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同于他物的独特性,所以正确认识自我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正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所以古希腊人曾把“认识自己”看作人类的最高智慧。三毛曾经说过:“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是啊,锁一份平和于生命处,然后于人生路上且歌且行,正确认识自己,使自己快乐,才能变得成熟。像三毛一样,假如她没有认识到生活的乐趣,怎么会有华文世界的传奇女子?假如她没有了解她所追求的,怎么会有如今自成一家的流浪文学?假如她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怎么会有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三毛?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走出低谷。
一场无名的,一场文人的明争暗斗,一场无情的。人生风雨,使春风得意的苏东坡成为穷苦寒酸的一介书生。然而被贬黄州的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正确认识自我。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如果没有孤独中的自省,怎会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如果没有灭寂后的再生,怎会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一叹?如果没有剖析中的成熟,怎会有“一蓑烟雨任平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有意义。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渴望认识自己却害怕认识自己。忠言逆耳,纣王要剖比干之心,连一代圣君唐太宗也差点杀掉勇于劝谏的魏征,殊不知正确认识自己才会活得更有意义。毛遂正是因为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才在关键时刻自荐,赢得机会;陶渊明正确认识了自己,才归隐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勃正确认识了自己,才勇敢地为滕王阁作序,创作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弹指一挥间,历史的车轮又滚过了几百年,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担负着伟大的使命,所以更应该正确认识自己。
中国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地认识自己,我们便不再迷茫,向着远方奋力飞翔;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便不再流浪,向着唯一的目标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敢于认识自己,我们会更加激昂,披荆斩棘,奋力去闯!
2016年已经过去一半之多,再过不久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这就是生活,时间和金钱,人脉和关系,客观和旁观。
做一个不客气的旁观者容易吗?不容易。我想起曾经对一个同学有偏见,原因是与我交好的同学讨厌她,说了许多关于她的话,我也莫名其妙的对她产生反感的情绪。后来,我改变自己的想法,做一个客观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别人,客观和主观相结合去看待一个人。做一个不客气的旁观者是站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别人和看待事情,而不是强将自己的想法灌输到别人的想法之上,没有思考就一味排斥别人的观点和自以为是。
做一个不客气的旁观者并不代表对于他人的隐私一味的窥探,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你在玩手机用电脑时有的人经过时总会假装不经意的看,假如看到感兴趣的东西便停下来和你讨论,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比如,有的人总会习惯性翻看别人的东西;比如,借着聊天的话题一味的追问你的隐私,尽管你婉拒。遇到这样不客气的旁观者,需要拒绝的应当拒绝,不要留下商量的余地。
有时候,我们能客观看待别人却不一定能客观的看待自己,那就多读书吧,多学吧,知世故而不世故。
现在的人呀!特别注重红白喜事,尤其是白事(白事就是丧事),白事一般要主持三天,而且大唱两天简直没有一点伤感。这不,我们庄又死了一个人。那是4月28日的,中午吃完饭妈妈问我:“李斌和我去瞧吹吧。”我也没有事干,于是就愉快地答应了。
到了那家之间有一个人正在灵篷前痛苦,我问:“妈妈,那人是死去的人的儿子吗?”妈妈说:“不是,那是个专业哭灵的。”我满脸疑问地说:“那他为什么哭得那么痛苦?”妈妈淡淡的说:“为了钱呗。”我又问:“那那位老人的儿子怎么不哭呢?”妈妈说:“不想哭呗。”“不想哭”三个字让我心沉重起来。啊!难道生养我们一生的父母死去了就不值得我们去哭吗?钱,有钱就可以让别人代替自己吗?你们的良心在哪?这时我看见了死者的家人正在看着哭灵的有说有笑的呢,没有一点伤感。
我转头就离开了。我再也不想看到这样无情的场面了。老人死后,我们把场面整那么大,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是要显示家里很富有吗?还是显示你有多么的孝顺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这就像是在糟蹋钱。如果你真的孝顺,那么就应该在老人辞世之前多照顾一下老人,而不是在老人辞世之后又叫吹什么的,相信那么老人也不会希望你们这么做的。
树上的鸟雀仰望雄鹰展翅高飞,却不知雄鹰的雄心壮志;平静的小溪看着滔滔不绝的大江,却不知大江为何奔流不息;夜空中的星星俯视着地上的火焰,却不知它为何以生命散发光明。
旁就者未必清,因为他们不了解当局者的雄心壮志。
宋代诗人苏轼,一生中受尽磨难与迫害,一生的遭遇更是历经沧桑,人们认为这位诗人定是充满厌恶情绪,一定是萎靡不振的,但苏轼本人却是一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旁观者认为的却正与事实相反,旁观者又怎会体悟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的抱负和宽宏大量呢?他们只明白被遭遇挫折,却不懂得有抱负者的志。
中日战争时期,许多中国人十分守旧愚昧,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守旧的清国学生十分愚昧,在电影中看到国人被屠杀时,拍手叫好。正是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鲁迅先生。国人的麻木正是旁观者不清,不明白民族耻辱的重要,不明白国家的危难,而鲁迅先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国人要的不是肉体的健康,而是灵魂上的救赎。
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财富的。人不在乎底层劳动者的付出;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不明白己的人生价值;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不关心民族疾苦,对默默奉献的人冷嘲热讽;更有多少唯利是图的人不在乎他人的见义勇为,对他人身处危难却冷若冰霜。
旁观者不知当局者的鸿鹄壮志,不知当局的奉献的意义,不知当局者的心思,所以旁观者也未心清。
生活当中,人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候与人发生矛盾纠纷了,弱者的一方总需要寻得帮助的。而寻求帮助,首先是要让别人知道你收到了伤害,得有地说理儿啊。
然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当时这个社会有太多冷漠的人,他们是“看客”。只会在一旁看热闹,却没有正义感,更无心了解事实真相。
这样的看客们似乎会传染,一传十,十传百,从而蔓延得厉害,以至于祸害的√泡面作文★√范围如此之广。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班就发生了一起让人颇有深思的事情。
班级里的'一名同学遭人欺负了,几名同学打一名同学,而其中的同学居然不管不问,任由几名同学打伤这名同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不由地引起我的反思,是大家都缺少了正义感吗?不是的,我想恰恰是我们年纪尚小,觉悟不够啊,更加没有形成一个班级风范,让每一名同学都能够互爱互助。
同学们,请正是班风问题,切实地爱护同学,共同维护好我们这个美好课堂。
(一)牛拉车
又到放暑假了,我很高兴。今天爸爸骑摩托车带我和妈妈去外婆家,一路上我可以尽情地看大自然美丽的风景,十分惬意。突然我发现了一辆牛拉车,一位农民伯伯在前面牵着牛,后面拉着满满的一车东西,慢慢地走着。我以前只知道有马车,这次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二)割稻谷
今天爸爸帮外公去田里割稻谷,我也去看了一下。田野里的稻谷都是金黄金黄的,一派丰收的景象。太阳很大,天气很热,爸爸戴了一顶草帽在割稻,外公在打稻,都汗流夹背的。我给他们送去了清凉的茶水,就马上回家了,因为实在太热了。现在我终于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的意思了。
(三)掰玉米
今天,爸爸和外公、外婆去集市赶集了,只我和妈妈在家。外公种了很多玉米,说是已经可以煮嫩玉米吃了。妈妈知道种在哪里,我们就拎着篮子出发了。到了地里,果然是一大片,绿油油的,长得整整齐齐。撕开看了是嫩的,就掰下来,掰了一篮就回家了。煮熟后,我马上就吃了俩,刚掰的白玉米又香又甜,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