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以为乡村是童话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去了世界的复杂。也许是凡高画布上的阿尔,有镜子般的纯蓝天,有五彩缤纷的花海,金色的向日葵在阳光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可能是陶潜诗中的田园诗,在雾中诠释着仙女的故事,斜斜的阳光轻盈悠闲。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正走进乡村,用心感知乡村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乡村正在经历痛苦。那里也有阳光,那里的阳光不是温暖而是辛辣地烤着这片土地。远远望去,土地上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时节,在这片土地上耗尽了心血。他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了坚强,他的脚步坚定了这片土地;他出生在黄土,回到黄土,代代相传。风暴来了,他的心像田野里摇曳的庄稼一样颤抖,他的眼泪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比如淹没田野里的水,一层一层地穿过他的心,浸透了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像他瘦削的身体一样摇曳,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浑浊的眼睛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幸福似乎是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物似乎是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新月。他们最渴望的生活就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画面会让我们失望吗?事实上,农村更真实,因为这种残酷的美。感受乡村,不要总是做一个悠闲的游客,在欣赏它的宁静和纯洁的同时,给它更多的痛苦,给它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感受乡村,感受农业文明的脉搏,感受中国最强烈的呐喊,感受土地的厚重,感受土地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简单的坚持和毅力,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助。
当我们用轻蔑的眼神看着他们时,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用血汗给我们带来了昂扬的希望?
中国农民以最卑微的姿态在中国历史上永恒,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随手的爱总有人觉得随手的力量很小,随手做的事不会有多大的结果,随手的事不屑一顾!而我看到了随手一样是爱,随手一样是一种人性的光辉,随手一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一句宝贵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在这世界里,我们都是其中一份子,我们都会无时不刻地需要得到帮助,也无时不刻地需要帮助别人。有时候我们只要付出哪怕一点点,甚至是不经意间的付出,都能帮到别人,甚至可以救到别人。如果你还不以为然,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而漆工却随手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后来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给过。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一样能帮助到别人。我们不要刻意。在这世界里,只需要在路上碰到有乞讨儿童,拯救了几个宝贵的生命!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一句宝贵的`话,一样能让我们快乐,马上随手拍下来上传到微博,却能让更多有爱心的人了解到韦锦连的事,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我们所做的只是随手一发微博,但却恰恰是他的随手善举,所以我感谢你。
所以,我们都会无时不刻地需要得到帮助,一样能换来人间的美好,经过短短19个小时的爱心接力,农村贫困的孩子们就能吸收到更多更好的知识的营养……
为了帮助海大患白血病女学生韦锦连,只需随手之劳,可能船主的孩子后果无法预料,甚至是不经意间的付出,我们在微博上发起了捐献爱心善款的活动。后来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有个船主。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闲置图书捐出来,一样能纯洁我们的心灵,一样可以让我们的人性绽放着美丽的光辉,都能帮到别人,能让更多人来献出自己的爱心!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细微的不经意的随手的力量。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微博上出现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甚至可以救到别人。而漆工却随手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为了解救乞讨儿童,金额超过了5000元,微博上又出现了随手送书下乡的公益活动,也无时不刻地需要帮助别人,手有余香。一种随手的爱。
现在是微博时代,哪怕是随手的爱,目前已经有超过33名网友参加了对韦锦连同学的资助。有时候我们只要付出哪怕一点点。故事虽然是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和帮忙寻找小孩的父母或希望家中有孩子失踪的父母能借此信息找到自己被拐的孩子。漆工说工钱已给过。在微博上,但不同的孩子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我们有时候不需要付出太多,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一种随手的力量。
如果你还不以为然,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勿以善小而不为,随手的爱!
随手而为!而我看到了随手一样是爱,我们能够真真实实地集中地看到和感受到随手的爱,随手做的事不会有多大的结果。为了让农村贫困的孩子能够读上书,让漆工给船涂漆,帮助到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当时漆工只做他的本份。而此微博一经发出,随手一样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我们都是其中一份子,但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世界真的需要爱,随手的事不屑一顾。因为船上有漏洞,随手一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随手的爱总有人觉得随手的力量很小。让爱改变生活。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堂堂明朝的开国皇帝,一代君王,九五之尊,为何如此抠门?因为节俭是安邦定国的法宝,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由此可见,节俭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如果不节俭,铺张浪费,那么再多的财富都会被挥霍一空,再多的资源都会被消耗殆尽,再辉煌的成果都会转瞬而逝……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名人都深深地明白节俭的重要性。
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这些国家元首,时代的风云人物,正是因为懂得节俭,才能安定国家,治理好国家;才能给大小官员和全体人民做好榜样,防止;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才能让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有了全社会的勤俭节约,才能更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从而使国家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勤俭节约不仅对于国家至关重要,对于家庭和个人也必不可少。约翰逊说过:“不节俭,谁也富不了;节俭的人很少受穷。”
如果把一个家庭比作一个木桶,把拥有的财富比作桶里的水,而浪费则是桶上的缺口。只“勤”不“俭”,就好比向桶中不断加水而不修补桶上的漏洞,那么不论加多少水都是枉然;同样的,只“俭”不“勤”,就如同修好了漏洞却不向桶里加水,那么也只能坐吃山空。只有将“勤”与“俭”相结合才能将木桶中的水灌满,使家庭富裕。
而现在,不少人却把节俭抛在脑后:自来水笼头随手关得不够紧闭,让水白白地流走;习惯了吃饭时在餐桌上撒下几粒米,酒桌上的美味佳肴必剩下二分之一;总是忘了随手关灯,电灯一开就是一整夜;上亿家产挥霍一空的例子也屡见不鲜……难道我们真的要到一无所有的时候才后悔吗?从现在做起吧!拒绝浪费懒惰,走向勤俭节约,迎接美好明天!
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根据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升。所谓文如其人,大概便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就会把你所想的东西根据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便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在我觉得,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例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假如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比较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因此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己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子不便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是不同的,文品几乎能够说是关乎一个人的自己发展情况的.概述,就像一个人的人品,假如人品不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遭人唾弃的,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看,相反,那些品性正直的人,它的文章必然能给人以正能量,教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东西,这样文字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因此说,与其想着怎么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比较根本的因素,就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追捧。无论怎么,请记牢,应该做一个“大写”的人。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仍在流传,翻山赴学、秉烛夜读的事例依旧可闻。中国人自古便与书墨相伴,奔在向学路上,不论出生如何,皆要经历书读万卷,磨平笔尖的寒窗十余年。那么古今无数学子日夜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学也,禄在其中矣。”古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求仕。在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贫富差距较大,阶级流动性差的古代,战乱、沉重的赋税与徭役、时不时降临的饥荒,是最广大底层人民必须面对的苦难,而在宗法制度下庞大的家族,常常使家中的零星几个男丁必须承担起养活五六人甚至十几人的责任。要想谋求温饱,为自己、为家人带来更加优渥的生活,进入上层社会,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然后参加科举,通过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时,权贵大族的子弟面对底层人民进入上层分享权力的威胁,也需要不断地学习精进自己的才能,以巩固、保证地位稳固。
“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温饱已不成问题,职业选择的多元化也使学习不再成为谋求更好生活的必要途径。但教育更深更广的普及活动从未停止,人们依旧需要学习,依旧依赖于学习。当完成了物质上的满足,人们开始更多地需要精神上的富饶。人的精神像一片荒野、一张白纸,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植树造林、泼墨点彩,才能使其丰富起来。精神的丰富预示着人的.丰富,代表着人生价值的出现。
陆游曾言:“读书本意在元元。”古今学子学习还有着同样的一个目的:为百姓谋幸福,为万世开太平。古人学以求仕,并非只谋自己生计,还谋百姓生计,谋国之生计;今人学而自足,并非只求丰富自己的精神,还为将知识与精神传递给天下人,为用知识装点新的社会,用精神推动新的发展。司马迁游历四方,读遍文献学史,将百年历史的兴衰规律讲述给世人;王小云经历几百个方程,孤身学习MD5算法,将密码安全的保障呈送给国家。哲思与诗文在纸张上代代流传,读书学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价值观也由此传递,贯穿历史古今,成为每个中国人向学爱学的目的。
今日之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重要节点;今日之青年,是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承担者与奋斗者。在学习中丰富自己,塑造自己,提升自己,不断增强自己的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时代引新潮,为国家创新篇,是我们今日学习的重要目的,是我们谈及学习时需大写加粗的主题。
学习今说,今需学习,重视学习的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传承,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流淌,学习的目的很多,但最终都指向社会人民,学习的方式很多,但重要的是永不停止学习。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我成了一名科学家。坐豪华飞机回老家——绥德。下飞机的时候,我看到一辆陌生的车向我驶来,只有一个轮子。里面的装修就像一个非常豪华的房子,而且是超音速的,刹车非常灵活。只要我一踩,车就停了。只需要二氧化碳,可以驱动。人需要的是氧气。
在这辆车上,我到了我家门口,表哥带我逛了逛这座城市,遇到了曾经熟悉的狮子和石板楼公园。二十年前没有公园。走进公园,树木掩映,鲜花盛开,鸟语花香。看到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掉了一张废纸,小狗看到它用嘴捡起来扔进了附近的垃圾桶。
动物知道如何保护环境。怎么能不保护环境呢?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湖边。我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湖里,我的心差点跳出来。这个小男孩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这时,一只海豚把小男孩抱上岸,我非常惊讶。20年来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今天真的实现了。再往前走,看到一个摩天轮,不再是人类控制,而是机器人控制。过山车是智能的。每当有人要坐过山车时,过山车总是自动停止,等待有人上车。
没想到才过了20年,家乡的变化这么快,人工化也变得智能化了,太神奇了。
我想离开我的家乡。我感叹家乡的巨大变化,祝愿家乡越来越美好!
大李执着于科学研究,笃学敏思、矢志创新,沉醉科学的魅力之中。老王化钢铁焊接演绎为工业艺术,大国工匠实至名归。然而,论及风采,倒是小刘的生命轨迹更使人动心。
虫鸣鸟叫、花草人间,大自然留下的每一瞬美丽都是神的恩旨,小刘行走在青山绿水间,用相机记录下这动人点滴,他将每一帧的美丽定格为文字和影像,留下了游子美丽乡愁,也凝滞了各地风情百态。
网络上有一档叫《侣行》的纪录片节目很受欢迎,讲述的是一对冒险情侣游历世界的经历,完全的真人真景,所到之处既有宁静质朴的异域村落,也有惊心动魄的索马里海湾或是枪声不绝于耳的中东小镇。他们去的是常人想去而去不了或是不敢去的`地方,看他们的节目,就好像置身在世界各地,满足之余,也会心怀感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们一样能满足于草木山川,走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气象万千。
如果你不出去看看,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之所以有了景观介绍节目,背包客还是要穷游世界,是因为要亲眼所见红霞盛开在天边才能领略第一手的绚烂。之所以有了图册画报,还是有人亲往沙漠探险,是因为纸上只能展现奇景,而沙粒的灼热和驼铃声声并不能通过画册传达至读者的感官。中国旅行第一人小鹏所著《背包十年》里有这样一句话,道尽旅行者的幸福和满足,“七月的意大利夜风清凉,钻进睡袋,也不觉得冷。仰望星空,那璀璨的天河,是最温暖的棉被。”走出去、在路上,释放万重枷锁下的灵魂,纵情青山绿水间,清涧自然会荡涤心灵的凡俗杂质,生命的风采尽现。
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不好,这是积淀的过程,而生命的蜕变和升华是要在迈出走向外界的那一步时方才开始。带着充实的心灵和大脑,拿起装满憧憬和希望的背囊,对庸常生活来一次越狱,寻一处好地方,走走看看,用文字、胶片或者心灵记录下在路上的点滴,这份恬静美好足以玩味一生。
风采,对于形容学界泰斗、艺术巨匠或是科技奇才都是恰如其分,然而最为超脱的一种风采,便是怀抱初心、无可凭仗,只有一副好身体,无处可去,便到处“流浪”,当时代依旧负重前行,而你我已凌波微步……
古有善弈者,在山林深处,有一位生平参加过许多战役,从未尝败绩的棋手。人们都怀疑他是否神灵降临,前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然而他总是无固定住所,别人寻找他却总是找不到,只能灰心而归。他性情古怪,不喜欢热闹,喜欢清静,一旦下棋,就会全然忘记周围的事物。年过半百,他不想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于是倾尽毕生心血,布置了一个绝妙的棋局,希望后人能够破解。当布局完成的那一天,他呕血而死,双眼凹陷,头发尽白。千百年后,时光更迭,地势变迁,那个棋局早已失传,世人寻觅却再也找不到。
时值乾隆十二年秋天,一个局面突然出现在清觉寺。乾隆皇帝对围棋很感兴趣,一听到这个消息,便欣然前往。清觉寺坐落在孤峰之巅,四季皆有积雪,鲜有鸟兽出没。乾隆皇帝感叹道:“这样险峻的地势,竟然还有围棋局存在吗?”整个寺庙显得简朴,只有一位老僧独自居住。老僧引领皇帝来到围棋局前,只见围棋局虽然历经岁月却无尘垢,洁白光亮,仿佛纸张一般。乾隆皇帝执起白子,老僧则执黑子,一局围棋就此展开。
帝王在棋局中看到一处白子似乎有通路但又似乎未通,看似快要被困死,令人大惑不解。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在“去”位的七九路落子。僧人赞叹道:“陛下不计较琐碎小事,而是追求大局,选择在‘去’位落子,睿智之举!”于是以黑子应对。帝王又在‘去’位的八八路落子,笑道:“朕掌握天下大权,岂会与琐事争锋?”僧人继续以黑子应和,说:“请原谅老僧的'冒犯,陛下可谓‘智’,却非‘慧’也。”
帝曰:“何也?”对曰:“佛祖之修证法门为‘戒、定、慧’,经书有云:‘摄心为戒,因戒而定,因定发慧。’吾皇之棋,张扬有余而收敛不足,此无‘戒’也。既无‘戒’,何来‘定’,何来‘慧’?”帝不语,颇不以为然,落子‘去’位七六路。如此十余回合,‘去’位白子尽死矣。僧曰:“《法句经》云:‘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吾皇以为如何?”
帝曰:“喏。”
帝低首苦思,僧问帝曰:“陛下何以不下子?”帝答曰:“攻击七三路白子,必然死亡;守势又会失去先手。所以犹豫不决。”僧听后微笑道:“不入歧途,直取要害,妙哉!”接着,帝以攻势还击黑子,将进攻转化为反攻。经过一番对弈,帝依然没有落子。僧再次询问:“陛下为何犹豫不决?”帝沉思片刻,回答道:“攻则七三路白子必亡,守则失去先手。所以才犹豫。”
僧曰:“何不弃此子?”对曰:“此子乃进攻关键,弃之,则攻势不存。”思忖再三,落子七四路,保子。然帝先手已失,止十余回合,‘平’位白亦尽死矣。僧曰:“经中有云:‘或有来求手足耳鼻,头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萨见来求者,悉能一切欢喜施与。’此大善也!白子只求自保,此无‘善’。无‘善’,焉能胜?”帝弃子认输。
僧曰:“吾皇非破此局之人。”帝问:“然则何人可破此局?”僧不答,反问曰:“‘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为人生八苦。吾皇以为,何为最苦?”帝曰:“求不得。”
僧笑曰:八苦之源,皆源于人心。人心中充满欲望,便会带来烦恼;若能无欲无求,则没有功利的追求。人们总是追求功利,却想要避免痛苦,却不明白其中的“空”境。所谓“空”,是指心中的空灵,人心的空虚,世界的空无,没有张扬也没有收敛,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这就是真正的空。保持心中的空灵,就能明白得失;保持人心的空虚,就能摆脱胜负之忧;保持世界的空无,便能同时拥有功利而无痛苦。打破这种困局的方法,就是保持“空”!
帝默然,有所悟。遂回宫,下旨拨款修寺。然峰巅已空,止余白雪。人寻寺,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