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地方,让你牵肠挂肚;总有一个地名,让你铭记一生。——题记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男儿生于世,注定要走南闯北,漂泊他乡。在外人眼中,他们是坚强地代名词,然而铁汉也有绕指柔啊!故乡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春风起,思乡切,男儿泪,莫轻弹。
可若有一天,当游子们有能力、有勇气踏上回家的路,却发现找不到自己的故乡了,就如材料中的老兵那样,发现故乡连名字都换了,那人们该是多么惶恐啊!自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天开始,我们的血液中就烙印了家乡的名字,那是我们灵魂的名字。在外打拼的时候,受苦了,受累了,受欺负了,我们都会不由之主地念叨家乡的名字,希望能让温暖的家乡抚平自己的伤痛。家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而地名是家之所在,我们半夜做梦深情呼唤的也是家乡的名字啊!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说的多好,说的让我们感到莫名的心酸。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更改了地名,让远方游子失却了回家的方向,让我们再也到不了那遥远又似乎就在眼前的故乡,找不到孩童时的天真快乐。更改了地名,会让漂泊在外的人再也无法心安,从此就算定居一方也会觉得漂泊无依,因为家没了。没有家乡的人,就如落单的雁,只能凄厉叫西风。地名是情感与乡愁维系的地方,更改了地名,人们情感没有寄托,梦境没有根基,回家没有方向。
地名是一个人从小生活地的名称,我们经历过小时候的嬉戏玩闹,经历过儿童时代对未来纯真的想象,经历过少年时帮助家人的满足,久而久之,地名成了一种乡愁,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出门在外我们都会自豪地讲出自己家乡的名字,仿佛自己的家乡叫皇宫一般自豪无比。这种乡愁,是个人的,更是民族与国家的。诸多乡愁的结合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我们才会在外国人面前激情洋溢的说:“我的`家乡叫中国!”保护了乡愁,就维系了对家乡的爱,从而维系了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爱。
每当提起家乡的地名,就让我们想起了早已逝去的时光,想起了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温柔,同伴的天真,想起那带着泥土芬芳的气息,想起那润物无声的细雨,不知不觉,泪水早已沾湿衣袖。
地名是一种乡愁,保护地名,保护家乡,给人们一个回家的方向,给人们一盏心灵的暖灯。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资料,福州地名计有4260多条。《七闽现代骨董录》载,过去福州民间把地名串编起来的,“进京路引”,这里不妨摘录一段:“青圃蓝圃慢慢行,乌龙过江三角埕,黄山城门乡下路,后管直达白湖亭,下渡红墙十锦庙,梅坞过岭仓前桥,中洲大桥设税馆,中亭街鱼货两边排,小桥左边排水果,安民崎顶挂退衣,横街几家酒米店,惠泽境内剔棕毛,文山横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铸铜锣,茶亭粉店多热闹,福德桥边祖庙前,洗马六柱九仙铺,斗中街一派制头梳,月爿池几家铜钴店,闯进南关一座城……从南到北一直念到省外。通过这段,“路引”,我们对解放前福州地名和市貌可略见一斑。
有人利用福州地名串成对联,谱写诗词和对子,如:“竹横前后屿,柳倒大小桥”。上联嵌竹屿、横屿、前屿、后屿等四个屿名,下联列柳桥、倒桥、大桥、小桥等桥名。又如,“路有东、北大,街分上、下杭。藤结上中下,门辟东西南”。分别点出东大路、北太路、上杭街、下杭街、上藤路、中藤路、下藤路。东门街、西门街和南门街。这类联对既饶风趣,又便于记忆。
有的单个地名也可配成有趣的对子,如:蛇山对猴屿,碗弄对桶街,凤凰池对麒麟弄,野猫弄对春牛亭,白鸽树对鲤鱼庙等等。
至于用数字命名的地名,也是遍及各处,如一真庵、二桥亭、三叉街、四宝园、五柱厅、六印路、七间里、八角井、九狮庙、十锦祠。
福州地名和店名多冠以“三”,“三”字在福州话中和“生”同音,是吉利的字眼。如,福州戏班有“三赛乐”,澡堂有“三合泉”,布店有“三多”,点心店有“三成炳”、“三成协”,地名有:三坊七巷、三叉街、三保街、三角井、三门里、三合弄、三条档、三角池、三牧坊、三座排、三民里、三县洲、三穿井、三兴弄、三通桥、三和巷、三官堂、三角坂、三捷透、三边洲、三一弄、三座厝、三官巷、三眼井、三角埕、三门桥等。
更有意思的是,民间还常利用地方特点编成歇后语来说明生活中某些现象,例如:“乌尾里推刀--推到底”,(指责推辞责任的人)“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后”,“黄巷逐猪--两头跑”,“鼓楼前拾柴屑--自幼结识肝胆兄弟”,“圣君殿水-一双头潮”等等。这些都已成为福州人民的`口头语。
地名洋化虽然是存在于社会中的表象,却反映出了一个本质问题:“文化不自信”。
为什么大家放着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优秀古代地理人文的宝贵的传统地名不用,乱用一些外国名字?这不单单是崇洋媚外更是我国古老传统地名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弱化的体现。“邯郸学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其结果不言而喻,当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们会嘲笑学步之人的傻与拙,可如今到了我们自己为何又盲从邯郸人的做法呢?可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有人说:“这不算什么,这是与时代的接轨”,甚至嘲笑那些尊重民族文化的人抱残守缺,这些人是“聪明”还是“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还有多少人记得,屈原汨罗江上的纵身一跃,中秋月圆时凄凉断肠,清明雨下的路上行人欲断肠。它们,如今已是什么模样?中国传统的地名渐渐弱化,再没有人记得,这些富有文化底蕴的地名,早已淡出国人的视野,或许,只有深谙中华五千文化之人,才会在夜深人静时,怀念他们,像目送古人一样,看着他们渐远渐行。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洋地名”也许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可长此以往,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还需要在经历一次精神上的“火烧圆明园”吗?当年他们只是夺走了我们的物质财富,可我们还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我们并不畏惧,可如果我们的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取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那必将是一场民族浩劫;难道我们必须要挨过打之后才知道徐图自强;难道我们的民族文化要被完全取代后才知道后悔吗?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民族文化装在心中,别国的洋地名还能取代我们传统的地名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民族文化装在心中,华夏文明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东方雄狮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些地名就该被取代,因为它禁锢思想,可一些地名决不能被取代,记忆深处的优秀民族文化应该被唤醒,它应该和国人一起被唤醒。
无盐,每当我与别人说起我家乡的名字时,他们总会问我:“哎,你们村是不是没有盐啊?”每次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总会很无语。这不是第一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
直到有一次我被这个问题问烦了。便回家问了我的长辈们“我们村以前是不是没有盐啊?为什么要叫无盐呢?”他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然后告诉我这个村庄名字的来历。我一听,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山东为什么要叫齐鲁大地呢?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刚好在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的交界上。而故事便从这里说起。
自田氏代齐后,齐国的。历代国君中出现了一个人物。有一个成语就是因他而存在,这个成语就是滥竽充数。而他是谁呢?他就是齐宣王。
这齐宣王也是个牛人。他牛在哪儿呢?牛就牛在他自个儿“草包”一个,却娶了一位才华出众、胸有大志、能文能武、有安邦治国之才的妻子——钟离春。钟离春,大家可能不知道她是谁?但若说起她的另一个名字,大家可能就熟悉了。她的另一个名字是钟无艳。哈哈,说起“野蛮之锤”钟无艳。大家的心中可能想到的是这样一种形象:一身肌肉,还拿着一个大锤子。千万不要被游戏误导了,历史上的钟无艳可不是这样的。
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很有才华。她深爱于齐宣王。在齐宣王立她为后后,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而我们无盐村“无盐”二字取的便是钟无艳的“无艳”二字的谐音啊!其实呢取这个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钟无艳的家乡本来就在无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才给村庄取了这个名字。而另一种说法便是为了激励后人。钟无艳的存在验证了现代的一句话。“人丑就要多读书。”钟无艳身为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却满腹经纶,还能够帮助齐宣王打理朝政。在古代,一介女流能够走到这样的地步,巾帼不让须眉。而我们的村庄取这样的名字不就是为了激励后人?让后人努力读书吗?
一直到现在,无盐娘娘的传说还在我们村庄流传着。我相信她会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