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学习中渗透,结合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子学习进行渗透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课文学习渗透
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在本学期,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一、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重点要作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好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中前者指的是德育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二、总结创新
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1、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开学初制订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末总结评比。
2、建立班主任、少先队、思品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各班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少先队工作计划和思品教育计划,结合本班情况,制订出班级工作计划,并认真贯彻实施。
3、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要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职责,做到严格要求,各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4、认真上好思品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思品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计划、有备课、有考核、有检查、有总结。
5、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大、中队辅导员和干部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一个月组织一次中队教育活动,两周组织一次小队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开展五爱活动。
6、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常规训练和文明礼貌教育,学校和班级要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每月进行一次思想品德评定。
7、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成立三结合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三结合领导小组会议,研讨德育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使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