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花卉栽培管理;花卉种植;花卉播种;施肥;温室栽培
花卉的栽培和种植,对改善环境、调节气候和营造氛围都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花卉栽培管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各个技术环节的把握和掌控,要严格执行花卉种植的步骤和细节,力求花卉生长、繁殖的健康、有序。
1把握好花卉播种的技术细节
播种是花卉栽培、种植的初始阶段,也是花卉能否健康生长的关键点,必须高度重视。就播种阶段来说,首先要做好耕地、整地和做畦的工作,耕地分为春耕和秋耕2种,耕地的深度应该设置为20~40cm之间,保持浅耕状态。整地则是通过打碎、翻地、整理杂物等手段保持土壤的通透和疏散,要注意把握土壤的水分含量,使土壤墒情适合花卉的栽培、种植。播种是花卉栽培管理前期的重要步骤,可以直接影响到花卉栽培的技术含量,也对花卉后期的生长有重大影响。所以,在花卉栽培管理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播种的时间和播种的方式。
具体来说,花卉播种的时间应该符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要结合气候、节气、天气、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综合考量,选择最佳的播种期。至于花卉的播种方式,一般分为直播和育苗移栽2种。顾名思义,直播就是花卉直接播种的过程,播种的周期和细节可以较为完整的把握;育苗移栽则是“搬迁式”的播种方法,就是把提前培育的花卉苗种栽培到预先指定的地方,这种播种方式的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对于直播和育苗移栽的不同播种方法,其需要运用的栽培管理技术手段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体现了花卉栽培管理的特殊性原则,也是花卉栽培“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特征决定的。所以,对花卉播种步骤和细节的把握,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各显神通”,要结合当地的实情有条不紊的开展,保障花卉生长的质量。
2要加强“肥水管理”和“除草修剪”
肥料和水,是花卉生长必备的要素,也是花卉栽培管理的核心环节,应该注意其中的细节和步骤,切实保障花卉生长的原料充足,营养丰富。施肥是将肥料投放入花卉生长中的过程,是给与花卉足够的营养成分,使之能够吸收更多的成长因子,加速生长,健康发育。就施肥而言,主要分为基肥和追肥两种。基肥是指基础性的肥料和营养,也是花卉肥料成分的核心,主要在栽培、种植的前期施加;追肥则是在花卉播种之后、生长周期之中追加的肥料,其目的是保证花卉生长过程中的肥料营养充足,保障花卉的稳定生长。从细节看,基肥的施加要根据不同的土质、土壤肥力状况以及花卉种类来确定,一般要多施加堆肥和厩肥,少施干粪、饼肥等。在追肥的施加过程中,应该多使用化学肥料、人粪尿、饼肥水等。总之,基肥和追肥的搭配使用必须“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保障花卉生长所需肥料的充足。
在花卉栽培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花卉的除草、修剪、整形的工作,保证花卉的“美丽和鲜艳”。例如,在花卉的中耕期,必须加强除草工作,对各种杂草、异物进行适度的清理,保障花卉生长的外部环境的安逸、舒适。在对花卉的整形和修剪中,可以采取诸如摘心、除蕾、抹芽等方法,对花卉进行一次彻底的“外科手术”,使花卉的生长更加“规范”。
3加强花卉栽培中气象问题的管理和控制
花卉栽培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为的为花卉生长创设良好外部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综合考量各种气象因素,加大对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的综合调控,保障花卉生长良好的气候和环境。我们以光照的调节、控制为例,来说明花卉栽培需要进行适度的光照调节。众所周知,由于花卉种类的不同,有的花卉喜阳,有的花卉喜阴,这就需要对花卉进行不同的光照处理,保证不同花卉对阳光的不同需求。这其中,遮荫是最常见的光照控制方法。通过遮荫,可以调节日光的光照度,增加或者缩短光照的时间,进行满足喜阳和喜阴花卉的不同需要。
再如,在温室栽培的花卉中,空气的调节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温室大棚内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花卉生长所需的空气成分也会随时变化,这时就需要进行人工的调节和控制,进而保证大棚内部二氧化碳成分的合理存在,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有些时候,在温室内采取补加二氧化碳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花卉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室内大棚进行的花卉栽培,必须加强通风设施的建设,保持温室内空气的新鲜,保证花卉生长所需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足够、质量上乘。
总之,花卉栽培管理的过程,既要考虑前期、中期的播种、修剪和施肥,又要对后期的细节加强落实,同时也要考虑气象、环境的综合因素。唯有此,花卉栽培管理才能取得成效,花卉的产量和质量才能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佳富,高立波,白晓洁,刘炳友,庞九华.北方地区家庭盆栽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08(13)
2张道海.盆栽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07)
关键词苏香粳3号水稻;爱珠樱桃番茄;栽培技术;轮作
中图分类号S511;S64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2-0031-03
为解决连栋设施大棚土壤盐渍化和土传病害的防控难题,连续2年开展了水稻―番茄轮作生产,通过试验论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明确了生产的关键技术,并制定了本项技术规程。实践证明,水稻―番茄轮作生产,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和土传病菌基数,为下一茬蔬菜生产提供了健康的土壤环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番茄轮作生产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当地水稻―番茄轮作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7)-2000(200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GB16175.3-2010瓜菜作物种子茄果类
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5294-2004无公害食品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5117―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3产地环境
应符合NY5294―2004的规定。选择养分含量高、土壤疏松、能排能灌、近2~3年种植茄果类作物为主的大棚[1-2]。
4旱稻栽培技术
4.1播前准备
4.1.1整地做畦。揭掉大棚薄膜,旋耕整地,平整后做畦,畦宽2.2~2.5m,沟深20cm。大棚四周做高畦,覆盖黑色地膜防水渗透。
4.1.2基肥。施用商品有机肥(N、P、K≥6),用量为12t/hm2,旋耕前撒施[3]。
4.2播种
4.2.1品种选择与处理。选用中熟中粳水稻品种苏香粳3号。播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1~2d。每1kg种子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0g,对水6kg浸种48h。浸种后低温催芽,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4.2.2播期与播量。6月10日之前,最迟不超过6月15日。播种量为75kg/hm2。
4.2.3株行距。条播,行距25~30cm,播种后覆盖薄土。
4.3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同直播水稻。
4.4病虫草害防治
4.4.1农业防治。通过中耕并结合人工铲除杂草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稻抗逆能力。有条件的在大棚上覆盖防虫网。
4.4.2物理防治。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
4.4.3生物制剂防治。①病害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用5%井冈霉素6000mL/hm2对水750~900kg/hm2均匀喷雾防治。稻瘟病:用宁盾枯草芽孢杆菌750mL/hm2对水375kg/hm2均匀喷雾防治。②虫害防治。螟虫:用1.1%百部・楝・烟乳油对水750~900kg/hm2喷雾,施药后保水3d以上。稻飞虱:百穴虫量达到2000头以上时,用1.1%百部・楝・烟乳油进行药剂防治,喷雾稻中下部。稻纵卷叶螟:分蘖期、孕穗期百穴幼虫分别超过85、60头,进行药剂防治,所选药剂为1.1%百部・楝・烟乳油[4-5]。
4.4.4化学防治。应符合NY/T5117―2002的规定,推荐用药品种和剂量见附录A。
4.5收获
成熟后,选择晴好天气,及时收割脱粒。
5番茄栽培技术
5.1苗床备耕
选用近3年未种过茄科蔬菜的肥沃园土与充分腐熟农家肥按2∶1比例混合均匀,每1m2施三元复合肥(15-15-15)2kg、多菌灵等杀菌剂500g。翻堆搅拌均匀后,用薄膜覆盖10d左右,备用。
5.2播种
5.2.1品种选择与处理。选用优质、抗病、高产品种“爱珠”樱桃番茄。用55℃温水浸泡10~15min种子,搅拌降低水温,使温度降为30℃,继续浸泡6~8h,再用清水洗净黏液。将处理好的种子用湿布包好,在25~30℃处催芽[6]。每天用清水冲洗1次,每隔4~6h翻动1次。2~3d后60%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
5.2.2播量与播种。10月中下旬,在大棚内播种。播种育苗的种子使用量为375~450g/hm2。
5.2.3播种方法。播前浇水,使苗床土壤水分充足,水渗下后撒细土,将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上盖营养土0.5cm,不露籽。
5.3苗期管理
5.3.1间苗。为剔除小弱苗、病苗及杂苗,间苗1~2次,并覆细土。
5.3.2分苗。2叶1心时,将拥挤的疙瘩苗分于10cm×10cm营养钵内。缓苗后不旱不浇水。定植前7d浇1次水,定植前3d喷NS83耐病毒诱导剂100倍液。
5.4定植前准备
5.4.1扣膜。定植前1周扣好大棚薄膜,起半高垄,覆好地膜,使地温上升。
5.4.2施足基肥。施优质商品有机肥作基肥。在土壤养分中等的条件下,结合整地施优质商品有机肥15t/hm2,N∶P2O5∶K2O=15∶15∶15三元复合肥750kg/hm2。
5.5定植
选用健壮秧苗移栽:株高、茎粗分别为20、0.6cm,叶色深绿并略显紫色,有叶7~8片,现蕾,根系发达,没有病虫害。
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定植,栽植4.5万株/hm2,行株距80cm×30cm。挖穴定植,坐水栽苗,覆土不超过子叶。
5.6定植后管理
5.6.1植株调整。采用单干整枝。及时打掉侧枝,摘除下部黄叶、老叶。无限生长型根据栽培需要,留足4穗果后,保留2片叶,抹去顶芽。
5.6.2蘸花保果。保护地栽培前期,当花序的第1朵花开放时,用20~30mg/kg防落素喷花或用番茄丰产剂2号5mL对水0.75kg蘸花。为预防灰霉病,可加施0.1%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6.3水肥管理。生长前期土壤见干见湿,进入果实采收期保持土壤湿润。结合浇缓苗水追施纯N45kg/hm2,结合浇水第一穗果膨大期分别追施纯N、K2O45、75kg/hm2。第二、三穗果迅速膨大期开始,追肥3次,每次施N30kg/hm2。进入结果期,晴天傍晚叶面喷施0.2%~0.5%磷酸二氢钾或0.3%~0.5%尿素溶液。
5.7病虫草害防治
5.7.1农业防治。棚室通风口用20~30目尼龙网纱密封,阻止蚜虫迁入。及时将病虫叶、老黄叶剔除,拔除病株。
5.7.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白粉虱。将银灰色地膜铺在地面上,或将银灰膜剪成膜条,宽度为10~15cm,挂在棚室放风口处。
5.7.3生物制剂防治。苏云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甜菜夜蛾,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甜菜夜蛾。
5.7.4化学防治。应符合NY/T5117―2002的规定,推荐用药品种和剂量见附录B。
5.8采收
果实进入转色期后,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采收。
6生产档案
建立田间生产档案,记录管理措施等。主要病虫害防治的常用农药、药剂用量及方法见表1、2。
7参考文献
[1]苏柏元,峰.超级稻甬优12机插单产1000kg/667m2的产量结构与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3(4):97-100.
[2]李斯华.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态势和目标任务[J].北方水稻,2011(2):1-2.
[3]邹应斌.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1(2):254.
[4]付景,杨建昌.中国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作物杂志,2010(5):1-4.
关键词:野生百合;引种;栽培技术;贵州省
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球根草本植物。百合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食用和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1,2]。我国的百合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收集、新品种的培育、产业化生产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距。越来越多的百合种处于濒危的边缘,应当加强百合种质资源的保存和收集工作,建立濒危百合种保护区。百合种质创新已成为我国切花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瓶颈。而珍贵的野生百合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和利用是种质创新的基础[3-6],野生百合种质资源调查亟待加强。贵州百合属植物资源丰富,应加强对百合的了解和认识;建立百合属植物种质基因库,为选种、育种及深度开发做准备;加强对外宣传,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分区域地开展调查、收集、鉴定和评价,重视栽培繁育技术,建立科学系统的繁殖体系,为濒危种的繁衍发展创造新的可能性;建立长远的百合育种计划,开展有效的保护,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并对其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现将贵州野生百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繁殖方法
1.1鳞片繁殖
对既不易获得种子,又不易产生株芽、子球的百合种类,可用母球的鳞片扦插繁殖。用小鳞茎繁殖虽然速度较快,但容易退化,球茎产量也会逐渐下降,因此进行鳞片扦插最为适宜。鳞片繁殖是常见的繁殖方式[7-9],方法简便,易掌握,繁殖系数最高。在秋季选择健壮无病植株,采挖鳞茎作繁殖材料,剥除鳞茎表面病枯鳞片,采用苗床扦插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生产期间注意追肥、管理,3年后鳞茎长成。
1.2子球繁殖
对不易获得种子的百合种类,可用其茎生子球繁殖。即利用植株地上茎基部及埋于土中茎节处长出的鳞茎进行繁殖。先适当深埋母球,待地上茎端出现花蕾时,及早除蕾,促进子球增多、变大。也可在植株开花后,将地上茎切成小段,平埋于湿沙中,露出叶片,约经30d,在叶腋处也能长出子球。在10月收百合时,把小鳞茎摘下,种在苗床上。苗床宜选在湿润、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土或腐殖土地段,整细,做到畦高、沟深。
1.3珠芽繁殖
珠芽繁殖是用叶腋间产生的珠芽于夏末成熟时采收,然后直接播种或湿润沙混合,贮藏在阴凉通风处,于9~10月在苗床上开沟3~4cm,点播行距10cm左右,株距6~8cm,覆细土盖草帘保温。待翌春揭除草帘追肥。出苗1周后即可将其移栽于苗床上,日常注意遮荫。到第3年秋季有一部分可达到种茎标准,较小者可再培养1年。
1.4种子繁殖
利用百合成熟的种子播种,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百合子球,供鳞茎生产和鲜切花培育用。百合种子发芽有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2种类型,前者播种后15~30d子叶顶端露出土表;后者种子在土中形成越冬小鳞茎,至翌年春季才由小鳞茎内长出第1片地上部的真叶[10,11]。播种用土可用2份肥土、2份粗沙和1份泥炭配制,同时加入少量磷肥。床内温度保持在15~25℃,10~15d出苗。
2选地整地
2009年3月,把引种的百合种植在贵州省植物园内。百合喜凉爽,较耐寒,喜干燥,怕水涝,适应范围广。百合栽培地选择在贵州省植物园内。贵州省植物园地处中亚热带,地理位置为北纬26°34′,东经106°42′,海拔高度1210~1411m,常年平均气温14℃。栽培地是肥沃的砂壤土,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选好地后,施足基肥。先撒施优质腐熟厩肥,耕翻25~30cm,耕细整平。整地成平畦,畦面宽120cm,长240cm,畦间距30cm。
3田间管理
百合在种植前进行田间除草,彻底清除土中草根等。在封垄前进行多次除草和中耕,中耕宜浅不宜深。在百合生长期进行适当除草,以不伤百合的根部为宜。百合比较喜肥,应适当追肥。百合休眠期在畦面上施1层腐熟厩肥。在生育期追施2次肥,第1次在百合苗高10cm左右,第2次约在6月中旬收获珠芽后。百合的水分管理主要是排水防涝。春末夏初,温度高,湿度大,应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7~8月,百合进入休眠应保持土壤疏松,以保持土壤湿润。
4病虫害防治
百合主要发生病毒病、茎腐病、疫病、立枯病、叶斑病等病害,在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严重病株,应及时拔出、烧毁。叶斑病用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喷3~4次。虫害主要是地蛆、蛴螬等,可用呋喃丹或乐果喷杀。
5采收及贮藏
试验引种的野生百合于2
[1][2]
中图分类号:S66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16-02
摘要由突尼斯引进的软籽石榴早在被引进之初就显示出良好的果实特性,自一九八六年引入之初,经过十几年的培育育种试验,其品种特性已经越来越适应我国气候,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品质特性,成熟期早、果实粒大、美味、抗病性强、适应性强,可以全国大规模投产,完全有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突尼斯软籽石榴;高产;栽培技术
由突尼斯引入的软籽石榴经过十多年的市场检验,已经成果我国水果市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过栽培培养后的石榴不仅拥有原本的优质特性,又因为其适应力强、果实饱满、抗虫害能力突出而在我国被大量的种植。那么在对其培养过程中我们运用的那里方法又有哪些技术创新呢,在这里我们利用以往在软籽石榴栽培工作中得到的经验为例进行谈论。
1建园特点
1.1建园地点的选择:
软籽型石榴的种植选地在我国南部地区,该地域属暖温带,有显著大陆季风性干旱的气候特点,四级气候明显,地区平均气候应在十四摄氏度左右,冬季时最低温度不会低于零下十五设施度,年平均日照量可达到两千小时以上,全年降雨平均值在六百毫米左右,无霜日可达两百天之上,土壤pH保持在中性,加上其地域土地营养丰富,其土壤储水能力上佳,有利于作物灌溉,南部地区中作物均得到良好的定向培养结果。
1.2选择品种:在选种方面,主要培养软籽石榴,并选用超大籽型石榴为主要授粉对象,两者的比例为六比一。
1.3栽种特点:在土地上以两米乘三米株距,由南向北而中,并在种植前在其下挖出深坑,填充秸秆、腐熟的鸡粪等营养物质,并与土壤充分混合,浇水注实。在栽种过程中对种苗处理用采用即刨即种的做法,如采用外来种苗或假种苗的话,则要在种植之前的一个晚上将其用水泡好。在栽种时应注意保持苗根生长时的伸展性,种好后浇水踏实。
2对土、肥、水的管理
2.1土壤管理:在种苗种植头年,将花生种苗放入其中,兼并种植,采用手工去草法去除杂草,第二年可不再继续兼种。而对于种苗的入冬管理,应在霜降前对土地及时进行深翻,并在冬季注意种苗的防冻。在深土翻新过曾中及时追加基础肥料和有机物肥料,保持土壤的营养成分、控制杂草产生率。
2.2施肥管理:基础肥料:对种苗施肥一般是在入秋后结合深翻工作同时进行,每株种苗大约施加三十克有机物肥料、五百克磷酸钙。
追加肥料:在种苗种植的第一、二年,要对追加肥料进行控制,尤其是氮肥,以免施加过度氮肥导致树体长枝叶不长,这样其冬季抗寒性就不好。当种苗进入盛种时期时,应分别采用萌前施肥,其施肥量为没颗种苗两百克复合型肥料;花期施肥,其施肥量为每棵种苗施加尿素三百克、磷酸钙三百克、尿素两百五十克;果实期施肥方法,其施肥量为每棵种苗施加以磷、钾为主的复合型肥料两百克。
2.3浇灌管理:灌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制定,但一定要保证每次施加肥料后都要进行灌注工作,并根据其不同的生长使其进行浇灌,如萌芽期浇灌、花期浇灌、催果期浇灌、入冬前浇灌,多其适量浇灌勤浇水。这里要注意一点,在夏季雨水旺盛,对种苗的减少浇灌量,并且要注意排水工作。
3对树体的修剪工作
突尼斯进口软籽型石榴其树体有生长快、成果较早、更新较快、侧枝偏多等特点,而对其修剪工作我们则应采用减少枝丫,对主干进行综合管理。软籽型石榴一般树高七十厘米,三年后可达到最大树高值两米,有三、四个主枝,每一个主杆都伴生着三到四个副枝,全树整体大约会有九到十二个副枝。第四年开始进入到修剪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合理利用土地树木密集程度,对其多余的副枝进行修剪,合理计算角度,使树的营养成分可以集中于树干,提高树群间的采光率、透风空间,使主杆可以更持久旺盛的生长,延长其生命年限。
4果实采收
树木进入成果阶段,在花蕾初现之际,花蕾呈现筒形之时,将傍边傍生的成钟形的花瓣全部减去,以便提高营养的集中程度。另外,在花期及时修剪去除病果、晚果、重果、小果也能良好的保证大果石榴的出产量。
5病虫害治理方法
虽然石榴树的病虫害种类较少,但我们在此环节仍然不能掉以轻心。石榴的常见病虫害分桃蛀螟、茎窗蛾和干腐性病症这三类。
5.1桃蛀螟:
其危害特点是这样虫子会将虫卵产在果实与果实相接处,其危害对果实有直接影响。治理这种虫害的方式是,在五月到六月间,使用百分之五十杀虫药剂对果实进行喷洒,并且用沾有杀虫药的棉球堵住尊筒口。
5.2茎窗蛾:其危害特点是这种虫子会在新生枝丫内部产入虫卵,使虫卵在其内果冻,并在第二年生长出来,对新生枝丫的危害性极大。要想根治这种危害,我们应及时剪刀受害的枝丫,并在生长两到三年的果树中及时喷洒杀虫剂。
5.3干腐性病症:其危害主要发生于新枝丫和化果实之上,要想防治这种危害就应该注意平时对树木的管理工作,包括施肥、修剪、浇水、施药等各个方面,以增强树体的抗病性。
6总结
在日后对软籽石榴的培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以往种植过程中总结得出的土地管理、浇灌方法、施肥技巧、防治病虫害等经验,对其合理完善,以提高树种产量、果实优质率、果实的美味程度,并结合本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方法合理优化,到达最好管理效果,提高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玉珍;葛化.丽牡丹石榴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5).
[2]王鹏;王东升;许领军;吕中伟;刘国平;张淑香.突尼斯软籽石榴在郑州的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8,37(3).
[关键词]药用植物;栽培;历史;展望
RetrospectandprospectofmedicinalplantscultivationinChina
GUOQiao-sheng*,WANGChang-lin
(Institute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Thereistime-honoredhistoryandcultureofmedicinalplantcultivationinChina.Inthepresentreview,themedicinalplantcultivationhistoryinchinawassummarized,itscurrentsituationandquestionwereanalyzed,andtheprospectsofmedicinalplantcultivationresearchwerepointedout,withthepurposeofacceleratingthegrowthofmedicinalplantcultivationresearch.
[Keywords]medicinalplant;cultivation;history;prospect
doi:10.4268/cjcmm20151712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和疾病作斗争中,对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不断提高,药用植物逐渐从野生植物采挖转为人工栽培。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于药用植物的分类、种质鉴定、选育与繁殖、驯化栽培,以及加工贮藏等都有丰富的经验,为近代药用植物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
1古代药用植物栽培的萌芽期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接触并了解到某些动植物对人体可以产生影响,进而逐步创造了原始医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则充分反映出祖先们从十分遥远的时代,便开始在实践中认识药物、应用药物。这个时期没有药用植物栽培,也谈不上中药材质量,人们只是采挖野生植物资源供药用<sup[1]</sup。
在我国古籍中有关药用植物及其栽培的记载可追溯到2600多年以前。《诗经》(公元前11―公元前6世纪中期)记述了蒿、芩、葛、芍药等100多种药用植物,对枣、桃、梅等当时已有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药。《山海经》(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记载药物达百余种,其中多数是药用植物,当时除供食用外,已兼药用。《尚书禹贡》(公元前9―公元前6世纪)、《尔雅》(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都有关于北方的枣和南方的橘类等作药用的记载<sup[1]</sup。我国第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对芸、桃、杏等的栽培已有记载<sup[2]</sup。
薏苡是我国栽培最早的药用植物。赵晓明等<sup[3]</sup著《薏苡》考证:“薏苡这一特殊的禾本科作物在中国至少有6000~10000年的栽培驯化历史。”书中详实考证了夏商时代甲骨文中有薏苡从沼田、湿地转移到上田种植,以及收获、加工、脱粒、选种、酿酒的描述,并且印证了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薏苡种子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书中还考证了《山海经》记载的“木禾”即为薏苡的古名。药用植物栽培与农作物栽培的发展是同步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论语》就记载孔子有“不撤姜食”的生活习惯,说明这时山东已有姜的栽培。
秦汉时期,出现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名医,同时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和世界上最古的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的鲜世,则标志着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的确立。《神农本草经》载有252种植物类药材,并概括地论述了药材的生境、采集时间及贮藏等<sup[4]</sup。张骞(公元前138年前后)出使西域,陆续将红花、胡荽、安石榴、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既供食用、又可入药的多种植物引种至关内栽培。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述。栀、茜在古时常作染料,姜、韭则为日常食物,但四者皆供药用,反映了这些可获厚利的药食兼用的植物,早就进行了规模化生产栽培。此外,《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古农书,记述各类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尤为详备,包括谷物、果蔬、竹木、花卉,以及桑麻棉葛之类,其中药食同用者也很多<sup[5-6]</sup。
魏晋南北朝时期,左思的“蜀都赋”更是讴歌了蜀都周围盛产药物,如川芎、黄连、当归、红花、辛夷、花椒等,“神农是尝,卢跗是料”,就是引神农来尝药,卢跗(扁鹊)来采购药材。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6世纪40年代),总结了6世纪以前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更为系统全面,显示出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书中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姜、栀子、桑、胡麻、蒜等20余种药用植物栽培方法<sup[7]</sup。隋代(6世纪末―7世纪初)在太医署下专设“主药”、“药园师”等职,掌管药用植物栽培,负责“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同时培训种植药材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药用植物引种园,用以栽培各种药物,占地300亩。隋代还出现了药用植物栽培专著,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种植药法》、《种神芝》各一卷<sup[1]</sup。
唐代医学、本草学均有长足的进步,如苏敬等编著的唐《新修本草》(657―659年)全书载药850种,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流传达300年之久,直到宋代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开宝本草》(973―974年)问世以后才替代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药用植物栽培也相应发展,《新修本草》中首载了四川绵州种植附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收载了枸杞、牛膝、萱草、地黄等药物的栽培方法,其中枸杞就有4种栽培方法,详述了这些药用植物选种、耕地、灌溉、施肥、除草等一整套栽培技术<sup[8]</sup。如百合的种植法:“上好肥地加粪熟莰砍讫,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于畦中种,如蒜法,五寸一瓣种之,直作行,又加粪灌水,苗出,即锄四边,绝令无草,春后看稀稠所得,稠处更别移亦得,畦中干,即灌水,三年后其大小如芋然取食之。又取子种亦得,或一年以后二年以来始生,甚小,不如种瓣。”文中涉及了百合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并指出有性繁殖生长缓慢。
宋代非常重视药材普查、本草编修,其中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载的药材达1784种,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72种,如川芎、姜黄、百合、葫芦巴、山药、广藿香、地黄、茯苓、栀子等。苏颂的《本草图经》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重要本草著作,书中除详述每一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药材形态、品种鉴别及其他相关内容外,对部分药物亦同时简介其栽培要点,或提示某药为人家园圃所种,某药在某地多种之<sup[9]</sup。四川自古为中药重要产区,不仅品种众多,名优特产道地药材也不少,附子即是其中之一。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彰明知县杨天惠,通过对该县附子生产实际的考察,写出调查报告性质的《彰明附子记》一文,比较系统地叙述了该县种植附子的具体地域、面积、产量,以及有关耕作、播种、管理、收采加工、品质鉴定等成套经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论采药一文,对各类药材适收期进行了科学总结。韩彦直《橘录》(1178年)等书中记述了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数十种药用植物栽培方法<sup[10]</sup。据统计宋代出口的药材至少有58种,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宋代药用植物栽培事业的发展。
元代历史虽短,但中外药材贸易很活跃,通过海上出口的大宗药材,如姜、肉桂、黄连、大黄等,大都是栽培的。农学著作《王祯农书》记载了不少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如姜、莲、芡、乌梅、木瓜、山楂、皂荚、红花、紫草、枸杞等<sup[11]</sup。其中姜在生长期刨出老姜出售、木瓜包花纸生产花木瓜的技术等,至今沿用。《农桑辑要》还将药物栽培列为专卷“药草”门,表明对药用植物栽培的重视<sup[12]</sup。
明代药材生产又有较大发展,栽培药用植物已经达到200多种。有关本草学和农学名著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1621年)、徐光启(1562―1638年)《农政全书》(1639年)等<sup[13]</sup都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作了详细论述。特别是李时珍(1518―1593年)在其巨著《本草纲目》(1578年)中,记述了约180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仅“草部”就记述了荆芥、麦冬等62种药用植物为人工栽培,为世界各国研究药用植物栽培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sup[1,14]</sup。此时药用植物的栽培已不拘泥于道地药材传统产地,而以药效为主要标准,重视栽培技术的创新。
清代药用植物栽培受药市兴衰影响很大。当药市兴盛时往往会促进当地及其周边地区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而且会促进地区间引种,如四川安县的山茱萸是清代从陕西引种的,四川中江的白芍是清乾隆年间从渠县引种,渠县白芍又是从浙江杭州引种。清代赵学敏、赵楷兄弟皆为医药学家,在其所居养素园中曾“区地一畦为栽药圃”。赵楷著有《百草镜》8卷,书中收载之药,有的即是其在养素园中亲手莳栽的品种。赵学敏撰著《本草纲目拾遗》时,曾选用《百草镜》资料,“草药为类最广,诸家所传亦不一其说,余终未敢深信,《百草镜》中收之最详,兹集间登一二者,以曾种园圃中试验。”说明养素园所栽的多为民间药,其栽种目的乃是实验研究。另外,陈扶摇的《花镜》(1688年)、汪灏的《广群芳谱》(公元1708年)、吴其F<sup[15]</sup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等都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作了详细论述。
2近代药用植物栽培的形成期
中国近代,社会动荡,国力衰退,加之受西医药的冲击,中医药发展受到严重抑制,药用植物栽培的面积、产量、种类全面锐减,中药材以采挖野生药材为主。尽管如此,中医药学工作者对中药材栽培仍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如1946年在重庆南川金佛山垦殖区设常山种植场,专门进行黄常山野生变家种的研究,并且引种不少药用植物。同时,在江苏和广西建立起药物种植场,四川专门组织专家等调查川芎、泽泻产地的种植研究。李承祜对贵州安顺地区药用植物分布和生态环境进行细致调查,并试种了除虫菊、颠茄、曼陀罗、洋地黄、美鼠李等重要的药用植物。中医药专著也有所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特别是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是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收药目4300条,每有附图,并始用科、属、种名表示中药基原。还有李承祜的《药用植物学》(1946年),是中国第一部以现代科学观点编写的药用植物学大学用书,较系统地介绍了药用植物有关的形态学、生理学和分类学,为后期的生药鉴定、药用植物栽培与成分探讨等提供了基础理论。另外,还出版了2本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书籍<sup[1]</sup,一是李承祜、吴善枢的《药用植物的经济栽培》,二是梁光商的《金鸡纳树之栽培与用途》,标志着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形成。
3现代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药用植物栽培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迄今我国野生变家种成功的药用植物有200多种,如天麻、罗汉果、甘草、麻黄、细辛、川贝母等。通过我国中药工作者的努力,20多种国外名贵药用植物已在我国成功栽培,如番红花、西洋参、丁香、水飞蓟、胖大海等<sup[16-19]</sup。常年大面积种植的药用植物有250多种,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以上,从药用植物种类和种植面积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许多新的药材产区和药用植物种植场及专门的科研机构,编辑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材生产技术》等数十部专著,药用植物栽培学成为了一门富有特色的独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农学、药物学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开始广泛融入和影响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药用植物栽培学广泛的理论体系,逐步解决以前遗留下来的难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栽培粗放、种质混杂、农药污染、药材质量不稳等。如在人参栽培技术研究方面,近年研究总结出一套以施肥改土、集约化育苗、高棚调光、科学灌水、病虫害防治为特点的综合性农田栽培技术,人参总皂苷、微量元素、挥发油等含量与伐林栽参基本相同,从而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停留在原始伐林栽参的现象,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在天麻的研究方面,证明了紫萁小菇MycenaosmundicolaLange等一类真菌对天麻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运用等位酶、DNA指纹及PCR等技术进行分子亲缘的研究。为降低药材中农药残留量,广泛开展了药用植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物防治技术被应用到药材生产中,如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蛀干害虫,利用木霉防治人参、西洋参等根类药材土传病害。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用于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脱毒苗生产及有效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等方面。
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先后立项支持了100余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完成了100余种药用植物种植标准化操作规程(SOP)的制定,有力增强了药用植物质量与产量的可控性。1999年8月,国家科技部与四川省政府共建了中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基地。1998年3月在布鲁塞尔会议上,欧洲特殊药物制造业协会提出GAP国际化问题,从此拉开了国际社会关注天然药物GAP的序幕。我国也于1998年开始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起草工作,2002年4月17日颁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并于2002年6月1日起施行。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AgriculturalPracticeforChineseCrudeDrugs)简称,是专门对中药材生产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准则,同GLP,GCP,GMP,GSP共同组成了药品的5个配套规范。中药材GAP从保证中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药材生产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乃至全过程,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至此,质量控制成为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准则,开启了药用植物栽培学研究的新常态。
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出版,全国18所高校及3所专业研究单位的20多位在一线从事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共同编写的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现代化示范教材《药用植物栽培学》(2004年版)是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部教材首次将中药材GAP的现代中药材生产理念和国家法规融入了教材,同时首次提出并诠释了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sup[20]</sup。这对新常态下药用植物栽培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导向。
4药用植物栽培未来展望
据《2013―2017年中国中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城市居民自行购买过中成药,巨大的需求为国内中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国中药行业年增长率达20%以上,至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6000亿元左右。中药材生产是中药生产的第一环节、第一车间,中药材生产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成药的质量,从而也影响中药疗效。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3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部级规划。该法规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中药材生产规范化、基地化是中药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需继续深入开展药用植物栽培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各类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体系,从而满足中药行业快速发展中对中药材质与量各种新的需求。
当前,药用植物栽培仍相对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分散种植,生产无序,造成资源浪费;种质混杂退化,药材质量与产量不稳定;对药用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不够深入,栽培调控措施不到位;种植模式单一,连作障碍严重;病虫草害过于依赖化学防治,农药残留普遍;化肥偏施、滥施,甚至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导致药材品质下降,土地生产力也逐渐下降。
综合以上问题,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方向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尊重药材的道地性,做好引导规划,合理布局,做到产地区域化;开展紧缺中药材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对重要野生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变野生为家种,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和破坏;加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搜集、整理和良种选育繁育研究,种苗工厂化生产;发展药用植物生态种植,合理轮作,运用间、套作及地膜覆盖等技术,维持田间生物多样性,减轻病虫草害发生,培肥地力;研究不同药用植物的需肥特性,设计不同的平衡配方施肥方案,建立“能源与肥料”共生体系,发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三维优势,做到“有机与无机营养结合”、“大量与微量元素结合”、“速效与缓效结合”、“植物体内酶激活与土壤肥力有效性相结合”,从而实现肥料的高效化、多功能化与无害化目标;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运用企业模式对中药材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何幼琦.《夏小正》的内容和时代[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23.
[3]赵晓明.薏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6.
[5]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5.
[6]万国鼎.锸ぶ书辑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2.
[7]缪启愉.《齐民要术》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8]王晓涛.唐代千金翼方中记载的“道地药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4):40.
[9]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
[10]韩彦直.橘录[J].养生月刊,2007(5):429.
[11]万国鼎.王祯农书辑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4.
[12]马宗申.农桑辑要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81.
[13]石声汉.《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11.
[14]周肇基.《本草纲目》的药用植物栽培学成就[J].古今农业,1992(3):24.
[15]张瑞贤.植物名实图考校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1.
[16]刘铁城.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3,28(10):579.
[17]淮虎银,赵汝能.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现状[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6,22(3):70.
[18]马小军,陈震.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