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选取自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急诊治疗的上消化出血患者120例,对其随机分成循证组与预见组,分别进行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种护理的临床疗效,记录出血次数、止血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过对照护理,采取循证护理的循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采取预见性护理的预见组,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救期间,循证组出血次数高于预见组,但止血时间显著优于预见组,P
结论: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中各有优势,因此应该将其有机结合,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13-01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是由于食管以及胃肠等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所造成的急性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同时并伴有血容量减少与不足的循环衰竭情况,对患者生命质量危害极大[1]。本组研究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进行对照护理,评价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施用效果。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21-74岁,其中72例肝硬化并发出血,48例消化道溃疡并发出血;对患者进行询问与随访调查,其中54例因工作劳累引发出血,31例因情绪失控引发出血,21例因饮食不当引发出血,14例因气温不适引发出血。事先告知患者本研究目的,征得其同意后,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循证组与预见组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并发症以及出血诱因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基础护理方法: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常表现为呕血与黑便,所以两组患者都要进行基础护理,首先要进行口腔护理,如在患者呕血时,及时进行清理,并在急性出血期采取禁食措施,早晚各进行一次细致的口腔清洁[2];其次针对黑便进行护理,如果患者如厕频率较高,建议使用温水进行便后清洁,并促使臀部清洁干燥,防止产生湿疹,并保证合理饮食,多予以患者流质或半流质易于消化的食物。针对具有便秘病史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遵医嘱,慎用药物,并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再次发生急性出血。循证护理方法:循证组患者在进行急救治疗的同时,采取该种护理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症状,采取适时的正确的护理方法,尤其是观测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同期也要密切注视患者体温、血压等基础指标的动态变化;再者予以患者心电监护,防止其情绪波动影响正常治疗与护理,准确记录患者呕血与黑便情况,并进行血常规检测[3]。预见性护理方法:预见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提前做好并发症以及出血等情况的预见性护理,一般来说,预见性护理主要根据观察患者是否有喉部痒感,胃部是否有灼烧感,有无恶心症状等,判断出血先兆,并根据血压与尿量等情况,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发展趋势,进而做好抢救与护理准备[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处于急性期的出血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急救治疗,不然对其生命安全影响极大。而临床上主要采用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来协助急救进行护理治疗,本组研究就是通过临床实践来比较二者之间的施用效果。其中循证护理的出发点是临床实际问题,也就是根据患者已发生的临床症状,采取正确的最佳方法去进行护理干预,属于事后护理[5];而预见性护理的出发点时临床可能性问题,也就是需要护理人员根据实践经验,根据患者所患有的疾病,去预见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后遗症以及并发疾病,提前采取护理干预,进行防治护理,属于事前护理。本组研究中的循证组,首先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其焦虑紧张的消极情绪,其次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血浆代用品来缓解微循环障碍,并及时补充血容量,进而维持血压恒定,再者对于呕血患者,采侧卧与半卧位,最后进行用药指导,如垂体后叶素不宜滴注过快,如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等;而预见组的护理方式,同样先进行心理护理,疏导其心理障碍,缓解其恐惧紧张情绪,并针对临床基础资料,实行不同的护理方式,再者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结合以往的护理经验,采取预见性措施,防止再次出血与并发症的发生,最后对患者进行预后指导,如何正确饮食,建立规范的作息时间等[6]。通过临床护理实践,两组护理总有效率相差不大,循证组(88.3%)略低于预见组(90.0%),同时循证组出血次数明显多于预见组,但其止血速度显著优于预见组,由此可见,采取预见性护理能够降低临床出血次数,而循证护理则可以在发生出血后及时止血,再根据随访调查,预见性护理通过出院指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较之于循证组具有显著意义。笔者认为,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各有千秋,而在临床施用上,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更适于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的独特护理方法,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综上,鉴于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各具优势,因此应该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其进行有机的融合,使二者共同发挥作用,在提高临床护理效率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苏红,鲜继淑.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见性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38
[2]张艳琳,刘俐,孙永刚.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07,28(6):10
[3]梁华红.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08(26):6463-6464
[4]王雪梅.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内科护理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1):25
[关键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153-02
预见性护理是临床工作人员结合病人的临床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分析,以临床护理知识为核心,预判病人在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个提前的评估及预判,并预见性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为探讨针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介入方法进行治疗的预见性护理效果,回顾该院2012―2013年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采用预见性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开展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总计54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男48例,女6例,平均(55±3)岁。主要梗死区域:前壁41例;下壁13例;单一、双向以及三向支向病变患者依次为46例、6例、2例。其中高达10例(19%)发生了心律失常合并症,年龄(64.12±4.12)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术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各300mg嚼服。针对冠状造影(CAG)选取Judkins法,左右冠状动脉的情况清晰显示,进行多投照后进一步对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进行确定,在靶病变区域在球囊预扩张后将支架植入。成功支架植入评定标准:管腔残余狭窄300s。最后患者转入CCU监护病房,行低分子肝素5000U行皮下注射,每12h进行1次。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预见性护理:(1),急救护理:①送入CCU进行监护,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避免移动。②心理安慰,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给予鼻管或面罩进行氧气吸入,氧浓度为3~6L/min之间。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立刻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6~8L/min,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绞痛,因此,按医嘱尽快解除疼痛非常必要,例如:吗啡或哌替啶等。这类药物有上瘾性,用量要严格控制,避免上瘾[2]。④溶栓类药可以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溶栓类药物使用的时间越早(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相关检查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钾、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病患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心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总有效率8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27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3.7%);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14.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因为心脏血管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3]。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症发病率的增加,如何加强该病症的治疗和护理逐渐引起临床重视。目前,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存在一定并发症。因此,必须强化护理干预能力[4]。
经该组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分析,该组研究中介入治疗成功率观察组(99.3%)显著高于对照组(91.2%);且观察组患者的心室颤动发生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1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期间,同时赋予优质的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进而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并能够有效提高一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值得推广。但是,该研究中的入组对象较少,以此研究结论来总结其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尚不十分可靠,仍需进一步增加病例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利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的护理配合[J].广东医学,2011,32(4):535.
[2]杨清艳.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围手术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位报,2011,32(22):3737.
[3]邱春香.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33):142.
关键词:儿童;哮喘病;护理干预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treatmentandnursinginterventionofchildrenasthma.Methods:choose120casesofchildrenwithasthmaastheresearchobject,is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controlgroupasthmathroughroutinetreatmentandnursing,observationgroupimplementtargetednursingintervention.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67%,observinggroup,controlgrouptotaleffectiveratewas80.00%,comparingthetwogroup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wogroupsofpatientsbeforeandaftertreatmentoftheemergencynumberandthenumberofattacksinobservationgroup(1.6+0.9),(0.1-0.2)andthecontrolgroup(2.6+1.9),(0.6-0.3)times,comparingthetwogroup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clinicaltreatmentofasthmainchildrenwiththemethodofnursinginterventioncaneffectivelyimproveclinicalsymptomsofheartandlungfunction,reducethenumberofasthmaattacks,hasclinicalvalue.
Keywords:children;Asthma;Nursingintervention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1]。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慢性支气管疾病。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儿童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儿童哮喘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儿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3.12±0.19)岁。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个月~13岁,平均年龄(3.01±1.03)岁。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哮喘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脉搏加快、有吸气性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所有患儿均无糖皮质激素等禁忌症,无心源性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儿。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给予患儿进行住院治疗,并对患儿进行相应常规治疗哮喘的方法;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干预治疗方法。首先患儿住院时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全方位了解,建立患儿档案。其次,在住院期间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其中包括注意事项、紧急救助措施、饮食等方面。最后,结合患儿的病情为患儿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
1.3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体征得到显著改善;②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体征得到一定改善;③无效,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检验,P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4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2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儿哮喘治疗效果分析[n(%)]
2.2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的变化情况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数值的变化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儿肺功能变化情况分析(x±s)
2.3比较两组患儿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发现,观察组患儿发作次数为(1.6±0.9)次,急诊次数为(0.1±0.2)次,对照组患儿发作次数为(2.6±1.9)次,急诊次数为(0.6±0.3)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儿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x±s,次)
3讨论
哮喘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过敏性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影响儿童生命健康[2]。哮喘病的发病原因包括药物、饮食和过敏原等,一旦发作儿童的气道反应会急剧上升,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也会提高[3]。现阶段临床对儿童哮喘病的治疗通常是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儿童哮喘病的治疗采用针对性干预治疗护理。儿童入院时,对儿童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等做细致的了解和记录。掌握好儿童的疾病情况和用药情况。在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帮助家长和儿童在日常的护理中能够明白治疗重点和治疗注意事项。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的肺功能的数值明显高于治疗治疗前的数值,可见应用护理干预进行临床治疗能够减缓儿童哮喘症状。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急诊次数和发作次数为观察组(1.6±0.9)次、(0.1±0.2)次,对照组(2.6±1.9)次、(0.6±0.3)次。由此可见应用护理干预于儿童哮喘临床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儿童哮喘的发病次数。综上所述,对儿童哮喘的临床治疗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心肺功能的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匡庆贵,付印强,文运衡,等.孟鲁司特辅助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5,04(12):761-763.
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台州市317200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抑郁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对其服药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的临床影响效果。方法:随机择取76例抑郁症患者,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患者平均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8例)。分别对他们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进行临床服务干预,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服药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94.74%)和护理满意度(92.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8.95%,76.32%),两组比较的差异性显著,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进行临床服务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增强患者满意度,因此,它是一种有效、理想、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法。
关键词抑郁症;优质护理;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抑郁症,也叫抑郁障碍,是精神科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1]。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危险因素主要有情绪、心理、社会环境等。选择我院2012年01月~2015年01月以来,精神科收治的抑郁症患者76例。将他们根据入院就诊时间划分成平均的两组,即: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对照组38例,采用优质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并对比、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现将详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择取2013年05月~2015年05月之间,在我院精神科进行治疗的76例抑郁症患者。年龄14岁~70岁,平均(32.6±6.4)岁;女性33例,男性43例。根据入院时间对76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8例,观察组患者38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即给予患者精神科一般性的心理疏导、访谈式交谈、环境护理、药物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
1.2.2观察组
采用优质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即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方法同上)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更加优质化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
(1)建立患者临床护理档案。
(2)给予患者个体化的心理干预。
(3)加强同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沟通,建立护患信任。
(4)指导家属同患者进行科学的亲近沟通,提高家属及社会对患者的支持度。
(5)加强药物干预护理。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软件spss12.0对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分析
统计学分析显示,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的服药总依从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组间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临床分析统计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6.32%(29/38),其中:非常满意14例,满意15例,不满意9例。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2.11%(35/38),其中:非常满意22例,满意13例,不满意3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困扰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多发性疾病之一。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思维迟缓、心境低落、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退以及其他生理症状等[2],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大部分人对抑郁症的了解仍停留在“精神病”阶段,对抑郁症谈之色变,避恐不及,更是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病情的加重和反复[3]。因此,在临床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重点关注和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优质、科学的临床护理服务,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状态,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临床研究显示,本次随机抽选的抑郁症患者当中,采用优质护理进行临床干预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4.74%和92.11%,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78.95%,76.32%),两组对比的差异性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干预服务中,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期间的服药依从率,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更好的辅助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帮助和促进他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有莲.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21):95-96.
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红河蒙自661199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介入方法进行治疗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使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54例,将这些病患分成两组,比较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心率、住院时间、介入治疗成功率、心室颤动发生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减少恢复时间,增加恢复率。
http://
关键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153-02
[作者简介]张丽红(1972-),女,白族,红河蒙自人,大学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和内科护理工作,邮箱:1210852744@qq.com。
预见性护理是临床工作人员结合病人的临床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分析,以临床护理知识为核心,预判病人在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个提前的评估及预判,并预见性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为探讨针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介入方法进行治疗的预见性护理效果,回顾该院2012—2013年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采用预见性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开展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总计54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男48例,女6例,平均(55±3)岁。主要梗死区域:前壁41例;下壁13例;单一、双向以及三向支向病变患者依次为46例、6例、2例。其中高达10例(19%)发生了心律失常合并症,年龄(64.12±4.12)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术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各300mg嚼服。针对冠状造影(CAG)选取Judkins法,左右冠状动脉的情况清晰显示,进行多体位投照后进一步对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进行确定,在靶病变区域在球囊预扩张后将支架植入。成功支架植入评定标准:管腔残余狭窄<20%,TIMI血流分级2-3,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无复发且无急诊外科旁路移植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一旦确定患者开始进行手术介入治疗后,要对其进行肝素(60~100U/kg)注射,以保证对患者活化凝血的时间(ACT)>300s。最后患者转入CCU监护病房,行低分子肝素5000U行皮下注射,每12h进行1次。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预见性护理:(1),急救护理:①送入CCU进行监护,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避免移动。②心理安慰,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给予鼻管或面罩进行氧气吸入,氧浓度为3~6L/min之间。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立刻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6~8L/min,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绞痛,因此,按医嘱尽快解除疼痛非常必要,例如:吗啡或哌替啶等。这类药物有上瘾性,用量要严格控制,避免上瘾[2]。④溶栓类药可以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溶栓类药物使用的时间越早(<6h),对发生梗死的心肌范围、预后有明显改善。⑤为患者使用血管扩张药物。(2)介入术后护理:①介入治疗后,需卧床休息,减少心肌活动、心肌耗氧量。②饮食、排泄给予患者低盐分、低脂肪以及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饮食可以少量多餐。③术后继续使用各类抗凝、降低心率、降脂的药物,避免患者因使用药物过量对心脏以及其它脏器带来伤害。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相关检查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钾、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病患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心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总有效率8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27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3.7%);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14.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因为心脏血管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3]。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症发病率的增加,如何加强该病症的治疗和护理逐渐引起临床重视。目前,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存在一定并发症。因此,必须强化护理干预能力[4]。
经该组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分析,该组研究中介入治疗成功率观察组(99.3%)显著高于对照组(91.2%);且观察组患者的心室颤动发生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1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郑秀清,任芬如等人的研究结果相近;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血钾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避免了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观察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经研究可知,对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加强治疗期间的预见性护理,意义重大。
在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期间,同时赋予优质的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进而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并能够有效提高一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值得推广。但是,该研究中的入组对象较少,以此研究结论来总结其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尚不十分可靠,仍需进一步增加病例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http://
参考文献
[1]陈利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的护理配合[J].广东医学,2011,32(4):535.
[2]杨清艳.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围手术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位报,2011,32(22):3737.
[3]邱春香.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33):142.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0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0-0085-02
骨科手术是常见的临床手术类型之一,骨科患者由于需长时间卧床、疼痛及功能性障碍等因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较为常见,也易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不良并发症,可能加重病情,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给予骨科手术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采取何种护理模式给予干预,至今尚未有定论[2]。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20例骨科手术患者,分为两组行对照研究,探讨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3~78岁,平均(56.4±10.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25例,大专及以上20例;骨折类型:下肢骨折20例,骨盆骨折15例,胸腰椎骨折18例,颈椎骨折7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2~80岁,平均(55.8±11.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20例;骨折类型:下肢骨折21例,骨盆骨折14例,胸腰椎骨折17例,颈椎骨折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60例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实时监测血压、呼吸、体温、心率、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给予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3]。给予观察组60例患者预见性护理指引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术前准备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及时观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纠正其体位,维持呼吸道通畅;对于病危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做好手术的准备工作。对患者病情进行会诊,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骨科手术方案。
1.2.2心理护理入院后,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耐心与患者沟通心理问题,耐心细致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介绍手术的安全性、过程、注意事项,使其提高对手术治疗方案的认知,消除恐惧、紧张和不安[4]。
1.2.3并发症预防每日均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流通,指导患者正确咳痰方法,并对病室进行规范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准;入病室后要求患者多饮水,促进早期排尿,且每日擦洗尿道口。术前,告知患者手术麻醉、术式和正确体位;准确评估压疮危险性,向患者介绍压疮的危害,提醒患者有效预防压疮;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提升家属配合度,帮助病人变换体位。指导患者进行排便,习惯成自然;多进食水果、蔬菜,并给予腹部按摩、患肢肌肉按摩,病情较轻者可指导其开展活动锻炼[5]。
1.3观察指标
按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即心理状态,分值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专业护理、护理效果等,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级,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感染、便秘、压疮及DVT等并发症发生情况[6]。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调查,观察组满意+基本满意56例,护理满意度为93.33%(56/60),对照组满意+基本满意48例,护理满意度为80.00%(48/6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感染2例、压疮0例、便秘1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3%(5/60);对照组发生感染4例、压疮1例、便秘2例、下肢静脉血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10/60),两组并发症?l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临床上,大部分患者由于突发性事故疼痛、功能障碍,需要承担着比较大的压力,并且由于需要长期卧床静养,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多发,易抑郁,对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7]。同时,骨科手术术后感染、压疮、便秘、下肢静脉血栓(DVT)等并发症较多,可能对患者病情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骨科手术患者来说,除了要规范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还需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近年来,随着临床护理的快速发展,护理发展的方向之一为人性化护理模式。而预见性护理作为超前意识的护理,在实施过程中,可预判患者疾病发展,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预见性护理指引的前提条件在于,护理人员对疾病发展和潜在风险的准确预判,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甚至防止问题的发生。根据相关研究,给予骨科手术患者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效果,并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