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食品生物技术(6篇)

时间: 2025-09-26 栏目:实用范文

食品生物技术篇1

由于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是基础的民生产业,每个国家都很重视食品领域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对食品的数量有着很大的要求,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受到整体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限制,虽然我国食品生产和加工的数量很大,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很多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最新的生物技术等应用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影响食品领域发展最大的因素,就是生物技术等最新科技的水平,对于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来说,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够影响实际的生产效率,同时能够决定食品的种类等,生产设备的情况,也能够影响食品领域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新种类食品的出现,对加工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生产工艺的实现,显然需要设备作为基础。此外生产和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食品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应用生物技术的一些加工中,对于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温度、湿度、气压等达不到指定的标准,那么就很难完成相应的生产,而这些指数的调节,需要管理人员来完成,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相应的参数。

2食品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食品生产和加工的特殊性,人们对食品的需求量较大,由于是直接食用的产品,因此对卫生具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根据我国食品以及人身健康的实际情况,我国也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些食品检测标准,只有在达到了这些标准后,才能够进入到市场中。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应的检测标准越来越科学,如现在主要对食品中的一些菌类进行检测,如大肠杆菌等的含量,如果在一定的标准以下,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检测的设备和手段较少,西方国家的生物技术水平较高,因此在食品的检测中,相应的参数和标准比较严格。在实际的菌类生产中,目前应用的主要是发酵技术,以及菌类的繁殖等,但是生物技术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很多理论还不是很完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作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技术的应用,如食品生产领域中,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争议,究竟会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目前很多专家和学者还在讨论中。

3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3.1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食品领域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菌类等食品的加工中,主要采用生物技术作为基础,但是受到我国技术和设备的限制,目前生产的效率较低,很多菌类发酵的生产工艺,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不断的更新生产设备的工艺,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我国生物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如生产车间的建设,在发展的初期,由于缺少相应的经验,雇佣了很多国外的专家和学者,但是在车间建成后,如何维护成为了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自身的生物技术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将生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纳入到了教育体系中,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必须掌握相应的生物知识。近些年很多高校也开设了生物这门课程,培养了大量的生物技术人才,这些人员在毕业后,大多投入到了食品加工领域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食品加工的发展,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分别是菌类发酵和繁殖等,其中菌类发酵应用的比较多,目前市面上很多奶类食品,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技术生产的。

3.2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由于食品是直接提供给人们食用,如果食品的卫生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在批量化生产的今天,很多食品的生产量较大,影响的人群较广,如果这些食品出现卫生问题,那么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每个地区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食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以此来保证食品的健康。受到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限制,人们平均的身体素质较差,因此相应的标准也比较低,而且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实际的食品检测中,主要对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比例进行检测,这需要一定的生物技术及设备,我国的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较多,产品的数量也比较大,很难进行全面的检测,只能采用不定期、不定量的抽查,这在一定程度是那个导致我国食品的质量较差。近些年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以及其他科学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很多自动检测的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食品检测的效率,但是有很多菌类的检测,仍然需要进行传统的生物技术测试,这就需要检测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并且能够熟练的操作这些设备。

4结语

食品生物技术篇2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采用培养基增菌培养、分离、生化鉴定及革兰染色镜检等传统检测方法,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以及工作经验要求极高,操作步骤复杂繁琐,检测周期长,灵敏度低,准确性差,容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近年来,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发展迅速,运用分子生物学、电子技术、生物化学、免疫学等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更快、更方便、更灵敏、更准确。

一、主要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1分子生物学技术

(1)PCR技术

通过大量复制目的菌的高度保守的一段或几段特异性DNA并确认这些DN段的大小来完成检测,如果样品中存在目的菌,就能复制出有关特异性DN段,而复制特异性DN段靠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该技术已大量运用到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并形成标准化,如SN/T1632.2-2005《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第3部分:荧光PCR方法》、DIN10135:1999《沙门氏菌聚合酶连锁反应(PCR)检验方法、ISO20837:2006《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食源病原体―定性检测用样品的制备》

目前利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的商品化仪器有被AOAC、USDA-FSIS、HealthCanada、AFNOR等权威机构认可的BAX@全自动病原菌检测系统,可检测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单增李斯特菌等致病菌,此外还有RiboPrinter@微生物鉴定系统,可鉴定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单增李斯特菌和阪崎肠杆菌等致病菌在内的1400多种细菌。

在1996年由美国AB公司推出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与常规PCR仪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产物污染、自动化程度高,同时能对起始模板进行准确定量等特点。

(2)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是指带有标记的特异DN段。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核酸探针能特异性地与目的DNA杂交,最后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探针标记方式为放射性标记、非放射性标记,具有直观、准确等特点,基于核酸探针杂交的基因芯片技术,虽然其灵敏度与PCR技术相当,但其具有高通量、多参数、高精确度和快速分析等特征,所以备受青睐。我国已将此技术引入到行业标准中来,如SN/T1543-2005《食源性致病菌基因芯片鉴定方法》。

2免疫学技术

(1)荧光抗体法

用荧光物质标记抗血清的抗体,即抗抗体。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目的菌-荧光标记抗体结合物或目的菌-抗体-荧光标记抗抗体结合物来判断结果。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内,国内使用的较多是mini-VIDAS全自动荧光酶标免疫测试系统,该系统已被AOAC、AFNOR等权威机构认可,可检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O157、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2)免疫酶技术

以酶标记抗体或抗抗体,抗原与酶标记抗体,或抗原-抗抗结合物与酶标记抗抗体特异性结合。根据酶反应有色反应的有无及其浓度,即可间接推测被检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及其数量。常用酶技术分为固相免疫酶测定技术、免疫酶定位技术和免疫酶沉淀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领域内,国内使用比较多的有Reveal@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系统、Reveal@沙门氏菌检测系统及GeneQuence@李斯特氏菌检测试剂盒、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凝集试剂盒等。

(3)免疫磁珠技术

用连接抗体的磁珠捕捉增菌液中的目的菌,然后将捕捉到的抗原即目的菌划线于选择性平板,观察菌落。或用荧光或酶标记的抗抗体进行检测。或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进一步检测。此技术在ISO166654:2001《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大肠杆菌O157基准检验方法》上得到了应用。目前可利用该技术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0157、大肠杆菌0145、大肠杆菌O111等进行测试。

(4)免疫层析技术

该技术是一种膜固相免疫测定技术。滴加在膜一端的样品溶液受膜的毛细管作用向另一端移动,犹如层析一般。移动过程中被分析物与固定于膜上某一区域的抗原或抗体结合而被固相化,无关物质则越过该区域而被分离,然后通过标记物的显色来判定实验结果。以胶体金为标记物的实验称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该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和无污染等优点,可对食品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布氏杆菌、霍乱弧菌等进行检测。

(5)其它免疫技术

细菌直接计数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ry,FCM)和固相细胞计数(solidphasecytometry,SPC)法。FCM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强度则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或其核内物质的浓度,由此可通过仪器检测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来估计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和数量。流式细胞计数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同时对目的菌进行定性和定量鉴定。目前已经建立了细菌总数、致病性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等的FCM检验方法。

3.其它技术

即用型纸片法

3M公司的perrifilmTMPlate@系列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霉菌和酵母计数。由RCPScientificInc公司开发上市的Regdigel@系列,除上述项目外还有检测乳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的产品。3M公司生产的PF(Petrifilm)试纸还加入了染色剂、显色剂,增强了菌落的目视效果,而且避免了热琼脂法不适宜受损细菌恢复的缺陷。霉菌快速检验纸片,应用于食品检验中的霉菌具有操作简便,仅需36℃培养,不需要低温设备;快速,仅需2d就可观察结果,比现在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缩短3~5d,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纸片法与国标法在霉菌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菌落典型,易判定。

二、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局限性

快速检测技术的评估结果表明,其对于某类食品的性能优于其他食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品成分干扰所致,有些食品成分对于快速检测方法中所应用的技术是比较麻烦的。例如在采用PCR技术时,食物中的高蛋白、高脂肪对Taq酶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假阴性。同时PCR操作过程要求严格,微量的外源性DNA进入PCR后可以引起无限放大产生假阳性结果。

三、结束语

随着某一快速检测技术更加频繁的使用,其好处与局限性同时变得更加明显,使用者在选择这些快速检测技术时,应考虑此技术的准确性、特异性、实用性、稳定性、灵敏度以及采用此技术的供应价格、认可程度和售后服务等因素,综合判别后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雷质文,等.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李志明,等.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熊国华,等.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3):248-250.

食品生物技术篇3

关键词:生物芯片;食品检测;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产品开始用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去。生物芯片就是在这一趋势之中崛起的一种高新技术。它不仅涉及生物学中各种知识,更是将物理化学等知识融合起来,同时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建立起一架桥梁联系现代信息高新科技,也成为现代世界交叉综合性学科最受人们关注的学科。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它的高速发展速度却受到世界各国前沿科学的高度关注,并且多数国家中多将这一技术用在转基因的食品检测中。

1生物芯片技术简要概述

所谓的生物芯片技术主要是利用合成的技术或者是少量点样的方法,将一些大型的生物分子,例如多肽片段以及一些组织、细胞的切片等样品按照一定的顺序固定在硅胶或者聚丙烯凝胶等胶状物的表面组成一种十分密集的二维分子排列,然后与这些需要检测的生物样品中的一些分子杂交,进而利用特殊的仪器诸如激光扫描一起或者联合摄像机等设备对杂交的信号的强度进行检测分析,继而来判断样品中样品分子的数量,进而达到生物芯片在食品检测中的目的。

制造生物芯片的基本流程:

所有生物芯片制造过程中都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首先是要构建芯片,其次要制造样品,观察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反应以及结果检测进行分析。

1.1构建芯片

现阶段所有芯片的制造主要是利用化学的方法,或者是表面化学或者是组合化学的方式来处理芯片,接着是将蛋白质的各种分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芯片之中。因为芯片种类不同,制造的方法也完全不同,但主要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原位合成的方法,一种是微矩阵点样两种主要方式。

1.2制造样品

生物样品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分子混合物体,一般极少与芯片发生直接性的反应,所以要对整个样品进行生物处理。而在基因芯片中,一般需要将一些分子逆转录成cDNA才能进行标记继而进行检测。这种标记的方法类型众多,主要的方法有利用荧光进行标记的方法,还有利用同位素进行标记的方法。一般自造的蛋白质样品要在制作之前采取一些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溶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蛋白质良好的活性。

1.3生物分子间的相互反应

这是芯片检测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需要将样品中的DNA同探针中的DNA进行相互杂交,继而根据探针的一系列相关的属性来选择杂交的条件。如果是检测基因表达,在研究其反应是需要一些盐高浓度、时间长以及温度低的一些条件。如果是检测基因是否突变,这就需要在几个小时之内在高温度低盐度的条件下进行一些特异性的杂交方式。

1.4结果检测

在对结果进行检测时,一般要选择用激光扫描一起对芯片进行扫描,继而利用扫描仪将整个检测的结论加以扫描,进而转变成为可以进行处理的数据和图像。一般针对这些数据图像进行分析要按照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要将数据标准化,要将全部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起来,单位相同才能做出正确的比较结果。其次是要针对数据进行选择,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基因数据。最后是要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进而给予生物学知识的解释。

2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2.1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卫生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性微生物,这些致病微生物的存在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生化培养检测方法需要经过儿天的微生物培养和复杂的计数,操作繁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过程或销售过程中的污染情况,且灵敏度不高,使得食品的安全检测潜在一定的危险,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威胁;;PCR法快速,比前者灵敏,但成本高,假阳性多,也不是很好的检测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方法。基因芯片可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导致食品腐败的致病菌的检测,该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优点,可以及时反映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生物芯片分析检测食品中常见致病菌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2.2生物芯片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面前。基于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发展过猛而可能导致不可预期结果的担忧和对消费者的知情权及选择权的维护,不论是生产商还是监督部门都需要一种准确高效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手段。1999年10月,欧共体公布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PCR法,前者存在加热可能使某些成分变性的缺点,后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容易交叉感染,造成假阳性等缺点,使得这2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检测结果不准确,效率低,周期长,不适合于对食品中大量不同转基因成分的快速检测。基因芯片具有高通量能并行检测的优点,仅靠一个实验就能筛选出大量的各种转基因食品,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检测手段之一。

2.3在食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传统的食品毒理学研究必须通过动物实验模式来进行模糊评判,它们在研究毒物的整体毒性效应和毒物代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动物,而且往往费时费力。另外,所用的动物模型山于种属差异,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适宜外推至人,而且动物实验中所给予的毒物剂量远远大于人的暴露水平,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暴露情况。所以,传统的动物实验仅仅是一种粗糙的、不精确的方法。Agshau等(1999)报道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将在毒理学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生物芯片可以同时对儿千个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为研究新型食品资源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机理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并通过对单个或多个混合体有害成分进行分析,确定该化学物质在低剂量条件下的毒性,并且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最低限量。

最近,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小组开发了一种革命性的工具:毒理芯片(Toxchip)。虽然Toxchip不能完全取代动物实验,但它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免做许多不必要的生物试验,大大降低动物消耗、经费和时间;山于基因表达对低剂量也很敏感,所以Toxchip用于生物学试验时,可在近似于人暴露的低剂量水平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避免误差,更真实地反映暴露水平下人体对化学物的反应。

结束语

食品成分分析、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体系等方面对食品分子检验手段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生物芯片技术因其可在一次反应中进行多种信息的平行分析,而受到研究者的瞩目,特别是基因芯片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的应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该项工作的进行,也使芯片技术在短短的几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迅速在食品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生物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食品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生物芯片将会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技术,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张华,王静.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生物信息学,2004,2(3):43-48.

食品生物技术篇4

关键词:生物技术食品检测基因探针技术PCR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29-01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基因探针法、PCR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驾护航,已是迫在眉睫。

1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食品检测方法中,基因探针法、PCR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是最为常见的生物技术。下文中,笔者将会逐一进行详细介绍。

1.1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即DNA探针技术,又称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分子的变性、复性以及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对某一特异性DNA序列进行探查的新技术。

目前,基因探针杂交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异相杂交;另外一种是同相杂交,其关键技术都在于DNA探针的构建。例如,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大肠杆菌具有葡糖苷酸酶的特性,利用大肠杆菌中编码该酶的基因序列作为目标DNA,并制成DNA探针,用以检测食品中的总大肠杆菌。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基因探针技术不仅能克服传统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操作简便、省时等优点。与此同时,基因探针技术也存在其局限性,如检测成本高、速度慢、效率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在以后的科研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2PCR技术

PCR技术又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由Korana于1971年最早提出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而产生的,并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发展,近年来才逐渐应用到食品安全控制中。PCR由变性,退火(复性),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以拟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沿着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的DNA合成。经过n次扩增后,PCR产物(复制出的DN段)可达2n个,可以满足各种分析的需要。2011年,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和TaqManPCR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空肠弯曲菌都是近期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比较成功的案例。

PCR技术只需要使用很微量的物质,就能扩增到大量我们需要的目的片断,并且可以对检测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但同时PCR实验室要求严格,检测仪器价格昂贵,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对相关技术人员要求较高。

1.3免疫技术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反应是一切免疫测定技术的最基本原理。免疫技术一般可分为三类: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沉淀反应和免疫凝集试验。免疫检测是目前生物学检测方法中用途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分析容量大、检测成本低等特点,尤其对于食品检测非常敏感,通常会用在蛋白质结构分析中。

目前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技术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食品检测方面已得到普及。ELISA是将特异的抗体标记上酶制成酶标抗体酶标抗体既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性,又具有酶的底物催化特性,它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加上相应的底物,根据底物显色的深浅对抗原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例如用该法检测转基因玉米所加工的食品中Cry1A(b)蛋白便是成功的案例。由于酶既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可极大的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达到很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不过在应用中ELISA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被检测样品的蛋白浓度较低时可能会出现阴性,因此,ELISA分析法一般用于对鲜活组织的检测和对接受基因工程改造生物体的初步检测。

1.4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将大量生物识别分子按预先设置的排列固定于一种载体(如硅片、玻片及高聚物载体等)表面,利用生物分子的特意性亲和反应,如核酸杂交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等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子的存在及其量的一种技术。

基因芯片的最大优点在于其高通量。传统方法检测众多基因要经历多次实验而且自动化程度低,因而每次实验之间是存在系统误差的。基因芯片可以克服这个缺点,众多基因的探针的标记、杂交等过程是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完成的,而且自动化程度高,数据客观可靠。基因芯片的缺点在于其不能对待检测基因在多细胞类型组织中的精确定位进行判断。另外很多蛋白质调节其功能主要不是依赖其是否表达或表达量高低,而是依赖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等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用核酸类生物芯片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正在研究开发中的蛋白类芯片可能会有所作为的。

1.5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由固定化并具有化学分子识别功能的生物材料、换能器件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其主要由生物敏感元件、换能器和信号处理放大装置构成。生物传感器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方面的优势很多,它响应快,样品用量少;分析操作简单;除缓冲液外无需添加试剂;可连续分析,联机操作,易于实现自动化测量等等。

当前,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检测鱼、肉和牛乳等食品的新鲜度;二是用来检测食品滋味及熟度。例如:日本农林水产省研制出一种传感器,可“品尝”肉汤的风味,用于肉汤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除了上文论述的一些生物技术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将会逐渐应用到食品检测中,其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2结语

生物技术以其经济、高效等特点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普遍认可,成为当前食品检测中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国家也不断加大投入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在各方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定会更加成熟,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为人们的生活造福。

参考文献

[1]唐亚丽.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0(5).

[2]刘彦辉.浅议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3]苏二辉.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

[4]朱昊浩.基于生物技术的快速食品检测研究动态[J].科技资讯,2011(9).

食品生物技术篇5

关键词:食品;检测;生物;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79-01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食品安全诉求矛盾日益增强,做好食品检测工作是妥善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起步较晚,现目前技术成熟度较低,加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繁杂,倘若仅仅采取传统的化学、物理等检测手段便不能够契合现代食品检测需求。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具有灵敏度高、识别功能强、成本低廉、选择性高等特点。因此,在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且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人们普遍关注的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发挥出来较强的优越性,此外对于致病微生物的检测,生物技术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优势。于兹,下文将重点探究几种在食品检测中常用的生物技术。

1.DNA探针技术的应用

1.1DNA探针技术概念简介。DNA探针技术在食品检测中,主要是利用DNA抑或RNA碱基序列的互补性,将已知DNA用同位素法进行标记,然后做成DNA探针,并寻找可以匹配的待测微生物的DNA或RNA从而结合成杂交分子链。然后通过显微镜观测,被标记的DNA探针是否与待测微生物结合成了分子杂交链以此判断是否存在某种微生物。随着DNA探针技术不断改进与发展,现目前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食品检测技术,并且在市场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现目前,DNA探针技术主要用于微生物检测,对某些致病源检测效果极佳。譬如利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成功且高效的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1.2DNA探针技术的应用。上文我们首先简要探究了DNA有关概念,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究DNA探针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DNA探针技术的核心是构建DNA探针,但是构建探针的方法我们不能按部就班、一层不变的进行,因为微生物特性各不相同。不同的微生物所适用的探针不仅具有特殊的碱基序列,同时其特异性也需要着重考虑。因此构建DNA探针时,必须结合待测微生物特异性,并将具有特异性的DNA保守基因序列作为目标DNA。而DNA探针则应该以目标DNA作为模版,利用互补法构建配对的碱基序列。一般而言,决定微生物特异性DNA的关键因素是生理特征、生化特征。因此工作人员要抓住待测食品微生物的特异性,采取合理的措施构建具有实效性的DNA探针。

2.PCR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2.1传统PCR技术简介。PRC技术有被称之为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该技术的机理是运用酶促反应对DNA进行体外扩增。此技术主要是依赖于DNA聚合酶较强的促进作用,使得DNA能够有效连接碱基序列从而复制具有特异性的DNA碱基序列片段。传统的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主要用于对病源微生物的检测。该技术滥觞于1985年,在1992得到实际运用。但是直到近几年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才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现目前利用传统的PCR技术,我们已经可以成功且高效的检测出小肠耶尔森氏菌、单增李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等病原体。除此之外,PCR技术通过有关实验证实其还可以用于检测转基因食品。由此可见PCR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检测一般致病源同时还能有效检测转基因食品。

但是从今年来的实践效果来看,传统PCR技术也存在诸多缺陷:譬如:传统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偏向于定性检测,而对于定量检测则显得比价乏力;同时利用传统PCR技术检测微生物时,在存在部分衰老或者死亡微生物的情况下,检测结果会出现假阳性特征,这就很容易对检测结果造成极大的干扰。

2.2革新的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传统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虽然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可以矫治革新的问题。鉴于此,下文将进一步说明改革的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2.2.1定量PCR技术的应用。所谓定量PCR技术,顾名思义即指的是不仅要检测食品微生物类型及致病源,同时还能够检测微生物数学量。定量PCR技术是在传统PCR技术上进行改进的新型技术,它主要是在传统PCR技术基础上,在原有的检测体系中加入了荧光基团。而加入荧光基团的作用一则是监控检测反应速率,二来则是通过荧光信号计量,以此成功完成微生物的定量检测。鉴于此该技术具有上述优点因此在实际检测中,我们通常是利用该技术检测病原微生物数量、转基因食品、掺假量等。

2.2.2巢式PCR技术的应用。所谓巢式PCR技术其基础仍然是传统PCR技术,巢式PCR技术的工作机理是,在传统PCR技术基础上同时加入两队引物,一对负责利用DNA聚合酶促使DNA扩增反应进行,另一对引物的作用则是利用酶合反应过程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

3.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作用

生物芯片技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新兴技术,该技术自研发以来在各界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现目前在食品检测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的工作机理是利用微电子技术与微加工技术在固格体芯片上构建起待测病原微生物的有关化学机构以供分析。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就可以直观的观测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结构,以此精确、快速的判断并分析该微生物的细胞、DNA、RNA、蛋白质等有关信息。现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该技术不仅充分认识到了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同时也兼顾了各个菌种的差异性。不难看出,在食品检测中使用生物芯片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检测数据的精确度。同样的,生物芯片技术不仅对病原微生物检测有作用,该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也具有较好的效果。生物芯片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检测出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同时也能够分析出食品转基因类型。

4.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普遍运用于医学领域,该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就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而言,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运用前景是十分可观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能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因此使用该方法进行食品检测,能够有效提升检测数据的精确性。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能够检测的有害微生物有: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布氏杆菌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DNA探针法、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在食品有害微生物及转基因食品检测中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我们期待生物学家们可以研发更加高效的生物检测技术,从而为人们赖以生活的食品提供安全和营养的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奇志.DNA探针和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卿柳庭,等.核酸探针和PCR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00

食品生物技术篇6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和安排,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和互动,即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的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安排进行实验。改革后的做法是注重学生的自主、独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和方案制定中,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课,变为经过质疑、分析、判断、概括等认知活动获得结论。

(一)应用为主,理论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强调应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应用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实践,让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理论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项目技能训练中。以国家食品检验职业标准为依据组合内容,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操作之中。在教师示范指导下,通过“理论知识预习教师讲解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老师检查和纠错”的段螺旋式反复强化训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微生物检验教学质量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可显著提高学生微生物检验感性认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微生物形态学,如菌落形态、显微镜下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直观、高效地让学生掌握上述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键实验步骤以及学生容易犯的检验操作错误拍成录像演示给学生看,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典型错误。我们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杀菌锅的使用和无菌接种技术进行示范,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快。

(三)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分析和探讨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我们通过收集、整理过往教学、实际生产检验工作、互联网的微生物相关检测的实际案例和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对关键或错误的操作环节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感及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考核方案改革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精准医学的临床应用(6篇)
  • 下一篇:合成材料市场分析(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