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辩论模式研究
美国辩论研究会创始人弗里莱在《辩论与论辩》(ArgumentationandDebate)一书中将辩论划分为应用性辩论与教学性辩论。后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才与思辨能力,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同时,历史内容作为政治思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思想教学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传统课堂教学性辩论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缺陷,已难以满足当代合格思政教师培养的要求,需从新的视角对之展开研究并提出改革方法。
1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性辩论的缺陷
1.1辩论形式的缺陷
传统课堂辩论即辩论式学生,基本程序为:设立辩题――个体思考――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分析评价,其基本原则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长期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即组织上的难题。随着大学扩招,各班人数大大增加,以50人班级为例,划分小组存在一定困难。辩论对立双方或者人数过多,或者分为几个小组,难以兼顾每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同时,大课堂对程序组织要求高,容易出现混乱局面。
1.2内容上的缺陷
现行思政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中,历史内容部分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事实”与“观点”混淆,导致历史书写出现错误。如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称“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1]等句,均存在较大争议,对思政专业学生认识历史,分析问题产生了不利影响。
2教学性辩论改革路径思考
2.1辩论模式的改革
针对传统大课堂人数多,分组难的问题,借鉴研究生导师制模式能有效地改善此类问题。即指定导师,将学生交由数名导师,采用读书会的形式组织教学性辩论。实践过程如下:(1)大课堂教学仍维持原状,主要讲授知识与方法;(2)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名导师指导10名学生,形成读书小组;(3)预先指定辩论题目,指导正反双方同学阅读相关内容;(4)选定地点进行辩论与讨论,形成书面总结与评价。通过课堂讲授与读书会结合的方式,此种模式较之以往能够更有效地兼顾每位参与成员。
2.2历史思考新方法的介入
针对教材中历史内容部分存在的问题,将新方法引入大课堂教学和读书会辩论讨论中。程序分为两步:第一,指导学生理解书写内容“事实”与“观点”的区别。如《纲要》中提到巴黎和会时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一语,即以作者的观点替代了历史事实。资料显示,由于北洋政府直接收回山东的外交主张无果,转而开会讨论签约,因信息不畅,才导致国人误认为北洋政府“卖国”,引发学生抗议。第二,对历史内容书写者视角的认识。受革命史观与正统性影响,历史叙事特别是大学本科教材倾向于将历史事件简单化、人物脸谱化。单一话语体系导致学生理解问题出现诸多错误。在大课堂教学与读书会实践中,以非全知的视角,力图释放内容解读的弹性,如通过模拟书写者的视角,认知为何这样书写,从而对历史事实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实现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与研究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
3结语
从实践结果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性辩论模式经历了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变革。形式上因人数增加而由传统大课堂转为课堂与读书会辩论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上由传统的一元化标准内容,转为多元化表述。通过形式与内容的革新,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与水平的提升,并为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创新
我国现在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和变革不断进行,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往往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波动,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面对新的形势,如何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老师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的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满足大学生的诉求,具有感染力、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不论从社会发展层面还是学生发展层面,都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观念,做出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改革。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大学生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目标。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如果不将大学生的发展置于首位,学校就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失去了根基,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首先就是确立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学生的正当诉求,体察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教育管理不再是约束、控制,而是对人性的尊重和唤醒,对大学生的启发和教导远远比条条框框的限制更为重要。在树立起学生为本的观念之后,就需要对其价值进行肯定。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就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主体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和尊重原则。在管理学生的同时关心学生成长,将目光从教室延伸到宿舍、图书馆等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活动的地方,在生活中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状态中发现问题,查找隐患,将不安全因素及时发现解除,保证日常巡视常态化。
根据“95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高校辅导员要从以往完全的主导角色转变为陪伴者的角色,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不仅限于教室里讲台上,而是要在生活中对学生给予帮助和关心,开展工作要更加人性化、具体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做出不同的教育。人性化教育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当前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创新、人性化,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对象全面的发展,努力使教育内容不断优化,覆盖面不断扩大,层级合理,重点突出,保证每一个受教学生都能得到教育,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总结思考学生问题,以达到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不断更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要求,也无法同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接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和丰富才能够符合时展,更加契合学生心理状态。16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直接的体现社会价值和学生价值,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突出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照搬教材,没有实际案例的教育是不能被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还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证明教育内容应该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改进,根据学生特点不断的发展,创新性的开展互动交流,比如慕课、翻转课堂等互动性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班会方法,随时将学生关注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拿上讲台,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坚持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各种思想错综复杂,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价值观,容易被负面信息引诱和误导,产生错误的思想,对其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应该坚持使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进思想教育学生,承担起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作用,引导学生从这一理论中汲取力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爱校,敢于担当。“95后”大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往往认识不深,对于我国改革开放成果了解不够,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缺乏对历史的尊重和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从国情教育入手,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发展脉络,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和我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将一批批先进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案例教育学生,能够让他们认识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爱国主义在新中国建设时期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凭借着高昂的爱国情怀呕心沥血,为祖国付出自己的生命。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不断地发掘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确立爱国主义信念,并引导他们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不断地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高校辅导员是在大学一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应主要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小组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来进行,结合热点话题、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辅导员还应该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讨和论文创新研究,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契合其发展需求的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发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发展研究依据
(一)以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为研究依据
在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发展进行研究时,我们必须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期间,发生了众多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提出了改革开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提出了商品经济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以德育为主要目的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可抗拒的重大影响。
(二)以国家教育方针调整为研究依据
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社会各个领域都受到了重大影响。而在国家教育领域,教育方针也在不断转变。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针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由单纯的知识内容提升到育人的高度。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发展的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1957年至1980年)
1957年以后,在的特别指示下,政治课重新恢复。当时,“有社会主义觉悟”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标志,是新教育方针的重要特点;而且还强调青年学生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中小学德育的重心逐步转移。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教学计划内第一次明确规定设置德育课程。
(二)第二阶段(1981年至1997年)
进入80年代后,中国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发展到1985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并于1986年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大纲(初稿)》。1993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规定,各年级统称“思想政治”课。这一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
(三)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种种思潮冲击中国。1996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对教学目标和程度的具体要求,规范了教学内容重点。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2004年3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教学内容氛围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三、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长久以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积累,继承下来的道德思想精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正是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从日常生活中社会或家庭给予的传统道德影响相结合,使学生正确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扬。
2.中华民族的革命美德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形成,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在革命根据地形成的。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孕育阶段、萌芽阶段,最后逐渐成熟的。它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它形成的最初任务包含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共同抗日的革命思想。因此,思想政治课最初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革命美德的学科,并且这一任务一直延续至今,经过多年的孕育、发展,逐渐糅合为现在的国防教育思想。
(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它是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利己主义不断膨胀,这是阻碍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公民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集体主义培养途径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潜移默化,一方面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校培养是最重要的途径。而思想政治课作为专门的德育培养学科,占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时我国处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环境的潜移默化,使得当时群众普遍认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如今,社会主义社会飞速发展,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已经不能仅靠环境影响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在此发挥了重要影响。它通过课堂理论知识教育,以及结合社会教育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准确的传输给成长中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S].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