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制冷专题技能归纳
小型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属于电工类的课程。这门课程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家用冰箱和家用空调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对于实操方面能掌握最基本的维修技能,如制冷系统的一些维修技能:抽真空、加注制冷剂、移装空调等。对于最基本的电控系统方面原理和接线也要掌握,如典型家用冰箱空调的控制线路的检测及接线等。对于如何使具有初中文化知识或者更低基础知识的技校生既能掌握制冷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制冷维修技能,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现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制冷知识
小型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主要讲解的是小型制冷设备装置(“小机”),而对于大型的制冷系统(“大机”)如中央空调、冷库、学生公寓的热水供应系统等并没有提及。作为制冷技术的维修工人,必须要在掌握“小机”的同时,也掌握“大机”。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教师适当印一些资料进行讲解,有机会还可以带学生到现场去参观。如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就是一个制冷系统,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现场参观,然后讲解原理及其一些常见故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就会大大提高。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告诉学生,他们的师兄就是从事这类机组的安装维修售后工作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与他们联系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同样,汽车空调知识在这门课程中也没有提及。笔者认为适当增加此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汽车空调的动力系统,还有其结构设计方面与家用空调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家用的冷热两用空调是通过一个四通阀来控制制冷剂的流向来达到制冷或加热效果(使用时只能选择一种)的。而一些高档的汽车空调能吹出柔和的风,是因为它的设计很巧妙:即使在冬天,汽车的制冷系统同样可以进行供冷,再结合供暖即利用汽车发动机的热量一起工作,这样一定比例的冷量加上一定比例的热量通过同一个风道吹出,吹出来的就是柔和的风。
另外,在制冷应用的环保知识方面,应增加冰蓄冷、制冷剂替代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制冷回收方面的理论与实操内容。这样,同学们在增加环保意识的同时,对制冷剂的回收再利用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与认识。
二、教学过程采用模块化、专题化、局部分析的方法
小型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教学中引入职业培训的模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家用空调、冰箱、补充教材,每一个模块明确规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三个模块的理论与实操有共同的知识点,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每个模块又分为多个专题,目前专题式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例如在讲解电冰箱控制电路这一专题时,首先把家用冰箱的典型控制电路图讲清楚,然后再分别讲解控制电路中的保护装置(PTC和重锤子继电器、碟形过载保护器)、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原理及检测方法,然后再重新联系起来,实现对典型电路的接线练习。这样,同学们掌握知识技能可以做到局部细致深刻,整体把握全面,使理论与技能都得到全面提高。
三、理论部分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复杂抽象的结构、原理更加直观
学生对于学习复杂抽象的知识有一种排斥感,特别是有一些元件结构和系统(制冷系统、冷却系统和供冷系统)非常复杂,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例如两用空调这一专题内容,其中理论化要讲到两用空调的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学生对其结构及各部件可以直接看实物,但是制冷剂的流向(制冷时的流向和制热时的流向)他们无法看到。此时教师只有通过多媒体的动画、图像来显示,使其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看就懂,使原来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和容易接受。又如,在讲到中央空调系统及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流程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复杂的内容讲解得清晰易懂。
四、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学生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把控。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在学生出现问题较多时,教师可以中途让学生停止动手,把出现问题重新讲解强调一遍,然后再让同学进行实操,这样效果会更好。如在对PTC启动继电器的检测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导入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效果较好,如PTC是用来干什么的?它的结构如何?如何启动?与重锤子的启动有何区别?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检测?学生在第一次检测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再次讲解后,让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进行当场演示。因为榜样的力量,一知半解的同学看到后,回去专心实操很快就掌握了;还没有学会的同学,让已学会的同学教一教,这样可以以点带面,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学会。最后,教师对整个项目实习再进行一次归纳总结,特别是对这个项目出现错误最多的知识点进行再强调。然后按学习情况再重新分组,每组保证有优秀生,这样以先进带动后进,实习效果会更好。当然,在实操过程中,课堂上会出现个别学生这样或那样的违纪行为,因此,安全操作要时时提醒,课课强调。
五、小结
【关键词】网络QQ;辅助;作文教学;可行性
下面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运用网络QQ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周末等节假日辅助其作文教学的可行性的探究。
一、学生在节假日使用QQ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1.调查表的构成
《调查表》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八个选择题,第二部分设计了一个主观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内容如下:
学生在节假日使用网络QQ的情况调查表
一、选择题(请将你的选项写在相应的空格内。第3、6小题括号内的问题为不能上网的同学回答。)
序号1234567
答案-
你家中拥有网络的情况:
A、有电脑,能上网;B、有智能手机,能随便上网;C、有上网设备,父母怕影响我的学习不让上;D、没有
你拥有网络QQ的情况:
A、有QQ号,节假日经常登录;B、有QQ号,很少登陆;C、没有QQ号,但有过与别人登QQ的经历;D、没QQ号,也没有登录的经历。
你节假日登录网络QQ主要干什么?(最想干什么?)
A、玩游戏;B聊天;C传、看照片;D、写日志;E、回帖子;F、浏览空间或转载喜欢的资料
4、在节假日,你愿意与老师交流吗?
A、愿意;B、不愿意;C、愿意,但不敢
5、你的父母赞成你在节假日使用QQ吗?
A、赞成;B、不赞成;C、限定时间;D、无所谓
6、你在节假日使用QQ的时间为多长?(你希望是多长时间?)
A、半小时左右;B、一小时作用;C、2―3小时;D、越长越好
7、你认为网络QQ对你的写作水平有多大作用?
A、有很大作用;B、有一点作用;C、没有作用;D、不知道
关于能否在节假日使用网络QQ,你想对父母和老师说点什么?
父母:
老师:
问题设置分析:
选择题的设置有最基本的家庭条件和家长对子女周末上网态度的调查,如第1、5题;有学生上网自控性的调查,如第2、3、6小题;有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和借助有效资源学习方面的调查,第4题。
2.调查表的实施
2014年4月30日午间。选择学生课外休息的时候,通过无记名抽样调查。对707班18名学生、708班30名学生、804班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3.信息的反馈
(1)选择题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全部83名学生中,有73名学生有上网设备,占总人数的87.95%,其中52名学生可以在家中上网,占总人数的62.65%;得到父母赞同且可以自由上网的有24名,占总人数的28.92%,父母允许孩子上网当有时间限制的是38人,占总人数的45.78%,后两项合计为占总人数的74.80%;认为网络QQ对学习,特别语文学习没有帮助的只有2人,占总人数的2.4%。
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上网已经无法避免并有上升的趋势,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网络QQ对自己的学习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帮助,绝大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使用网络QQ持赞成态度。
(2)主观题调查结果分析。
主观题设置的问题是:关于能否在周末使用网络QQ,你想对自己的父母和老师说点什么?
参与调查的83名学生中,有3名学生只字未写,占总人数的3.62%;5名学生的答案意思是,建议老师与父母沟通,共同阻止自己上网,占总人数的6.02%;而其余的75名学生的答案意思是,告诉父母和老师,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处理好上网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使用网络QQ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这样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0.36%。
二、网络QQ功能与作文辅导的整合
1.利用QQ的存储功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实用性的写作资料
QQ的存储功能就像一个小小的档案库,空间、腾讯微博都可以存储一些文档,特别是QQ空间,容量大,可以存储大量的资料。
我的做法是:将相关的写作素材,作文方法技巧等资料放在空间日志里,供学生参考学习和转载,如中考满分作文、励志小故事等;将一些听起来似乎有点“肉麻”的鼓励性的话记录在空间里,让学生丛中得到启示;利用空间相册,展示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实践活动相片、手抄报、黑板报等等。
2.利用QQ学习群将QQ的交际功能最大限度地用于作文辅导
联系方式:曲岸,;QQ:472275060
教学设计概述
1.思路概述
本节课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初中地理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试图打破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结合自我探究学习方式,开放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
2.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南水北调”工程。培养学生搜集、讨论分析资料,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研究问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地理知识,并利用Word或PowerPoint制作报告,或利用Excel统计调查结果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的水资源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惜水、节水的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3.学习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时间分配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
4.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网上浏览和利用Word、Power-Point等方式制作探究报告的方法,打字和浏览速度较快,有一定演讲能力。学生对地理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能踊跃地参与课堂的每个教学活动。
5.教学流程图(如图所示)
6.学习环境选择与资源设计
学习环境的选择: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要求学生深入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网络中去,拓宽学习环境。课室要求是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有数码投影仪。
学习资源的设计:自制课件及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习资源。
教学准备资源:用水问卷.doc;分组名单.doc;评价量规.doc;中国经济“瓶颈”之水资源危机――搜狐财经.html;Flas《乌鸦喝水》;教学课件《中国的水资源》;罗展鹏小组探究报告.ppt;视频:《南水北调》;学生家庭用水调查.ppt。
7.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学习任务。各小组题目如下: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周边河流受污染的情况、学校不文明的用水现象;开展家庭用水调查以及利用网络了解我国水资源概况及时空分布特点;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种调水方案。
课前指导学生根据所选的题目制订调查计划、实地考察、查找资料,并用Word或PowerPoint整理出自己的探究报告。
8.学习评价的设计
根据《学生演示文稿评价量规》,通过自评、他评、教师评等环节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小组合作情况、演示文稿制作技术水平、演讲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请欣赏Flas《乌鸦喝水》(省略/xswz/wuya.swf)。
问题思考: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搬倒瓶子,装石子,打碎瓶子吗?动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专题一:中国水资源概况及时空分布特点
(1)问题思考
①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有什么特点?
②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和时间分配上有什么规律?
③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2)学生活动
①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本组对“中国的水资源概况及时空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时间分布上为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②其他小组进行讨论、点评。
③应用所学的原理思考和交流: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专题二: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1)问题思考
①首都北京已相当干渴了,我们有什么办法替她解渴呢?
②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③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以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学生活动
①师生总结得出解决办法:限制人口、节约用水、提高水费价格、海水淡化、调整产业结构、污水处理、人工降雨、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②学生自学得出解决办法: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平衡的途径――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途径――跨流域调水。
(3)问题思考
从输水线路长短,施工难易程度,水质优劣,经济效益等方面说一说“南水北调”的三种调水方案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4)学生活动
①学生观看录像《南水北调》。
②小组代表陈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方案的研究。
③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东线调水工程――水源保证,工程量和投入少,技术简单,收效快,但有水的污染和供水区偏东、不能直供到特大城市的问题;中线调水工程――优点是水质优良,总干渠较高,可引水自流,不足之处是人口迁移和管理运营成本很大;西线调水工程――所调水清洁优质,且调水距离最短,但工程地段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极大。
专题三:缓解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1)问题思考
①我们身边有没有存在一些浪费水的现象呢?
②我们身边有没有存在一些水污染的现象呢?
(2)学生活动
①小组代表汇报家庭用水的调查结果。
②小组代表介绍学校用水情况及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用水现象。
③小组代表介绍身边的河流受污染的情况。
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他们会发现很多人的节水意识还很差,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浪费水的现象。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缓解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假如我们再不节约用水,那么干渴的日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教学实施效果
由于课前对学生作了充分动员,学生都积极参与并组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出去调查、访问,有的负责制作探究报告,有的负责统计调查结果,还有些小组的学生甚至发动了家长的力量,可谓“全民参与”。
组织课堂教学时,适当穿插和引用了部分小组学生的探究结果,有些还直接让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汇报。课堂上,学生热烈、积极地讨论问题,流利大方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探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