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但你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从牙牙学语,我们便开始认学那些汉字,从十几个到几百个、几千个,汉字在我们的笔尖下被牢牢地记忆在头脑里。这方方正正的汉字起源于哪里?那传承的书法作品出自谁的笔下?你是否能做到不写错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班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综合活动课。
活动课由文学社的同学主持。全班12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分别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书法、和街头错别字三方面介绍了汉字的知识,让我们大开眼界。
汉字起源于中国,经过5000多年的时间,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为了说明这一过程,好几个小组的同学都用投影仪显示了一些字的演变过程。比如:“鱼”字、“月”字、“车”字、“马”字。这些字都是由最开始的图画而演变的。想起古人当时没有笔墨,用刀子把这些要表达的意思刻在龟甲上,这些象形文字创造得多么生动啊!
还有几个小组的同学收集的是书法作品。有的拿来了各种字帖,介绍这些字体的特点,还有的拿来了家长或自己写的毛笔字,展示汉字书法之美。李佳音小组还介绍了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欧阳询等历代书法家的故事。听着这些故事,真让人佩服啊,那时候的条件多么差啊,可是至今没有人超越他们,他们的字千古永存。
还有几个小组专门收集街头错别字,还讲了几个因为写错汉字,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或照成不良后果的事例,告诫我们读写错字的危害。
这节语文活动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在参与收集、整理和演示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汉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汇报,我感受了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我要好好学习语文,为祖国的语言文字发扬光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前面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档电视节目叫做“中国汉字听写大赛”,顾名思义,节目的内容就是比赛听写词语。我在看节目的时候,自己也在电视机前写,不过不写不知道,一写真是吓了一跳,原来我有那么多的词语和字不会写,那么多的词语和字没有看见过。举一个例子:主持人念了一个成语“piánshǒuzhīzú”,我乍一听,脑子一片空白,在听释义,也猜不出是什么字,最后答案揭晓,是“胼手胝足”,以前我没有见过这个成语。看过这档节目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知识的贫瘠。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汉字是我每天都要使用的,却还有那么多的字词不会写,在节目结束后,我认真地反省了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经过反复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有这么多的字不会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重视汉字这一方面,我们认为汉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需要关注,也没有时间去关注。但是当汉字的问题被提出来以后,我们才认识到原来我们忽视的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我们长期使用电脑,用键盘打字,从而忘记了某些字的书写。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痕迹,也是灵魂。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再从金文到小篆,到隶书,不断演变,最后演变成为行书,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经过了各朝各代的完善。那些字体,各有各的美:篆书的古朴典雅;隶书的静中有劲,富有装饰性;草书的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的工整秀丽;行书的易识好写,实用性强。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汉字,好好运用汉字,要爱惜汉字。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是一个半调子。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汉字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投入极大精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却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这不就是现实版的“邯郸学步”吗?现在很多人不再会用“侧影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这些语言显得多么得苍白无力。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建设。我们现在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为的就是将来的某一天,用青春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我们在接受未来知识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要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了解。
周末晚上,我拿着电视遥控器心不在焉地换台。忽然,一个节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成语大赛。可没想到,这个节目竟让我大跌眼镜。
成语大赛所涉及的题目并不难,无非就是小学时就学过的一些成语,可台下的人们却居然被难倒了。这不,上来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年轻人,成语是对答如流,但一说到意思就犯了难,结结巴巴地回答不上来。又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说的全是网络上的流行词语,根本就不是什么成语。又不一会儿,上来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一听还是位教授,我满心期待他能拿高分。果不然,他竟拿下了所有高难度题目。不幸的是,这位“高手”居然被一个“杯水车薪”成语给难住了。最后上来的是一位小伙子,成语掌握的还不错,但一写就不会了。我不禁苦笑:难道中国人连自己母语的掌握程度竟如此之差?
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汉字都已经过时了,现在重要的是科技,电脑、录音、网上聊天多的是,根本用不着写字了。可是,科技也是属于文化的。没有文化作载体,科技又怎么得到发展。更何况没有中国文化,不仅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难以传承下来,那些外国的所谓先进科技又怎么能传到我们的手下?同样,人们还一心盼望着科技进步,更盼望着早日实现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强国”梦。但像上面出现的那一幕,难道不叫我们感到羞愧和深思吗?
许多人不了解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于是便出现了前面几种人:年轻人是知陋寡闻,只了解表面,不能理解实质的人;中年妇女是沉迷在现在,把流行词语和成语给弄混淆;老教授是博学多识,但却缺少复习没有进步的人;还有——只了解一点便足够而忘乎所以的人。这些人,都是不了解文化,特别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
很多人想干大事,但连最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甚了解,不努力掌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做实实在在的中国人!
刻在坚硬甲骨上的一撇一捺,是你尚还稚嫩的前身。
我见过被风沙掩埋的你,有着被岁月雕琢的精致与美丽,青铜器上斑驳的锈迹,镌刻着的是古代工匠神奇的技艺,他们灵巧的双手,揭开了商朝繁荣的青铜器时代,正富有青春朝气的你,一笔一划模糊在了深沉的黄土中,数百年后,黄河水洗涤去你的污渍,人们的双手小心翼翼地触碰你,方才探寻到遥不可及的那个时代。
我曾见过你,古人的翩翩长袖在书案上浮动,柔软的毛笔须浸润了墨水,渲染出墨黑,笔锋一转,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点,薄薄宣纸上的你,临风而动,朝气不减,舒展着潇洒的身姿,书法家的每一顿,每一点,构成了一气呵成的你。
我亦曾见过你,走过柔柔的江南水乡,踏过悠悠的古道,穿过树林的余晖,你藏着“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的思念,是匆匆拆封又徐徐落下的一声叹息,托西飞长鸿捎去的信笺,“写得家书空满纸。”慢慢斟酌的笔墨,慢慢行走的驿使,慢慢度过的时间,信笺中的你,一路颠簸,渐积渐浓的情谊,也让等信人心焦不已。
我见过你,是爱国青年探索m.xiaozongshi.com救国救民之路的光,在战鼓之声响遍中原大地时,欲救国的青年志士,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注于文字之中,书写下一段又一段振奋人心的文字,在饱受马蹄践踏下的祖国土地上传播开来,你,拨开重重云雾,给迷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与曙光。
我曾见过你,是漫漫古道上驼铃声声响,栩栩如生的敦煌壁画上,被风沙侵蚀的你,掸去一身尘灰,一如初时的模样,却添些古老与韵味,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者,投身于这片无垠的荒漠,只为复原你初时的美丽。
现如今,粗糙的大掌包裹住细嫩的小手,轻薄的白纸上,他们一笔一划书写着,笔尖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你是代代的相承,牙牙学语的婴儿口中嘟囔的,风华正茂的少年口中吟诵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低声叹息的。
我见过永恒的你,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心中,民族的步步振兴滋润了你,中华儿女高举的右手紧握文化自信,是你——中国汉字,让我们见证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