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脚步渐渐走近了,天气也转晴了。一串串红灯笼的挂起,一声声鞭炮的炸响,一阵阵美食的飘香,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年要到了!
看!商店里、超市中、门户前都挂满了热情洋溢的中国红。红灯笼点亮新年的期盼,中国结编织团圆的梦想,红辣椒透着生活的红火,红对联映红人们的笑脸。汽车站、火车站满是提着行李的人,他们背着收获、提着甜蜜、满怀幸福地奔向家的方向。
听!大街小巷中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叫声。东边“啪”一声炸响个鞭炮,西边“哧”一声飞起个烟花;这边的大妈们正伴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那边又隐隐传来“咚咚”的锣鼓声。街边的店铺正在大促销,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超市中、菜市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闻!鼻子也在享受着年的盛宴。空气中飘来阵阵腊汁肉的香味,让人禁不住垂涎三尺,家中的饭菜在这香气里酝酿地更加鲜美了。缕缕清香扑面而来,这是谁家阳台上的水仙呀?院子里的腊梅也在竞相开放,气息中透着淡雅脱俗。空气不再是干燥与寒冷,而是温润,还微微带着新鲜的泥土味!
新年,这个盛大的节日,全天下的华人都会团聚在一起,都将在除夕夜除旧迎新、共度佳节!
小时候,每到冬天,尤其是进入农历腊月以后,随着过年脚步的日益临近,我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盼着父母亲早点把家里为过年所准备的快整整养了一年的那头年猪给杀了。因为只有把那头年猪杀了,我才能吃到那时我日思夜想的美食“初麻”(指用猪的大小肠灌成的血肠和面肠)了。每当父母亲订下杀猪的日子后,在头一天晚上,父亲就亲自去请杀猪的师傅(我们当地叫杀猪匠),而让我和弟弟挨家挨户地去通知家务的男人们(主要指父亲在本村的兄弟们)明天帮着来杀猪,并邀请他们一家其他人到明天后晌(下午三四点左右)来我家吃“初麻”时,那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我的愿望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一路上,我和弟弟心高彩烈,蹦蹦跳跳、相互打闹着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家务们。但由于太兴奋了,其结果往往是一晚上睡不着觉,急切地盼望着天亮。
第二天一大早,父母亲还在睡觉,可我就起来了,在我的带领下,全家人不得不起了个大早。于是,杀猪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用不着特别交代,大家的分工都很明确。我和哥哥、弟弟帮着父亲把村里的那口专门用来烫猪毛的大锅,小心翼翼地抬到家门上,并找上几块大石头稳稳地把大锅支起来。同时在大锅的四周围上些土,把土用脚踩实了,其主要目的是夯实锅底,以防止锅翻到。另外还要把杀猪用的刀、斧头、梯子、塑料细绳、草绳、脸盆、碎砖头、簸箕等工具一一准备就绪。而母亲和姐姐的任务,则是在厨房里的一大一小两口锅里,满满地烧一锅开水,并准备好一顿比较丰盛的早餐。
等这一切都准备妥当时,家务的男人们开始陆续到我们家吃早饭来了。大家边吃早饭,边唠嗑,并不时地端杯酒杯,小酌上几杯青稞散酒,主要是起到热热肚子、抵御风寒的作用。然后,大家开始到猪圈里去抓猪。因为要杀猪,所以一般是前天晚上就断了猪的口粮了,所以正在饱受着饥肠辘辘的猪,脾气正处于火爆之际,稍不注意,就会冲出猪圈的。为了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所以抓猪的时候,家务的男人们一般都是分成两帮,一帮下到猪圈里,一帮堵在猪圈外边,等里头的人抓住猪以后,外边的才跳下去,抓耳朵的抓耳朵,抓尾巴的抓尾巴,还有的干脆骑在猪身上,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便把猪从猪圈里一点点地拉出来了,随后又用草绳紧紧的拴住猪的四条腿,并用塑料细绳扎紧猪的嘴巴,然后把猪放倒在一块门扇上,稳稳地控制着。
这时,操刀的杀猪匠就上场了,开始他表演“杀技”的时候了。只见他用左手轻轻地在猪的脖子上摸索着,等摸准了位置之后,用右手将一把一尺多长的锋利的尖刀就一下子戳进了猪的脖子里,并慢慢地一点点地顺着猪脖子往心脏里捅去,直到那把尖一尺多长的尖刀只剩下刀把在外面,于是一股殷红的鲜血立时喷涌而出,顺着刀把流进了放在猪脖子前面的和着面粉的脸盆里(接猪血的目的是为了灌血肠)。此时,那头年猪发出了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喊叫声,四条腿在剧烈地抖动着,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随之全身剧烈地抽搐起来,但抓猪的男人们丝毫不敢懈怠,也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死死地控制着猪。但最后终因是血流尽了,猪的叫声一点点地减弱直至彻底消失,四条腿的抖动力度也就慢慢地减弱直至一动不动,心脏也从剧烈的上下起伏直至慢慢地停止了跳动。此时,杀猪匠找来一根短木棒,用斧头把一头削尖后,把这根短木棒塞进了猪脖子上的刀口里(以防止未流尽的猪血流淌)。直到这时,男人们才松一口气,点燃了一支烟,并在抽烟的间隙,大家开始估计起猪的斤数来,这个说是至少在100斤以上,那个说至少在120斤以上。有时候,为了衡量谁估计的斤数准确些,男人们开始打起赌来,以击掌为凭,赌注是一瓶酒。也就是说,以一瓶酒的代价来检验谁的估算能力准些。
母亲和姐姐也在忙碌着自己份内的事,她们已经在那口大锅里点起了一堆麦草,正在紧张地用一根长木棒用力地搅动着麦草,以便使麦草尽快地燃烧起来。等麦草燃尽之后,拿起一把大笤帚,将麦草灰全部扫了出来(点燃一堆麦草是为了起到预热大锅的作用),并提来一桶桶的滚烫的白开水,倒进了大锅里。大锅里立马热气腾腾,一股股白雾冒了出来。这时,男人们把那头死猪抬起来,轻轻地放进了盛有一锅开水的大锅里,并不断地把死猪拉出来,翻个身后又推进去,就这样忙碌了大概二十几分钟的时间,猪毛开始烫脱落了。于是,男人们将死猪从大锅里面抬出来,放在平地上,又在猪的身上洒下几铁锨干白土,然后一人手拿一块碎砖头开始使劲地搓起猪毛来,一面搓的差不多了,再翻个身,继续搓另一面,不大一会儿,满身的猪毛全都被搓了下来。
趁男人们搓猪毛的功夫,母亲和姐姐已将父亲早上卸下来的大门的门扇横放在那口大锅上。接着,男人们又将已搓完猪毛的死猪抬上了门扇,用大锅里的热水在死猪身上进行反复冲洗,同时把没搓尽的猪毛再用杀猪刀轻轻地刮一遍,此时一个白白净净的年猪就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然后杀猪匠用杀猪刀挑开死猪的两条后退的大劲,找两个小木棒穿进去,两头栓上草绳,吆喝着众人将死猪倒挂在搭在庄廓墙上的上房的梯子上,开始开膛挖肚了。只见杀猪匠将塞在猪脖子刀口里的那根短木棒取出来了,然后瞅准位置,把猪头和槽头肉给割下来了,将槽头肉用清水洗干净之后,吩咐父亲下到锅里。接着用杀猪刀在死猪的肚皮上轻轻地直直地往下划开了一条口子,顿时死猪的五脏六腑全都从划开的口子里钻出来了,这时父亲立刻拿着簸粮食用的簸箕接住了那些五脏六腑,这些五脏六腑在杀猪匠用杀猪刀的轻轻拨弄下,一一跟死猪分开了,全都跑到了簸箕里。最后,杀猪匠用刀割斧砍的方法,把整头猪从脊背出一分为二,一扇一扇地搬进了我家的厨房里。此时,杀猪匠的工作全部完成,大功告成,为了表示谢意,杀猪匠被父亲陪着到堂屋里去喝茶抽烟去了。
这时,家务的男人们纷纷动手收拾起那些五脏六腑来。首先将猪肝、猪心、猪肺用清水洗净之后,拿到厨房里等着下锅。此时,我和弟弟就守在大人们身边,催着大人们赶紧把猪尿泡早点分割出来给我们,可大人们可真有耐心,任凭我和弟弟磨破了嘴皮子,也不给我们分隔出猪尿泡,好像故意跟我们过不去。同时也不让我们闲着,我和弟弟被大人们一会使唤着用铝壶去提水,一会安排到堂屋里去取纸烟,一会又帮他们准备灌血肠用的酒瓶和筷子,等这一切都完成了,开始灌起血肠的时候,大人们才把猪尿泡分割出来给我们。我和弟弟拿着粘糊糊的,还有点尿臊味的猪尿泡,赶紧跑到家门口的白土堆里去,把猪尿泡在白土里进行揉搓,等揉着差不多了,就用嘴对着口子,使劲地往里面吹气,等吹大了,再找上半截细绳,扎住口子,然后当成皮球,我一脚弟弟一脚的踢来踢去,高兴极了,真的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等血肠和面肠灌完下锅以后,男人们就围坐在炕桌上吃中午,边吃中午边喝起青稞散酒来,此时我和弟弟就会被安排去请本家(同一庄子上的人)里年长的人,到家里来吃“初麻”。等我和弟弟火急火燎地请人回来后,“初麻”已经煮熟了。于是吃“初麻”大会就开始了。首先端上来的是切成薄片的鲜嫩鲜嫩的猪肝和猪肺,那猪肝上还流着血水,但大家吃的就是这个鲜,津津有味地吃着,要不猪肝煮久了,会变老的,口感就会差很多。然后是流着肥水的槽头肉,轻轻地夹起一片,放进嘴里,一口咬下去,满嘴的都是油水,一不小心,油水就会从嘴角两边流出来。最后才是血肠和面肠,同样让人禁不住流下口水来。那时候,我最喜欢吃血肠和面肠,因为血肠不肥,面肠是用包谷面(指玉米面)做的,嚼起来有味道。
如今,只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童年过年时的情景,首先在脑海里闪现的就是家里杀年猪的情形,我的舌尖上立马就感受到那诱人的“初麻“的香味,口水就不由自主地流出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年味儿。在我心中,年味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团圆饭一边看春晚,其乐融融的味道;年味就是拿长辈的红包,感受亲情的味道。今年新年妈妈带我到老家去过年,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年味。
来到老家,整个小区都变了样,小区门口高高挂起了大红灯笼;家家户户在门前贴春联,挂“福”字,到处一片喜庆祥和。最喜庆热闹就要数我们村的春节民俗文化大巡游了。
什么是民俗文化大巡游呢?就是许多穿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组成一支长长的队伍,一边沿着街道缓缓前进,一边表演舞龙、秧歌、挑花担等各种民俗文化的活动。
瞧!表演队伍早已准备就绪,他们都穿着中式服装,有的扎着红腰带,有的包着红头巾,显得喜气洋洋。马路边挤满了围观的男女老少,大家谈笑风生,场面非常热闹。
“咚咚锵!咚咚锵!”,喧闹的鼓点响起来了,巡游大军整队出发!排头的队伍是舞龙队,五彩缤纷的长龙在队员们奋力挥舞下,一会儿冲天而上,一会儿翻转而下,时而滚动成波浪形,时而转成螺旋形。看着自在飞舞、栩栩如生的巨龙,周围的群众无不啧啧赞叹。紧接的是秧歌队,她们随着音乐轻快地扭着,每个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手上的红丝带随风飘舞,令人看了心旷神怡。鼓点的来源正是随后的乐器队,领头的队员双手各持一个大铜钹,碰击发出清脆的“锵锵”声,其他队员用力敲击着腰鼓和大鼓,打出了震撼人心的鼓点。挑花担队紧随其后,她们身着大红衣服,肩头挑着一副担子,担子里装满了五彩斑斓的鲜花,也装着满满的喜气。后面还有第五支、第六支表演队群众们看的眼花缭乱,情不自禁鼓掌喝彩。
队伍走到了一片广场终于停了下来,队员们开始做最后的表演。瞧!那条长龙飞得更欢了,它追着一颗火红的龙珠不放,一会扑咬一会盘绕,仿佛一片流动的彩云。秧歌队更起劲了,就像一只只花蝴蝶翩翩起舞。挑花担队停下脚步,唱起了悠扬的山歌。整场巡游活动就在歌声和鼓声中圆满结束了。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辛苦训练才能奉献出这么精彩的演出,又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中国春节的喜庆气氛,感受到了浓浓的年的味道。我要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点赞!
除夕前几天,奶奶和妈妈要蒸白馍,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奶奶取出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和好发酵的面,在炕上铺上塑料布,将桌子抬上炕,一切准备就绪。
妈妈一边将发酵好的面团一块一块地揪出来放在桌子上,在面团周围撒上些许面粉,一边对我说:“你反正闲得没事干,不如来学蒸馍。”我听了哪肯将就,学蒸馍就不能看电视了。不行,我得想个办法。我一溜烟跑到另一间房里拿了一本书装模做样,哈哈,这下妈妈无话可说了吧!
忙碌的一天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妈妈和奶奶一人坐在桌子的一边,揪起一块发酵好的面团,在撒满面粉的桌子上用手掌一揉,另一只手将面团一转,手掌再一揉,就这样,面团在周而复始的动作下变得更筋道了。
揉好之后,再换另一团……在所有面团都变装完毕后,就开始揉馍了。第一次揉的是圆馍,将面团揪成一块一块大小相同的小面团,用手掌揉呀揉,最终揉成椭圆形就好了。
将揉好的圆馍有规有矩、有行有列地摆在热炕上,看起来像一位位训练有素的军人。等它们发好之后,在围城一圈手拉着手坐在大车上出去晒太阳,补好钙之后,就要去厨房接受最后一道关卡的考验——蒸。
将摆满馍的蒸笼放在大锅上,用砖头固定好,四十分钟后,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圆馍就出锅了。屋子里顿时香味四溢,馋得我直流口水,眼睛里闪烁着饥渴的眼光,趁没人注意,以迅雷不及掩耳势抓起一个馍,又以不亚于刘翔的速度“逃离”了“案发现场”。妈妈发现后,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冲着我狼吞虎咽的背景扔下一句:“小馋猫。”
蒸馍,紧随圆馍出锅了,最后一锅——包子!看着色香味俱全的包子馅,我的食欲又蠢蠢欲动起来。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伸手打开我已经伸出一半的小爪子,说道:“不准吃!”
包子出锅时,夜幕已经悄然降临。柔和的灯光照耀着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的一家人,真幸福啊!
我闻到了浓浓的年味。
穿新衣,蒸馒头、贴对联、拜年------这些记录了我们祖先礼貌的一个个符号,不仅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胎记,更是每一个人记忆中的“年味”。这天,就让我们一齐走进牛年春节,感受一下那赋予了现代情感、充满了书香情调的新“年味”------
也许受爸爸爱看书的影响,我这个“小书虫”有先天爱看书的遗传,然后每年大部分压岁钱都被我用来买书了,这不,大年初四,我已准备选购新学期的教铺资料了。
我来到南京新街口书城,店里红红的中国结和大灯笼衬托出浓浓的“年味”。书城内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为读者准备的座位已座无虚席,找不到位置的我只好站在书架前看书。一些“小书虫”干脆就席地而坐,地面虽然很冷,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看书的热情。
听旁边的工作人员说,今年春节每一天来书城的人都很多,早晨书城还没开门,然后就有不少孩子等着进场了,不少像我这样的“小书虫”在书城一呆就是半天。等我精心挑选了几本自己喜欢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鲁宾逊漂流记》,结账的队伍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我惊喜地发现其中不少孩子是爸妈陪同来购书的,手里拿的是沉甸甸的新书。
新春的“年味”里融入了书城暖暖情调的书香味!
大年初五,我和老爸、老妈一齐出游,首选景点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八艳、乌衣巷、王谢故居、六朝烟雨------旧时的秦淮曾让那些文人墨客留念不已。
在石头城公园外秦淮河游船码头上,已经是人山人海,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码头上停靠8艘张灯结彩的画舫,聚光灯巨大的光束游移在水面上、游船上、岸上、灯影桨上一片辉煌。我迫不及待地用数码相机摄下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处处是景、移步换景,最后连自己也融入了这个美丽的画卷中。
忘不了秦淮河上的万盏荷花灯竞艳的美妙夜景,忘不了精美的仿古“秦淮画舫”群众亮相的美丽瞬间,忘不了大人们喜笑颜开、小孩们欢欣鼓舞的激动场面-------
“嘭、嘭、嘭”天空中不时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烟花,火树银花不夜天,然后更是增加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就连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似乎都融入了“年味”!
新春的“年味”里融入了夜游秦淮、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火药味!
当春节的脚步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依然深深的保留对亲人对朋友的祝福。然后新的一年,让我们在遐想的时候,感受春节的快乐;新的一年,让我们走向期望,感受春节美丽的梦幻;新的一年,让我们走向成功,
寒假中的许多时间我都草草地虚度过去,然后唯有过年那几天我是真真切切度过去。
愈利年关,过年味愈浓。
排在年味之首就是那一阵阵浓郁的鞭炮味。从地上忽然飞向天空就是那一个个花炮,垂直地飞向天空,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天空中绽放,闪现出一个一个的“小星星”,然后转眼间又消失在黛蓝色的天空中。它完美地飞跃,完美地落下,完美地展示给我们看,又一颗接替它,在天空中绽开出一朵巨大、闪烁、晶亮的花朵,仿佛花朵上镶满了水钻,又消失了。吸吸空气,里面有氧气夹杂着那股硝烟味,虽不好闻,但是闻着闻着也习惯了,这股硝烟味还真是随处可闻呢。
年味之二当然要酒香味了,我们这城市虽不酿酒,但是十分钟爱喝酒。然后在过年这么重大的日子里,喝酒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户户会在过年的前夕准备上好的陈年老酒。在过年时,许多爱藏酒的人都会纷纷打开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也许只有在这种日子了,他们才会收敛自己对酒的吝啬。在过年,不管是会不会喝酒的人,都得沾沾酒气,这不,喝着喝着倒也能品出些这酒的好了。
饺子味在年味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北方人个性爱在过年时吃饺子。那肥中带瘦的馅,加上些料酒,那味儿真是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再在馅中加入葱、姜、蒜,那滋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蒸煮完后,香味那真是扑鼻而来。一碗醋,一大碗饺子,可能还填不饱肚子哩。吮吮饺子上的醋,一咬开饺子,又会有一股汁混着醋一齐流入口腔中。
仔细想想,其实年味很多。都饱含着新年的温馨完美。然后想象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吃饭,虽有些挤,但是谁都互相夹菜,这种温馨只有在过年才能得到。
伴随着远处传来吵闹而又喜庆的鞭炮声,窗外淡淡的夜色还带着点点星辰,一声“新年快乐!”伴随着声音的还有猛地被推开的门。
朦朦胧胧的睡意逐渐被门外穿来的冷空气和日光灯唤醒,视线变得清晰,爸爸妈妈一脸笑意的看着我和妹妹,堂妹们也快速地跑到楼上来。一进房间就大声的说了句:“伯伯,伯母,新年快乐!”
过了不久,看着爸爸妈妈、堂妹们带着妹妹陆续出去后,快速起床,穿好衣服,再慢条斯理的下到一楼。
还在洗漱时,大家都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就等着人全部到齐后给小孩发红包。
还有点迷迷糊糊的时候手上突然塞了一个红包过来,都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只见一旁的堂妹已经打开红包开始数钱。
发过红包后就可以开始吃饭了。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多加了一张桌子。负责掌勺的奶奶今年怕加了一张桌子坐在另一边的人就夹不到想吃的菜,所以几乎每道菜都做了两份。
我至今还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老家这边总是早早就要起床吃早饭。一到大年初一六、七点就必须吃早饭了,有些地方还有凌晨就吃早饭的。难道这就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年吗?那是当然了!新的一年总不能让它睡懒觉吧!好的开始才有好的过程、好的结果嘛。
早饭过后就开始拜年了。
刚吃完异常丰盛的早饭后不久就有人来拜年了。今年说是不放鞭炮了,真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好消息。老实说,我并不喜欢鞭炮的声音和它燃烧时刺鼻的味道,我尤其讨厌鞭炮爆炸时到处乱炸的碎屑。但堂妹她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很开心,她说不放鞭炮就没有过年的感觉。
好了,出发去拜年了。天已经亮了,清晨,天上的星光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淡蓝的天和淡淡的白色薄雾。微微润潮的泥土路,经过多年的踩踏,已经非常牢固了。就连路边的草丛也被露水打湿了,草叶上还沾着晶莹的露珠。扑面迎来的是习习凉风。向下看去,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横贯大部耕田的新鲜嫩草。尽管还是大清早,但依稀还是可以看到一两头早早放出来吃草的牛。
穿过一片密密的竹林,来到了一户人家,往年都是第三个来拜年的人家。要是往年,都是一大卷鞭炮放完,说几句祝福语,在领一份红包就差不多可以动身准备去下一个亲戚家了。今年没有鞭炮的声音,安静的确是安静了许多,但还是少了些什么。好像的确如堂妹所说的,没放鞭炮,没有过年的气氛。看了看这户人家屋外一地的红色碎屑,好像确实添了笔喜庆的色彩。
看来,中国的春节是需要点声响和红色的。放鞭炮庆祝,固然会造出噪音、垃圾和气体污染,但不放鞭炮又着实令人有点失望,毕竟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放鞭炮的。
大概放鞭炮也是家乡的一种年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