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英语语法应以培养学生理解句子和篇章、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为目的,以体现学生学习工具的功能,便于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基于此,高中牛津英语教材Grammarandusage板块通过语法规则的讲解与多种图示的呈现,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语法配有精练恰当的文字说明和一目了然的图片、表格,所选例句语言地道。语法训练所选用的语言材料和所设计的练习与单元话题以及Reading相联系,对于一些熟悉的语法项目,则注意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延伸。讲解通俗明了,浅显易懂。学生可以根据语法规则,在语篇中完成书中的练习,避免了学生死抠语法,生搬硬套。这样的编写体现语法教学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然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教材设计意图,表现出弱化语法教学的倾向,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某些语法知识的欠缺,制约学生准确运用英语能力的发展。因此,加强高中牛津英语Grammarandusage板块有效教学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Grammarandusage板块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语法交际功能情境,引入语篇概念,引导学生在准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法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
教师应注重语法教学的情境化,可以尽量利用实物图片、真实的语境、体态语言以及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多样化、多功能的语法交际功能情境,依次呈现新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领会新语法规则,多次实践后,归纳和小结有关语法规则,在准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并运用语法知识。教师应注重启发,指导学生己归纳、总结各单元语法及用法,以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同时引入语篇概念,把语法的结构融人到生活中的对话和短文等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话语和篇章中去,帮助学生深层次感知知语法,在背景文章中把握语法。
如定语从句,为激发学生兴趣,可利用球星和歌星的照片与影视创设情境,让学生描述最喜欢明星的特点,要求造两个简单句,然后连成复合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找出两句中相同的部分,根据句子成分修改,适时引出定语从句的连接词,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使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选择适当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并帮助学生一起分析从句所起的作用,再导出定语从句的概念,提高学生定语从句的学习效果。
(二)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完成任务,在语言运用中学习、掌握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发展语言能力
教师应围绕语法的主要语言交际功能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话题精心设计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掌握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任务应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在任务完成后展示学习成果。
如学习祈使句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可利用信息差型任务((information—gaptasks),要求学生回家询问父母,了解父母对子女在学校的要求,之后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要求学生在此任务中使用间接引语。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来获取信息,消除信息缺口,完成交际任务。
(三)应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语法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意识与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采用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语法项目,分头查阅资料,收集、筛选、分析、处理、运用各种信息,通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降低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的焦虑感,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进行宾语补足语的教学,教师采用每八人一组轮流提前在课下准备宾语补足语的各种情形,然后推选学生展示小组对该项语法的认识(根据词性分类,可以预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负责解答全班质疑和提问,教师充当助手,进行补充,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平时的形成性评价。
(四)精讲多练,加强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适时应用归纳法演绎法
归纳法可增加学生和语言的接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演绎法简便省力,学生易于接受。教学中,教师不应每遇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和操练,而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英语语法教学应注重精讲多练,根据学生认识和掌握语法规则的过程,加强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适时应用归纳法演绎法。每单元花费一定时问,专项突破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含有某项语法规则的语言材料,学量例句,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启发诱导学生观察分析材料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则,再运用语法规则进行语言实践,即观察、分析、归纳、运用,认识过程为实践、理论、再实践。也可先讲解语法规则并举例说明,然后由学生按照规则做练习,将语法规则运用于新的语言环境,即展示语法规则、示例、说明规则、运用,认识过程为从理论到实践。
(五)强化语法知识的对比与归纳,引导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学习并应用语法知识
高中牛津英语教材采用循环式编排语法项目,把同一语法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在教材中呈现,有助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理解、巩固语法知识,但不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语法知识、形成整体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系统讲解,并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或新学语法进行适当全面的综合归纳。通过对比归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将语法知识加以巩固和内化,以培养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归纳语法规则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减少盲目性,提高语言的质量。因此,归纳要及时,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让学生理解异同,明白实质,掌握规律,有助于学生准确记忆和正确运用语法。
如教学情态动词,教师可设置语境,让学生对不同句子进行领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不同用法。T:(toS1):YoumustpracticespeakingEnglishatleastanhouraday..接着S1(toS2):IhavetopracticespeakingEnglishatleastanhouraday.S2:(toS1)YoushouldpracticespeakingEnglishatleastanhouraday.教师与学生对话后,引导小组讨论语境中的情态动词,归纳并得出结论:对话中的must表示上级对下级的一种权威;haveto表示来自外部的压力;should表示来自朋友的建议或鼓励。
三、结束语
教师应合理利用牛津高中英语GrammarandUsage板块,围绕模块单元话题,设计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创造师生、生生互动与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适当训练,使语法教学更形象、真实和有趣,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并运用英语语法,总结与归纳已学语法现象,构建语法网络,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以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语法教学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1(01).
2.林燕.英语语法教学几种新方法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11).
3.陈婷.高中英语语法复习教学的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归纳法演绎法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相似性认知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之一,归纳法作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强调以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由特殊到一般、从特殊中引出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它由英国著名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首次作了系统论述,以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太过强调思辨而忽视实践的哲学趋向予以反拨。这种思维方法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实践精神,因此引起了科学发现的巨大进展。但是归纳法也有其缺陷和不足。首先,归纳必须以大量的事例作为基础,在实践中,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高认知效率。而且归纳也有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的分别。在世界上,事物的存在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且数量庞大,不能一览概观,所以归纳时难免会对有些特殊情况产生遗漏,而这种遗漏会造成归纳结果的巨大差异。这方面的例证,有著名的“黑天鹅悖论”。该悖论认为,当我们对天鹅种类进行归纳时,我们因为归纳了999只白天鹅――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大,并进而得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的一般结论,但是当我们归纳到第1000只天鹅并发现那第1000只天鹅恰好是黑色的时,我们的归纳结论就会被。这个事例提醒我们对归纳法的运用要灵活适当,不能迷信。
演绎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是从一般性前提加以演绎进而推论出具体和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演绎形式方法是“三段论”,这种方法由古希腊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从此成为最为常见的演绎方法。它的推论过程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大前提是一般陈述,小前提是关于大前提主项下一个特殊事物的一个陈述,而结论则往往表现为小前提的主项具有大前提谓项所表明的性质。在欧洲古典时期,以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为代表的一代学者大家手中,这种方法更是有着深刻的体现。这一时期的人往往在研究和思维过程中寻找普适性的原理或公理,然后再从中引申出其他次要的原理,这不得不说是演绎法的新发展。演绎思维方法因其具有的灵活性、精确性而成为在欧洲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思想方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演绎法所具有的内在局限性。首先,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具有普适性和确凿的一般前提规则本身往往是需要被验证和证明的,一旦它发生错误,那么结论往往也就错了,因为演绎是一个线性的逻辑过程。另外,推论过程本身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准确性,所以在实践中往往很容易出现因推论过程发生错误而导致结论不正确的现象。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慎重使用演绎法。
语法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并加以系统化,同时又反过来对语言发展过程进行规范的结果。语言是人类经验和思维的载体,也具有一般和特殊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现象反映着操该语言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表达“雪”这一概念的词语就多过其他人群,这是因为“雪”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通常将“述谓结构”(如Iamwriting.)甚至只有谓词(Itissnowing.)当作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因为任何人类的任何经验都要以事物和自身的存在为条件并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我们无法理解像“Greencloudssleepfuriously.”这样的英语句子就显示了语言表达不能违背世界的可能性的本性。
英语语言规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变化。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再到以杰弗里・乔叟和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英语的形成,其中就经历了许多曲折。古英语时期,由于罗马帝国对英国的统治,那时的英语语言作为处于弱势的语言就引入了很多拉丁语的语法规则(例如:“不可以以介词结句”这样的规则);后来,由于北欧(如丹麦海盗)和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英语又从中吸取了这些民族语言中的很多元素。11世纪中期,法国诺曼贵族征服了这片土地并带来了很多表示诺曼上层文化的语词(如表示烹调和食物的词汇)。但是,这些也称为英语语言丰富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来源。几个世纪之后,英语语言随着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下层人民所使用的具有生命力的英语形式取得了胜利终于形成了现代英语。在这个过程中,约翰逊博士(SamuelJohnson:1709―1784)的英语词典(A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就对现代英语规则进行了很多归纳和规范。
英语语法教学中要经常用到归纳和演绎方法。首先语言的学习和认知过程就离不开归纳方法,因为人们总是必须从特殊事物为起点进行学习,它符合一般逻辑思维和学习发展过程的规律,学习者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具体语言事例之后才能形成语言的体系概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必须以语言素材的积累为基础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熟悉和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后,在高阶段的语法教学中,语言素材所体现的语言现象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庞杂。这时要对它们进行归纳并正确呈现语言规则就变得困难起来。且不说为了让学习者对一个语法规则进行漫长的学习过程的现实性问题,归纳中的“黑天鹅悖论”也提醒我们学习者如果不能接触较为完备的语言事例,他们形成的语法概念的正确性就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弥补归纳法在语法教学实践中的这些缺陷,我们可以适时运用演绎的方法。首先,前人已经对英语语言的规则做了大量的归纳并形成了很多能加以应用的正确结论。从古典修辞学到语文学再到现代语言学和语法都对英语语言规则做了较为完备的总结性工作,运用演绎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则的用法,又能避免出现对语法概念形成错误认识的可能。
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演绎法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较高,并且由于概念体系的排他性,也往往会照顾不到特殊的语言现象。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大学阶段是英语语法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者正处在思维和知识量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语法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可以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语法教学。具体来说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展开语法教学活动:以归纳为先导,呈现语言素材,再进行归纳,这样可以使学习者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和使用语言规则,经过自我思考,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对于一些较为繁杂的语法现象,可以运用演绎法来进行教学,这样既是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能避免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出现在归纳过程中导致错误结论的混乱现象。另外,合理掌握归纳和演绎的尺度,灵活运用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金岳霖等.形式逻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两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
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二、归纳概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
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三、总结概括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
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师点拔,寻找契机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迁移的最终环节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叶圣陶小说《夜》时,可以把它嵌入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去分析它的情节线索及主题。两篇小说都有明暗两条线索:《药》明写华家,暗写夏家;《夜》明写老妇人,暗写革命夫妇。《药》通过对明线上华家代表的民众的愚昧和暗线上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英勇的描写,反映小说深刻的主题——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镇压革命的罪行,启示人们:只有启发民众共同革命,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夜》通过明线上老妇人的逐步坚定和暗线上革命夫妇的无畏,揭示“四。一二”大屠杀的罪行和人民群众已觉醒,将前赴后继进行斗争的主题。
同样的,在分析《夜》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妇人形象时,可以把它套入《母亲》的人物框架中,以分析老妇人这位映川的母亲与高尔基笔下的巴威尔的母亲一样的由胆怯到愤怒再到坚定的心理历程。利用旧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甄华军定州市高蓬初级职业中学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看法。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两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
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二、归纳概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
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三、总结概括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
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师点拔,寻找契机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迁移的最终环节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