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阳春面,不知道藏有有多少心酸,以及人间的温暖。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心里十分感动,这些兄弟姐妹十分孝顺懂事,虽然他们的年纪都还小,却宁可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只为了将剩下的面带回给医院中的父母亲吃,他们跟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完全不同。
这五位孝顺的小孩让我反省了许久。一方面,这样孝顺的小孩在这个社会实在不常见,让我十分佩服;另一方面,他们困苦的生活环境也让我十分吃惊,他们的.父亲没有稳定的工作,母亲又重病住院。医生告诉他们母亲在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们向学校请假,只为了多陪陪母亲。
相反的,有许多人却十分不孝,吸毒、飙车打群架、拿刀砍人,甚至为了吸毒跟自己的双亲要钱,不给,还亲手杀了自己的父母亲,做出种种伤天害理的事,令人感到不寒而栗。另外,有些人不懂得知足感恩,表面上好像没有伤害父母亲,但是却已经深深伤了他们的心。这些都是只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管其它人的感受,只会让父母亲失望、难过而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好好孝顺父母亲,不让他们担心,这也是我从这则新闻得到最大的启示。
我的家乡高邮有很多小吃,比如:馄饨、臭干子等,我认为最好吃的还要数阳春面。
高邮人又叫它"光面"。告诉你们,只要提到阳春面,就会引起不少顾客的食欲,很多人都把它当成雷打不动的早餐。
阳春面味道好,看相也好。一条条白色的面条浸在黄色的汤里,面条伴着青椒和香菜。看起来就有食欲。
那么,阳春面怎么做呢?当顾客进门,喊一声:"老板,来碗阳春面。"店主就很麻利地往锅里放入早已分好的面条,然后拿出碗,把酱油等佐料放进去,之后加上一点开水,把佐料放进锅里飘着,据店主说:这样做,主要是将酱油味去掉,让面条更可口。过一会儿,碗里的酱油熟了,店主将碗从锅里取出,拿一双长长的`筷子,一手拿漏勺,把面条这么一捞一抖,放进早已配好作料的碗里,一碗香喷喷的阳春面就做好了,最后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放入一些喜欢吃的东西。
我吃阳春面时,喜欢把面条卷到筷子上,然后一口吞下去。我有时还一根一根的吃,找到面条的头,然后嘘的一声吸下去,啊,真是太好吃了。
但我现在不敢一根根的吸着吃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有一次,我吸得过猛,呛着了,害得我难受了好半天。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吸着吃了。
啊!我喜欢吃家乡的阳春面。
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阳春面也叫清汤面,是我最喜欢吃的面,哪怕一日三餐全吃也可以。但是喜欢吃得会做,今天中午,爷爷教我下了阳春面。
首先,我们要准备的东西有:酱油、麻油、盐、糖和一些必要器皿。第一步烧水,爷爷告诉我,小锅要半锅水,主要按面的数量而定。这时候开始调汤。先放入一些酱油和麻油,热后放入少许盐和更少的糖。这是水也差不多开了。一揭开锅盖,水蒸气像礼花一样,一下扑在我的脸上,真烫啊!吸取了教训,我知道以后开锅盖时最好站在旁边。把水舀进碗里,一定要有小半碗,不然面不好吃。剩下的水留着煮面。下面了,面条的量我可掌握不了,爷爷说,这要凭感觉,多下几次心里就有数了。面条下了下去,本来一根根又脆又易断的挂面,一碰到沸腾的热水就立刻软了下来。下面就等面煮熟,最好不要盖锅盖,因为有些散落的面粉会在温度升高时往上扑,一开盖很危险。煮的`时间也要根据面条的多少而定。爷爷让我看着,等到快变透明了就可以了,而且中间要不断搅拌,防止会糊成一团。大约过了十分钟,我的第一锅面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要捞面,可没想到,不但没捞成,反而被烫了一下。爷爷说,可用布或毛巾包着,端下炉子,用筷子和漏勺,再捞出来。终于吃到我做的面了,虽然有点咸,但我觉得是那么好吃,那么美味,吃了个精光。
今天我又学会一样技能,爷爷说过两天再叫我炒蛋炒饭。而且,今天我还明白了:靠人不如靠自己,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周五那天,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煮阳春面。大家可兴奋了,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想一展自已的手艺。
活动开始,左等右等终于轮到我们组了。我先倒水,待水沸腾之后下面,一束又一束的面条乖乖地“跳”入锅中,逐渐散开。白色的面条在锅中上下翻滚,犹如一朵朵盛开的洁白的菊花。待面条变软,浮在水面上时,面就熟了,我赶紧关了火。我把面挑到盛有凉水的锅中,麻利地倒好酱油、麻油、葱等调味料,然后用筷子拌匀。
“诸位,香喷喷的`阳春面新鲜出炉了,大家拿好碗筷向面条进攻!”我朝着队员们喊道。于是她们边笑边拿着碗筷过来排队盛面。“可恶!”我生气地对面条说,“你怎么这么滑,一点都捞不起来!”郭老师看到我们遇到困难,便马上过来帮我们盛面。
盛好面后,我们又根据自己的口味放了点调料,顿时,面条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令人不禁垂涎三尺。“还等什么,开吃吧!”我扯起嗓子卖力地吆喝道。同学们边吃边说:“小魏魏烧出来的面味道真不错,好吃!”我便得意地伸长了舌头,舔了舔亲手煮的面,嘿嘿,还真是不错!我开心地扬了扬了头,对着同学们做了个“ok”的手势,大家都笑了。
我边吃边看看别的组,我的天啊!有一组烧得不好吃也罢了,竟然把锅也烧焦了。我心里暗想:还好,我平时有帮奶奶做家务,学会了煮面,不然今天也要出洋相了。
车停,大家都下了车。在车潮热闹的文心路上,我门全家走进一家不起眼、装潢单调的小餐馆,准备祭拜一下自己的五脏庙。
冬风冻寒,裹着满身的衣裳,进了餐馆。壁上挂了个小板子,单调写着寥寥无几的餐点。和往常一样,老妈叫了四碗阳春面、一盘青菜并切了一些小菜。
菜、面都送过来了,小菜也静坐桌上等着咱们享用。伸出冻得都已发白的双手,缓贴在汤面的碗上,一阵暖流从手烘热了整个身体,再喝口热汤,随着汤的滑落,胃也渐渐暖和起来。啊,这种热烘烘的感觉,真是冬天里满满的幸福!
岂知,就在我享受着冬天的幸福时,小菜里的牛肉片竟被我弟一片接着一片,一大半进入他的口里。于是,我不甘示弱地,马上往嘴里塞了一片,又再面里丢了一片,才又优雅的挟起面条,放进盛了汤的汤匙,连汤带面缓缓地啜进嘴里。
之后,爸妈竟发表起了感想,丢下了还未及挟进碗里的牛筋,忍不住洗耳恭听他们的演说。他们都觉得现今很难找到这种传统的`阳春面了,古味的面汤面条。这时,又吃了一口面的我也觉得这阳春面和平日吃的当真有些不同,开始幻想此店变成了古代中国的小馆子,甚至有股想叫“店小二”的冲动呢!
结完帐,踏出店门,刺骨的冷风又扑了上来。此时味蕾仍缭绕着古味阳春面的我,轻轻地打了一个满足的嗝。但接踵而至的一阵哆嗦,使颤抖的我,真想再来一份冬天的幸福,真想大喊:“店小二,再来一碗阳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