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如工学交替、2+1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极具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学徒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些不足:第一,缺乏根本性的保障,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还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宏观政策和制度支持。第二,学徒的“双重身份”还未能真正实现,即学生与学徒之间身份的转变存在一定困难。第三,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之间未能实现有机衔接,没有真正找到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利益点和学徒的个人利益平衡点。第四,没能实现职业培训与高职学历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02年实行2+1教学改革实践,2007年开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旗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合作“冠名班”,2010年与“合肥和平国际大酒店”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正式开始订单式人才培养;2011年又与南京金陵集团旗下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无锡金陵大饭店、太仓金陵花园酒店等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推向深入,2012年与安徽世纪金源大饭店合作成立“世纪金源班”,顺利完成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在酒店管理专业多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经验,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专业特点、招生生源和招生方式不同,从两个不同路途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844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
订单式是一种量身打造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是其核心要素。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从大一学生中招收学徒,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通过学生、企业、学校签订三方订单培养协议,实现学徒双重身份。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和酒店的具体需要,学院与酒店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培养学生(学徒)。第一学年,以学院为主体,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训练基础的专业技能。由订单合作酒店负责企业课程的教学,教学课堂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同时酒店定期派员到校宣讲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并进行专业实训指导。第二学年,企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负责落实学徒的工作岗位,委派技术骨干作为学徒的岗位导师,以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在岗培养,并按照酒店岗位考核细则与方式考核学生。在岗培养期间,学徒享受与在岗职工一样的薪资福利待遇,学生毕业后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就业岗位。
(二)“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普通班)
以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基础,构建“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4个阶段完成4种能力递进式培养,在每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训交替进行。通过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搭建,分段灵活组织教学,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学生先进行一年的公共基础、职业基础及职业技术等课程的学习,然后到酒店进行半年专业课程的实习,以酒店营业性部门为主进行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结束后返校进行一年的回炉教育,进行酒店运营管理与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在“校中店”见习酒店运营与管理,培养学生高级服务与中基层管理能力;最后一个半年是管理能力实习,学生再次返回酒店顶岗工作。
三、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招生制度,确定学徒双重身份
改革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制度,建立校企共同选拔学徒的制度体系。依据国家自主招生的相关政策和合作企业需求,对具有一定工龄、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实行面试;在应往届普高、中职、中技及同等学力自主招生和“三二分段”招生中,采用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择学徒,通过学徒、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实现学徒双重身份。
(二)实现校企的双元育人、交互训教
在高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的“专业导师”负责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企业“职业导师”负责培训岗位技能。通过学校专业导师和企业职业导师交互授课的方式培养学徒。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从而实现校企的双元育人、交互训教。
(三)构建训教交替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应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与酒店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托,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入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开发适应岗位育人需求的专业教学内容,以适应学徒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需求。
(四)创新学徒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
1.1酒店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所授知识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所规划的教学计划和课堂体系都是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进行的,酒店岗位所必需的能力、知识、技能等结构未必能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得,高职院校所授知识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的差距较大。很多酒店企业反映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普遍偏差,实习生也会抱怨在学校所学知识用处不大,与酒店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1.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出现偏差
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的学历教育,对实践环节的教学不甚重视,缺乏科学系统的岗位技能培养体系,理论学习与“工学交替”完全分离开来,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此外,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无法对实践课程进行科学的检验、评价。还有一些院校则过于强调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强化,却淡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及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无法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1.3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之间未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广阔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很多高职院校都与酒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所采用的实习模式为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酒店企业之所以为实习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岗位,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学生在酒店企业任职期间的工资待遇较低,与酒店企业正式员工的工资待遇差距较大。旺季期间,酒店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大增,急需人员可以即刻上岗就业时,他们会通过雇佣大批酒店专业的实习生来充当廉价的劳动力,以此来满足酒店的人员需求,使其负责酒店基层的服务工作。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内容的合作,学生在酒店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自始至终只能从事一项工作,每天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周而复始,很难在工作中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酒店企业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不甚重视,顶岗实习意义不大。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各大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正在不断的创新完善,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2.1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新改革,将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体现出来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高校课程体系所安排的课程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异,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在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规划教学计划和课堂体系时,首先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所设置课程体系的学习具备酒店岗位所必需的能力、知识等技能。高校应该将酒店管理专业所授知识与当前酒店行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内容,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应该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时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
2.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挖掘自身潜在素质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市场开拓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也应该越来越细化,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为酒店服务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归属。
2.3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酒店属于服务性质较强的行业,该服务行业对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问题非常重视。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反映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安排上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明确酒店服务理念,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服务管理、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酒店经营战略、酒店英语等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社交礼仪、酒店物业管理、酒店规划与设计、康乐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控制、中外饮食文化、危机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而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分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学校应该拓宽与酒店企业的合作渠道,尽量与更多的酒店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订实习基地相关协议,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顶岗实习平台,以此来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该多与酒店规模较大、管理较为完善、管理理念较为先进、档次较高、硬件设施较好的高星级酒店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这种高星级酒店企业的服务操作流程、经营等方面都有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较为成熟,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学生很多书本以外的酒店管理知识,使实习生充分感受酒店的企业文化,借鉴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以及相关管理经验,使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2.5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中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人才培养可以采用“3+1”的模式方法来按需培养,即三年国内(校内)学习,一年国外学习或酒店业实习,从而使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达到宽泛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满足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等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教学经验,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3结语