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周国平的《安静》书评相续落笔后就再也没写过一篇书评了。想来时日已久远,都是一年前的事了。逐后书倒也陆续阅读不少,却发现能在心灵上划下点痕迹并引起共鸣的作品倒还真的屈指可数。但哲学系列书籍除外,如阅过的《理想国》、《苏菲的世界》、《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人与永恒》、《叔本华人生哲学》、《小王子》等等,坚持认为哲学书籍不能写书评,只能写个人感思,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发个人的思考。而一种思想总有一种高贵的神圣性,不具备也不能去论断,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尽量与那些灵魂独行者相遇,为自我达成一种内在的高度。
接触到《曲别针的传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偶然的是能与之结上一段缘,必然的是与之产生共鸣。由于笔者甚爱哲学,或者准确地说是爱智慧。因此,看《曲别针的传说》的视角必然与看小说的视角会产生偏颇,虽不能说是迥异,但就问题的思考方向自会自持一端。但无论如何,在一本好书面前,一个拥有真诚灵魂的作者,这些都俨然不显得那么刻薄。之所以能称这本书好,作者有一个真诚的灵魂是有据可依的。
首先,看作者待文学的态度:“我们,有自己纯粹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有值得自己骄傲的,一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时代,文字世界。在若干年后,我们可以自豪的,对后来人说,看,这就是我们当年,所留下来的。”能说出这话的人可见为文的赤诚,对文字的`热爱与为文的希冀。
再且,作者通过一个青春故事——但我始终认为他不止在说一个故事,更多的是比故事更重要的故事。青春是我们值得骄傲又值得谦虚的资本,骄傲的是别人渴望拥有时我们却在挥霍,我们常以此为骄傲;谦虚的是转瞬就要来或不久一天我们终将会失去资本。青春是一个多美好的词,种种的微小都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种种的微妙又让我们愤愤不平,美好又常常不敢靠近。
他说:“青春,当真没有地平线的么?那么,为什么,我看见很多很多人,义无反顾的背着行囊,步履匆匆的,走的那么心急;有时候人们会发现,把曲别针轻轻弯一下,就会变成一颗心。但是,人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望了这个传说。”
作者的彻悟是全面的,不限于只对青春的针砭,更是对这世间各种聚散。请听他说聚散。
“谁又能懂谁眼里的忧伤?谁又能说出谁心中的彷徨?谁还在念念叨叨着那些过往的琐碎?谁还在拉拉扯扯着那些曾经的缠绕?究竟谁会陪谁唱一首浮华雕刻的歌?谁又能陪谁笑道青春的散场?是不是,青春终究散场,留一地凌乱,一地狼籍,然后,有风吹过,就上上下下地凤舞起来,跋扈着,叫嚣着,躁动不安?谁瞅到了谁的忧伤,谁又瞥见了谁心中的苍凉?我守望我的爱情,犹如一个守夜的老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敲着没有由来的寂寞的梆。一声一声,一声一声,溅起了一地的落寞。”
青春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想来也便是如此,这个苍茫的人世,有谁会一直等着你,又有谁忍着难过让自己从那个曾经贪恋过的世界中消失掉。彼此都只是暂时相随一段旅程,然后就各自天涯,做回原本不相识的彼此,只在现世安好,一切都可能是不忍心在后一段旅程为对方留下不舍的怀恋。谁都有离去的时刻,包括个人及彼此之间的情愫,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它们去了哪里,唯一能确认的是它们曾经给予我们强烈的切身感受及在内心激情流淌过,曾经是那般不停息。
最后,作者通过一个在世人的眼光里视为悲剧的结局收尾,但我想来这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是一种对主人翁精神的升华与赞颂。
在这么一个浮华时代,一个人会看书本身就难能可贵了,就更别说能挑选出好书去阅读。一个人不仅要读书,更要读好书,而《曲别针的传说》正是你苦苦寻找的那一本!它不仅是年轻人的人生老师,也是其它年龄段人的益友。我相信这本书将给予读者以上或甚至更多的感思。
它描写了一段爱情,却又不能用爱情小说来定义,它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规划大学生活、引导创业,仅仅通过这一个故事。
我也曾收到过叠成心型的曲别针,朋友送给我增加考试的运气,无关爱情。而小说中曲别针成了真爱的象征,张趣来和胡文娜的爱情、一群人的友情和成长、“哪来哪去”咖啡屋都起源于一枚小小的曲别针。
我想每个人来到大学以后都会迷茫,而我的迷茫显然是因为我对大学理所当然地定义:不限内容、不限地点的学习。我曾经为我的大学生活制定过计划:在日语专业以外学习我喜欢的韩语,找一份兼职,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像个OL一样朝九晚五),泡在图书馆里读书,旅游,结识朋友。可是大学劈头盖脸地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面对的是早读与夜自习、每天排得满满的课表、九点半就关门的图书馆、时间被迫分给讲座的周末……于是我困惑了,我失望了,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体会了他们的想法。无论是面对考试、挂科、爱情、创业,这些思考都给了我们借鉴。
印象很深的是寝室间的友情,一家人谁也不落下谁,这是我一直想要寻找想要得到并且已经得到了的财富。物质现实的社会太冰冷,一个人走未免太凄凉,我们一起作伴吧,让友情温暖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甚至可以当做一本创业教材,书中的案例、模式甚至可以复制到生活中来。但是大学中的创业,最应该的就是抱着像胡文娜一样的态度:只是想要做些什么,而不是仅仅为了收益为了钱。我们可以在创业中结识朋友,积累经验,收获友谊,体验社会。的确,我真的觉得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体验一下自我创业,这是一件比翘课打场篮球或是谈场恋爱更有意义的事。就像书中的这些人,他们通过成立“哪来哪去”咖啡屋、举办文化沙龙、和“三味奶茶”的竞争、排练话剧等等找到了大学的意义,真正的成长了。
我想,我们或许并不需要去开一家店,并不需要去谈一场恋爱,只是需要思考一下,规划一下,赋予我们的大学生活它应该具有的意义,就算是不枉这四年时光了。现在,停下手中的工作,读一遍《曲别针的传说》,好好思考一下生活,想一下未来。我已经开始改变了,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