子,炸鸡鱼的日子是我们一家最小心翼翼的一天,父亲烧火,母亲掂炸。这时候,全家都不能多说话,特别是不吉利的语言,我们小孩子更不能轻易地碰锅灶。到后来我渐渐明白不是这一天有什么忌讳,是因为炸东西,油容易向外溅,大人需要全神贯注,小孩子需要安全。
我最难忘的是初一的起五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惊醒。母亲让我们穿上新衣裤。外面还漆黑一片,我们便开始吃饺子。吃完饭,穿着新鞋到院子里走一圈,脚下嚓嚓作响,原来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撒下了一地芝麻杆。后来我渐渐知道漆黑的五更里,脚下的嚓嚓声是为了辟邪。
天还不亮,我们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磕头串门。鞭炮的噼噼啪啪,敲亮了东方,也迎来了新春。
如今过年不已不再那么热闹,但每到临近过年的时日,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飞回童年,重温那久远的记忆。我知道,那热热闹闹的年里有我难忘的记忆,更有父亲和母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