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常用卫生统计方法(收集3篇)

时间: 2025-10-01 栏目:实用范文

常用卫生统计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医院感染;感染率;常规环境卫生监测;影响

中图分类号:R82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所谓医院感染,主要指的是患者在入院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感染病症,包括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在院内获得所发生的感染。常规环境卫生监测是医院为了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而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它的主要监测项目大体包括有:医护人员的手、空气以及物体表面等方面的卫生情况,其主要的检测方法为:通过对细菌的培养,来观察和分析监测项目的细菌类型和总数。本文选择2008年03月~2013年03月间,在我院住院时间大于2天的患者若干例,并对他们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率和常规环境卫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在2008年03月~2013年03月间,入院时间>2天的患者若干例,具体2008年患者859例,2009年患者963例,2010年患者854例,2011年患者908例,2012年患者943例。患者的年龄大约在28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大约为49.55±6.75岁;女性患者有2096例,男性患者有2431例。全部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临床病症等方面均存在对比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将全部患者按照年份的不同划分为5组,并分别对他们进行医院感染率和常规环境卫生方面的检测。

1.2.2医院感染率检测:对全部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进行顺序登记,并由医院组织感染专职人员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调查人员要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患者每天的病症情况,并仔细查阅每天的患者出院病历,而后准确、全面的填报其相关的报表和资料。要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对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判断和确诊,并对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

1.2.3常规环境卫生检测:医院选择抽调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人员组成检测组,对医院内部的一些重点科室(例如重症监护室、治疗室、供应室无菌区、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换药室、针灸推拿治疗室等等)进行常规的环境卫生质量监测。具体方法为:采集各个科室中的空气、医护人员手表面以及各类物体的表面卫生常规监测标本,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和检测,并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医院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检测结果的判定,并对其卫生检测合格率进行统计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对不同年份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以及医院进行的常规环境卫生检测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当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环境卫生监测的情况比较

医院在进行常规环境卫生监测过程中,主要对空气、医护人员手表面以及各类物体表面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测,详细情况见表1。

表1常规环境卫生监测内部各个方面检测结果的比较

2.2常规卫生监测合格率同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的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在全部被抽查患者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即为:5.01%、3.95%、3.62%、2.75%、2.12%,各组患者之间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P<0.05);医院进行常规环境卫生监测的合格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即为:92.45%、93.78%、94.08%、94.89%、95.69%,各组患者之间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P<0.05)。详见表2。

表2常规卫生监测合格率同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的比较

3讨论

医院常规环境监测,要指的是对医院内各个科室的各方面卫生情况进行的常规性监测,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医院的环境卫生质量,控制病菌传播,降低院内感染率。医院感染,要指的是患者在住院后获得的一系列感染病症,它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由住院期间获得的病菌引起的感染情况。经过统计结果分析显示,我院自2008年以来,每年的医院感染率成逐年下降的趋势(5.01%、3.95%、3.62%、2.75%、2.12%),每年的常规环境卫生检测结果呈逐年升高的趋势(92.45%、93.78%、94.08%、94.89%、95.69%),这表明医院进行常规的环境卫生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率,但其合格率却不是医院感染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香莲.医院常规环境卫生监测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0(06):375-376

[2]曹卫平,毛雨,孙炳吉,陶纲,王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其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2,22(13):3509-3510

[3]陈亚.医院常规环境卫生监测及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15(04):2920-2921

常用卫生统计方法范文篇2

基层卫生统计工作是整体卫生统计工作的基础。是反映卫生工作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卫生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种种信息不仅为制定、实施、检查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为领导决策和卫生事业科学管理服务。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基层卫生统计工作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并将对卫生统计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卫生统计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领导往往忽视卫生统计工作。他们将工作重心全部放在医疗机构改革、医院管理、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只注意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卫生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为了一些数字常常跑断腿、磨破嘴而得不到准确数字,导致临床一线的统计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客观情况,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统计报表,根本起不到为医院提供卫生信息的作用。②卫生统计人员数量少、兼职多,业务素质低,专业技术差,人员不固定且新手多。目前,基层卫生统计人员专职和兼职两类,且绝大部分为非统计专业学科的人员。一方面,未经卫生统计专业培训并掌握一定的卫生管理相关学科知识的人员,很难完成新形式对卫生统计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兼职统计人员很难保证精力完成高质量的统计工作。③卫生统计所需的基本设施简陋,工作条件落后。基层统计工作仍停留在用算盘、计算器来完成统计数据的汇总、统计报表的机制。④卫生统计对管理决策作用的力度不够。

目前,基层卫生单位的统计工作仍主要完成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统计数据,而真正对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用科学的分析结果指导管理工作还不够,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管理者的知识不高,需求不够强烈,缺乏科学管理。统计人员工作无积极性、主动性,处在一种被动的工作程序式的氛围中。二是符合各单位实际的综合分析与处理应用软件较少。三是统计人员缺少主动分析利用统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意识。⑤经常投入不足,淡薄专业培训。对上级要求的培训任务,其费用让统计人员自己负担,尤其是基层的统计人员,对于基本的设备及编印的表卡册簿等费用紧缺。

上述种种因素造成了基层单位统计数据不准确,资料残缺不全、报表不及时、信息不畅,形成了无法做出科学分析的恶性循环。对此,结合当前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根据实践经验,对搞好统计工作谈几点建议和对策。

①加强对卫生统计工作的领导,提高认识。搞好统计工作关键在领导。为了取得领导重视,提高卫生统计地位,卫生统计人员一方面应经常向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汇报,提供有关资料,使领导全面细致的了解统计工作,使领导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意义如何,引起重视支持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提高自身业务,掌握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统计信息在计划、预测、控制决策等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无可替代,资料不全、信息不通会给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使领导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卫生统计人员所做的卫生收集,整顿归纳分析等工作与医疗护理等工作同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艰苦劳动,所提供的各项统计信息是领导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同样具有经济价值。②加强卫生情报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专业素质。组织落实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情报信息网络是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组织保证。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统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可利用年报统计调查、专题报告、专项培训、在岗培训、外出深造、岗位自学等形式,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解决当前统计人员素质低、业务差、知识面窄的突出矛盾。③加强卫生统计工作的基础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卫生情报信息机构应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配备与之工作相适应的基本设施。④加强和完善卫生统计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根据统计法及实施细则,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统计报表制度和检查考核标准,明确规定统计内容报表种类、格式、报送时间、程序和质量要求。坚持对统计报表和资料进行月审、季查、年评制,坚持年初有计划、每季有信息简报,半年有分析,年终有总结。搞好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并保证其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⑤统计人员应不定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抓住影响卫生服务质量、干扰卫生及发展,拟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领导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做出正确决策。因此统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正确与否,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此,必须加强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为统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卫生改革中的作用,以最终实现卫生统计工作为卫生管理决策服务的目的。

常用卫生统计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计生系统已经不再局限于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疾病防控等业务发展,更重要的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了适应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及信息化时代卫生计生系统经济活动的变化,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推动和加快内部审计工作,我们有必要结合卫生计生系统的行业特点,对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理论、方法与实务进行系统研究,以适应当前改革发展及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总结我国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寻求研究方向。

一、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原卫生部结合卫生系统实际于2006年出台了《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指导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及其他卫生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新形势下,原规定明显落后于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于是卫生部又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生部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卫生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操作指南》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和联系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制度,对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方面,江苏海门卫生局的王明东(2005)提出,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利于弥补内审机构的不足,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内审风险;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范慧明(2006)指出完善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可以促进医院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镇江第四人民医院张文东(2006)提出使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使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顺利推广,从而提高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王梅梅(2012)介绍天津市环湖医院审计科制定了十几项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保障了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新疆人民医院的苏敏(2013)提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做好医院内部审计的基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颖(2014)指出加强内审成果运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构造良好的内审环境、设计完善的内审流程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内审成果报告制度;安徽省立医院的操乐勤(2015)指出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要明确内审部门的地位、职责、权限、自身建设和经费保障,制度需经过党政联席会审批,必要时还要职代会审批,审批后再以正式文件发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内容和方法

在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学者和审计人员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张开箭(2012)认为,医院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有基建项目的招投标情况审计、合同审计、设计概算审计和预决算审计等。李立明(2014)提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内部审计重点由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转为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审计,创新举措包括整合系统审计资源、三权制衡、全过程监督、修订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改进管理流程。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庄桂丽等(2004)提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内审工作主要有民主监督法、资源共享法、接口部位突破法、循环法、现场检查法等。辽宁医学院附属二院的董菲菲和辽宁卫生经济学会的于润吉(2008)提出了医院内部审计的专项审计项目选择及方法。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的骆蓉芬、顾洪安(2008)提出建立医院科室内部审计模式,运用菲德勒模型图表开展科室审计。浙江台州医院的杨允新、吴红(2010)提出对医院基建修缮工程采取内审外审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重庆涪陵中心医院的陈淑兰(2011)从内审的角度提出对医疗设备进行效益审计,具体介绍了审计立项、规范统计、审前准备、进入审计、撰写报告等环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闫石、朱立力(2013)分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固定资产内部审计控制测试的方法。湖北襄阳第一人民医院的陆仪和襄阳中心医院的许华(2015)提出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运用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安徽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张定明(2005)提出综合性医院开展管理审计存在制度尚待健全、人员匮乏、硬件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健全制度、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加大投入和宣传等措施。甘培艳(2010)指出医院内部审计存在认识滞后、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职能不专一、方法落后等问题。余姚市人民医院的陈洁(2010)提出构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医院联合的内审机构,建立工作与学习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开展审计调查和内审工作。福建光泽县计生局的黄向京(2013)指出县级计生部门内部审计存在“四缺乏”问题,即机构缺乏独立性、人员缺乏专业性、项目缺乏多样性、业务缺乏规范性,应营造独立氛围、配置合理人员、开启崭新视角、构筑完备的指导体系。徐州中医院的岳莉莉(2013)指出医院内审工作浮于表面、威慑力不强、审计处于低级阶段、审计考核激励不科学,同时提出构建内审机构的合理地位、制定严格的内审制度、选拔优秀的内审工作人员、以激励机制调动能动性。杭州第一人民医院的陈青青(2014)提出医院应加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建设、拓宽内审范围、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枣阳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张向阳等(2015)提出优化内部审计环境、建立风险识别机制、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级别、强化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四)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模式和理念创新

从2009年IIA明确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方法和流程后,卫生计生系统便开始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的梁颖(2009)指出,医院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构建科学的数学模型和规程、建立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重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湘潭中医院的林凤兰(2010)提出现代医院为了对医院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与控制,需要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莱芜市人民医院的李瑞实、魏蜂培(2012)提到医院风险导向审计离不开内部控制,运用时需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常虹(2013)指出风险导向审计是是医院提高经济管理的必然趋势,能促进现代内部控制与治理的协同发展。茂名市妇幼保健院的李钦全(2014)指出风险导向审计有风险控制和增加价值两方面作用,在医院应用时应完善医院的风险管理、控制并降低风险。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的龙思佳(2014)指出风险导向审计正成为解决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主要方式,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卫计委、大型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探索建立了自己的内审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房山区卫生局的王文义(2013)结合医疗卫生领域审计工作实践,介绍了医院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江苏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周磊(2013)提出计算机被应用到医疗收费审计、药品收费审计和支出审计。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顾晨、昂慧、林秀兰(2013)指出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内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邹楠(2014)提出国家应加快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加强医院审计软件的研发的同时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上海徐汇区卫计委的孙雅(2014)介绍了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财务监审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二、现有文献的综合评述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我国卫生计生系统研究成果的汇总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制度还有待完善,内部审计理念和方法需要更新。由于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必须对卫生计生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促进全国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卫生计生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多数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常规审计,而且都是事后审计,这明显落后于现代管理思想。内部审计的方法大多还停留在手工操作上,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较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审计和管理。

(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研究较多、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研究较少。从目前查阅的文献看,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研究集中在医疗机构,部分研究成果已得到较好地运用;计生系统由于机构和人员缺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从宏观方面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建议;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理论水平较高、工作做得非常好。

(三)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普通存在认识不足、机构不健全、内审人员素质不高、工作对象狭窄、审计手段和方法落后、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执行等问题。许多医院的财务审计人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必须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理念、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加强经营和管理领域的审计、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构建内部审计激励机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建议,同时指出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注重协调好内部的各种关系。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或审计信息化、风险导向审计是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的一个发展趋势。从理论研究方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已经不是热门话题,现阶段的关键是如何实施的问题,未来卫生计生系统的内部审计的研究方向应以风险导向为重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方法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正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我们应积极思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数据资料库的构建、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流程优化、审计成果应用等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建立起对风险的动态管理,从而推动和完善卫生计生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实现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砚亭.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研究——以云南为例[D],2014.

[2]董菲菲,于润吉.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专项审计项目的选择和审计方法[J].中国卫生经济,,2008(06).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思政教学实践(收集3篇)
  • 下一篇:思政教学意义(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