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汉语教学汉字教学文化注入
汉字数量太多,读音规则、书写规则复杂,汉字难学难写难记,已成为母语非汉语者的共识,德国著名汉字教学专家柯彼得曾说:“学习汉语最大的难关就是中国的传统汉字”。
就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而言,虽然大部分人已经在小学或中学里学了6年以上汉语,但即使是水平已经达到中高级阶段的学生(HSK考试成绩在6级以上),听说方面也许问题不大,可一旦落笔就错别字满篇,一张不到50字的请假条,错别字甚至可以达到10个以上,可以说令人“惨不忍睹”。更遗憾的是,在这些写错的字中,大部分并不是新学的生字或生僻字,而是常用字。例如:宿舍的“宿”字,很多学生误写为“缩”,亲戚的“戚”写成各种自造的字。可见,在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相对来说还比较滞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也需要尽快找到一种更加深入,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方法。
一、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
汉字是自源文字,产生得很早。在古代,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很广。《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造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说明,在古人心中,文字的创造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汉字也被有的学者称作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由于文字的产生,自古以来的哲学、文化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而汉字是现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以及另外一些古文字都已不知所踪,以致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化也因为失去了文字而失传了,唯有汉文化以汉字为载体一直延续至今。
二、汉字的丰富文化内涵
中国汉字始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最后升华为形声字,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形表意。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的就更明显。而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经历过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演变过程,发展到现在的楷体简化汉字,文化脉络虽已不像当初那样清晰可辨,但仍然有迹可循。
汉字直观、形象、概括,其背后蕴藏着汉民族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特征。先民造字之初,常把他们造字的意图以及对世间万物的看法都融入汉字形体中,这样后人就有可能据形释义,进而发掘、了解、探讨被历史尘封已久的文化底蕴。
如“男”,会意字,从力。表示用力(一说指耒)在田间耕作。男人以体力耕于田,因此男子在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处于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进而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而“女”字的初文,就是女子跪着操持家务的形象。“妇”,(女子结婚后称作“妇”)也是会意字,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说文》中释为:“妇,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谓服事人者。”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由于退出生产领域就不得不依附男子为生,从而也就决定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
再如,“示”字构形取象于神主,是祭祀对象的象征物,从“示”的字,大都与祭祀有关:或为神、祗、社、稷等祭祀的对象;或为祭、祀、祡、禋等祭祀的名称或方式;或为祸、福、祯、祥等祭祀的反报。从这些字的形义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古人宗教观念与仪式的初始形态。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文化内涵及其丰富,以上几个例子只是沧海一粟。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杀伐征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几乎都可以在汉字中追本溯源,找到线索。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三、预科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一)预科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现状
少数民预科学生的母语基本为拼音文字,这和由笔画组成的方块汉字有本质的不同。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字,在音、形、义的认知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拼音文字是用“形”在记音的,认识拼音文字只要音与义结合就行了,而汉字的过程包括音与形、形与义、音与义的结合,比拼音文字的认识过程要复杂得多。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望字生畏。
而传统的汉字教学只注重汉字的工具性,忽视了汉字的文化是写字的基础。把汉字看成一个个单纯地记录语言的符号,在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生掌握汉字的读音、笔数、笔画、笔顺、结构和意义,方法呆板,内容枯燥,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一遍遍地讲,在作业中一遍遍地纠正,费时费力,却收效不大。这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多缺乏汉文化的背景知识,即使了解一些,也仅仅是非常表面化的东西。汉字作为汉语的记录符号,经过长时期历史的演变,几千年文化的浓缩,其间包含了很多文化内涵。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积,才能很好地识记它们。学生缺少对汉字的文化蕴含的了解,这也使得汉字教学成为阻碍预科汉语教学中的“瓶颈”。
(二)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在汉字教学中适当注入文化因素,即在汉字教学中一方面教授汉字知识,另一方面把文化的因素适时、适量、适度地注入汉字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识记、辨析汉字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汉文化的历史,增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要正确认识汉字教学和文化注入的关系
教汉字的同时注入文化因素,二者并不矛盾,但是有个主次问题。应该以汉字教学为主,文化注入为次,不能平起平坐,更不能喧宾夺主。文化注入是为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更好地识记、辨析和书写汉字,进而提高汉语水平。而不能本末倒置,变成了汉文化知识的“满堂灌”,偏离了汉字教学的本义。
2.适量、适度、适时
虽然汉字的表意功能,有利于我们探求字的本义,寻找汉字的产生、演变、发展的轨迹,有助于我们分析汉字承载的文化信息,但我们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汉字都有负载中华文化的功能,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华文化都能在汉字上找到印迹,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文化注入不能生编硬造、牵强附会。
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适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在汉字教学中要更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而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则应侧重理据性,可以采用字源法,以一个或几个汉字为例,在黑板上演示出这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三)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的现实意义
1.有效减少和纠正错别字
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字时,很容易写错别字。甚至有些字,学生是屡写屡错。以学生常错的“弋”、“戈”、“戋”三个部件为例。究竟是有没有撇,是一撇还是两撇,对不少学生来说,完全是一笔糊涂账。在下笔书写的时候,凭借的是一种毫无理据可言的“感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让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部件有何异同。“戈”,本义为古代的一种兵器,《荀子·议兵》中说:“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也就是说古代的兵器,也不过是戈、矛、弓、箭罢了。“戈”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戈”组成的字大都与武器或者格斗有关,如“戒”“戎”“战”等。“弋”字与“戈”字在上古本为同字,但后来逐渐分化,读音也大不相同。“弋”字的意思为“用带有绳子的箭来射鸟”或表示“用来射鸟的带有绳子的箭”,总之,其义已经与“戈”大相径庭。另外,由这个“弋”字组成的字也大多与它的本义无关了。如“式”、“贰”。“戋”为会意字,甲骨文的此字像两戈相向。两戈相斗,往往出现残局,所以,“戋”是“残”的初文。后世,凡由“戋”所组成的字,大都有“浅、少”义。如“水之可涉者为‘浅’,疾而有所不足者为‘残’,货而不足贵重者为‘贱’,木而轻薄者为‘栈’”。
如此一分析,这三个部件的区别就已经很清楚。再下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形近字之间的错误了。
2.提高汉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汉字难学,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数量庞大,而且形近字、音近字多,如果教师多了解一些关于文化知识,在汉字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进去,就会对这些字的理据讲得更清晰,学生学起来也会更轻松。如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因为贝壳具有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因此在学习“贱、贿、赂、贪、贸、财、购”等字时,从中归纳出“贝”字,联系“贝”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贝”作部首时的字,其本义多与钱财之义有关。这样,这一连串字就在贝字的统帅下形成了一个关联的系统,好记好写。教学中如能抓住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就非常有利于对这些形音义的掌握,从而轻轻松松地教会一大串字,大大地提高了识字量,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3.提高学生学习汉字以及汉语的兴趣
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把枯燥庞杂的汉字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学生学起来轻松省力效果好,自然觉得汉字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爱学,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简化了思维过程,又减轻了记忆强度,促进了学习的正迁移,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汉字以及汉语的兴趣。
四、结语
汉字教学在预科汉语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词汇是汉语教学的基础的话,那么汉字就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汉字教学的重视程度都还远远不够。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的现象就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不足。作为汉语教师,除了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汉字教学之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使汉字教学摆脱目前的不良状态,只有这样,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才有望迅速提高,甚至产生飞跃。
参考文献
[1]柯彼得.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出版社,1995.
[2]李梵编著.汉字简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3]左安民.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九州出版社.
[4]段石羽.汉字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一、汉字图形化与标志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汉字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典型代表,对于汉字领域的研究不在少数。在设计的领域,汉字也是设计师们不断挖掘探索的宠儿。标志设计的目前现状逐渐趋于枯竭化和模式化,因为标志设计需求的增大,导致现在充斥着各种抽象几何图形的无意义的标志出现,或是标志的设计缺乏新意,仅仅用单纯图形来表现的标志意义和内涵逐渐缺失,所以对汉字标志的研究被提出来,不仅仅是对于中国设计领域的创新,也是对于整个设计界的新的手段和方式的一个开拓。研究汉字标志的设计,主要解决了标志设计形式单一的问题,能够将文字图形化,且又不丢失二者的共同优势和意义,在当今的读图时代是被迫切需要的。目前汉字标志的相关内容已有很多人涉足,但多停留在汉字标志的设计方法和方式的层面,对于以汉字设计手段来设计标识时,所带给标志本身的单纯图形所无法达到的意象和表现内容上略有缺失,“形者,象也[1]”,通过字形来研究字之象征意象,本文的重点也在这里。
汉字和标志设计的联系,是在将其二者的共通点结合,优势互补,继而提升为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不论对于汉字还是现代标志来讲都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传播有利,也是对于现代标志设计辨识、认知和蕴含的意义上的提升。
二、汉字图形化与标志设计的关系
(一)简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构架一种信仰,而我们需要发现和找寻去传递信仰的方法和途径,于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象征物的出现,便逐渐开始了人类对于文字的探求之路[2]。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在不断稳步前进。文字的出现,将人类文明从无形转变为有迹可循,象形文字便是文字的源头和开始。象形文字最初作为一种图画文字而存在,将人类语言从口述转变为书写绘画。象形文字可以分为很多种,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古印度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同为一种文字书写体系,都是从原始社会中的生活场景中提取的素材发展而成,例如简单的图形以及花纹等,这些简单的符号性文字图案,构成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起源。
而在古老的中国,文字最初的形式被发现于殷商时期的龟甲之上,用于一种占卜问神的作用性符号标记,当然这也是人类想要满足和表达除口头之外的另一种可被印记和保存的需求。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人类文明智慧的形式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当然,一起发展的原因是伴随着为人服务和适应潮流的趋势前进。中国文字的发展也是伴随着汉字字体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笔画繁杂的甲骨文到规整统一的篆书,再到简单大气的隶书和宋体,字体的变化说明着朝代的不断更替和前进,也为汉字的发展和传承刻下了深刻不灭的印记,保留了一套完整的中国汉字发展史册[3]。
(二)汉字“书画同源”的魅力
“书画同源”论是元代书法家赵孟?提出的,是中国书画家们经过长期的书画实践所总结出来的[4]。汉字是图画和符号相互结合,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国学者历来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汉字与中国画书画同源,这个源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天、地、身、物等社会生活[4]。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即它本身既是“书”,也是“画”。“书”不难理解,也就是文字的第一层意象――写征意象,即字本身所蕴含的道理与意义,也就是我们使用汉字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所在。文字的第二层意象为“画”象,这是将汉字作为一种图画图形所存在时所具备的意象。我国的书法艺术是自古以来的精粹和瑰宝,那文字的书写为何会成为艺术呢?其中就是“画”的作用。将汉字的书写形式进行改变,赋予了个人的理想和感情,字也就成了“画”,也就会形成一门艺术,这也就是汉字所具备的独特的魅力――书画同源。其实研究汉字书画同源之说很容易找到证据,因为文字在发展初期,也就是在其刚刚出现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被赋予一定涵义的图形或符号存在的。汉字的形与意的结合,很好地弥补了图形的单纯性的不足,同时也将文字古板、正统、严肃打破,使其发生艺术性的变化,接纳了两种物象的优势于一身,使其更具魅力。而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字,其独特性和民族性的魅力就更不用说了。
(三)汉字图形化的视觉表现
汉字书画同源的魅力被现代设计极为看重和需要,而在现代设计中,汉字被设计师广泛研究设计和应用。文字被再设计后,更加注重了图形化意义,所以可以说,现代对于汉字的再设计的过程,强调其图形性,弱化其文字性,叫做汉字图形化趋势,汉字形态包括:书法体、美术体、图形化创意字体等艺术形态[5]。汉字图形化是属于创意字体的范畴,也是一种特殊的图形表现形式。我们的设计思维在依赖纯粹感性形象的基础之上又得以向着理性与逻辑的方向发展[6]。过度抽象化和过分标准化的全球统一局面势必导致设计的个性消隐和多远文化的气质丧失[6]。汉字图形化是一种无论是汉字还是图形单方面都无可比拟的新的表现形式,在视觉形态上,将汉字和图形各自的优势融为一体,加以创新和变化,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艺术的表现形式。
(四)汉字图形化与标志设计的结合
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体,自然颇具民族特性与个性,对于设计方面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与意义。将汉字与标志相联系,能充分体现设计无国界,同时也充分说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汉字是提取生活事物为原型创造而出的,是对事物特征的一个讲求“神似”的刻画,源于图画而高于图画,故而“书画同源”。
当汉字作为标志图形存在时,不论是从字形还是从字体上都会有所改变,我们称之为汉字的再设计,或者是汉字图形化的过程。当汉字被图形化以后,其具有二者之共有特征,汉字“表意”和图形“表形”的特点,很容易在一个小尺寸的标志设计作品中表达出更多的企业诉求或者更深层含义,这就是汉字图形化有着其他单纯几何图形对于标志设计的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汉字设计在标志设计中的意象作用
世间万物中的任何物象都具备一定的象征性和表现内容[7]。汉字除了本身具有一定的意象特征之外,经过设计师设计之后,便具有了另外的意象性特征。通过对汉字的设计,汉字的“形”与“意”发生一定巧妙性的重叠,增强其意味和深刻的寓意,我们把这种意味意趣称之为意象性特征。意象,便是指带有一定含义寓意的物象,在本论文中特指在设计之后的“形”与“意”兼备的汉字物象。
语言文字的发展是经历了从“合”到“分”的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的,人类最开始的语言发声和动作交流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结绳记事以及契刻记事的方法便开始出现和得以保存长久。原始文字阶段期间,人类使用的语言文字形式大体相同,都属于象形文字的一种。最初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图画,但是当这种图画形式被沿袭固定下来的时候,便成为了早期的文字。文字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分支即表音和表意。表意文字的典范便是中国的汉字,在汉字构成上更重于对意义和一定形象的刻画;而西方文字则属于表音文字,是通过不可直观的一些音节单位来表达其所包含的意义。
先从文字的层面来说,中西方文字在其根源和开端就具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汉字从最开始的甲骨文说起,就是一种“表形”“表意”的文字,在其文字本身的构造和形式上来说,都是以一定的生活场景以及人类经验为载体的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内涵性。而西方文字的类型属于“表音”文字,是一种固定字母和音符的组合体所表示出来的文字,虽然这种文字对于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认知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其文字本身的内容和个性方面略显欠缺,在其寓意和象征性方面就更显弱势。
从组合方面来说,汉字各部分的组合搭配也蕴含着一定的意义。例如:“冠”字中,“ㄇ”代表了帽子的意思,“元”代表头、首,而“寸”是尺度和限制的意思,整体由三个部分组成,表示着皇家、贵族的制度性的象征。从此字的分析来看,汉字的构成有一定的讲究,通过会意的方式,将字符与字符搭配组合,并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组合的整体,将各部分的意思归纳融合为一而巧妙地表现出来。西方文字则不具备这一汉字所独有的意象性特征,因为西方文字的组合是靠音节和字母的组合搭配而成,其本体就是读音文字,讲究的是从读音上来考究字母与字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意义的层面上较中文文字来讲显得比较单薄。
一、感受汉字文化,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就“识字与写字”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段提出了如下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汉字是学习汉字的首要条件。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进行汉字教学,不仅能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汉字的兴趣。
1.起源之奇激趣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三大古典文字中仅存的,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时讲解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故事,充分放大“谜面”,引发神秘感,以激发学生探究“谜底”、学习汉字的极大积极性。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讲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该传说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从“结绳记事”到“契木为文”,讲述了仓颉造字极具神秘感的过程。学生听后,充分感受到了汉字起源之奇,一张张小脸写满了对学习汉字的向往,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汉字的兴趣与积极性。
2.造型之美激趣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古人造字,每一个单纯的汉字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与当时的生活、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指事字,图文并茂;形声字,音像兼备。从汉字的造型切入进行汉字教学,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汉字造型的独特之美,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根据不同的造字方法,教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教学。如教学会意字“鲜”时,就可以这样引领孩子们:我国长城以北以放牧为主,认为羊肉是最鲜美的;而江南靠近海边,鱼特别多,所以认为鱼是最鲜美的。南北不同,所以鲜美之味也不同。接着,再辅以歌诀:江南水连天,鱼肉味道鲜。塞北羊儿肥,羊肉味道美。这样,学生就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了解到汉字的造型之美,感受汉字文化的奇妙,激发了学习汉字的兴趣与热情。
二、触摸汉字文化,迸发理趣
前段时间,笔者对四年级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听写生字表。结果令人愕然:164个汉字中,126个字有错误现象,“恭”“疏”“均”等字还出现了三四种不同的错误。感知事物易遗漏重要细节,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产生负迁移,注意力不稳定等都可能对小学生出现错别字产生影响。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对汉字的形体构造进行讲解,可以有效地减少错别字,提高教学效率。
1.让文化揭开错字的神秘面纱
汉字在简化过程中,为减少笔画,使用了大量符号。教学中,需要对这些符号还原,帮助学生从汉字文化的本源上揭开其错误的神秘面纱,纠正错误。
如“虐”字,常有学生将下面部分写错方向,其原因是学生不清楚那是什么。谷衍奎编著的《汉字源流字典》中记录:“虐”,古文从虍,或者从口,表示虎以爪搏击人之意。由此可见,把“虐”的最下面部分解释为虎爪是合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介绍:这其实是一个会意字,上边的虎字头原指老虎,下面是“爪”的变化,表示虎爪伤人的意思。所以,这个爪子一定是对着外面的。由此,学生不仅对“虐”字建构了明朗清晰的字体形象,而且也对该字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让文化厘清别字的细微差别
汉字中有大量的合体字写法相近,容易出现混淆。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形旁相同声旁不同,如“闲”和“闭”,“贪”和“贫”等;一种是形旁不同声旁相同,如“惴”“湍”“瑞”“端”和“脾”“碑”“啤”等。教学时可从分析文化蕴含的角度,引领学生辨析比较部件,从而厘清其细微差别。
如“即”与“既”是两个会意字,教学中可出示这两个字的古文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从而知道,“即”和“既”左边都表示一个盛食物的器皿。“即”的右边表示一个跪坐着的人,面向食物,本义是“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而“既”的右边正好相反,表示跪坐在食器旁边的人,把脸背对着食器,表示“吃饱、吃完”,由此引申为“完、尽、终结”等义。这样一分析,学生就从汉字文化的本源上厘清了两个字的区别,不会再写错了。
三、濡染汉字文化,触发意趣
触摸汉字文化,掌握好汉字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只有正确地理解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主旨,体会文本的情感。其实,在特定的课文情境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汉字文化的濡染触发意趣——以关键字词为支架,字理析词,溯源求本,深度解读文本,感受课文意蕴,从而发挥其在阅读教学中的独特力量。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充分利用“奴仆”两字的字形文化,帮助学生体会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他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象形字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奴’是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弯着腰,很恭敬,见到什么人都要低着头,两只手都要交叉在身前,她被一个男人用大手抓着头发,又打又骂;‘仆’——这个人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羽毛,表明他是战俘或是囚犯。同学们,这是一种对人的侮辱呀,把人当作有尾巴的动物看待。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每天还得干很重很重的活,直到累死、老死。一国之王勾践现在要去吴国当奴仆,这是何等的屈辱啊!”
如此追本溯源,借助字理挖掘词语的文化温度,在汉字文化的濡染中,生动形象地展示古代“奴仆”的悲惨生活,不但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奴仆”的含义,进而体会主人公勾践夫妇在吴国三年为奴的悲惨境遇,深刻领会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反败为胜的课文主旨,课堂上充满了浓郁的语文的意趣。
四、传承汉字文化,生趣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汉民族的过去由汉字来记载,汉民族的未来也需要汉字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总目标”的第二条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可见,汉字的学习不能只学表面的“形”,还要传承“形”中所蕴含的文化,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汉字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