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回放镜头1
宝宝已经6个月了,此前一直吃母乳。在带宝宝去做常规查体和预防接种后,父母向大夫提出了一个他们非常担忧的问题,就是即将面临孩子的生病。他们听说母乳喂养的宝宝满6个月后就会生病,想知道孩子发烧时如何对待?是否应该马上带到医院?家中是否需要准备一些退烧药、消炎药?吃药退烧快还是打针退烧快……对孩子生病、发烧的惊恐和担忧让这对新手父母一个接一个地提问题。
诊室回放镜头2
苗苗9个月了,出生以来一直非常健康。昨天早上,苗苗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下午开始发烧,到了晚上体温升高到59℃。这下全家人都紧张起来,半夜就将孩子带到医院。医生判断发烧原因是病毒感染,而且很可能就是幼儿急疹。遵医嘱,家长给苗苗服用了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体温有所降低。但是4个小时后,孩子体温又超过了39℃。虽然医生嘱咐过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继续服用退烧药即可,但是家长还是按捺不住,第二天一早又来到医院,等待做输液退热或诱导出疹的治疗,因为他们听说疹子发出后体温就会恢复正常。
诊室回放镜头3
小小的爸爸妈妈非常细心,对于孩子将可能出现的发烧,他们已经提前做了了解。所以,小小8个月第一次发烧时,爸爸妈妈没有惊慌,经过3天的精心护理,小小的体温已降至正常,随后出现了红疹。但对于红疹,他们还有一些疑惑――出疹子时可以给孩子洗澡吗?这时怕招风吗?应该多穿些衣服还是少穿衣服?
见识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奶麻或第六病,好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特别常见于6~12个月的健康婴儿。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属呼吸道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通常由呼吸道带出的唾沫而传播,密切接触会传播此病,但它不属于传染病。
幼儿急疹的潜伏期是8~15天,发病之前孩子没有明显的异样表现。由于人体对此病毒感染后会出现免疫力,所以很少出现再次感染,因此病毒的传播原不仅是已患病的宝宝,更为常见的是父母及家人中的健康带病毒者。
患上幼儿急疹的宝宝会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40℃~41℃,并持续3~5天。此间服用退热剂后体温可短暂降至正常,然后又会回升。高热持续3―5天后,热度骤降,同时皮肤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5mm,用手按压,皮疹会褪色,撒手后颜色又恢复到玫瑰红色。皮疹主要散在于颈项、躯干,偶见出现于面部和四肢,很少出现融合。发疹后24小时内皮疹出齐,经3天左右自然隐退,其后皮肤不留任何痕迹。
幼儿急疹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区别
从皮疹形态上看,幼儿急疹酷似风疹、麻疹或猩红热:但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幼儿急疹为高热后出疹,而其他三种疾病则是高热时出疹。
诊断的“马后炮”+病情的“虚张声势”=家长的心急如焚
幼儿急疹在出疹前,就是有经验的医生也难以确诊。而一旦孩子体温骤退,出现典型皮疹时,只要是稍有经验的家长都可诊断,因此,大家认为幼儿急疹的诊断属于“马后炮”。由于孩子先期出现高热而且持续不降,加之又不能及早诊断为幼儿急疹,所以家长面对孩子持续的高热,往往急得团团转,生怕孩子得了什么严重的病。
孩子出现发热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看医生。经过医生检查,可以发现孩子只是咽部、鼻内等出现充血,也就是发红和微肿。如果发热24小时以上,进行血常规检查会出现白细胞轻度升高而后减少,其中白细胞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可高达70%~90%:而细菌引起的感染,白细胞中以中性细胞为主。幼儿急疹,重在护理
幼儿急疹是典型的病毒感染,而且预后良好,很少出现其他并发症,所以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疗主要以针对高热和皮疹的护理为主。
孩子生病后,饮水量会明显减少,造成出汗和排尿减少,服用退烧药后的效果会逐渐减弱,甚至无效,这时依赖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退热,也不会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多喝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才利于药物降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让孩子多喝水,可以考虑静脉输液,以补充孩子体内水分不足。
名词解释:暑热症
又称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疾病,多发于炎热的夏季,入秋后症状可自然消退。通常宝宝体温徘徊在38℃~40℃之间,持续时间为1~3个月,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而变化,气温越热,热度越高。尤其是身处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些宝宝,因为平均气温普遍较高,甚至还没有入夏,也可能出现此症。
暑热症多发于6个月到3岁之间的宝宝,这是由于宝宝在3岁之前,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加上汗腺功能也不完善,导致宝宝出汗少又不容易散热从而引起体温过高。不过到了宝宝3、4岁以后,体内的温度调节系统发育成熟,此病会自动消失。
“暑热”信号
信号一:发烧。通常从每天清晨开始,白天的时候体温会逐渐上升,过了中午便又开始逐渐下降,傍晚时温度最低。次日起,又开始新一轮的反复,病程大约会持续1~2个月,有的可长至3个月。也有些宝宝发热无规则,体温时常忽高忽低。
信号二:口渴。宝宝总觉得口渴,时不时地就要喝一些水,最多时一天的饮水量可达到3L以上。
信号三:多尿。宝宝水喝的多,自然小便次数也会增加。晚上起夜十几次排尿,但尿色很清,送去化验检查也没有任何异常,只是尿的比重较低。
信号四:少汗。宝宝不爱出汗,即使再热的天气,最多也只是微微冒汗,皮肤干燥灼热。
“暑热”宝宝巧护理
尽管暑热症可不治而愈,也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但持续的高烧不退,会加快宝宝的新陈代谢,降低抵抗力,同时宝宝自己也会觉得很难受,还要小心发生高热惊厥。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妈妈一定要照顾好宝宝,以免诱发其他疾病。
宝宝发热应急处理方法
1首先要带他远离“酷热”。待在比较凉爽的地方,比如树荫下、有空调的房间或汽车里(打开冷气)。如果身边有扇子的话,也可以充分利用上,有助于宝宝降温。
2回到家后,可先给宝宝喝一些凉的饮料或水。饮料最好是营养均衡的电解质运动饮料,但温度不可过低,以免伤及宝宝脾胃。也可为宝宝准备一些凉粥或绿豆汤,既能消暑,又可以补充一定水分。
3最后再给宝宝洗个温水澡或凉水澡(水温偏低,但非冷水澡)。休息片刻,也可小睡一下。如果宝宝在醒来时情况仍没有得到改善,建议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暑热”宝宝护理小贴士
1房间要保持通风、凉爽,使用空调时温度不要设置太低,最好控制在22℃?24℃之间,不要正对着孩子吹,以免患上空调病。不要宝宝一发烧就给他吃退烧药或抗生素,只要宝宝精神状态良好,有食欲,不妨等上一段时间。随着体温的自然下降,伴随而来的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好转。
2别把宝宝捂得太紧,这样做反而不利于宝宝散热。天气炎热时,可让宝宝多洗几次澡,水温要低于体温3℃?4℃,以促进血管扩张帮助散热。
3即使宝宝正在患病,也不要被“暑热症”吓倒。妈妈应该鼓励宝宝经常到户外活动一下,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宝宝尽快恢复活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提高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过在玩耍时,最好避开“烈日当空”(主要指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尽量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4饮食上,多吃一些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鸭肉,各种新鲜水果等,以补充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提高身体抵抗力。
5既然宝宝那么爱喝水,那就不妨为他多准备几样:西瓜汁、绿豆汤、冬瓜饮……不过,汤里的盐分不宜过多,而且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宝宝的食欲。
如何预防“暑热症”?
1尽量给宝宝穿宽松的、轻薄的、浅色的衣物,最好是棉质的,因为它更柔软,透气性更好。
2到了7、8月份,妈妈可将宝宝外出玩耍的时间控制在最低限度,每天不超过2小时,只能在早上或傍晚的时候出去玩,而且决不可以在大太阳下进行剧烈活动。
3当宝宝在玩耍时,最好每隔30?40分钟就要“打断”他一次,让他坐下来休息片刻,喝一些水。
4即使是在室内,也要让宝宝感到凉爽。有些老人会担心宝宝感冒或其他一些原因而拒绝使用空调,只是用大蒲扇追着宝宝扇几下。闷热密闭的空间更容易让宝宝患上暑热症。
5绝不可以将宝宝独自留在车里,哪怕你只是离开几分钟;也不可以让宝宝在没人看管的情况下单独在车里玩耍。
6如果宝宝时常抱怨他太累或太热,妈妈千万不能忽视,这很可能说明他已经生病了。
食疗预“暑”法
八宝消暑粥
材料:桂圆肉10g,莲子10g,花生10g,麦冬10g,芡实10g,绿豆10g,蜜枣10个(去核),糯米50g
做法:加水适量,然后放入少量白砂糖,煮成粥,晾凉后方可食用。
功效:可醒脾健胃、消暑祛暑。
瓜皮竹叶饮
材料:西瓜皮100g、新鲜竹叶30g
做法:将西瓜皮切成小块与竹叶一同放入1000ml的水中煮开,加入适量冰糖,让宝宝每天饮用1?2次。
功效:可清暑气、解心烦。
关于暑热症的热问热答
:如何鉴别夏季感冒和暑热症?
虽然暑热症和普通感冒都有发烧的症状,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普通感冒的发烧通常不会超过一周,而暑热症的宝宝发烧可持续1到3个月,而且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只有在天气凉爽后体温才会下降。另外,暑热症的宝宝通常不会伴有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而且精神状态良好,有食欲。
:宝宝得了暑热症需要吃药吗?
患暑热症的宝宝,他的血常规、大小便化验及其他功能检验,都没有病理性改变,所以无需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果宝宝只是发烧,而没有其他症状,通常不需要吃药。只要让宝宝待在凉爽的地方,多喝一些水或汤,比如鲜荷叶煮的水、绿豆汤等,就可以使症状得以缓解。
孩子发烧了该怎么办?退烧是最好的办法吗?父母到底该怎么办呢?
孩子发烧,别急着降温
首先别忙着退烧,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发烧不是一种疾病,它就像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异常情况。同时,发烧也是我们身体对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烧,就不要急于马上退烧,否则会掩藏真正的病因。
引起孩子发烧的病因有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传染病都有可能出现发烧的症状。另外,一岁以内的小宝宝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肠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现发烧的情形。许多情况必须经由医师判断,才能知道发烧的真正原因。
细菌或病毒,两类感染用药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细菌与病毒是造成宝宝受到感染的最常见致病源,这两种情况导致的发烧,处理办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细菌感染,只要选准抗生素,治疗效果就会很好。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服用病毒灵、板蓝根冲剂、金银花等。病毒感染的发热到一定时间就会自行下降,切不可因为发烧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药都用上。
宝宝发烧,药别混着吃
是否给孩子吃退烧药,需要权衡一番利弊。药物当然可以改善孩子的病情,让宝宝舒服点儿;但也很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个月以内的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药品。在一般情况下,药物退热治疗应该只用于高烧的孩子。服用的方法和剂量一定要按医生的要求去做。在体温超过38.6摄氏度再给孩子吃退烧药。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热惊厥史,不妨在38摄氏度时就给孩子吃退烧药。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常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物,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加栓剂,然而各种药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烧退得太猛太急,使得体温速降至36摄氏度以下,又产生新的问题。家长可以选定一种退烧药,熟悉它的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物理降温的最佳方法
除了药物退烧,运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帮助发烧的孩子降温。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一般有酒精擦浴、冰枕降温或温水擦浴三种办法。那么,哪种方法最适合宝宝呢?
酒精擦浴是以前人们常用的退烧方法,但是现在不提倡给宝宝用这种方法,用酒精擦拭宝宝的身体,会造成孩子皮肤快速舒张及收缩,对宝宝刺激大。另外,还有可能造成宝宝酒精中毒。
用冰枕或冰敷额头方式退烧,是许多家长经常采用的。但六个月以内的孩子不宜使用这种方式,因为小宝宝易受外在温度影响,使用冰枕会导致温度下降太快,让宝宝难以适应。另外,宝宝发烧时全身的温度都升高,局部的冰敷只能有局部降温作用,倒不如温水擦拭宝宝全身效果好。
温水擦浴就是用37℃左右的温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后背。使皮肤的高温(约39℃)逐渐降低,让宝宝觉得比较舒服。这时还可以再用稍凉的毛巾(约25℃)擦拭额头脸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些降温处理时,如果孩子有手脚发凉、全身发抖、口唇发紫等所谓寒冷反应,要立即停止。为什么呢?当病源侵入人体届,体温都要升到一个相应的温度,这就是设定温度,降低设定温度是给孩子退烧的关键。因为设定温度若不改变,散热的同时,身体仍然会发动产热作用来达到目标体温。这时用冷水给孩子擦澡,企图通过散热来退烧,不但无效,反而让孩子发抖寒颤,非常痛苦,所以必须先用退烧药物,降低设定温度,这时再辅助物理散热,体温才会真正降下来。
多穿点还是少穿点?
宝宝发烧后,常常有一个问题让家长犹豫不决:究竟发烧时应该多穿衣服免得发抖,还是脱掉衣服帮助散热?其实,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烧的过程。当设定温度提高、体温开始上升时,孩子会觉得冷。此时应添加长袖透气的薄衫,同时可以给予退烧药。服药半小时之后,药效开始发挥,设定温度被调低了。身体开始散热反应,孩子会冒汗感觉热,此时就应减少衣物,或者采用温水擦浴帮助退烧。
孩子发烧时不可多吃鸡蛋
孩子发烧后,通常都会出现食欲不佳的现象,这时候应该以流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奶类、藕粉、少油的菜汤等。待体温下降,食欲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肉末菜粥、面条、软饭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另外,要多喝温开水,增加体内组织的水分,这对体温具有稳定作用,可避免体温再度快速升高。
当孩子发烧时,许多家长觉得应该补充营养,就给孩子吃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鸡蛋,实际上这不但不能降低体温,反而使体内热量增加,促使婴儿的体温升高,不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几招简单的退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