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特征;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50-02
一、前言
科技的发展不光带来技术上的进步,更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甚至引发艺术形式的革新。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将计算机图形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并不断的引发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现阶段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数字影视、电脑动画、数字插画、数字特效、网页设计、网络游戏、数字音乐及视频短片等。
数字媒体艺术将传统的平面、静态化的传统艺术转化为更加动态和综合化的形式。由于在创作、承载及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在审美上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媒体,不像传统的艺术依据载体和材料,它主要依据计算机支持下的数字技术,它的特点具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性、主动性、兼容性、使用性、参与性、互动性、游戏性。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大众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一)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字技术将艺术从传统的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改变传统艺术的静态化和平面化,向动态化、多元化发展,二维平面也延伸转向三维立体空间。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不断创新的视觉体验,进而导致观众产生不同于之前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等。数字媒体艺术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不断创新的艺术行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主动性
根据现在美学理论的潮流,只有缩短审美距离,数字媒体艺术才能加快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区域。数字媒体艺术必须改变传统的艺术感性创作形式,选择一个理性的创作形式,推动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相融合的发展。理性的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充分调动欣赏者生理和心里需求,进而缩短欣赏者与创作艺术之间的距离,只有消除这种距离才能让欣赏者真正走进艺术作品内,才能主动的参与改变作品,在审美的过程才能由被动变主动。
(三)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兼容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兼容了传统艺术的美学特性,同时对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播和表现形式产生了深入影响。从此传统美学结合数字技术的呈现出科技创新艺术的魅力形象,逐步形成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的兼容性,是众多艺术形式美学体结合数字技术的形成的别具风格的审美。
(四)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使用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由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大多数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使用功能,这也是它强大的实用功能。比如:影视作品、网络作品等应用在各种被需要的产品。使用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最大特征,也是其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参与性、互动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欣赏改变传统的单方面模式逐步向你走进,并向你作出回应,提倡你的参与。只有在情境中才能与欣赏者进行思维上的沟通,才能影响欣赏者的对艺术的思考和审美,进而实现了在艺术审美上的参与性。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不在是作者的作品,而是欣赏者参与艺术互动的“作品”。
传统的艺术欣赏者的审美感知仅限于作品框内,因此只能为欣赏者提供一个单一的框架互动平台,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让欣赏者在欣赏的同时与作品联系在一起,欣赏的同时就是参与的同时、互动的同时,甚至完全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失”的状态,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六)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游戏性
数字媒体艺术逐步消解经典艺术的性质规范,追求一种调侃性的话语,网民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实则为了娱乐自己,再则才是为了娱乐别人。因此,只有在美学精神上消解来自理论和道德的压力,才能更多的趋向于游戏性,就像网络艺术中的网络游戏和FLASH都是以游戏为发展方向。
现在网络游戏的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逼近现实,凭借现代的科技含量逐步发展成为最富魔力的娱乐形式。现在网络游戏逐步朝向人机界面装置的艺术方向发展,加大人机交流的方式的多样化,进而消解人与计算机的距离。目前,FLASH也是具有突出的游戏性特点的网络艺术,比如:MV、网络广告等,其中动画短片和游戏等强调的是题材的创意和动画的画面处理与设计,进而呈现一种生动的形式来传达网民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从而减少商业性的约束,达到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做自己喜欢的作品的目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大众化
现代美学观念的存在,是因为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产生的开始只是少数人参与,而如今艺术活动变成一种流行,这种流行是艺术形式的终结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意味着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审美意识已经大众化,但并非是数字媒体艺术大众审美意识的终结。现代美学的审美理论依据主要以传统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为媒介载体,这种传统的审美理论与现代文化中的数字媒体艺术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现代美学的审美理论在二十世纪存有争议,现代美学认为审美是欣赏者在欣赏艺术时可以充分得到精神享受,通过艺术形式来判断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和来区别其它现象;学者认为数字媒体意识是后现代文环境中产生的艺术形式,因此创作和欣赏的方式是后现代现象的一种表达。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对已存在的媒体资源的选择,形成对传统价值的冲击,在数字艺术创作中冲破了权威的非权威的界限,创作者获得了一种在传统艺术中无法获得的新的尝试,争取让欣赏者更易接近数字媒体艺术,从而吸引更多的欣赏者走进艺术,只有更加大众的审美才能增加创作者的受众,进而增加创作的难度。
四、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其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但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艺术展现形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传统审美方式和标准,在对传统审美观念形成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审美的大众化发展过程,因此也是时代进步的必要和必需转变。
参考文献:
[1]贾秀清等.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初中英语课程设计应用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有效的学习方式将在初中教学中不断得到普及与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一种交流经验与分享知识的学习方式也将会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设计应用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介绍
数字化故事叙述主要是指将讲故事这样一种教学与交流艺术与信息技术(图片、视频、声音、动画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或叙述形式。通过运用图片、视频、声音、动画及网络多媒体技术,把故事形象地讲述出来。其目的在于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这样一种形式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经验,并在这样一个快乐的故事讲述中将所要传输的信息有效传送,最后达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目的。
2、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设计原则
2.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在具体对初中英语课程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强化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
2.2结合并贴近实际的原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更有效实施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教师,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选择具体的。生活化的题材或材料,紧密联系生活,并结合具体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也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3多感官有效参与的原则。多感官有效参与的原则就是要求在对数字话故事作品进行设计或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重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搜集资料和制作数字故事板等环节中。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各个感觉器官,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3、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过程分析
3.1学习主题的选择。学习主题的选取是开展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的开始。在具体的选取上不能局限在传统故事简单的曲折情节上,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以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为核心,并联系时事或学校活动与事件。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动的主题。比如,当下我们常提到的低碳,以《低碳生活――Wecanhaveabeautifulcity》为例。接下来就是分组,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分配,尽量使每个组都有擅长组织、写作或操作电脑的学生。
3.2拟定学习计划。一个优秀的活动都是有团队共同参与完成的,学习计划的拟定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比如在对于时间的安排上,要涉及到数字故事作品在制作中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等。在具体活动安排上,要涉及到人员分工等及脚本策划等,通过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3开展学习活动。这一阶段算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体部分,因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知识的获取及技能的提高和掌握都是在这个环节中实现的。学生可以单独的开展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也可以整个班集体共同学习与探究。在活动形式的选取上,可以通过参观、座谈、阅读及调查的形式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作为教师,在这个关键的环节里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有效;l导学生开展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或指导。
3.4形成小组作品。小组作品的形成环节是学生活动成果的主要体现。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搜集到的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脚本的编写工作,同时配以恰当的个人解说或音频素材,这样就基本形成了各个小组的数字故事作品。实质上,数字故事作品的形成是对学生知识与情感的有效体现。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新环境中,人们接触到最多的新词汇便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所有这些现代化的因素组合便形成了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和大众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再以报纸、书籍等作为媒介,而是以现代化数字终端作为平台进行信息的传输。其特点是速度快,以网络为媒介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是对传统艺术教学的突破,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时间以及空间对教学的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模式,使学生求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可以随时通过数字媒体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学生的选择更具多样性。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不仅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更加丰富。新环境下的数字媒体综合利用了网络资源,并且逐渐具备了网络资源的特征,例如丰富性、便捷性以及高速性等。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数字媒体可以说是当今最普遍的媒体技术。伴随着人们体验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数字媒体所取代,学生会获得空前自由。在艺术教学中,通过引入数字媒体,能够变传统教学为大众化交流,有了更多人的参与,有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发展到现在,数字媒体已经深深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人们互动与求知时最先想到的便是数字媒体这一方式。数字媒体正在以不可估量的优势以及无法匹及的速度开启新的媒体时代,引领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新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
(一)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课题以及实践等内容融为一体,使得教学方法中的过程与实践教学得到强化,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自2D05年起便有不少高校开设了艺术工作室,作为教学活动平台,把专业课题项目任务当作主线,通过教师或者专家的指导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工作室设置中,要以人才培养方向为依据,以实践能力为基础,从社会需求出发,充分解决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之前的冲突。通过这种方式,实验设备得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也会得以发展,不断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方向。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应该注重项目实践,确保课堂教学为项目实践服务。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创作水平。这种工作室融教学、实践及营利为一体,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也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的应用实践性。
(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教育界倡导的新型教W模式,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而言,有必要引入该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优势,和社会中相关企业合作,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能够根据客户的反馈及时调整。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生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订单式培养模式、项目导入模式以及项目库储备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高校在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从本校及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发展出发,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学生的创造力也有了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推动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国际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