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象征纯洁,石却代表顽固。
石头看见晶莹的水滴从檐下跌落,石头带着欣赏的微笑观望,而水滴仍沉迷在下落时的美丽意境中。石头却明白水滴那令人悲叹的结局。石头不想让泥土无情地夺走水那一身晶莹的光,于是,石头很快地移动到水滴下落的地方。以为可以跟水滴相依相偎。
水滴见石头,便问:"你是哪位啊,丑八怪?"
石头说:"我是你的归宿。"
水滴答:"丑八怪,我的归宿是泥土而不是你。"
石头诚恳地说:"我知道我丑,也不敢奢望与你长相厮守,只希望用一生去守护你,保护你。"
水滴骄傲地说:"丑八怪,你离我远点,我才不要每天对住一个怪物。"
石头深深地叹了口气,但他仍没有死心,总是在自己给自己假象,心想水滴一定是在试他是否真心喜欢她才那样绝情吧!
谁料水滴更加生气了。水滴狠狠地敲打石头。石头还是傻傻的接受水滴的考验。
终于,石头的心被水滴打碎了,他彻底地绝望了。但石头还是希望在他离开之时水滴能回望他一眼。
让石头更痛心的是,水滴还得意地说:"看你滚不滚。"
在饱受水滴的冲击,本该很顽固的心,已变得脆弱了。
最后,石头脆弱的心灵实在承受不住了,最后,石头晕倒了······
当一次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强劲的烈风,把虚弱的石头吹醒了。当石头睁开那朦胧的眼睛,他模糊的看见泥土已做好仓皇逃跑之势。石头知道泥土一走,水滴将会连落脚的地方也没了,一定会很伤心!
于是石头拖著他疲惫不堪而又沉重的身体,顶著烈风的侵袭,来到了水滴以前滴落泥土的地方。
“一座城市因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与众不同”,火宫殿庙会是长沙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每年春节,我们全家都会到火宫殿去逛一逛庙会,吃着糍粑、听着花鼓、看着舞龙舞狮、感受火热的湖湘民俗,热热闹闹过大年。
庙会,最初起源于佛寺,它本为一个个小的集市,供人们过年过节时采购物资。后来,它就渐渐演变成了如今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民俗活动。它让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家与亲人团聚;让劳作一年的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好好休息一下;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年的到来。
在火宫殿庙会上,上演了精彩纷呈的庙会综艺节目,有舞龙舞狮、跳财神、本土花鼓戏、相声、小品、杂技等。庙坪内燃起了熊熊篝火,吉兆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糖画、面人、粽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一一登场展现;火宫殿300多种小吃、100多种湘菜,色香味美这些,凝聚了浓浓“长沙年味”。
糖画,是一种传统手工工艺,就是用糖在一块石板上作画,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活灵活现的人物或动物,吃下去,满心都是甜蜜,正像我们所希望的幸福生活一样。火宫殿有一个古戏台,庙会的时候,常常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登台献艺,本土的花鼓戏、川剧的变脸、相声、小品,给长沙的春节带来“文化大餐”。人们可以在参观庙会的同时,欣赏到各地的曲目,这也是我在逛庙会时最喜欢的活动了。在火宫殿逛庙会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在火宫殿品尝湖南美食,现做的糖油粑粑、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火辣鲜香的湘菜等等让你流连忘返。
如果说一座城市因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与众不同,那么,火宫殿庙会则是很好的体现。因为有了它,长沙的春节才更有年味。这就是我的家乡火宫殿庙会,凝聚了故乡浓浓的情。我爱火宫殿庙会。
席慕蓉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题记
脑海中,浮现出那一幕:两年前,迎着夏风的吹拂,稚气未脱的我带着求知的心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时间仿似定格这那时,那个我想回到的过去。
让我回到原点吧,让我好好地再一次感受校园中阵阵的芬芳的花香,蜂蝶振翅的热情。此时,两年情,凝聚心头。
健壮的枝干撑起一片绿荫,满树青葱,似瀑布一般倾泻而下,将明亮的天空剪成细细的碎片,像星空闪烁的群星。灿烂而又美丽。夏日的骄阳肆意铺张,受尽“唾弃”的体育课还是如期到来。每节课跑步2圈是必须的任务,不知道是没有吃饭的缘故,还是因为体力透支,我竟华丽地倒下了。本已落在队伍的后方,眼见队伍逐渐远去,心里无尽的失落。也许是太阳的热情太过浓厚,我渐感到头晕目眩。是您,及时发现队伍中少了我的踪影,跑过来为我遮挡太阳并扶我到树下休息。此后,每次体育课前总少不了您的叮嘱“不舒服要跟老师说”、“不要硬撑”“记得吃饭”……您的一言一语都好似七彩的画笔,点缀着我的生活。任性的我曾做了许多让您痛心的事,但您依旧不变地对我好!我亲爱的班主任啊!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老师呐,您把双袖一挥,留给我点点的光辉,正是这斑点的光芒,照亮了未知的道路啊!
点滴师生情,段段同学情,此刻都凝聚在了校园。铃声是我生活的鼓点,朗朗的读书声构成我生活的。旋律。新建成的塑胶跑道成为我散心的好去处,校门旁树荫成群的小路是我思考的地方。两年啊,校园每一个角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的丝言片语。离别它,我何以忍心。
垂下的一排排圆滑碧叶,宛若空中悬着的翠绿似的流苏,在风中摇曳。似乎在无情地告诉我:不足一年,我便要离开这洋溢着欢声笑语的校园。为此我曾流泪过,我曾颓废过,但这一切都是无补于事。我唯一能为母校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明年六月笑傲考场,做中考的赢家,再夺状元。为母校带来荣誉,这样才不愧于学校,老师的付出。
回忆总是那么动人心弦,我会带着不屈的信念与感恩之心度过余下的校园生活,继续聆听鸟儿在窗旁的吱叫,叶子被吹动的清响。
两年情,未改变。此刻,尽凝聚在心头。吉利中学,许我三千笔墨,绘你一世倾城!
念己勿念欲,行己知行义。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后记
“民族大融合”“世界大融合”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字眼,从小的历史书上有,语文书上有,政治书上也有,对于“融合”,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某某东西融合了各处的精华。“融合”看似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凡是一提到融合,我们便会联想到“多种特色”“兼具”等等,但我们应该了解,融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取其长处,避其惰端”的取长补短,融合是一个不易掌握的复杂变化。
中国历史上就有过多次“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时期,湖人占领中原,中原地区的汉人自然是对其鄙夷不易,但事实已成定局,为了避免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激烈,孝文帝想到了“融合”。他带领文武百官穿起了汉人的服饰,学起了“孔孟之道”,汉人也开始借鉴胡人的生活习惯,渐渐地,小马扎取代了席地而坐,胡人的食物也开始出现在汉人的餐桌上。这是一次成功的融合,因为这次融合使一个国家得到了安定的发展。
同样也是少数民主占领中原,清朝的统治者的“融合”就让人唏嘘不已了。一开始,他们强硬地推行“剃发令”,一纸“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激起了本来就排斥外来入侵者的汉人多大的愤怒!这种强硬的融合的后果只能是使两个民族的矛盾愈演愈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本应在马背上长大的八旗子弟也学起了汉人书生的样子,但他们是贵族,他们有世袭的官位,因此他们不需要努力考个功名。也正因如此,他们就成为了骑不得快马,拉不开强弓的满族公子哥儿。斗转星移,经过两百多年的失去本性的融合,一个偌大的清王朝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土崩瓦解。
由此可见“融合”谈何容易?既不能通过强硬的手段一面适得其反,又不能失去自我。没有一把标尺可以去衡量。以美国为例,当年的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陆的大肆掠夺与血腥屠杀是不争的事实,而后来的黑奴买卖更好四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尽管有了《解放黑奴宣言》,尽管种种法律相关条例规定不应有种族歧视,尽管马丁路德金人人敬仰,尽管美国有了个黑人总统,凡此种种,尽管有了这些融合,但种族歧视仍然是一个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是融合,对于产生问题和冲突逃不开,躲不掉。
然而融合仍是一项必须进行的过程,面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我们应该接受,那是他们骄傲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地区发展的差异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民族大融合,城乡携手发展“势在必行”。融。融为一体;合不仅是合众,更要合适。在融合中,我们要注意方法,也不要失去自我,更要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